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鉴】北京或青岛宜居?谁说了算?

2020-06-21 18:39 国际先驱导报  主页 > 记忆 > 年份财富 > 影响力 > 2011 >

打印 放大 缩小

乔惠民:宜居是人类首位获得感与幸福感        天下口碑插播
-------------------------------------------------------------------------------

北京或青岛宜居?谁说了算?

2011-09-14 10:51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谢来

核心提示: 健全的基础建设、教育、医疗水平,只能证明北京拥有更好的资源。而评估宜居指数时,也应该将居民的满意和幸福程度考虑在内。

一座城市是否宜居,或许最有发言权的是当地居民。图为市民们正在北京工人文化宫锻炼身体。(法新社)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谢来发自北京 8月30日,英国经济学家信息社公布了最新一期全球最宜居城市报告,澳洲墨尔本击败常胜军加拿大温哥华,成为全球最适合人居的城市。但报告中最受中国网友关注的,则是中国大陆上榜的8个城市,排名最好的是北京,排第72名,苏州第73名,天津第74名,上海第79名,深圳第82名,大连第85名,广州第89名,青岛第98名。

而就在这份全球最宜居城市报告出炉一个多月前,国内一家研究机构评出的宜居城市排行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等机构发布的“2011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榜单上,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全无踪影,但被英国经济学家信息社排在8个大陆城市中末位的青岛,则排名第一。对于同一个“宜居城市”的概念,为何不同研究机构给出的排行结果大相径庭,城市是否最宜居该由谁说了算?中国城市距离“最宜居”目标还有多远?

对谁最宜居?

从德国留学回国的“海归”小赵在北京生活了大半年后,对这个城市仍然没有适宜长期居住的感觉,“生活成本高,生活节奏太快,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而言,压力实在不小。如果不是因为北京的就业机会更多,我更希望回老家天津生活。”在皇城根儿长大的小侯也认为,现在的北京市虽然建设得很好,但要说宜居还是比不上一些环境优美,充满生活气息的二三线城市。因此她完全能理解来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为何要“逃离北上广”,“如果能找到宜居的小地方落脚,我也想离开。”

对于英国经济学家信息社的2011年全球最宜居城市报告中,北京在国内城市中“最宜居”的排位,大部分国内网友都表示了不同的观点。搜狐网友“龙脉仔仔”说:“我不赞成。北京除了人多,车多,污染也是很让人头痛的。如何在控制人口增长,空气环境,还有城市的绿植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实现宜居之城市。”

而且,质疑这份宜居排行的不只是中国网友,英国《金融时报》驻京记者席佳琳就撰文称:对谁而言北京才是最宜居的城市?当然北京拥有比中国其他城市更好的医疗、教育服务,还有更浓厚的文化氛围。但同样在这个城市,司机们要常年忍受交通堵塞;由于住房开支高涨,以至于很多建设北京的打工族只能在地下室或城中村容身。难怪就连北京本地人也对这个排行不以为然,用一位出租车司机的玩笑话说:“对百万富翁而言,北京确实最宜居。”

英国榜:标准为跨国公司高管打造

记者在英国经济学家信息社网站看到,这份报告是依据对全球140个城市的调查,评判指标则是治安、基础建设、医疗水平、文化与环境及教育等,每年进行2次调查。这样一份在国际上拥有一定影响力的榜单,为什么会受到入选名单城市的普通市民的质疑?

英国经济学家信息社资深编辑邓肯·伊内斯—科尔接受《国际先驱导报》电子邮件采访时解释说,英国经济学家信息社对于全球宜居城市的评估标准,在设计时就是为跨国公司高管打造的,“视角不同,因此和普通当地市民的看法可能会有细微差异。”

英国经济学家信息社驻香港分支的顾问朗达·泰勒也向《国际先驱导报》表示,宜居城市的数据来自该社分布在当地的分析家的评分,全球140个城市都统一在此标准下打分,但不会将当地居民对于是否宜居的观点纳入其中,“因为我们不是在收集问卷调查”。

伊内斯—科尔举例指出,青岛的确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但与其他大城市相比,其医疗和教育设施却未必能让跨国公司高管满意;此外青岛的文化氛围略逊与北京上海这些大都市,所以整体评分居后。他坦言,交通拥堵确是北京面临的挑战,空气污染的问题确也存在,不过和中国其他城市相比,北京的国际航空线路四通八达,地铁轨道交通建设也很出色。

不过对于不同宜居榜单的排名差异,伊内斯—科尔认为,具体排名的先后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差别,“但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城市在整个榜单中的位置,找到提升的空间,大多数上榜的中国城市的分数都在70分到80分之间,这表明城市的环境能满足日常生活,但一些方面可能出现问题。”

中国榜:宜居城市应考虑公众口碑

被问到两份排行榜的差异时,正在云南实地调研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惠民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不同的研究机构对宜居城市的评价排名,因评价体系、方法、范围、评价目的不同,都可能引致评价结果及排名出现差异,比如从评价范围看,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的排行榜一直包括295个中国内地地级以上城市、香港、澳门和台湾主要城市;英国经济学家信息社则主要选取各国首都和国际性名城进行评价,评价范围和口径很窄,不可能涉及到对中国大多数二三线城市的评价。因此这两个榜排名差别自然很大。

就个人观点而言,乔惠民认为英国经济学家信息社的宜居榜也存在短板,如排名前20位的著名国际城市中,几近一半是城市交通过于拥堵之城,“而我们进行宜居城市公众口碑调查时,公众首先指出的头号‘城市病’往往就是‘拥堵’。恰恰城市交通环境最好、几无堵车现象的中国国际名城香港,是进不了英国经济学家信息社宜居城市前20位的。”

为获得尽量真实的数据,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的团队几乎去过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县级城市去过近二分之一。“以我为例,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飞行、出行,包括列车、驱车前往各个城市。”此外,研究会十年坚持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研究课题“两不”,不向任何入榜城市收取任何“上榜”费用,在榜单发布前从不向任何城市透露任何榜单内容。

对于一线城市无缘“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乔惠民的解释是,京沪两市都存在城市人口过密,规模超大,国土承载超负荷,水源紧张,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等问题,必然给城市工薪阶层带来生活与精神压力,影响部分人群幸福感。不过,北京和上海都在综合竞争力、成长竞争力主榜中名列前茅,也入选了与宜居城市同期发布的2011年中国十大创富城市、十大文化城市等,这些比较优势都是宜居城市的支撑要素,因此他认为,只要京沪两市扬长避短,努力克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真正成为宜居城市并不遥远。

建宜居城市不应只追求经济目标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傅崇兰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两份中国宜居城市的排行,就初步了解而言,他更加倾向于国内机构的评比结果,因为这更接近中国的现实国情。

他指出,宜居城市的标准其实可以简单地分成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就社会体系而言,又可细分成居住、工作、交通、休憩、人际交往等项。如果从这些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北京等一线城市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房价房租过高,交通拥堵,打工者有的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屋里,有的住在市区周边的“卧城”,上下班花费的时间太多,年轻人为此支付的健康代价过高。此外,虽然北京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类似动辄花费十几万“小升初”也是现实存在的困扰。

就自然体系而言,大城市的空气质量堪忧,人口密度大导致人均资源少,城市碳排放量大,而政府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能否兼顾对自然的关注,也是一大问题。将所有这些指标综合来看,最终的落脚点就是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就北京上海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距离宜居还有一定距离。“如果将北京评为中国最宜居的城市,我认为这对年轻人不公平。”傅崇兰说。

乔惠民则认为,北京落榜“十佳宜居城市”,并不意味北京没有在建设宜居城市方面努力。“其实,我们一直都关注到,北京市是在中国城市中最早提出宜居概念并不懈为之奋斗的城市,是中国创建宜居城市的先驱城市。”

早在7年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就将北京定位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近些年来,北京致力于“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实施多中心与新城发展战略,合理引导城市功能布局,将全市各类分散的资源和功能整合到若干连接区域的交通走廊上,力求实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和城市的集约化发展,成效是非常显著的。但遗憾的是由于城市人口规模庞大,国土承载吃力,尤其是水资源危机逐渐凸显,交通过于拥堵,房价持续高企,这些问题还在疲于解决之中。“我们进行评价时常常为之忧虑,暂时看不到北京的发展是否能很快迈过这些必须迈过的资源环境门槛。而与各地一些二三线城市相比,北京某些宜居指数就显得逊色了。”

事实上,对于“宜居城市”的概念本身,就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在傅崇兰看来,建设宜居城市不应只停留在碎片式的表象上,首先需要一个完整的宜居理论体系;其次政府应在建设宜居城市和实现经济目标间寻求平衡;此外,还需要完备的相关法律、技术创新、鼓励公众的参与等。他还指出,学习外国宜居城市经验的同时,中国城市也应发掘自身原本就具有的宜居“传统细胞”,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

 
[责任编辑:韩冬] 标签: 宜居 青岛 北京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