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摄影】于韵佳 靖鸣: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摄心者”

2023-03-14 22:30 新闻爱好者杂志  主页 > 趣旨 > 文化地理 > 人文国土 > 现代摄影 >

打印 放大 缩小

      点睛:现代摄影
      署书:乔惠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深圳原《现代摄影》杂志编辑部主任)
      导读:国土名片网编研员李新宇




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摄心者”

 
新闻爱好者杂志 2019年2期 

 

于韵佳 靖鸣

【摘要】被誉为“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摄影家”“当今中国最有分量的摄影家之一”的吕楠,其作品将人文关怀诠释到了极致。与世无争的性格特点和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使吕楠成为中国纪实摄影师中的独行者和苦行僧。吕楠曾耗时15年拍摄了三部巅峰之作——《被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缅北监狱》,这3部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吕楠在作品中对于人性本质的精神解读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让作品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

【关键词】吕楠;纪实摄影作品;“摄心者”

世界著名摄影师皮特·亚当斯曾说:“对于伟大的摄影作品,重要的是情深,而不是景深。”只有饱含着人文关怀的摄影作品才会迸发出最震慑人心的精神力量。一直低调的吕楠很少参加开幕式和研讨会,甚至不允许别人给他拍照片,他将别人追名逐利的时间都花在潜心研究上,因此,中国摄影业才产生了许多散发着人性光辉的艺术作品。他真正成为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摄心者”。

1993年,吕楠加入著名的马格南图片社,他也成为该社在中国唯一的摄影师。马格南图片社一直都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它基于对人格的尊重,摄影师摒弃以往“为拍照而拍照”的极其受限的工作方式,转而对人们深层次精神内涵进行研究。因此,马格南图片社的摄影师拍摄的作品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记录性质,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地影响、促进着世界纪实摄影业的发展。吕楠加入马格南图片社,意味着他选择了一条看似与大部分人格格不入的摄影之路,而他却在这条路上坚持了下来。著名艺术评论家栗宪庭十分欣赏吕楠的作品,认为他拍摄的照片象征了人类现如今的精神状况,象征了人类伟大精神的复归。

一、精神病人内心世界的反光镜

大约从1989年起,吕楠用了近3年时间,走访了全国36家精神病院、1万多名精神病人,拍下了以《被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为题的系列照片。[1]刚开始拍摄的时候,吕楠也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出于本能地对这些精神病患者心生畏惧,但有一件小事促使了吕楠思想的转变。有一次,吕楠在北京一家医院拍摄一组照片的时候,一个身材魁梧的精神病人向他走来,突然抬起手,吕楠一惊,以为精神病人想要打他,于是本能地用手护住头。出乎意料的是,这位病人却伸出手与吕楠握手。这次经历让吕楠一生难忘,他将心中的恐惧转化为对他们的同情,并尝试走进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利用自己的理解拍摄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精神病患者。

图1拍摄于1989年,地点是在天津一家精神病院,照片的主角是一位盲人患者。吕楠回忆说,当这个老人感到有人在他面前时,便会重复说:“他们欺负我。”照片采用黑白影调,画面对比度很强,老人黢黑的手部皮肤与白得发亮、参差不齐的指甲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精神病患者生存之窘迫。特写镜头使被摄对象从周围环境中凸显出来,形成清晰的视觉形象。这个特写画面表现出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使观者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冲击。这位老人是一个完全失明的精神病患者,他眼睛睁着,却没有任何情感的流露,他的瞳孔缩得不能更小,眼睛也严重变形。老人将手抵在嘴上,无助与惊恐使他与周围整个世界格格不入,他只好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任由自己生病直至死去。吕楠将自己的眼睛和心都融于手中的镜头,他客观记录了中国的邊缘群体,将那些特殊人群的生存状态剥开、揉碎摆在观众面前,用一张张震撼人心的照片来呈现,引起了整个社会对农村精神病人的关注。

图2是吕楠于1989年在北京的一家精神病院拍的。这张照片采用主体下坠的构图方式,让人物处于画面下方的三分之一处,上方保留了大量留白。一位精神病女患者身穿病号服,两只胳膊互相抱在一起,头垂得很低很低,散乱的头发清晰可见。这张没有人物正脸的照片可以引发观者的无限联想:这个女人长什么样子?她为何如此颓废地坐在这里?她经历过怎样饱受折磨的人生?和这个瘦小、无助的女人相比,画面上方精神病院的窗户显得格外突出,隐喻了周围环境对她的控制以及她对自己人生的无能为力。在这看似极其不合情理的规矩中,吕楠镜头中的精神病患者用自我合乎规则的方式,坚强而勇敢地存活着。[2]吕楠用镜头向人们娓娓道来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每个画面都饱含无尽的人文关怀。

《被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是精神病人内心世界的反光镜。吕楠成功地将西方纪实摄影的优秀传统带到了中国,一方面,他希望镜头拍摄的画面真实而客观,所以在处理人物、场景、背景与光线的时候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他又希望自己与被摄者共情,因为只有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拍摄出的照片才最动人。吕楠将自己对精神病患者的怜悯与关爱都凝聚于手中的相机之中,让每一帧画面都定格为永恒。

二、记录藏区人民的淳朴生活

《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是吕楠耗时7年拍摄的一组以西藏风土人情为题材的摄影作品。在拍摄期间,吕楠一直在海拔4000多米的藏区,与藏民同吃同住,感受他们生活的点滴。吕楠坚持用淳朴的真实影像来诠释藏民生活的现状,照片中的无数场景如同电影的快切镜头一般,一幕幕地展现在观者眼前,让人感受到从未体验过的平静、自然、天人合一。

图3给观者最大的审美体验是自然与人性的和谐共生。小女孩赤裸着身体,轻轻歪着脑袋,笑嘻嘻地躺在母亲怀里。身后的母亲微笑着望向远方,安静地坐在麦秸堆上。这张照片是顺光拍摄,温暖的阳光均匀地散在二人的脸上、身体上,一切都那么美好,这是现代社会已然消失的健康、质朴的生活方式。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发达城市中,根本无法看到这美妙的一幕。初见这张照片的人,都会感受到自然、人性的美与和谐。画面中的女孩如同刚出生的婴儿般赤裸着身子,展现了人性中最本真、最天然的一面。吕楠镜头运用得无比自然,在按下快门的一刹那,时空便定格了,留下了最美好的瞬间,这是摄影师抓拍的较高境界。

与大多数摄影家不一样,吕楠拍摄的不是西藏雄伟壮阔的风景,也不是神圣的庙宇和喇嘛,而是真真实实的人的生活。这种健康质朴的生活方式在大部分城市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吕楠想尽可能将它还原在观众面前,让生活在纸醉金迷中的都市人感受到一丝静谧与温馨。

三、还原吸毒罪犯挣扎的心理状态

《缅北监狱》是吕楠的又一部力作。位于毒品中心地带的缅甸公开宣布禁种罂粟,缅甸这一举动激发了吕楠想要拍摄一组吸毒罪犯照片的想法,于是他毅然拿起相机走进缅甸果敢的杨龙寨监狱。这里的绝大多数犯人都与贩毒、吸毒有关。吕楠拍摄的作品题材各异,从狱中老大、吸毒犯人,到女犯沐浴、严酷审讯等,无不被那些黑白影调的图像真实地记录下来。无论是人物的表情特征,还是动作的抓拍方式,都能看出吕楠具有相当成熟的影像控制力。

图4记录的是妻子带着儿子目送回牢房的丈夫。照片中没有人物的正脸,只是3个孤寂的背影,却引起观者无尽联想:丈夫因吸食毒品被送进监狱改造,妻子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子,妻子定期来监狱探望丈夫,丈夫离开时万般不舍,一步三回头,懵懵懂懂的儿子也随母亲一起目送着爸爸走向牢房……米歇尔·福柯曾说,监狱是一个文明的工具,是惩戒“被规训者”(犯法的人)的地方,赋予“规训者”(社会主流人群)“如何控制其他人的肉体,通过一定的技术,按照预定的速度和效果,使后者不仅在‘做什么方面,而且在‘怎么做方面都符合前者的愿望”。[3]由此,犯人的身体乃至灵魂都成为被操纵、被塑造、被规训、被驾驭的对象。

吕楠的作品大部分是表现人性的,在他眼中,无论是犯罪者还是审查者,他们的生命都是平等且有价值的存在,这种施虐与被虐的关系原本就是病态的。因此,他总是冷静而客观地用作品来诉说有关人性的故事。

尽管吕楠的作品开启了中国纪实摄影新的里程碑,但不可否认,他的作品也存在些许不足,比如在对视觉伦理问题的处理上,他多用奇观化的镜头来展现被摄者的精神状态,《被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和《缅北监狱》系列作品最为明显。虽然吕楠的出发点是关爱人性,但这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很容易调动起观者的猎奇心理,给人一种刺激感和麻醉感,形成不自知的视觉暴力,随之而来的是对观者无意识的刺激和快感,在这一过程中,人文关怀也就不知不觉地丧失了。虽然吕楠的摄影作品在学界存在一些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中国纪实摄影师中的独行者和苦行僧,更是中国摄影界兼具技术与口碑的标杆人物。

四、结语

著名画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曾这样评价吕楠:“吕楠大部分作品的‘图像均被赋予近乎完美的‘不可更动性。诚然,但凡严肃的中国摄影家都已学会将自己交付给空间的安排、视线与向度、光与光源的把握、人物的动静、主次、避让、张弛、单数与复数……但在吕楠那里,这些不容闪失、不予商量的‘原则——我甚至愿意说是‘伦理——格外呈现为一种紧张感,并不曾透露丝毫紧张。”从《被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到《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再到《缅北监狱》,吕楠的作品都是对人内心世界的探索,真实而客观的风格使生活与影像、影像与心灵之间常见的滞涩弥于无形,成就了这般史诗性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杨小彦.专题摄影:在文化人类学与终极信仰之间[J].文艺研究,2007(8).

[2]沐晓熔.吕楠精神本质的纪实摄影作品分析與研究[J].大众文艺,2016(6).

[3]刘北成.规训与惩戒[M].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56.

(于韵佳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靖鸣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校:张红玲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