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李湘婷 张哲:对“三支一扶”计划长效机制的探究

2023-08-20 11:42 价值工程杂志  主页 > 年鉴 > 红色瑰宝史册 > 大国红村 > 支教精神 > 海安舅舅号 >

打印 放大 缩小





对“三支一扶”计划长效机制的探究

 
价值工程杂志 2018年14期 

 

李湘婷 张哲

摘要:就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三支一扶计划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毕业生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三支一扶计划下就需要下到基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本文先对三支一扶计划的内涵做出解读,然后对当前面的一系列问题展开剖析,最后提出了构建三支一扶计划机制的一些建议,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帮助。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changes in the employment environment and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ree Supports and One Assistance" Program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College graduates, as a forc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 to go to the grassroots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under the "Three Supports and One Assistance" Program. This article firstly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of "Three Supports and One Assistance" Program, then analyzes a series of issue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constructing the mechanism of "Three Supports and One Assistance",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assistance to relevant parties.

关键词:三支一扶;毕业生;基层;长效机制

Key words: "Three Supports and One Assistance";graduates;grassroots;long-term mechanism

中圖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4-0035-02

0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整体规模逐渐扩大,每一年的毕业生数量达到了数百万,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795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30万。毕业生人数增多超出城市经济发展需求,而农村经济也亟待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照三支一扶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向农村基层流动,展开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不仅可以实现高校毕业生的有效就业,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1 三支一扶的内涵解读

 

三支一扶计划早在2006就已经提出,国家人事部于2006年颁布了《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毕业生流向农村基层,并且提供制度上的指导和保障。出台三支一扶计划,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分流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人数,给毕业生创造一个全新的就业窗口,减轻毕业生在大城市就业的竞争压力。二是城市经济水平逐年提高,和农村经济水平的差距逐渐加大,这就让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步转移到农村基层。由于教育、医疗和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因此制定三支一扶计划,就是要向农村导入具备知识和技能的毕业生,让他们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鲜血液。

2 三支一扶计划面临的问题分析

 

三支一扶计划的整体目标非常好,但是也存在很多困难,面临着不少问题。必须对这些问题形成清楚的认识,对症下药,才能确保三支一扶计划的长效实现。下面就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探讨。

2.1 基层人数少缺乏带动效果 就当前实际而言,在三支一扶计划下,每一年都有不少大学毕业生下到基层工作,但是能够扎根基层的人却并不多,这对于三支一扶计划的长效实现不能产生良好的带动效果。虽然参与三支一扶计划需要经过一系列招募和选拔的过程,但是工作时限一般却只有两年,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在基层工作满两年之后,都会选择调动,离开农村基层。在这样的形势下,就给当前刚毕业的大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不能给他们树立一个榜样作用,从而使得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怀揣干满两年就走人的心态参加工作,这样对于大学生自身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都具有负面影响。

2.2 尚未形成全面的舆论引导环境 三支一扶计划对于整个农村基层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农村条件艰苦,和大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因此毕业生下到基层之后,很难留下来。这是因为追求更好和更安逸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基本心理,是难以短时间转变过来的。毕业生本身没有扎根基层的意识,而在舆论引导上也存在不足,这就让三支一扶计划的长远实施面临着缺人的困境。当前对于三支一扶的舆论引导主要是集中在校园内,在社会上、在媒体上的舆论引导力度不足,不仅毕业生对三支一扶的认识不足,很多学生家长对三支一扶也缺乏认识。不少家长听说自己的孩子要去农村工作,就是一片反对的声音。舆论引导不足,毕业生和家长对三支一扶的本质意义缺乏理解,这将阻碍三支一扶的落实。

2.3 高校毕业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除了舆论引导不足之外,高校毕业生自身对于三支一扶计划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从本质上来讲,三支一扶是为了帮助农村基层发展,但是很多高校毕业生却仅仅是将三支一扶当成了一次工作实践,并没有认清该计划本身所包含的深层次意义。不仅如此,由于农村基层的情况特殊,很多方面的工作和毕业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理论知识存在脱节,这就造成很多下到基层的毕业生不知道该如何应付工作。尤其是对于身在农村这个事实,毕业生对于自身的角色定位陷入了迷茫,自己是农民还是政府员工往往不能清楚辨析,从而在基层工作中无法全身心投入。

2.4 政策方面不够完善 三支一扶计划的长远发展需要完善的政策机制来加以辅助,但是就目前实际而言,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部分政策比较笼统,职责划分不清,执行能力较弱,这就让参与三支一扶计划的毕业生不清楚自身可以享受哪些优惠政策,也不知道要怎么办理。其次是部分政策存在冲突,主要是上级政策和下级政策存在一些不相符的地方,给毕业生带来了疑惑,也让三支一扶的落实受到了阻碍。最后是高校缺乏三支一扶这方面的一些刺激政策,对毕业生缺乏帮助和引导。比如基层工作需要的某些技能,毕业生在学校中往往没有学习,但是不少高校并没有对毕业生展开这方面的培训,这就不能提高毕业生融入基层工作的能力。

3 三支一扶计划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

 

针对当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从其根源着手,通过合理的手段消除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中的阻碍,给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基层就业环境,使其可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贡献。

3.1 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毕业生对基层就业存在的认识误区,阻碍了三支一扶计划的有效落实。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在引导学生参与三支一扶计划的时候,就需要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进行引导,使其走出误区,正确对待三支一扶。首先,要引导毕业生对三支一扶计划的本质内涵形成认识。“先富带后富”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济发展理念,也是很多地方的经济发展理念,鼓励先富起来的人帮助带动还没富起来的人,一同致富。现在我国城市经济水平已经较高了,因此就需要由城市反哺农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高校毕业生作为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就成为了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是教育、医疗和技术方面的人才,这些都是毕业生能够在大学中学习到的。其次,要引导毕业生形成农村不比城市差的理念。不少大学生从心底认为农村比城市差很多,因此不愿意去基层,即使去了也不安心工作。对此,就要对毕业生做好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基层工作也是一种就业形式,不论是到村里还是到乡里,工作性质和在城市是一样的,只不过面对的群体有所不同而已。通过引导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可以让其在基层更加安心和踏实的工作。

3.2 结合基层实际对毕业生进行针对性培养 三支一扶计划在农村基层实施,需要毕业生在基层干工作,这和在城市写字楼上班是不一样的。基层工作往往琐碎而复杂,需要面对特点多样的群体,可能会面对七十岁的老人,也可能面對五六岁的小孩,也可能面对没有什么文化知识的年轻人,甚至在工作中还可能深入田间地头,这些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都是一种考验。除此之外,语言、风俗、习惯等也是基层工作中的难点。所以,在毕业生进入基层工作之前,高校应该对毕业生进行集中培训,结合基层实际,提前培养毕业生的一些工作能力。比如在基层工作中,与人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农村基层人民文化水平整体偏低,沟通上可能存在困难。因此就需要提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演练,让学生知道该如何应对。再比如一些地方特有的风俗习惯,也需要在下到基层之前,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基层的民风民俗,避免在工作时产生矛盾。不仅如此,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其下到基层之后可以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基层工作能力。

3.3 加强对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扶持 要让三支一扶计划得到长远发展,那么就需要让毕业生能够安心扎根基层,保障基层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如果毕业生干满两年就离开,这样就让农村基层发展得不到长久的支持。因此,就需要加强对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扶持力度,给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让他们可以安心在基层工作。首先,要在生活方面加强扶持,尤其是住房、薪资待遇这两个方面,要给与足够的支持。比如对于来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可以由单位解决住房问题,甚至可以将住房和工作年限挂钩,干满多少年就可以获得该住房的产权。能够解决住房问题,这对于毕业生而言充满了很大的吸引力,毕竟在高房价时代,能够稳定工作获得住房,是非常不容易的。有了住房的保障,毕业生在基层工作自然就会更加安心。其次,要加强教育培训。基层工作和学校学习存在很大不同,即便在下到基层前接受了一定的培训,也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农村形势变化很快,近些年农村发展是一年一个新模样,毕业生在基层工作,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从而推动三支一扶计划的发展。最后,高校也需要长期关注毕业生动向,给与针对性的帮助。毕业生走出校门,来到基层,这并不意味着毕业生和学校之间就没有了关系,毕竟在基层人民的眼中,毕业生就代表了学校的形象。所以,高校应该长期关注毕业生在基层工作的状况,定期给与帮助扶持。

3.4 做好政策及舆论引导 只有毕业生扎根基层,才能让三支一扶计划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就需要在政策和舆论这两个方面做好引导。在政策方面,高校需要制定一些引导毕业生参与三支一扶计划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下到基层工作,比如制定基层就业奖励办法,或者是建立基层就业专项经费等等。而在政府方面,则需细化政策,尤其是对优惠政策要细化,让毕业生可以清楚知悉到基层工作自己能够得到的优惠。同时要统一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的政策,避免产生冲突。在舆论引导方面,则需要结合互联网,加强三支一扶的宣传,对三支一扶的内涵、优惠政策、积极意义等展开宣传,让毕业生和家长都能够有所认识,从而打消顾虑,放心到基层就业,为三支一扶的发展注入动力。

4 结束语

 

三支一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针对当前存在于学生认识、舆论引导、政策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则需要对应改进。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正确认识基层就业;结合基层实际,培养学生专项能力;加强对基层就业的扶持力度,并做好政策和舆论方面的引导。通过多方面工作的努力,必然可以实现三支一扶长效机制的构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峰.千余名“三支一扶”大学生为基层注入活力[J].劳动保障世界,2014(07):6.

[2]王瑞雪.大学生“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施效果及制约因素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5):147-148.

[3]“三支一扶”大学生不愧为大有希望的一代[J].四川劳动保障,2012(10):5.

[4]李抗.“三支一扶”高校大学生就业政策调查研究[J].北方经济,2012(09):80-82.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