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海安舅舅号|爱心传承!海南大学生赴乡村小学支教 这支团队坚持了16年

2023-08-21 17:56 南海网  主页 > 年鉴 > 红色瑰宝史册 > 大国红村 > 支教精神 > 海安舅舅号 >

打印 放大 缩小





爱心传承!海南大学生赴乡村小学支教 这支团队坚持了16年

  • 来源:南海网
  •  
  • 作者:袁玉龙
  •  
  • 时间:2023-08-01 12:29:00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见习记者 袁玉龙

  每个暑期,海南大学的学生都会去儋州市峨蔓镇的笔架小学支教。这是海南大学爱心协会和该校无言的约定。志愿者的面孔每年都不一样,但连续16年来,这支团队一直坚持到笔架小学支教。他们帮扶过的小学生现在也成了志愿者,实现了爱心传承。

  这不,今年7月初,该协会又有13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笔架小学,开启了为期10天的支教行动。

  每天做好饭,先给学生吃

  儋州市峨蔓镇位于海边,距离儋州市区约60公里。海南大学爱心协会指导教师赵红亮记得,2007年他曾去过笔架小学考察,当时这里仅有近百名学生,孩子们在用石棉瓦简单搭起的一个没有窗户的工棚内上课,桌椅也十分破旧,通往学校的路满是泥泞。“学校硬件设施很落后,当时面临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村里有很多留守儿童,我们感觉他们需要帮助。”赵红亮说。

  志愿者讲授“防霸凌”课程 。受访者供图

  陈思芬贝是本次支教活动的带队人。她告诉记者,今年她们除了给学生开展学科辅导外,还适时地给孩子们讲解防溺水、防霸凌等方面的知识。

  村里有很多留守儿童,还有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忙于生计早出晚归不能按时吃饭,志愿者们除了在学习上教导他们,在生活上也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每天帮他们做饭,而且,每天做好饭后,志愿者先给学生打饭。

  从2007年开始,海南大学爱心协会就一直保持着志愿者自筹支教费用的传统,今年暑期支教的陈思芬贝等13位同学依然传承着这个传统,13位志愿者每一位自筹350元来承担志愿者和笔架小学小学生的伙食费。

  志愿者教学生做手工。受访者供图

  参观大学校园萌发大学梦

  在这个村里长大的薛运光记得,海南大学爱心协会第一次来到笔架小学的时候,自己在读五年级。那时候条件很艰苦,志愿者们只能自己用锅灶生火做饭,宿舍条件也不太好......但他们每年都来。

  “每年暑假,最期待的就是海南大学爱心协会志愿者来到我们笔架小学,不只是我,学生家长也很期待......”薛运光感慨地说道。

  “我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我上六年级,志愿者们带我们学校一共12名同学去海南大学,还带着我们去万绿园放风筝,我们在风筝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是薛运光第一次进入大学校园,有一棵“小树苗”从此在他心里生长。他学习越来越努力,考上了大学,现在已经参加了工作。

  志愿者给学生盛饭。受访者供图

  当年的孩子也成了支教志愿者

  薛益花第一次接触海南大学爱心协会的支教志愿者是在2009年,那年志愿者来到笔架小学给小学生们办毕业典礼,她作为毕业生代表上台演讲,这是她第一次登上舞台展现自己。“他们每年都会来,比如每年的‘五一’、‘六一’、暑假、元旦都会来。我上初中、高中,一直到现在我们都还有联系,也会经常打电话,已经不是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而是很要好的朋友。”

  而今,薛益花已经是一名研究生,专业是小学教育学,她利用今年暑假的时间,到了白沙七坊中学支教。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