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网】国学文脉:“解镫”:从诗格理论到赋学批评*

2023-06-05 10:33 中山大学学报  主页 > 墨宝 > 乔家小院 >

打印 放大 缩小





“解镫”:从诗格理论到赋学批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发表:2022年5期  搜阅原文https://www.fx361.com/page/2022/1227/13553586.shtml

 

黄志立

“解镫”一词,顾名思义即解除束缚在马鞍两旁支撑装置的马镫。因解除马镫的前提是须先从马背上下来,故又有暂歇、推缓行程之延伸意。起初,诗家在论诗时多取其延伸意,以示诗歌语词节奏的延宕状态。嗣后关涉赋学,又从解镫的暂歇之意,再次引申为省力、取巧之意,具体指一种简便讨巧的押韵限字之法。其概念史的大致演进过程是:起初仅作为生活中的一个动词,后被用于军事术语,再被赋予诗格范畴的含义,最后又应用于赋学批评领域。

古人设譬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理念。初唐元兢、上官仪等诗论家为纠诗学之偏,曾借“解镫”为喻提出一种诗学病犯论,以考察诗学中的“句法”与“章法”问题,可视作“解镫”进入文学批评的关捩。唐代科举繁兴,试赋成为场屋取士的主要科目。为适应科考之需,遂出现一批探索律赋创作技艺的赋格论著,抄本《赋谱》正是在这一时风影响下产生的“教科书”式的赋学指南。此时“解镫”又作为“韵法”进入《赋谱》讨论的视域中,用以解决科场试赋的限韵问题,故成为指导律赋创作的规范之一。依此可见,“解镫”概念因语境、时代及使用对象的变迁流转,其内蕴亦随之衍变。探讨“解镫”概念的演进、引申、迁转过程,能揭示诗学概念进入赋学范畴的生动细节与丰赡内蕴,既有助于加深对诗学概念的理解,又益于厘清赋学概念的朦胧之处,更为探究诗、赋在体制与创作手法上的异同提供理论参考。关于“解镫”在赋学中的概念与内涵的考察,詹杭伦《唐代科举与试赋》①詹杭伦:《唐代科举与试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95—305页。一书中初有涉及,虽有开拓之功,然仍有未尽人意处,故本文拟从概念史的视角对其作较为全面的梳理与研讨。

一、“解镫”源起:从生活现象到军事术语

 

二、“解镫”迁转:从诗格理论到赋学批评

 

三、“解镫”实践:试赋限韵的突围与优化

 

(一)先天二年(713)进士试《出师赋》

 

(二)大历十四年(779)博学宏词科试《放驯象赋》

 

四、“解镫”理论:律赋形态与功能的多样化追求

“解镫”作为一种批评范畴,虽肇端于诗学规范,然在优化律赋限韵与创作方面的贡献,同样值得肯定。“解镫”韵是随着律赋的发展与限韵的要求应运而生,而律赋的发展,一方面依托科举制度,因场屋试赋的规定,士子们要博取功名,律赋自然成为他们钻研的对象;另一方面,文人雅士尝试用科考的律赋形式来发抒自己的情感以及所见所感,也创作出不少名篇佳作。“解镫”韵在这种情况下,其形态、功能等均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这在律赋的创作实践中可以窥见,不妨以白居易《赋赋》为例言之。

白居易《赋赋》(以“赋者古诗之流”为韵)非场屋之作,然赋中的章法结构颇具表现力,如“观夫义类错综,词采舒布(依抄本《赋谱》句型构成划分,此二句为“紧句”,下同)。文谐宫律,言中章句(紧句)。华而不艳,美而有度(紧句)。雅音浏亮,必先体物以成章;逸思飘飖,不独登高而能赋(杂隔)。其工者,究笔精,穷指趣,何惭《两京》于班固?其妙者,抽秘思,骋妍词,岂谢《三都》于左思(股对)?掩黄绢之丽藻,吐白凤之奇姿。振金声于寰海,增纸价于京师(平隔)。则《长杨》、《羽猎》之徒胡可比也,《景福》、《灵光》之作。未足多之(重隔)。”①白居易著,谢思炜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73—74页。此篇是赋学史中较为卓殊的赋论作品,原因不仅是赋家独特命名方式,更在于它以“赋”论“赋”,进而阐述“赋”的文体形态与赋学观念。

《赋赋》作为一篇重要的文学理论作品,在赋法篇章上的发明,约略两端值得辨明。一是“状若连环”的构句形态及审美意识是对“解镫”韵的承传。是赋上段限押“赋”字韵,下段限押“之”字韵,两段之间巧妙地以长股对“其工者,究笔精,穷旨趣,何惭《两京》于班固;其妙者,抽秘思,骋妍词,岂谢《三都》于左思”来分押上下两段的韵字,这种谋篇构段举措,已远远超出“解镫”韵最初用一隔句对来处理两个限韵字的局促之处。不仅解决了“窄韵”问题,最为关键是股对的运用使上下两段前后相承,衔接紧密,以形成“状若连环”的铺排方式。这种律赋形态,既是对“解镫”韵的承传,又在其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化。二是“起承转合”结构篇法是对“解镫”韵功能的新拓展。因“解镫”韵在创作中大量使用,遂使创作者思索在律赋的谋篇布局中,兼备转折的功用,犹似律诗结构中的“起承转合”之法。诚如“文字之道,极之千变万化,而蔽以二言,不过曰接曰转而已。一意相承则曰接,两意相承则曰转”②王元启:《祇平居士集》,清嘉庆十七年刻本。所论,白氏赋作对“起承转合”章法功能的探讨亦有此举。该赋在构段上不仅多用紧句,且造语精密,使行文贯联畅快,承接处犹人之胸腹遒劲而有气力,转折处胀满蓄势,最后在结尾处开闸泄洪,促使赋文产生巨大的能量,以感染读者,引发共鸣。

律赋作为国家考核、选拔人才的重要科试文体,一直沿袭至清代,使该文体得到长足的发展。文人之间以律赋形式唱和、抒怀、模拟的现象,已从国家制度的层面缓步向公众的点滴日常走来,二者平行发展,有殊途同归之妙,这在以往的古籍文献记载中,可窥一斑。《全唐文纪事》卷96 记载:“晚唐士人作律赋,多以古事为题,寓悲伤之旨,如吴融、徐寅诸人是也,黄滔,字文江,亦以此擅名。”③陈鸿墀纂:《全唐文纪事》,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02页。并援引黄滔《明皇回驾经马嵬坡赋》《景阳井赋》《馆娃宫赋》《陈皇后因赋复宠赋》等历史题材的赋句予以说明。再如宋何薳《春渚纪闻》卷6“龙团称屈赋”条云:“先生一日与鲁直、文潜诸人会饭。既食骨塠儿血羹,客有须薄茶者,因就取所碾龙团,遍啜坐人。或曰,使龙茶能言,当须称屈。先生抚掌久之曰:‘是亦可为一题。’因援笔戏作律赋一首,以俾荐血羹龙团称屈为韵。山谷击节称咏,不能已。已无藏本,闻关子开能诵,今亡矣!惜哉!”④何䓕:《春渚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7页。因不牵涉考试成分,赋家在选题和创作上相对自由,即可以充分发挥,这时赋作的文学意蕴渐趋增进,甚至已然臻于至境。浦铣《复小斋赋话》下卷称:“文以有情为贵。余于辅文赋,以《沛父老留汉高祖》为压卷;文江赋,以《秋色》为压卷。”⑤浦铣:《复小斋赋话》,清乾隆五十三年复小斋刻本。综上,律赋的发展动力,不仅有国家选拔人才的科试之需,而且还来源于文人间相互的创作交流。

律赋押韵的目的具有多样性,一则益于记诵,这是承继先秦以来诗文创作的传统,综观经籍史传、诸子百家等内容,大体遵循“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易于记诵”的动因;一则与诗歌的音乐性有关,甚至与礼乐制度休戚相关。如汉代诗文创作与汉乐府制度之间的关系,则可作为《礼记·乐记》所谓“声音之道与政通矣”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第1527页。的注脚。历代赋皆有其声律,特别在创作与批评上注重炼韵、押韵的事宜。宋李廌《师友谈记》:“赋中工夫不厌子细,先寻事以押官韵,及先作诸隔句。凡押官韵,须是稳熟浏亮,使人读之不觉牵强,如和人诗不似和诗也。”②李廌:《师友谈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8页。清余丙照《赋学指南》卷1“论押韵”条:“作赋先贵炼韵,凡赋题所限之韵,字字不可易押过,易押之字,须力避平熟,务出新意,庶不至千手雷同。难押之字,人皆束手者,争奇角胜,正在于此。但不得过于凿空,反欠大雅。押官韵最宜着意,务要押得四平八稳。”③余丙照:《赋学指南》,清光绪刻十九年书业德重刊增注本。由此可见,对于律赋用韵而言,历代研究者都有不同的探讨与推进,而用韵之工是其根本所在,因律赋文体的基本特征就是限韵,脱离了限韵,律赋也就不成其为律赋。故如何用韵,是写作律赋最先着眼的地方,余丙照强调“作赋先贵炼韵”,认为“韵稳”比“句之工巧”更重要,故将其置于书卷之冠。

律赋在韵字、韵位、换韵上均有严格标准,用韵若稀疏散乱甚或无序失韵,不仅会消减赋文的韵感与节奏,导致如“犯格”“落韵”“犯韵”等病犯的出现,严重者还会影响到科考仕途。这从唐宋时期试赋因犯韵、落韵而被罢黜的记述,可见一斑。《唐国史补》载:“宋济老于文场,举止可笑,尝试赋,误失官韵。”④李肇:《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第56页。《登科记考》称:“今后举人,词赋属对并须要切,或有犯韵及诸杂违格,不得放及第……卢价赋内薄伐字合使平声字,今使侧声字,犯格。孙澄赋内御字韵使宇字,已落韵,又使膂字,是上声。有字韵中押售字,是去声,又有朽字犯韵。”⑤徐松:《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967页。又《石林燕语》卷8:“李文定公在场屋有盛名,景德二年预省试,主司皆欲得之,以置高第。已而乃不在选。主司意其失考,取所试卷覆视之,则以赋落韵而黜也。”⑥叶梦得撰,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13页。由此可知,唐以后举试赋对赋韵的要求,不仅关涉律赋的创作事宜,而且已成为决定士子取舍优劣的硬标准。

在科考试赋中,限韵问题诚然会束缚士子们的思想,甚至制约应试者的学识。但从考试科目的文体出发,“律赋”或许是不错的选择。试赋是命题行文,在用韵、篇幅、语词、内容等方面均有谨严规定,鲜有精品口碑载道,因此饱受争议与批评。但在人们的观念中,试赋的体格远高策、论等文体,在一定程度上既继续发挥其润色鸿业、揄扬盛世的传统,又予人以尊贵之感,于此举措下开展场屋试赋,势必会大大提高时人的人文修养与创作水平。从考官批改试卷及防止士子预作舞弊的角度而言,也加强对应试者在学识才能方面的综合考察,从而通过试赋本身的程式设限,来防止“共相模拟”的时弊发生。

在律赋发展与限韵要求的基础上,“解镫”韵作为一种赋格理论入赋,不单是为“屡迁其体”“间而用之”所带来的节奏、韵律之美服务,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批评理念,在赋学创作中呈现出较强的指示性与实践性,尤其为律赋实现节奏与声韵方面迁转提供了理论支撑,进而促进律赋的发展。唐代科举试赋倡导“解镫”韵,其主要功能在于不仅可以化解押韵时遇到窄韵难韵的繁难,而且能体现赋兼才学、因难见巧的赋体认知与理念,更为关键的是具有使赋句达到节奏上更加舒缓紧凑、容量上更加丰富多元的审美功效。故此,律赋虽囿于限韵而有益于阅卷者评卷、防止作弊等因素,但自唐科考功令以来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