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夏养号|郜 捷,孙小龙:基于圈层理论的避暑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以贵阳为例

2023-09-12 16:04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主页 > 关注 > 气候经济 > 避暑之都 >

打印 放大 缩小




基于圈层理论的避暑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以贵阳为例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花溪区空间结构贵阳市

 

郜 捷,孙小龙

(1.贵州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师范大学 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基于圈层理论的避暑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
——以贵阳为例

郜 捷1,孙小龙2

(1.贵州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师范大学 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避暑旅游是贵阳旅游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其旅游空间结构布局是否合理将影响贵阳旅游业的发展。对贵阳避暑旅游资源、旅游交通和旅游市场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基于圈层理论,提出贵阳避暑旅游核心区、区域避暑旅游圈以及西南地区避暑旅游城市群的三层级避暑旅游发展优化策略。

贵阳市避暑旅游;旅游空间结构

网络出版时间:2016-10-09 17:1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以“避暑”“消夏”和“纳凉”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受到众多游客的喜爱。贵阳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凉爽的气候,成为中国最适宜避暑的城市之一。从2007年推出“爽爽的贵阳”城市品牌形象,历经8年发展,避暑季到贵阳旅游的人数在逐年递增。然而,与其它避暑旅游城市相比,贵阳特色避暑旅游经济优势并不明显。贵阳区域内避暑旅游资源布局缺乏合理的规划,避暑旅游发展存在相互竞争等问题。所以,合理认识避暑旅游空间结构特征和布局对促进贵阳避暑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主要从国内外“避暑旅游”和“旅游空间结构”两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在中国知网以关键词“避暑旅游”进行搜索,发现相关期刊文章96篇。可见,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相对成熟,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在旅游学中的应用较为充分,相关文献数量也相对较多。但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旅游空间结构给予不同的研究,在内涵界定和认识上存在差异。

(一)避暑旅游

人类避暑活动由来已久,但关于避暑旅游的研究却相对滞后,至今学术界对避暑旅游的概念都未进行统一的界定。国外对于避暑旅游的研究侧重于气候学和地理学等角度,研究气候与旅游的关系,旅游目的地气候对旅游者出游选择的影响等。如Kozak和Hamilton认为,对目的地气候的感知是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游客将目的地气候条件作为旅游决策的重要依据[1-2]229。

关于避暑旅游的国内研究概括起来有4个方面。第一,避暑旅游内涵研究。如吴普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两方面对避暑旅游进行了界定。“从旅游需求方面,避暑旅游是指游客在每年夏季(北半球,6-8月)到特定旅游目的地消夏纳凉、度假休闲和健身疗养的一种旅游形式;从旅游供给方面来看,避暑旅游产品是指利用避暑旅游资源及环境小气候(主要有山地、森林、水体、湿地、草原等)设计、开发并在旅游市场推出的一种夏季旅游产品。”[3]第二,避暑旅游产业发展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如刘园园分别针对山地高原型、海滨型和中高纬度型3种类型避暑旅游目的地进行产业分析[4]。张宝强对高原避暑旅游作了概述,并指出西北地区高原避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第三,关于避暑旅游资源的研究,主要侧重避暑旅游生态环境、气候、舒适度和保护开发等方面。第四,关于避暑经济的研究,石培新将避暑经济界定为以气候资源为依托,以避暑旅游活动为基础而展开的一种系统经济模式,指出避暑经济具有气候经济、服务经济、生态经济、综合经济和品牌经济5个本质特征[6]。

(二)旅游空间结构

旅游空间结构表现为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及集聚状态,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7]。20世纪60年代,Christaller指出休假者向城市外部旅行时形成的扩展范围问题[8],开启了国外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Lundgren和Britton建立了核心—边缘理论模型,指出旅游行为中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9]126[10]。David根据旅游活动的距离衰减规律,将城市居民出游目的地划分为专业旅游带、中心商务区、地方邻里区、胜地带和乡村外围带5个带,显示出了城市旅游圈层划分的思想[11]。国内学者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较晚于国外,20世纪80年代郭来喜将中国划分为9大旅游带、29个旅游省和149个基本旅游区[12]。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旅游地空间形态模式、演化与优化研究、旅游地空间关系、旅游流空间结构及旅游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等方面。如史春云等运用核心—边缘理论分析四川省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变,总结出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变经历:初期相对均衡、空间核心极化、空间边缘扩散和空间动态均衡4个阶段[13]。魏颖等从节点、方向及路径3个角度研究上海市入境旅游流空间路径转移扩散规律[14]。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避暑旅游和旅游空间结构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大家多是从避暑气候、避暑旅游产业发展、避暑经济和避暑旅游地发展策略等方面对避暑旅游进行研究,专门针对避暑旅游的空间结构特征和避暑旅游空间分布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避暑旅游空间结构是避暑旅游活动的地理空间属性,探究避暑旅游空间结构特征对避暑旅游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该文选取避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开展避暑旅游较早的贵阳作为个案研究,探究其避暑旅游空间结构,为避暑旅游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二、贵阳避暑旅游资源与空间结构特征

避暑旅游资源是影响避暑旅游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同时,旅游区位、交通和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等都是空间结构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贵阳避暑旅游资源、旅游区位和交通以及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特征的分析,探析目前贵阳避暑旅游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贵阳避暑旅游资源

贵阳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处云贵高原,海拔最高为1 762 m,森林覆盖率达45%,被誉为“林城”,并以“最具有夏季月平均气温舒适度的优势”荣登“中国避暑之都”。夏季5-10月期间,贵阳平均气温24℃左右,相对国内其它城市,避暑气候优势相对明显(见图1)。其中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仅为23.7℃。除了凉爽的气候,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空气也成为发展避暑旅游的重要条件。2011-2014年贵阳市空气优良平均天数为323天,并连续4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远超国内周边城市。同时,贵阳市近3年内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均为“良”,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①平均值达63。2014年贵阳市“贵阳指数”GYI②为0.498,在被评估的35个大中城市中排名第八位,是排名前10位城市中唯一一个西部城市。与此同时,贵阳市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地区,既有以山地、水体、森林和溶洞为特色的避暑旅游资源,又有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还有古朴浓郁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如阳明洞、青岩古镇和息烽集中营旧址等。

图1 2015年(5-10月)期间贵阳市与周边城市平均最高温度对比图

(二)贵阳避暑旅游资源空间特征

贵阳市现辖云岩、南明、花溪、乌当、白云和观山湖6个区,清镇1个县级市,修文、息烽和开阳3个县。各区(县)避暑旅游气候没有太大明显差距,单体避暑旅游资源分布在各区(县),整个辖区内避暑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 贵阳避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列表

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贵阳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1个,位于白云区(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省级5个;自然保护区1个,位于花溪区,为面积3 733 hm2的花溪区青岩油杉自然保护区;还有3个湿地公园,分别为位于花溪区的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南明区的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和位于清镇市的时光贵州湿地公园;国家4A级旅游区15个,国家3A级旅游区4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个。花溪区、乌当区和开阳县避暑旅游资源聚集,云岩区、南明区、清镇市和修文县旅游资源较均衡,白云区、观山湖区和息烽县旅游资源较贫乏。总体来看,贵阳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国家级旅游资源单体比较匮乏。

综合贵阳避暑旅游资源分布现状,可以将避暑旅游资源集中、种类多样和资源等级高的花溪区、清镇市与两城区(云岩区、南明区)划分为第一等级;避暑旅游资源较集中和资源等级较高的观山湖区、白云区与乌当区划分为第二等级;避暑旅游资源比较分散且资源等级不高的息烽县、修文县和开阳县划分为第三等级。

(三)旅游区位和交通空间结构特征

贵阳地处全省中央,是贵州“金三角”旅游区的依托点。同时,贵阳地处西南四省区的东部,处于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结合部”区位,起着“桥梁”作用。贵阳四周分布着省内的1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两个历史文化名城。这些风景名胜区距贵阳空间距离大多在200 km范围内。

贵阳近年来在解决内部城市交通的同时,加大与外部省市交通的衔接,已形成集航空、公路与铁路为一体的良好旅游交通网络体系。航空方面有龙洞堡国际机场,现有国内国际航线62条,2014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 252万人次;主城区有环城高速,2013年开工修建城市地铁以解决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城市外围有沪昆高速、南海高速、厦蓉高速贵州段、贵毕高速和贵遵高速5条高速公路;铁路方面,随着贵广、泸昆、渝黔和成贵等几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陆续建成,广州和长沙等城市高铁4个小时左右就能到达贵阳,加上既有的川黔、黔桂、贵昆和湘黔等铁路,14个方向的铁路将在贵阳交汇,以贵阳为中心的7小时快铁交通圈即将形成。

(四)避暑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特征

2014年贵阳市全年旅游总人数7 240.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74.39亿元。从2008至2014年,贵阳每年5-10月的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2014年,贵阳市避暑季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 652.31万人次,占全年旅游总人数的50%;实现旅游总收入518.86亿元,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59.3%。可以看出,贵阳市全年旅游接待游客人数一半都集中在避暑季(5-10月)。

贵阳国内客源除贵州省内游客以外,以广州、上海、北京、浙江、重庆、湖北及湖南等省市游客为主。入境客源主要以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法国、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地为主。从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来看,贵阳各区(县)之间客源市场和旅游收入水平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见图2和图3)。图中所示,贵阳市内旅游收入和接待游客人次呈现3个层次。首先,花溪区依托花溪公园和青岩古镇,两城区依托甲秀楼和齐全的基础服务设施,占据了贵阳市避暑旅游市场的较大份额,3个区域接待旅游人次占全市的46.8%;其次,乌当区、清镇市、开阳县、修文县和息烽县旅游收入与接待人次同样具有相对优势;而白云区和2012年才正式挂牌成立的观山湖区,由于起步较晚,避暑旅游发展相对滞后。从整体来看,贵阳市避暑旅游市场空间扩散已成为发展趋势,市域内阶梯式发展格局逐渐显露,但区域内区(县)间联合发展的态势还不够明显。

图2 贵阳市区(县)旅游地客流量比较图(单位:万人次)

图3 贵阳市区(县)旅游收入比较图(单位:亿元)

(五)贵阳避暑旅游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贵阳避暑旅游资源、旅游区位和交通以及旅游客源市场等的分析,贵阳避暑旅游空间结构存在如下问题:

1.行政区划内各县区发展不均衡

贵阳属于山地高原型避暑旅游地,各区县的平均海拔差距不大,避暑气候没有明显差别,但发展避暑旅游空间,“邻近城区”和“依附水域景区”的县(区)要比“非邻近城区”和“非依附水域”的县(区)避暑旅游发展速度快。原因有二:首先,避暑旅游对游客最大的吸引在于舒爽的气温,贵阳行政区划内的气温相差不大,虽然城区和邻近城区的区域避暑旅游资源不多,但资源等级和形象较好,交通便利,服务基础设施齐全;其次,由于在避暑旅游开发过程中资源禀赋的相似性,导致多个区域避暑旅游产品雷同,造成相对竞争。开发早且避暑旅游资源较集中的区域旅游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2.高等级避暑旅游资源匮乏,客源市场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贵阳目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只有一处,国家级森林公园一处,整体避暑旅游资源等级相对较低。虽然贵阳避暑旅游已形成一定的品牌,但对于周边县市的辐射效应不是很明显;开阳县虽与乌当区接壤,但是平均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却远远低于乌当区;拥有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的白云区,避暑旅游发展明显低于其它县(区);客源市场只局限于周边省市和地区,境外游客量相对较少。

3.正处于放射模式的发展阶段

贵阳市两城区和花溪区2010-2015年接待旅游人数占全市较大比重,而观山湖区和白云区接待人数仅占全市的0.8%。由此可见,两城区和花溪区是游客避暑旅游的主要旅游区域。开阳县的南江大峡谷、清镇市的红枫湖风景名胜区、修文县的桃源河景区及息烽县的息烽风景名胜区等旅游接待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构成了零星的次要避暑旅游节点。由此可见,贵阳市的避暑旅游空间结构呈现出以两城区和花溪区为中心向外放射的避暑旅游区结构形态。

三、贵阳避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路径

依据对贵阳避暑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交通和客源市场流向分布特点的分析,贵阳避暑旅游空间结构正处于放射模式的发展阶段。依据圈层结构理论对贵阳避暑旅游空间结构提出3层级避暑旅游发展构想。最内层是贵阳避暑旅游核心区,依托贵阳自身独有的避暑旅游资源构建“贵阳避暑旅游品牌”;中层是区域避暑旅游圈,结合贵州省其它避暑旅游地,形成贵州省特有的区域避暑旅游圈;最外层是与贵阳同处云贵高原地带的昆明及丽江等城市构成的西南地区避暑旅游城市群。

图4 贵阳市避暑旅游圈层结构

(一)贵阳避暑旅游区内发展

目前,贵阳行政区域内的避暑旅游发展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两城区(南明区和云岩区)和花溪区,而周边的县(区)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依据核心—边缘结构理论,核心区的发展对边缘区造成的影响有很多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核心区的发展对边缘区产生辐射作用,带动边缘区的发展;其二,核心区的发展对边缘区造成排挤,制约边缘区的发展。所以,为发挥贵阳避暑旅游发展核心区的扩散作用,在考虑地理空间区位和避暑旅游资源禀赋基础上,将贵阳避暑旅游划分为“一心两区一带”的空间布局形态。“一心”是以“花溪—两城区(南明区和云岩区)”避暑旅游区为核心,“两区”是“清镇—观山湖—白云”避暑旅游区和“乌当—开阳—息烽—修文”避暑旅游区为两个发展区,“一带”是连接3个区域的避暑休闲旅游带。

首先,“花溪—两城区”避暑旅游区依托丰富的避暑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和完善的服务设施等,作为贵阳避暑旅游的中心区和主要核心区。其主要目标是提升区域内的避暑旅游资源等级,树立贵阳避暑旅游形象,扩大品牌效益和知名度。其次,“清镇—观山湖—白云”避暑旅游区内拥有高等级的避暑旅游资源,可在该区域内打造贵阳高端避暑旅游产品。主要依托清镇市的红枫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观山湖区的百花湖风景名胜区,开展游两湖系列旅游线路,打造精品避暑旅游产品;“乌当—开阳—息烽—修文”避暑旅游区的避暑旅游资源比较多元化,不仅有南江大峡谷景区和紫江地缝等自然资源,有息烽集中营和阳明洞等人文旅游资源,还有生态环境舒适的乡村景观。所以,可以将此区域打造成乡间避暑休闲旅游区域,让贵阳避暑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相得益彰。其三,在交通便捷和不破坏旅游者既定计划的前提下,延长旅游线路,增加旅游产品,是发展相近旅游区域间合作的有效途径。“清镇—观山湖—白云”避暑旅游区和“乌当—开阳—息烽—修文”避暑旅游区在地理区位上不仅相邻,且与贵阳市南明区、云岩区和花溪区交通连接通畅。可构建一条连接3个避暑旅游区的避暑休闲旅游带,开展多条串联3个区域的避暑旅游线路。

(二)区域避暑旅游圈

随着避暑旅游的发展和市场的逐渐成熟,游客对避暑旅游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气候的“凉爽”,而更加注重多元性、体验性、安全性和休闲性的旅游产品。贵阳市避暑旅游的发展可以结合周边多元旅游资源,联合贵州省其它5个避暑之都“凉都六盘水”“小春城黔西南”“绿色宝库黔南”“高原屋脊毕节”和“黔之腹安顺”,形成贵州省区域避暑旅游圈。贵阳市是贵州省会,是交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中心,是贵州避暑旅游的中心。通过整合全省精品避暑旅游资源如黄果树、龙宫、荔波大小七孔和西江苗寨等,开展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云贵高原喀斯特山地避暑旅游圈,拓宽贵阳避暑旅游产品。

(三)西南地区避暑旅游城市群

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地昆明、丽江与贵阳同处于云贵高原,在气候和避暑旅游资源方面有很多同质性。旅游目的地间核心旅游资源相似将导致区域间的竞争和替代关系的产生,合作是贵阳、昆明及丽江等地之间最佳的选择。以贵阳、昆明及丽江3个城市为主要依托,以贵昆铁路和公路等为轴线,依托避暑气候,建设“西南山地高原型避暑旅游带”,实施区域间合作战略。根据“点—线—区”的发展理论,依托这条避暑旅游带,形成具有西南特色的避暑旅游城市群。同时加强与东北、华北及西北等地的优秀避暑旅游城市的联合发展,最终构成中国避暑旅游城市群。

分析表明,贵阳旅游资源分布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花溪区、乌当区和开阳县。白云区、观山湖区和息烽县旅游资源较贫乏。其中,国家级旅游资源单体比较匮乏;旅游交通空间结构特征主要是以公路和铁路为主;贵阳市的主要客源市场集中在贵州省内及周边省市地区(广州、上海、重庆、湖北、湖南等),入境客源主要以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地为主。贵阳各区(县)之间客源市场和旅游收入水平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表现为3个层次。花溪区和两城区占据了避暑旅游市场的较大份额;白云区和观山湖区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都相对滞后。总体来看,贵阳市的避暑旅游空间结构呈现出以南明区、云岩区和花溪区为中心向外放射的避暑旅游区结构形态。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为旅游目的地合理规划与布局提供了理论支持。避暑旅游不仅与避暑气候相关,而且也要合理规划避暑旅游单体间关系。所以,研究避暑旅游空间结构对于避暑旅游城市和避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学术界需要关注的问题。

注 释:

①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由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5个分指数构成,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数值范围0~100,根据EI的数值构成优、良、中、一般和差5个生态环境状况等级。EI≥75,植被覆盖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最适合人类生存,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优;55≤EI<75,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基本适合人类生存,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良。(数据来源:贵州省环境保护局)。

② 2007 年贵阳市提出避暑旅游的“贵阳指数(GYI)”, 指标体系主要有避暑气候资源指数、避暑人居环境指数和避暑旅游发展指数3个指标。

[1] Kozak M.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ourist motivations by nationality and destinations[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3):221-232.

[2] Hamilton J M,Lau M A.The Role of Climate Information in Tourist Destination Choice Decision-Making[M].London:Routledge,2005.

[3] 吴普,周志斌,慕建利.避暑旅游指数概念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人文地理,2014,(3):128-134.

[4] 刘圆圆.避暑旅游产业发展概述[J].生态经济,2010,(6):115-120.

[5] 张宝强.西北地区高原避暑旅游产业发展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103-104.

[6] 石培新.避暑经济的几个基础性问题探讨[J].资源科学,2010,32(10):1 999-2 004.

[7] 黄金火,吴必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以西安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1):116-125.

[8] Christaller W.Some considerations of tourism location in Europe:The peripheral region-underdeveloped cou- ntries-recreation areas[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1964,12(1):95-105.

[9] Lundgren J O J.Tourism Impact,Isl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Caribbean[M].Oxford:Blackwell,1973.

[10] Britton S G.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ourism in a neo-colonial economy:A Fiji case study[J].Pacific Viewpoint,1980,21(2):144-165.

[11] Weaver D B.Model of urban tourism for small Caribbean islands[J].Geographical Review,1993,(2):134-140.

[12] 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及其发展方略[J].旅游调研,1985,(3):41-42.

[13] 史春云,张婕.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2007,(6):631-639.

[14] 魏颖.口岸城市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路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旅游科学,2010,(5):32-38.

[15] 保继刚,郑海燕,戴光全.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J].地理学报,2002,(1):98-106.

(责任编辑 梁秀娟)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Optimization of Summer Tourism Based on Circle Theory—Taking Guiyang as an Example

GAO Jie1,SUN Xiao-long2

(1.School of Geography&Tourism,Guizhou Education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Culture,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01,China)

Summer tourism contributes to the economic growth of Guiyang tourism,and whether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layout of summer tourism are reasonable will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Guiyang.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structures of tourist resources,tourist transportation and tourist market.Based on Circle Theory,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a three-level development is suggested,namely the development of a tourist core area,of a regional tourist circle and of a tourist city-cluster in the Southwest.

summer tourism;spatial structure;Guiyang

2016-03-17

郜捷(1981-),女,山西大同人,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市场营销和旅游服务。

F 590.3

A

2095-462X(2016)05-0058-06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61009.1711.034.html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