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地理旅游标志人物】王士性

2021-06-11 23:36 360百科 天下口碑数据库  主页 > 走全球 >

打印 放大 缩小



王士性 360百科

 
=
 

王士性(1547-1598),字恒叔,号太初,宗沐侄,临海城关人,人文地理学家。少年好学,喜游历。万历元年(1573年)中举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授朗陵(今河南确山)知县。历任礼科给事中。万历十一年王士性弹劾郭思极,称其科场作弊,取中张居正之子张懋修。万历十三年(1585年)母去世,丁忧三年。万历十六年(1588年)复官,迁吏科给事中,不久因触犯皇帝,被派往外官。历官四川参议、广西参议、云南副宪、山东参议等。他还在张家渡象鼻岩创建白象书院。万历二十六年卒於鸿胪卿任上。

士性一生,游迹几遍全国,凡所到之处,对一岩、一洞、一草,一木之微,悉心考证;对地方风物,广事搜访,详加记载,并成著作。有《广志绎》、《五岳游草》、《广游志》等,今被辑成《王士性地理书三种》。

 
 
 

基本信息

  • 本名

    王士性

  • 字号

    字恒叔,号太初

  • 出生地

    临海城关人

 
  • 出生时间

    1547

  • 去世时间

    1598

  • 主要成就

    《五岳游草》、《广游志》二卷、《广志绎》五卷及《玉岘集》等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王士性少年好学,喜游历。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确山知县。历任礼科给事中、广西参议、河南提学、山东参政、右佥都御史、南京鸿胪寺正卿,不久致仕归里。士性一生,游迹几遍全国,凡所到之处,对一岩、一洞、一草,一木之微,悉心考证;对地方风物,广事搜访,详加记载,并成著作。

王士性是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人,性喜游历,"少怀向子平(东汉隐士,遍游山川)之志,足迹欲遍五岳"。

王士性的家族本来是官宦之家,他的祖父善诗文,但过早去世。到了其父王宗果这代,家道已中落。因"幼贫而好学",族人王宗沐对他"爱如己子",收他为继子。

王宗沐官至刑部侍郎,有著述多种。他的几个亲生儿子也都有功名。王士性和王宗沐及从弟士换、士琦、士昌,都是进士、名流,《明史》里皆有传。民国时期的《台州府志》,也为王家五人立传,在同一条目里记了4500多字,这在志书中罕见。

王士性31岁中进士,领到的第一个官职是确山知县,之后历任礼科给事中、广西参议、河南提学、山东参政、右佥都御史、南京鸿胪寺正卿,不久致仕归里。21年"宦辙所至"遍游五岳兼及各地名山大川。除福建外,其余两京十二省均留下他的足迹。四十年后,徐霞客在游记中称王士性为"王十岳",可见对他的推崇。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著作

有《五岳游草》十二卷、《广游志》二卷、《广志绎》五卷及《玉岘集》等。其中《广志绎》凡山川险易、民风物产之类,巨细兼载,眼光独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人文地理学著作,士性被誉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开山鼻祖。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1980年6月17日谢国桢先生在《明清野史笔记概述》一文中便提出王士性《广志绎》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及自然地理的重要文献。 1983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一次纪念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会上,我国历史地理学界的前辈,已故谭其骧教授,发表了一个讲话,题目是《与徐霞客差相同时的杰出的地理学家--王士性》。他对徐霞客与王士性各自的成就贡献进行了比较,指出:"从自然地理角度看,徐胜于王,从人文地理(包括经济)角度看。王胜于徐"。1985年在全国徐霞客学术讨论会上,谭其骧先生再次高度评价王士性,称他与徐在"伯仲之间"。

在沉寂四百多年后,王士性这位临海的乡贤,终于引起学界重视,他对我国人文地理学所作出的贡献,得到了应有的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章安王氏

比徐霞客(江苏江阴人)早出生40年,著有《五岳游草》、《广游志》、《广志绎》、《吏隐堂集》。据徐建春、梁光军二位先生《王士性论稿》一书称,王士性是"章安王氏"第十五世子孙,与王宗沐为疏族关系,并与临海理学家金贲亨家为姻亲关系。对他家世有兴趣的读者,可找该书一阅。

折叠编辑本段英年早逝

王士性属于那种官也做的好,玩也玩的好,学问也好,诗文也好的人,他的遗憾在于52岁英年早逝。自万历五年为进士后,他先后当过县令,礼科给事中,吏科右给事中,兵备副使,提学,参政,太仆少卿等官职,敢于言事,任事,《明史稿,王士性传》对他的才具,见识评价相当高。而就他的生平说,应当着重介绍的还是他的游历和他的人文地理思想。

折叠编辑本段包揽河山

与徐霞客自助式游历不同,王士性主要是利用在各地做官之便饱览河山,有时也特意走访名胜。后人评说他是"无时不游,无地不游,无官不游"。"穷幽极险,凡一岩一洞,一草一木之微,无不精订。"徐霞客游过十四省,独缺四川;王士性也游过十四省,单少福建,范围都是相当广阔了。

折叠编辑本段游历考察

明人的游历考察多注重自然山水,而王士性同时还注重考察人文现象;那时地理研究者的一个通病,是偏重文献考证,口耳相传的多,实地考察的少。王士性却亲历亲为,他的记述"皆身所见闻也,不则宁阙如焉"。和徐霞客日记式的旅游录实不同,他对于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理论探索,还将记行文字专门集为《五岳游草》,精炼而富文采。

折叠编辑本段研究贡献

王士性对地理学的区域性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方言学,地名学都有重要贡献。经过细致考察,他得出自然环境对于人的行为有决定性影响结论,以浙江为例,他认为可分为三区:杭、嘉、湖为平原水乡,是"泽国之民",这里舟楫交通方便,百货所聚,城市里的人比较富裕,风俗也较奢侈,缙绅的势力很大;金、衢、严,处丘陵地带,是"山谷之民",石气所钟,性情刚烈,习性俭约,但不把富人放在眼里;宁、绍、温是"海滨之民",这里的人因为有海利而不太穷,又因为不经商,而不太富,风俗也"居奢俭之半",比较适中。

十分难得的是,王士性已开始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注意到我国经济,文化重心从北向南的转移,他在《广游志》中说:"自昔以雍、冀、河、洛为中国,楚、吴、越为夷,今声名文物反以东南为盛,大河南北不无少让何?客有云:此天运循环,地脉移动,彼此乘除之理。余谓是则然矣。"王士性的地理思想,对明末清初不少学者的观念有很深的影响,如对清代学术发展起过重要影响的朴学大家顾炎武,在他的著作中多处引用王士性的学说,甚至整节整节地照录王士性的原文。

折叠编辑本段游记文风

王士性记游文字淡雅清丽,是散文高手,记游诗亦多佳作,仅录其述巾子山一节及《上华顶》诗,以见一斑:

"巾子山一名帢帻,当城内巽维,云黄华仙人上升落帻于兹山也。两峰古木虬结,秀声可餐,各以浮图镇之,山腰窞处一穴,为华胥洞,其趾有黄华丹井焉,前对三台山,半山为玉辉堂,登堂见灵江来自西北,环抱于前,流东北以去。江上浮梁卧波,人往来树影中,海潮或浮白而上,百艘齐发,呼声动地,则星明月黑之夕共之。唐任翻题曰:'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上华顶》诗云:"群山培塿列儿孙,万八峰头此独尊;咫尺一嘘通帝座,东西半壁拥天门;仙家鸡犬云间宿,人世烟霞杖底扪;玉室金庭何处是,等闲拔地有昆仑。"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阅读

王士性在台州留下来的笔墨

王士性,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元白道人,浙江临海人。生于明代嘉靖二十六年(1547),卒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士性自幼贫而好学,读书过目成诵。性喜游历,为诸生时已游杭州及越中佳山水。万历五年(1 577)登进士第,此后相继在河南、北京、四川、广西、云南、山东、南京等地做官,官止鸿庐寺卿。除福建外,他的足迹遍及当时的两京十二省,写了不朽的游记与记游诗。

结集在《五岳游草》、《广游记》、《广志绎》三本书中。王士性游记的最大特点是不仅仅对自然的记述,对游历和考察的对象还加以理论思维,有许多方面走到了当时世界的前列,这些理论思维足使他跻身于我国历史上的大地理学家之列,成为我国杰出的人文地理学家,像徐霞客一样享有盛名。本文重点是写王士性游台州。王士性在台州,著作丰富,成绩巨大,据史料记载,曾著有《玉岘集》、《东湖志》两本书。玉岘是涌泉境内桐树山南脉的一座山名,而王士性是临海市沿江镇兰道村人与玉岘山隔江相望,举目可见,《玉岘集》便是取名之源。

《东湖志》是记载始建于宋端拱二年(989)的东湖,它是台州府所在地一颗美丽的明珠。可惜《玉岘集》和《东湖志》这两部书在历史长河中已湮没。不过这两部集子虽然没有保存下来,而散落在《五岳游草》、《广志绎》等巨著中却留下了不少篇章。例如游了江南长城,爬上了江南"八达岭",写了"两浙十一郡城池,唯吾台最据险,西南二面临大江,西北巉岩扦天,虽鸟迹亦无。"仅仅这一笔就把长城的雄伟、美丽、壮观、刻划得十分形象和生动,把游客带到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境地。游东湖写了《过樵夫亭》诗一首,诗云"一言大义明霄汉,万死余生直草菅"的悲情大义;游巾子山,写了《两登巾山雨憩景高亭》一首,诗云"梦里怀人若有神,断碑荒草一时新。孤亭地拥双峰起,绝壑天开万井春''等八句赞美诗。

王士性的足迹到哪里,哪里就有王士性的笔墨,他到临海市郊区汛桥游盖竹洞盖竹洞,古时又称仙人洞,是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曾在五代十国任过宰相的道士杜光庭,在道书上写着三十六洞天,称盖竹洞为十九洞天,盖竹山竹旺林密,风景幽美,早在汉代就有道士陈仲林等四人在山中修道,后传说其得道升天。晋时有道人许迈于盖竹洞创石室,后改名栖真观葛洪的《抱朴子》对盖竹山评价极高,谓此山可含仙丹。宋代知府唐仲友、清代冯庚雪等名人,都游过盖竹洞。王士性游盖竹洞是陪王先生去的,他在诗中赞美盖竹洞是"宇内洞天三十六,玄都仙伯纷相逐。我闻此洞多素书,葛洪谓是神仙居"等诗句。

王士性每到一处,对那里的人文常常是流露其中,如他登台州市章安镇金鳌山,就联系到宋高宗文信国俱航海至此,即写了《登金鳌山》一诗,诗云:"巨鳌不载蓬瀛去,独向江门枕浊流。曲磴眠云芳草湿,洪涛浴日曙光浮。山城埤堄黄沙碛,水国蒹葭白露秋,极目西风伤往事,谁家君相屡维舟"的伤感诗。到三门游仙岩洞,即写了《游仙岩谒文信国诸公像》一诗,诗中对文天祥叹息道:"长安日落孤航杳,故国魂招大泽空"的诗句。

王士性在台州对天台之游留下笔墨可以说最多,在《五岳游草》中的《入天台山志》和拾遗中的《游天台山记》对天台山地理、地质、名胜、风俗等都作了全面记述。在文章的开头,就写"志称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山有八重,如张大帆,以其上应台星,故名天台"的记述。短短一句话就把天台地理、来历讲得清清楚楚。又如对赤城山的记述"背皆赤色,望之如雉堞,故名赤城。"寥寥几个字,便把赤城的特色勾划出来。再如对天姥山,则一言而概之"天姥者,天台之来山也,故称姥焉"。用极其精炼的几个字,便将天台的地理、位置、区域特点跃入人们的眼目。又如在《广志绎》中写道:浙有三石梁,南明山石梁蜿蜒卧地,雁荡山石梁斜飞倚天,天台山石梁则龟脊横空,深壑无底,奔雷飞瀑,惊目骇魂,非修观遗生者莫能度。用比较和洗炼的笔触把浙江三石梁的各自特色刻划得入木三分。似这样优美宏丽、生动形象和寓于动态美的游记在他的游记和诗中随处可见。

读王士性的一篇篇游记和游记诗,仿佛是在看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在短短篇幅中就看到了天台的锦绣原野、壮丽河山,领略了天台山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爱乡的情怀。

王士性缘何这般喜爱天台山?除了天台山有一幅幅优美天然山水画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王士性信佛。谁都知道天台山是佛教圣地。而王士性除了信佛,且对佛学也富有研究,人们都说王士性信佛是受王宗沐影响,因为王宗沐是王阳明的嫡传欧阳德的门人,而王士性同王宗沐又是同宗同族关系,故他与天台山和尚交往甚深,从与幽溪大师的书函往来便可略知一二。幽溪大师即传灯法师,生于1553年,卒于1667年。时为高明寺住持,曾编有《幽溪别志》留世。王士性在致《幽溪书》中说"大师登坛说法,开悟迷途众生,功德无算。"仅这句话就可以证实王士性和幽溪大师的交往了。

人们都说观一斑便知全貌,纵观王士性在台州留下来的部分笔墨,便可知王士性是何等热爱家乡台州,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由于爱得深,所以他能以地理要素角度,能将浙江地区划分为泽国文化区、山谷文化区、滨海文化区。还将浙东文化区进一步细分为三个文化区。认为杭、嘉、湖为平原水乡,是泽国之民;金、衢、严丘陵险阻,是为山谷之民;宁、绍、台、温,连山大海,是为滨海之民。根据浙江三种地理类型来划分文化特征十分恰当科学的,这是王士性一大发明和贡献,也是王士性被后人荣称为人文地理学家主要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