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世界农都-北大荒:黑土地上燃烧的激情岁月

2022-08-03 09:15 光明网  主页 > 年鉴 > 红色瑰宝史册 > 红基因 > 北大荒精神 >

打印 放大 缩小

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世界农都(专指北大荒集团)
国土名片网插播导读



“不管边疆的路程有多么遥远,也拦不住我们远征的决心,不管边疆的风云多么寒冷,也吹不冷我们劳动的热情!”1955年8月16日,杨华等5位北京青年在《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向全国发出了志愿垦荒的倡议。一代共和国热血青年誓把青春献给北大荒,谱写一曲人类拓荒史上伟大的英雄赞歌

黑土地上燃烧的激情岁月

 

《 文摘报 》( 2019年04月04日   08 版)
旧报新读·中国记忆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在北大荒安营扎寨
 

  ■赵洪波

  北大荒,曾经是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一带的千里荒原。20世纪50年代,王震将军率领十万复转官兵进军北大荒,掀开了北大荒开发史上最壮丽的一页。为响应国家号召,先后有14万复转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青年来到北大荒,用汗水、泪水、血水和钢铁一般的意志及毅力,在这片漠漠大荒中,谱写一曲人类拓荒史上伟大的英雄赞歌。 

    新中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

 

  1955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实施到第三年,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国家对粮食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拟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那一年,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文中号召:“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该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北京青年杨华是积极的响应者。杨华,1932年出生,20岁时已经是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村乡的乡长兼团委书记。五位青年的申请倡议书在报纸上刊登后,许多青年纷纷响应,短短十天里,全国就有2000多名青年报名参加垦荒队。至此,五名青年的自愿行为,开启了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序幕,点燃了全国优秀青年“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熊熊火把。

  1955年8月30日,共青团中央组织各界青年1500人,为新中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举行隆重的欢送大会。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把绣有“北京市青年志愿者垦荒队”金色大字的旗帜亲自交到了杨华的手中。傍晚,在雄壮的鼓乐声中,杨华等60名垦荒队员扛着北京市工人挑灯夜战赶制的镐头、铁锹和2支钢枪徒步走向火车站,向北大荒进发。

  1955年9月10日,在人迹罕至的黑龙江萝北荒原,垦荒队举行了简单而又隆重的开荒仪式。萝北县政府给北京青年垦荒队划拨了两万多倾的土地,萝北县委书记阮永胜亲自在仪式上剪了彩。随着队长杨华的一声令下,四台套着八匹马的垦荒大犁在千年沉睡的荒原上翻起了一层层黑色的泥浪。当时黑龙江宝泉岭农场派来了农业技术员进行指导,技术员检查翻开的黑土后认为,开荒质量完全符合“深翻15厘米、垄宽35厘米、扣垄严密”的要求。

  暴虐的西伯利亚寒流长久盘旋在北大荒,这里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冬天,最低温度甚至达到零下四五十度。除了极度严寒天气,队员们面临的困难数不胜数。“那就是狼群不断地骚扰,尤其是在刚到开荒地点的头几个晚上,成群结伙的狼群将帐篷团团围住,形势极为险恶。幸亏有团中央发给垦荒队的两支步枪和4000多发子弹。”杨华在《难忘垦荒岁月》文章里回忆道。短短两个月,杨华带领垦荒队开垦出荒地1200多亩,割草20万斤,还盖起了8间房,取得了初战告捷的胜利成果。后来,杨华回忆说:“1956年,北京青年垦荒队在新开垦的荒地上收获了粮豆99万斤,土豆35万斤和1万多斤大红萝卜,完全超过了团中央给我们提出的80万斤的指标。”

  北京市青年垦荒队到北大荒,给全国青年带来了巨大影响。1955年到1956年,先后有14批2600多名青年拓荒者来到了萝北荒原,汇成一支垦荒大军。他们分别在萝北县凤鸣山下、鸭蛋河畔,建起了八个以自己城市命名的青年集体农庄——北京庄、哈尔滨庄、天津庄、河北一庄、河北二庄、山东临朐庄、山东惠民庄和山东胶南庄。据有关资料统计,1955年至1958年,青年垦荒队在北大荒共建立了12座农庄,1个现代化国营农场。

    “要母鸡下蛋,越办越多”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序幕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就已经拉开。1947年,正是新中国诞生前最困难、最艰苦的时期。为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号召,人民解放军大批部队进入黑龙江地区,从延安、南泥湾走过来的人民军队,在北大荒升起了军垦的光荣旗帜。

  1954年,担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来到黑龙江汤原,视察正在这里施工的铁道兵部队第五师。经过调查研究,王震提出,由第五师副师长余友清率一支先遣队到密山、虎林一带踏查荒原,创办农场。

  经过3个月的探查,余友清迅速组织了一支特殊的垦荒先遣队。1955年,以余友清为场长的铁道兵第一个农场——八五〇农场宣告成立。王震满怀信心地说:“这是打头阵,必须打好。以后要母鸡下蛋,越办越多。”8月14日,王震向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呈递了《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请示,建议“铁道兵在黑龙江的密山、虎林、饶河3个县境内,举办一个综合性的半机械化的农牧业企业。”该请示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很快被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同意。1956年6月29日,铁道兵9个师共1.74万人分别从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开赴北大荒,在黑龙江完达山的南北麓先后建起了八五一、八五二等一批“八”字头的农场。短短一年内,铁道兵农场群就巍然矗立在三江平原上。在一次场长工作汇报会上,王震精神振奋,即席赠给大家一副对联: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横批为“艰苦创业”。

  1958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当时,庞大的人民军队需要裁减,大量的复转军人需要安置。3月,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会议,通过了一项历史性决议,即《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会议上,已担任共和国农垦部部长的王震适时提出了动员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北疆,进一步开发北大荒的方案。他豪迈地说:“新中国的荒地包给我来干吧,我这个农垦部长有这个信心。”这一方案很快得到中央的批准。不久,十万复转官兵陆续挺进北大荒,他们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打响了一场大规模开荒生产的特殊战斗。3月23日,也就是成都会议通过决议的第三天,著名诗人郭沫若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诗篇,为十万官兵壮行。复转官兵来到北大荒后,不畏困难,敢于战天斗地,北大荒国营农场得到了迅速发展。1959年,共扩建和新建了41个农场,新建了700多个生产队,北大荒粮豆播种面积达到1150万亩,粮豆总产量达到10亿多斤,比1957年增长了142%。

  作为新中国农垦事业奠基人,王震将军多次踏访荒原,和战士们一起风餐露宿,爬冰卧雪,非常关心卸甲归田的战士们,每次到北大荒都要和普通战士促膝谈心,一次他问一个战士,“还有什么心事没有?”那个战士说:“心事倒有一桩,怕司令员也解决不了。”王震笑呵呵地说:“不妨先说出来。”战士说了个顺口溜:“北大荒真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狼,办起农场能打粮,就是缺少大姑娘。”王震听了哈哈大笑后认真地说:“我一定要动员些女青年来,但对象还得自己对。你们要当模范,当英雄,姑娘愿意嫁英雄。”后来,王震特意向中央汇报,从四川等省动员一批女青年来支援北大荒开发。有的老同志在缅怀王震时说,当年将军在草屋里参加了他们的婚礼,还吃过他们的喜糖。

    黑土地上留下不朽诗篇

  在北大荒历史上,除了转业官兵和50多万城市知识青年外,还有一支“特殊的垦荒队”,那就是1500多名当时“反右”扩大化被定为“右派”的知识分子。北大荒给了他们关爱和新的希望,他们像北大荒倔强的庄稼一样,在那时萧瑟的春寒里傲然挺立,为黑土地留下不朽的著作和诗篇。

  1958年的春节后,被戴上“右派”帽子的诗人艾青听到一个消息,说有一位将军向中央要艾青。这个将军就是王震。王震后来对艾青说:“1956年我去大兴安岭视察时,站在大兴安岭上,观望着茫茫的大森林时就想,要是艾青到这里来,一定会写出好诗。”

  1958年4月,艾青一家人乘坐军人专列,离开北京来到了北大荒八五二农场。在王震的关怀下,年近半百的艾青担任了八五二农场林业分场副场长,成为北大荒1500名右派中唯一挂了领导职务的人。在农场,艾青又拿起搁下多年的笔,写出了以“老头店”为主题的长诗《蛤蟆通河畔的朝阳》《踏破沃野千里雪》。艾青对生活一直保持乐观的态度,北大荒一年四季风多,尤其夜里风刮得像鬼哭狼嚎,吓得夫人高瑛睡不着。艾青对夫人说:“森林是风的家,它天天晚上回家来,你就夜夜不睡觉啦?你可以把风当歌听,听风演奏交响乐也是一种享受。”

  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杰出杂文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聂绀弩被文化部当成“右派”后,也在1958年7月来到虎林八五〇农场四分场,不久,他又被调到了《北大荒文艺》编辑部。聂绀弩好抽烟,沉默寡言,喜爱整天坐在案前抽烟喝茶,伏案看稿,在这里他写出了著名的《北大荒歌》:“多年后,繁感伤,不解何处曾荒凉。何家子,何氏娘,何等英雄何模样,首开北大荒……”聂绀弩在后来出版的古诗集《北集草》中,有一首写给妻子的诗《柬内》,描绘了3年北大荒生活的情景:“大风背草穿荒径,细雨推车上小桥。老始风流君莫笑,好诗端在夕阳锹。”

  1958年,女作家丁玲和丈夫陈明被错打成右派也下放到北大荒八五三农场二分场。丁玲在北大荒待了12年,为照顾丁玲老两口,王震让他俩到靠近铁路线的汤原农场安家落户。1959年冬天,农场开展扫盲运动,让丁玲担任畜牧队业余文化教员。丁玲把这件事看得很重,亲自编写教材。她写了一篇课文《小黑猪》:“小黑猪,是个宝,猪鬃、猪毛价值高,猪肉肥美喷喷香,猪多、肥多、多打粮。”

  1962年12月,时任《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的诗人郭小川陪同王震视察北大荒后,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激动地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继承下去吧,我们后代的子孙!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千秋万古长新;……耕耘下去吧,未来世界的主人!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

  (参考材料:《北大荒记忆》《北大荒知青档案》《北大荒文学地图》《那些拓荒者的故事》《北大荒精神》)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