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青春文艺之都|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文化价值浅析(作者:徐妮娜 张鑫亭

2024-04-05 10:08 《声屏世界》杂志  主页 > 关注 > 美在家乡宝 > 青春文艺之都 >

打印 放大 缩小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文化价值浅析
 

《声屏世界》杂志 2023年9期    作者:徐妮娜 张鑫亭
 
 
电视剧本身属于文化范畴,自然也具有承载与输出文化的功能。电视剧的文化价值,是指电视剧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传达出的观念意义,是电视剧“在艺术地再现和表现自然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发现和揭示不同自然存在、不同社会生活方式、不同人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本身作为更高层次的生命体验与哲理性的思考”。[1]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不仅会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面貌,甚至会对社会多方面发生作用和影响。因此,电视剧创作理应格外注重其蕴涵和传达的文化价值。2023 年,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在湖南卫视与芒果TV 双平台热播,其“出圈”的一大原因在于这部电视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该剧主要讲述了辞职旅游的许红豆与回乡兴业的谢之遥在云南大理云苗村结识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既具有偶像剧的浪漫、风光片的绚丽、生活片的烟火气,又将地域文化、“非遗”文化、时代新文化融入其中,是一部思想性、时代性、艺术性统一的成功之作。
 
地域文化的展现
地域文化一般指特定区域独特悠久且仍发生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习惯、传统、民俗等的表现,包括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方言文化等。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故事发生地与取景地在云南,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具有云南地域特色的文化信息。除此之外,剧中女主角许红豆的故乡是山东淄博,自然也会体现出一些山东地域文化。
 
云南地域文化。 在剧中众多的云南文化元素中,最常见的是云南的饮食文化,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云南野生菌在剧中多次出现,如剧中许红豆初到云南,走进一家饭馆喝的是菌菇汤。在拍宣传片时,导演的小名叫“笋子”,当地人总是错把“笋子”叫“菌子”。云苗村雨过天晴之后,当地的阿桂婶采了许多菌子送给有风小院,有干巴菌、见手青、鸡枞菌等,结果大家没有把菌子炒熟导致集体中毒等。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菌资源,被誉为“真菌王国”。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菌子是云南自古以来的传统。除菌子外,云南其他特色美食,如乳扇、鲜花饼、火腿、米线等在剧中也有所呈现,主线剧情与这些美食场景无缝衔接,通过饮食文化传递云南特色文化。
 
剧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地域特色是白族建筑风格。《去有风的地方》主要取景地为大理,涵盖大理古城、沙溪古镇、喜洲古镇、洱海、凤阳邑等地区,展现出当地颇具特色的民俗建筑。白族传统民居大多都是依山、依坡而建,例如剧中“韶华书店”选址的百年老宅就是依坡而建。家家户户花草茂盛,依山傍水,与当地自然环境相映衬。房屋皆为石材墙体、木质门窗,雕刻精美的花式,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具有浓郁的云南地域特色。
 
《去有风的地方》中白族女子的传统服饰也非常亮眼。白族女子多穿白色上衣和红色坎肩,腰中系绣花短围腰,上面用黑色线绣着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她们的头饰也有讲究,取的是“风花雪月”的含义,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2]剧中绣坊的绣娘们全部身着传统服饰,她们整齐地坐着刺绣,极富民族风情。在拍摄宣传片时,小琴也带领着姑娘们身穿白族传统服饰表演了欢快的舞蹈,艳丽夺目。剧中以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展示着白族从古至今的民族习俗和地域文化特色。
 
山东地域文化。《去有风的地方》的女主许红豆是山东淄博人,剧中有意展示少许山东文化,以丰富该剧的文化元素,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山东方言文化。剧中许红豆极富反差感的几句山东方言为观众带来惊喜,还有谢之遥有意为之的山东话表白“我快爱上你了”,许红豆立刻回答了一句“有病啊你”,让人忍俊不禁。另有山东饮食文化在剧中有所展露。鲁菜具有多放酱与酱油的传统,孔子曰:“不得其酱,不食。”剧中许红豆做菜大放酱油之举就震惊了当地人。酥锅是山东淄博的传统名吃,剧中许红豆详细介绍了博山酥锅的做法。另外,许红豆在回忆姥姥的场景中体现了山东的传统习俗“走油”,炸货是山东人过年必不可少的美食,油炸的食物不仅可以保存长久,还寓意着新的一年日子越过越顺滑。
 
《去有风的地方》中所展示的云南和山东的民俗风情,彰显出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与各自独具的魅力,柔性宣传了两个地域的文化特色,既开拓了观众视野,引导观众加深对我国各民族文化的认识,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又提高了电视剧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味,增强了文化表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非遗”文化的呈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显现,是历史的真实见证。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电视剧制作者也开始有意识地在电视剧中展现“非遗”文化,如今融入“非遗”内容已成为电视剧创作的新风尚。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火爆,将扎染、刺绣、木雕等“非遗”推至观众面前,掀起一场“非遗热”,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带来启发。
 
“多彩‘非遗’,大美云南。”云南具有多样的民族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而《去有风的地方》中所展现的民族文化主要为白族文化。白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剧中把白族具有代表性的“非遗”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经过改编创作,把“非遗”内容融入故事主线,其中“非遗”剑川木雕在该剧中的剧情最为完整。剑川木雕产于大理州剑川县,始于公元10 世纪。剑川木雕既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与技术,也具有自己的个性。木雕内容以花鸟山水、动植物图案为主,主要用于建筑物装饰和家居用品,古朴大方,富有民族特色。剧中,夏夏的师傅谢和顺就是小镇里唯一一个剑川木雕的“非遗”传承人,但由于科技的发展,快捷便宜的机雕销量更高,谢和顺的手工木雕逐渐无人问津,前来学习的徒弟,包括他最得意的弟子夏夏全都辞别,面临失传的困境。后随着故事的发展,谢之遥帮助谢师傅找到木雕销路,离开的夏夏也回来了,并用短视频等媒介提高木雕热度,谢师傅的木雕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去有风的地方》中给观众视觉感受最强的“非遗”是白族扎染,这门技艺是云南大理传统纺织品染色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扎染在古代称为扎缬、绞缬,扎染的原料一般为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的主要成分是植物蓝靛。扎染产品不仅色彩艳丽,不会褪色,而且对皮肤没有任何伤害,环保健康。剧中多次展示扎染技艺,许红豆与谢之遥一起体验扎染,二人扎染出的布随风飘动,美轮美奂,展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
 
绣坊也是《去有风的地方》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点,具有丰富细致的剧情描述。白族刺绣是白族的传统手工艺,刺绣时直接绘制或用剪纸作底,搭配各色彩线进行绣制。绣制的主要图案以花草、动物、几何图形为主,主要运用于服装、饰品、帽子、枕套、荷包等日常生活用品。剧中谢之遥学成归来,对绣坊进行了投资。刺绣的“非遗”传承人谢怀兰紧跟时代潮流,借用网络宣传销售绣品,并悉心教导弟子,将绣坊越做越好。谢之遥的母亲与谢怀兰曾是非常好的朋友,同是绣娘,谢之遥看到绣娘们在阳光底下飞舞指尖的美好画面,不由得问谢怀兰:“如果我阿妈没有出去打工,是不是现在也是个绣娘,做着刺绣。”谢怀兰叹息道:“不出去哪来的钱供你读书呀。”简短两句话,描绘出现在“非遗”传承困难的真实现状,由于收入差、资金短缺等问题,很多手艺人不得不放弃自身的本领,另谋生计。
 
另有甲马、瓦猫、蜡染等“非遗”文化在该剧中出现。该剧以这些“非遗”内容为基础,通过电视艺术进行再创造,对传统精神进行现代性表达,不仅能丰富电视剧的视觉感官与文化内容,还能引导观众认识了解“非遗”,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剧中所展示的宣传“非遗”、提高“非遗”销量的方法,例如借助短视频、直播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能够鼓励更多手艺人迎合时代发展,借助数字技术弘扬“非遗”文化。
 
时代新文化的彰显
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决策,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召唤,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有关乡村振兴的电视剧走入观众的视野,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也将乡村振兴巧妙融入田园治愈剧情中,勾勒出一副年轻人回归家乡、建设乡村的新画卷,以“慢”节奏、“轻”叙事、“美”画面,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彰显时代新文化。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长期以来,乡村优质人才外流严重,农村面临人口老龄化严重、结构失衡、缺乏人才的困境,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远远达不到乡村振兴的要求,可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流人才返乡置业,建立人才保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中,一方面借助刻画乡村老人与留守儿童的剧情表现乡村缺乏中青年人口的现状,呼吁大家返乡创业。例如,剧中虎子的妈妈要回城打工,怕虎子伤心就偷偷坐车离开,虎子发现后追在车后面跑着大哭想留住妈妈,让人潸然泪下。外出务工的观众看到这一部分能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进而引发新的思考。另一方面表现以谢之遥为代表的返乡青年,他们辞去都市高薪工作,运用自身的学识、见识和能力,带领云苗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还有以黄欣欣为代表的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吃苦耐劳、无怨无悔,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带领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谢之遥与黄欣欣的选择能够对青年观众产生鼓舞的作用,激励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返乡创业,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产业振兴是提高乡村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一方面产业兴旺能够为乡村人民提供可靠的收入来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满足农村居民对收入快速增长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产业兴旺能够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农民不仅可以出售,还可以满足自己的饮食和生活需要,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去有风的地方》的故事发生地云苗村非常注重产业振兴,一方面借助农村电商这一新兴销售方式,让乳扇、鲜花饼、火腿等当地特色产品走出大山,通过网络销售走进千家万户。同时,剧中还展现了“文旅结合”的产业振兴新模式,云苗村以秀美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以丰富的“非遗”资源为依托,打造了木雕、扎染等“非遗”旅游商品,不仅为云苗村的经济发展带来良好的效果,解决了“非遗”传承人们入不敷出的困境,也起到了宣传“非遗”的作用,鼓舞更多人学习“非遗”、传承“非遗”。总之,剧中云苗村通过各式产业振兴方略,绘制出一副农民富裕富足、乡村宜居宜业的时代画卷。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的财富,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3]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环境问题的整改与治理,打造宜居环境,增加农民幸福指数;另一方面要挖掘乡村特色风貌,以发展绿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去有风的地方》中的故事发生地云苗村坐落苍山洱海之间,那里有波光粼粼的洱海、绿油油的麦田、古色古香的村落、爬满绿植的墙壁等,绿水青山,风景如画。剧中女主角许红豆来到云苗之后说:“这里有清爽的空气、灿烂的阳光,还有无比奢侈的好天气。”[4]而谢之遥返乡创业就是以云苗村的特色风景为基础,建立马场、民宿、书屋、绣坊、扎染坊、咖啡馆,成为一个完整的旅游链条,旅客来到云苗村吃喝玩乐一应俱全。经过谢之遥和村民们的努力,云苗村最终爆火,往来游客络绎不绝。除此之外,剧外也实现了“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局面,“有风小院”的风吹进了全国观众的心头。《去有风的地方》热播为云南旅游注入新动能,大理、沙溪古镇、凤阳邑的旅游订单持续增长,云南迎来了久违的旅游热潮。
 
《去有风的地方》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上,紧扣乡村振兴发展的热点和难点,围绕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时代号召,既宣传了乡村振兴战略,鼓舞更多人返回乡村、建设乡村,营造助推乡村振兴的良好环境,又拓宽了该剧的广度与深度,丰富了该剧的价值内蕴,为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电视剧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结语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区别于当下多数电视剧的快节奏、强冲突的叙事模式,根植于人的情感,缓慢地讲述故事,细腻地展露文化。该剧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各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宏伟远大的乡村振兴战略巧妙安插于普通日常的琐事里,润物无声中随故事一起渗透到观众心中,不动声色地进行文化传递和情感输出。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去有风的地方》成为电视剧阐释文化的一个具有参考意义的范本,为当前的影视剧创作提供了一条新道路。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