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海安市南莫镇教育工会严德本:“海安舅舅”再踏征程(2020)

2023-08-05 17:07 南通新闻网  主页 > 年鉴 > 红色瑰宝史册 > 红哲理 > 支教精神 >

打印 放大 缩小



     主旨点睛:海安舅舅号
     栏头署书:乔惠民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国土名片网总编辑、首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入围奖获奖人
     推文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新宇、李浩、张杨、乔杨



“海安舅舅”再踏征程
 
2020-08-28 14:10:59     来源: 南通新闻网    
 
 

32年前,小凉山宁蒗彝族自治县与江苏省海安县共同创办了象征民族友谊的新型学校——宁海中学(分别取宁蒗、海安两县县名的第一个字)。海安教育系统先后有10批、共298名教师踏上了西部支教的万里征程,他们发扬团结拼搏、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播科教兴国的文明火种,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小凉山儿女,为宁蒗经济社会发展带去了新的活力,产生了新的效益。宁海两地的真诚合作也铸就了声名远播的“宁海模式”。海安支教老师成为小凉山28个民族最尊贵的亲人“海安舅舅”。

宁蒗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宁蒗的教育离不开海安这一全国教育强市的大力支持。宁蒗县历届党、政、人大、政协、民宗五套班子都希望海安市委、市政府一如既往地给予宁蒗教育关心与支持,通过两地的共同合作、携手共进,把宁海教育合作推向更新、更广阔的天地。 

32年来,海安与宁蒗两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地以教育为平台,通过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合作,促进了大发展、大提升、大繁荣。海安市党、政、人大、政协四套班子都表示,未来,在两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宁海合作的内涵将更加丰富,两地的情谊将不断加深,民族团结的旗帜将永远高高飘扬。 

海安市于立忠市长希望,以宁海两地教育第十轮合作协商活动为新的开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海安与宁蒗的教育交流。两地要进一步创新支教内容、方法、模式,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更深的影响帮助民族地区发展,实现精准帮扶和共同致富,共同推动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今年8月17日,当大多数老师还在享受着今年短暂的暑假时,江苏海安第10轮支教云南省宁蒗县宁海民族中学的领班教师谢友军已经开始收拾行李,于8月20日再次踏上西行的支教之路,前往云南省小凉山宁蒗彝族自治县宁海民族中学。

“今年因为疫情,高考推迟了,放假也推迟了,这个暑假只休息了10来天。”在今年的高考中,海安支教老师谢友军任教的宁蒗彝族自治县宁海民族中学海安(2)班可谓交出了一份闪亮的成绩单。海安(2)班44人参加考试,有29人超过600分,占比65.91%;班均分616.6分,比去年提高了11.2分;本一达线率达98%。其中,彝族学生卢磊以709分夺得丽江市理科第一名。海安(2)班被誉为丽江高考“第一班”。

“小凉山海安(2)班的成绩对我们海安支教老师来说是激励也是压力。”谢友军坦言,“海安(2)班的少数民族学生基础比较好,与其相比,海安(4)班的成绩就不是很出彩,进班时,班级平均分在丽江市只排第12名。但是,我们不能砸了海安老师的招牌,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时,海安(4)班的平均分已经跃升到丽江市第2名。对于两年后的高考,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

海安支教老师有何种“魔力”,让一个个大山里的孩子通过知识走出大山,找到合适的工作?谢友军老师笑道:“我们除了要教他们学习,更要教他们做人。最初,我用两个月的时间,教他们好的习惯,比如守时、爱劳动讲卫生,在巩固之前习惯的基础上,再用两个月的时间教他们新的习惯,比如整理错题集等,对孩子们来说,这样才是教育。”

提起培养孩子们的习惯,谢友军谈起一件趣事。有一次晚自习前,海安(4)班的学生在操场上跑操,遇到了坐在办公楼旁边长椅上的彝族校长李学高,孩子们不一定都认识校长,但是都停下来,叫了一声“老师好”。李校长当时就很奇怪,全校56个班级中怎么会有一个班的学生这么懂礼貌?得知是海安(4)班后,李学高很开心,在全校行政会议上要求向海安班学习,让全校学生们懂礼貌。

与谢友军一起同行支教的海安高中老师张继东讲起他们刚到宁蒗的故事。“刚开始,我们从丽江去宁蒗的时候,很好奇,觉得路边的风景很好,但是走着走着就觉得全是山路,七绕八绕的,头就开始发晕了。到了宁蒗最不适应的就是海拔3900米的高原反应,刚去的时候喘得厉害,从办公室到讲台也就一二十步,就这二十步都累,只能站在讲台上休息会儿再开始上课。”经过几个月的适应期,如今,海安支教老师们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我们从外面回到学校,有段上坡路,100多米,坡度估计有30度,每次走上去都要停下来休息。但是特别开心的是,这段路的顶端就是‘江苏海安老师支教纪念碑’,我们就喜欢坐在那儿拍张照,休息下。”

在云南小凉山宁蒗彝族自治县,“海安老师”似乎已经是家喻户晓了。“我们坐公交说到‘民族中学’,他们一听我们说话跟当地人不一样,就说‘你们是海安老师吧,你们海安老师太棒啦!’还会遇到很多人对我们说,‘我就是海安老师的学生呀。’他们是从内心深处尊敬我们的。”张继东老师说。

“我们这轮支教还有两年,两年后,如果还有机会,我还是愿意继续支教的。在宁蒗,我们一方面教当地小孩知识,另一方面帮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的气质。”谈起是否愿意再次支教宁蒗,谢友军、张继东纷纷表示,“我们把一个个从山沟沟里出来的学生,培养成从谈吐、举止到学识都有较高水平的好学生,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很有成就感。他们走出去,自豪地对别人说,‘我是海安老师教的’,那便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海安市南莫镇教育工会严德本——原海安支教宁蒗县宁海中学校长)

 

附1

286位“海安舅舅”飘红小凉山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教育先进教育大旗

图:宁蒗彝族自治县

图为:宁蒗彝族自治县宁海民族中学校园

苏中革命老区海安市,靠江靠海靠上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国著名的教育之乡、鱼米之乡、文明之乡。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地处海拔3988米的西南高原,俗称云南“小凉山”,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山区、金沙江流域的重点林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43.4%。这两个东西部发展迥异的县城,却因1988年的一份教育合作协定连接在了一起。

宁蒗彝族自治县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劣势是缺乏建设家乡的人才。1988年深感教育落后的宁蒗县与海安签署了为期10年的《海安县与宁蒗县教育合作协定书》,由海安抽调教师到宁蒗县承担教学和管理工作,宁蒗县则每年无偿给海安提供木材,这就是“木材换人才”的“宁海之约”。1988年8月,首批35名海安骨干教师来到宁蒗,开启了“宁海之约”的先河。同年9月1日,以宁蒗、海安两县县名的第一个字命名的“宁海中学”在宁蒗县建成开学。从此,远隔千山万水的云南宁蒗和江苏海安,完成了跨越空间的牵手,也开启了宁蒗少数民族教育蝶变的之路。

32年来,先后10批286位海安教师来到宁蒗,他们牢记“为海安人民争光,为宁蒗人民造福”的庄严承诺,把小凉山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克服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青春和智慧播洒教育的种子,以创造性的实践,开创了富有示范性和社会学价值的“宁海模式”,连续20年夺取中考、高考云南、丽江地区“头把交椅”,形成了光耀民族团结进步的“宁海效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宁海之约”第8轮开始,宁海合作办学由“输血式”支教逐渐变为“造血式”支教,海安支教老师不再单一的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是开始对宁蒗当地的教师进行培训。海安的支教老师们把人生最灿烂的年华留在了大山深处,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小凉山儿女,宁蒗各族人民亲切的称海安支教老师为“海安舅舅”。

宁蒗与海安两地32年来的教育合作协定,创造了东西部精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先进模式,是教育扶贫的典范。2019年宁蒗县宁海中学“海安班”最高分697分,夺得丽江市理科高考第一名;680分以上4人,囊括丽江市理科高考第一、二、四、五名。600分以上28人,班级均分605.4分,名列丽江第一。中共宁蒗县委、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特为此事给海安市委、市人民政府特地发来感谢信。

海安赴宁蒗支教群体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江苏省文明新风集体”“江苏民族团结最美人物”等殊荣,为宁蒗培养了2万多名初高中生,输送了1万多名大中专学生。而宁蒗教育也从首次摘得丽江中考桂冠、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到中高考升学率在丽江地区连续20年雄踞榜首、10人次夺取地区高考状元,已成为丽江乃至云南教育的一面闪亮旗帜,宁蒗进入全国民族教育先进县行列。

教育扶贫是国家脱贫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海安老师培养的学生,已经成了宁蒗经济社会建设特别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以教育扶贫助力宁蒗打赢脱贫攻坚战,两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均表示,除了在稳定规模、选优教师、促进教师个人发展等方面共同提供更多更大的支持外,还将举办两地教育科研、名师课堂、校长论坛等研讨活动,建立长效交流合作机制,放大宁海教育合作品牌的影响力。(海安市南莫镇教育工会严德本)

图:江苏海安老师支教纪念碑

“为海安人民争光、为宁蒗人民造福”。牢记着这一光荣的使命,第十批海安支教老师再踏新征程,扎根小凉山,他们将用一行行坚实的脚印,踏出支教事业的辉煌之路、架起民族团结的友谊之桥!

 

附2

 

海安支教老师王拥军:扎根小凉山10年的最可爱的“海安舅舅”

原标题:扎根宁蒗十年,王拥军老师是这样一位“海安舅舅”

图为王拥军在为学生讲课

在长达32年的苏中革命老区海安与云南小凉山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教育合作中,286名海安支教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可爱的群体,被宁蒗人民亲切地称为“海安舅舅”。扎根宁蒗10年、度过四轮支教时光的年富力强的王拥军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最可亲的“海安舅舅”式老师。

立德树人当“良师”

“宁蒗是生命中的第二故乡,我的使命在这里闪闪发光。”王拥军 2010年8月来到宁蒗县民族中学任教高中化学至今,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学工作一丝不苟,始终坚持教学“五认真”,坚持上好每一节课,用心用力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刻苦钻研教材教法,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复习巩固时精心筛选和设计试题,努力提高解题技巧和化学思维能力,为宁蒗化学教育教学贡献一己之力。

宁蒗基础教育落后,尤其是来民族中学就读的山里娃普遍化学基础差,王拥军注重教学原理,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努力培优补差,在课堂上,要一遍又一遍讲解,付出十倍乃至百倍的汗水,直到学生听清搞懂为止。有些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怕苦畏难,王老师就与他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改变命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往往老师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个亲切手势都会给学生带来无限温暖,点燃他们进取的火花,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需要无限的爱心、耐心,更需要细心,才能创造出让学生茁壮成长的良好环境。”在班级管理方面,王拥军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管理中来,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新机制。他引入分层管理,实施“耐心教育”,坚持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认为,爱心温暖和师生情感交流,在学生教育转化过程中,也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劳动结出累累硕果。来民族中学支教10年,王拥军多次担任特尖班和二尖班的化学教学,无论是校内统考还是学期末县统测,所教班级化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任教海安班以来,化学学科成绩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海安一班参加高三3次市统测和2次省统测,其中有3次化学成绩名列全市第一、2次名列全市第二,在最后的高考成绩分析中化学成绩仍然名列全市第一,为海安一班今年高考取得辉煌成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踏实工作,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在海安,多次被县政府嘉奖,并被共青团海安县委评为“海安县青年岗位能手”;在宁蒗县多次被评为校级、县级骨干教师。

爱岗敬业为“匠师”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做一个好老师,不如带出一帮好老师。王拥军说,初来宁蒗,看到这里的学校学科建设各项事业都比较落后,体系教学教研更谈不上。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他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开设研究课、示范课,与全组同仁共同努力,在多次县统测和市统测中,民中各年级的化学成绩大多处于领先地位。他积极策划、组织、开发符合本教研组学科的备课课程,组织同组教师编写校本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为新老师讲教案,分析教学重点难点,积极投身“青蓝工程”,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支教10年来,学校安排他负责指导的卢志强、杨斌等几批青年教师进步都很快,基本都能胜任高中化学循环教学,真正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化学教研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加快,教学效果和实力明显增强;在教学之余,王拥军还结合每学期的公开课、示范课,开设教育教学研讨和讲座,认真负责当好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职,认真制定并组织实施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计划。同时积极参加科研课题研究,认真撰写教学论文。“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一个学生的幸运,但是能带出一帮好老师是学校的福气。”海安籍副校长蒋柏森说。

王拥军从教20多年来,不断学习与进取,努力更新知识研究教法,扎实工作与总结,在教书、育人和班级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王拥军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作为一名支教的老同志,将作好各项表率,继续铭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海安人民赋予的责任、为宁蒗人民造福的誓言,做好支教活动,为宁蒗的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海安市南莫镇教育工会严德本)

 
[编辑:高锋]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