“用尽气力,不离旧处”——苏东坡总结的书法秘诀

2019-04-21 21:33 快资讯  主页 > 墨宝 > 诗林墨海 >

打印 放大 缩小

苏轼墨宝                 (天下口碑数据库)


苏东坡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所谓“苏黄米蔡,各有风韵”。明人归纳历代书法的特点为:晋韵、唐法、宋意、元态,宋代书法的尚意之风就是苏东坡开启的。
苏东坡在书法上有个著名主张——“用尽气力,不离旧处”!这是什么意思呢?
一 出处
这段话出自苏东坡的《记与君谟论书》。其中写道:“作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然常患少暇,岂于其所乐常不足耶?自苏子美死,遂觉笔法中绝。近年蔡君谟独步当世,往往谦让不肯主盟。往年,予尝戏谓君谟言,学书如溯急流,用尽气力,船不离旧处。君谟颇诺,以谓能取譬。今思此语已四十余年,竟如何哉?”
这段话记载了苏东坡的书论精华。其观点主要如下:
第一,作字要手熟,则神气完而有余韵。
这一段话较好理解,大体上讲的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不同的是,苏东坡要求书法要有“神气”和“余韵”。这是苏东坡书论“尚意”风格的体现。
第二,用尽力气,不离旧处。
这一段话苏东坡用了个比喻,说“学书如溯急流,用尽气力,船不离旧处。”这个比喻,蔡君谟非常肯定,认为苏东坡打的比喻非常好。
蔡君谟就是蔡襄。蔡襄,字君谟,是与苏东坡齐名的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也是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苏东坡认为蔡襄的书法“独步于世……余评近风书,以君谟为第一”,并认为他可以担当书坛的“盟主”,以此可见蔡襄的书法成就之大。
苏东坡打的这个比喻,书坛“盟主”蔡襄如此推重;而苏东坡自己也对这个比喻“四十年”不能忘,可见这个比喻的精妙之处。那么,所谓的“用尽气力,不离旧处”是什么意思?
二 含义
书法家孙晓云曾经做过如下解释,她说:“改均匀发力为集中于笔头上迅猛发力至尽,或是力至收尾时再进行下一周转笔的准备,古人似有形象的比喻,称这两种典型的发力为‘悬针’和‘垂露’……此力,乃滑翔之力。物理上称做‘加速过程’和‘惯性力’作用。发力即产生加速度,提高速度。所以,这样的发力,速度迅猛而准确到位。在有大量公务要记录下来,又无打字工具的时代,既可以加快书写速度,又能整齐美观。苏东坡用‘水上撑船’来比喻,甚是形象。
这样来看,所谓的“用尽气力,不离旧处”,也就是书写点画之时,要像“溯急流”撑船一样,在“旧处”蓄势发力,然后借助惯性滑翔前进的一个过程。通俗地说也就是,逆水划船要用尽全身力气,将船篙向后撑,让船加速缓行;书法行笔,也要用尽力气,每一点画都要蓄势发力,在纸面与笔毫的摩擦力达到最大后,推笔缓行。
三 意义
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所谓的“用尽气力,不离旧处”是苏轼对于唐人楷法的一个重要总结。六朝诗歌讲究“圆美流转如弹丸”,王羲之书法讲究“飘若浮动,矫若惊龙”,它们都有灵动潇洒、如行云流水般的美感。所谓真风流者,魏晋时人晚唐诗”。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人们逐渐对这种飘逸潇洒的书法产生了审美疲劳,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得”。这样,书风就要随之改变,于是一变晋贤笔法,发展出沉郁顿挫的书法风格。这正如安史之乱后,人们一反对李白雄奇浪漫的诗风的推崇,开始热爱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风。而后者在书法上的代表就是颜真卿。
表现在笔法上,晋人讲究的绞转流畅、顺逆翻飞,就逐渐变成“用尽力气,不离原处”——每笔都停一下作个势再走!
四 总结
书法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今天的人们过往过分吹捧王羲之,而忽视其它书家,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这正如李白和杜甫的诗,虽然在不同的喜好者那里会有轩轾,但是毕竟不好强分第一第二。
今天许多书法家以缺少王羲之的绞转笔法,而贬低唐宋书法。其失误,正如明人解缙所说:“学书以沉着顿挫为体,以变化牵制为用,二者不可缺一。若专事一偏,便非到至论。如鲁公之沉着,何尝不嘉?怀素之飞动,多有意趣。世之小子谓鲁公不如怀素,是东坡所谓‘尝梦见王右军脚汗气’耶?”
当然,“用尽气力,不离旧处”是苏轼对于唐人笔法的总结;更富创新之处的,还是他强调“神采余韵”的尚意主张。苏东坡在笔法上不刻意强调顺逆速迟,笔形上也不刻意强调肥瘦筋骨,“行于当行,止于当止”,把书法从唐人的森严法度中解脱出来,进入一个绚烂之极后复归于平淡天真的境地,这是苏东坡对于宋代书法的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