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红色文化学刊|陈永莲 孙海英:沂蒙精神对于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和意义

2023-04-03 23:15 红色文化学刊  主页 > 年鉴 > 红色瑰宝史册 > 红基因 > 革命老区精神 > 沂蒙精神 >

打印 放大 缩小

     主旨点睛:基因 红色瑰宝
     栏头署书:乔惠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北京红色瑰宝文化发展中心首席研学员)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浩、张杨





沂蒙精神对于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和意义

 
红色文化学刊 2022年1期 

 

陈永莲 孙海英

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标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同时也是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文化自信则关乎我们的国运兴衰和民族未来,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了文化和文化自信,并深刻论述和阐释了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重要地位以及重大意义等,向社会各界传递出了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红色革命文化和精神产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前,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记忆和红色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为丰厚的新篇章和新传统。在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道路上,红色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所闪耀的光芒是无法遮挡的,是我们能够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同时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重要精神力量源泉。作为全国重要革命精神之一的沂蒙精神,诞生于八百里沂蒙这片红色的热土,在战火硝烟中孕育,在和平年代成长,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沂蒙精神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树高千尺总有其根脉,水流万里总有其源头。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3)习近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可以说,五千年以来,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深厚、最有积淀的文化底蕴,是我们之所以能够坚定文化自信从而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底气之根。

沂蒙山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里,沂蒙人民在自己创造的本土文化即沂蒙文化的基础之上,孕育升华出了沂蒙精神,并在此过程中批判性地继承、发展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实现了中国文化精神层面的革命性转变。可以说,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的沂蒙精神,既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又在淳朴敦厚、大义大爱、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方面很好地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接地气”的传承,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一)大义大爱、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

沂蒙精神是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在无数的生死考验与锤炼中,包括沂蒙人民在内的山东党政军民共同孕育的宝贵精神财富。爱党爱军、无私奉献一直是沂蒙精神最核心、最灵魂的内容,它蕴含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凝聚着沂蒙人民对党、对国家的奉献和真情。

沂蒙山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长达12年之久,时间上仅次于延安。沂蒙山区的无数英雄儿女前赴后继,不怕牺牲、支援革命,无私奉献。他们用一辆辆推车把革命推向了胜利,用一粒粒小米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他们与几十万山东党政军同生死、共命运,其中有三万多优秀的沂蒙儿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对此,陈毅元帅不止一次地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4)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沂地区志》下,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68页。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有为抚养革命后代无私奉献的沂蒙母亲,有拥军支前的沂蒙妇女典范沂蒙六姐妹,有公开承诺“谁第一个报名参军俺就嫁给谁”的“花魁娘子”梁怀玉,有把四儿一女先后都送上前线的朝阳官庄彭大娘,还有全国公认的第一起自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他们都是在敌人的炮火中锻炼成长、爱党爱军、矢志不移的英雄儿女。

蒙山永绿,沂水恒甜。沂蒙人民心系共产党,奋勇参军、破家支前,拿出他们最后的一口粮食当作军粮,用最后一块粗布来做军装,把儿女们都先后送上战火弥漫的战场去打豺狼。抗日战争时期,杀敌卫国保家乡成为沂蒙人民的光荣传统。以莒南县为例,1943年12月,该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持续近三个月的大规模报名参军运动。当时的莒南县全县共计527个自然村,报名参军的人数就有1488名。其中,参加主力队伍的有1339名,参加地方武装的有149名,参军村庄达到了403个,占到全县的76%,完成参军任务率为425%。(5)山东省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编:《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工作》,内部资料,2011年6月印,第68页。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反奸诉苦以及土地改革,沂蒙人民更加踊跃地参军参战,沂蒙山区出现了许多情真意切、激动人心的感人参军场面。在1946年8月12日至20日短短8天时间里,沂滨、洪瑞、汤头、册山、朱陈和艾山区这几个地方就有580余人报名入伍,加入了地方武装。从10月25日至11月2日,仅册山区这一个地方的参军人数就达到了214人。在沂蒙山区数次参军热潮中,父子兄弟、干部群众争相报名入伍,母送子、妻送郎,这种场面几乎每天都会上演。针对此种情况,1946年12月19日的《大众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专门刊登了一篇新闻:《翻身弟兄骨头硬,参军打前锋!临沂三千农民入伍,临沂师范八十四位学生上前线》(6)中共临沂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临沂革命斗争史稿(1919—1949)》,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3、254页。。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沂蒙人民继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出人出力、捐钱捐物、无私奉献。三年困难时期,沂蒙人民节衣缩食,在自己还吃不饱饭、生活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向国家上缴公粮达123亿公斤,油820万公斤。在最困难的1960年,甚至还接收了政府统一组织来的6万余名灾民。(7)徐东升、汲广运:《沂蒙精神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75页。2003年,在抗击“非典”过程中,为支援北京,临沂人民慷慨解囊,捐款捐物2000多万元,占到了山东省的一半,献血量占到山东省的三分之一。2008年发生汶川地震,当时从全国范围来看临沂并不是富庶之地,但却是捐款捐物最多的地区之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山东省第一时间成立了对口支援黄冈指挥部,举全省之力源源不断向湖北输送各类紧缺急需的物资。临沂人民也一如既往,凝聚力量,再次献出人间大爱,全力支援打赢疫情阻击战,用实际行动展现出应有的时代担当和奉献精神,把红色大别山与沂蒙山紧密相连。沂蒙精神在战“疫”中得到进一步弘扬:金锣集团向临沂市红十字会捐赠价值1500万元物资、鲁南制药集团捐赠价值1000多万元的抗菌抗感染类医疗物资、兰陵代村捐款200万元用于疫情防控、临工集团捐赠150吨蔬菜驰援武汉……总之,沂蒙人民不管在任何时期,都秉性厚朴耿直、重情重义,总是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二)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懈奋斗、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齐鲁文化的长期熏染下,沂蒙人民自古以来就形成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优秀品格。

革命战争年代,在“八百里沂蒙”的穷乡僻壤,各种生活物资极度匮乏,人们甚至以草根、树皮充饥。在这种情况下,山东党政军与人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同甘共苦,战胜千难万险,创建了沂蒙革命根据地,同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中国人民获得彻底翻身、创建新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穷山恶水,沂蒙人民不等不靠,不向国家伸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战天斗地,竭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每年都有上百万沂蒙儿女齐上阵,冬战严寒,夏战酷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向穷山恶水开战。其中,仅在1958年至1960年的短短两年时间内,依靠最原始的肩挑、人抬、手推等劳作方式,就完成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建起了几十座大中型水库和星罗棋布的小水库。从此沂河和沭河下游的老百姓尽得灌溉之利,同时也使广大沂蒙地区的自然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为以后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5年3月14日,《人民日版》在头版头条刊发了一篇标题为《改造山 山低头 改造河 河变样 改造地 地增产——临沂地区人民发扬革命精神顽强不屈征服自然》的报道,专门介绍了当年临沂人民愚公移山、改造自然的伟大业绩。

1995年,临沂地区率先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实现整体脱贫,在上个世纪末与全国同步实现基本小康。在“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条件下,临沂崛起成为一座仅次于义乌的“物流天下”“货通全国”的国际化商贸城,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临沂模式”和“临沂奇迹”,谱写了一曲革命老区跨越式发展的壮丽篇章,也为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演绎了改革不息、奋斗不止的时代新内涵。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典范:以“一把撅头一张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举,在当时全国农业战线上成为模范和样板的厉家寨;通过两代人的艰苦奋斗和辛勤劳动,把一个贫穷、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变成闻名遐迩的小康示范村,铺设一条富裕文明之路的九间棚;不断敢闯、敢拼、敢干,书写一段属于沂蒙人自己的商业传奇的“金锣”……

(三)诚实守信、顾全大局的价值理念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道德价值取向一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沂蒙人民深受这种价值理念的影响,忠厚、善良、执着,认定的道理就坚定不移地去做,非常注重讲究信用,视诚信为生命,言必行、行必果。在沂蒙精神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也始终内在地包含着诚实守信、顾全大局的价值理念,一定意义上来讲,这也是沂蒙精神的原创意义之所在。

1944年,八路军急需补充兵源,在一次动员参军大会上,莒南县洙边村的识字班班长梁怀玉慷慨激昂地发言:“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之后,梁怀玉毫不犹豫地兑现自己的承诺,嫁给了村里第一个报名参军但却其貌不扬、家庭条件也很差的刘玉明(8)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集——沂蒙精神代代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38、139页。;沂蒙母亲王换于宁愿饿着自己的孩子,致使自己的四个亲孙子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也要倾其全家之力把共产党托付给她们的孩子抚养长大,留住烈士的血脉……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诚实守信、顾全大局的价值理念又一次次得到了充分彰显。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沂蒙人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不断敢为人先、开拓创新,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经过三十多年风雨激荡的变迁和发展,使临沂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经营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甚至可以比肩义乌的全国市场名城、物流之都。在此过程中,沂蒙人民严格遵守市场交易活动中的契约精神,形成了敬业、诚信、友善、公平的市场经营理念,不排外,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无诈、童叟无欺,实实在在,一诺千金,把沂蒙人民诚实、善良、朴实、无私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沂蒙精神蕴含着文化自信的优质基因

沂蒙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它凝聚着不朽的革命历史以及无数革命者的心血,包含着信念坚定的精神追求、对党忠诚的优秀品质以及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等等,生动展现了山东党政军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和血肉联系,蕴含着中国文化自信的优质基因。

(一)沂蒙精神蕴含着信念坚定的精神追求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在风雨如磐、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在一次次挫折中不断奋起,浴火重生,靠的就是坚定的信仰,就是敢为人先、不怕牺牲、大公无私、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沂蒙精神形成的历史就是一段烽火岁月虔诚初心的红色历史,革命理想是其支柱和灵魂,是支撑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奋勇向前的信仰火炬。

一个人如果没有灵魂,没有理想信念,就一定不可能做出复兴民族大任的英雄壮举。在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中,随处可见以革命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这些共产党人为了心中的那份革命理想信念,宁愿放弃世人羡慕的幸福和安逸生活,前赴后继地奔向革命道路,并时刻准备着为革命事业牺牲一切。例如,出身于济南大明湖畔一个资本家家庭的辛锐,才华横溢,家境优渥。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原本可以成为一名艺术家的辛锐义无反顾地放弃个人梦想,和家人一起奔赴贫穷落后的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投身抗日洪流。1941年,辛锐在大青山被敌人包围后,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与丈夫陈明双双牺牲在了大青山。(9)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集——沂蒙精神代代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23—25页。再如,另外一位长眠于沂蒙大地的英雄母亲陈若克。1939年6月,陈若克跟随丈夫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朱瑞一起来到了山东抗日根据地,任山东临时参议会驻会议员和山东妇联执委会常委。1941年11月,陈若克在突围中不幸被捕,她遭受种种酷刑但始终不放弃心中的信仰,年仅22岁的她和刚出生才十几天的孩子被敌人连刺27刀,壮烈牺牲。(10)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集——沂蒙精神代代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7—20页。从她们身上,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对革命的矢志不渝,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

此外,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是引导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灯塔,是沂蒙精神的力量源泉。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什么能够筹军粮、烙煎饼、做军鞋、冒死救治伤员,爱党拥军、舍生忘死,在建设时期能够做到治穷、治愚、治落后,在改革开放时期能够做到解放思想、敢闯新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能够做到对党忠诚、向党看齐,最根本的就是因为他们拥有着不可缺少的精神之“钙”,即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沂蒙精神蕴含着勇于担当的实践本色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思想品格、精神气质,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存在,也从来不只是在理论口号上彰显其光彩。他们总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始终在实践中凸显它的价值。中国共产党在从弱小到强大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拥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感召力,就是因为广大党员总是身先士卒带头干,用自身的行动而不仅仅只是用口号去“感动上帝”,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心甘情愿相追随。他们出生入死、勇担国难,英勇抗敌、浴血奋战,与人民群众鱼水相依,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筑起一道道血肉长城,谱写了一首首伟大的英雄史诗。

1938年5月,毛泽东和党中央派遣50多名中共领导干部和115师奔赴沂蒙山区,点燃了沂蒙山区抗日的熊熊烽火。在这里,每一座山头都被敌人的炸弹轰炸过,每一寸土地都曾浸染山东党政军民的鲜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将救国安民的责任扛在肩头、放在心上,纵然面对刀山火海也万死不辞。当沂蒙根据地军困民愁吃不上饭时,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双减”运动以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同时还在党政军内倡导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一手拿枪打敌人,一手拿锄开荒地,不但解决了军队的吃饭穿衣问题,还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负担,真正形成了山东党政军与沂蒙人民一条心、共战斗齐生产、苦在一起、乐在一起的良好局面。中国共产党对老百姓的这些好,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更加淳朴的感情和行动涌泉相报。党群、军民鱼水情深,中国共产党的前赴后继、一心为民,与鲜活在沂蒙大地大爱无言、大德昭昭的纯朴民风,沂蒙人民大悲大悯、大道大义的浩然之气,共同构成了沂蒙精神坚实沉厚的思想质地与实践基础,使其成为具有实践引导力和精神感召力的革命精神。

(三)沂蒙精神蕴含着深厚的为民情怀

为老百姓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人民群众,是党面临的最大危险。习近平总书记也一再强调:“要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我们党就必须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拥护和支持作为力量源泉,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11)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2日。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就是一部共产党员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奋斗史。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大地上发生的一切奇迹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可以说就是沂蒙精神的力量之基点。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在战火中诞生的沂蒙精神散发着璀璨的光芒,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既有着坚定的革命理想信仰,又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回望那段峥嵘岁月,在物质非常贫瘠的沂蒙山区,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高度重视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更是以身作则,严格自律。他们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和钢铁般的纪律,将廉洁为民的党的形象牢固树立在群众心中。在经济方面通过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有效地解决了农民最为关心的土地问题;在政治方面通过豆选等方式实行民主选举,让老百姓当家作主翻身做主人;在文化方面通过识字班、庄户学、夜校、冬学等民众教育,保障劳苦大众学文化、受教育的权利;在军事方面誓死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时刻为人民而战,始终与群众生死相依,在人民群众遭遇险境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保卫人民群众。1941年12月,在渊子崖村民与日军展开激战之际,八路军派出一个连队赶来救援,全连战士壮烈牺牲,渊子崖幸存的村民得以撤离战场。1944年1月24日,大年除夕,日伪军500余人向位于沂蒙山区的临沭县沭河西岸朱村等地扑来,驻守在沭河东岸的八路军115师3营8连听到枪声后迅速赶去救援,最终以牺牲24名战士的代价打退了入侵的日伪军,保卫了朱村全村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他们度过了一个安全的、盼望已久的春节。(12)孙玉华、孙运广:《八路军在沂蒙抗日根据地过春节》,《学习时报》2019年2月1日。同年8月,厉家寨的老百姓陷入日军的包围之中,又是八路军奉命赶去救援……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这种舍身为民的赤胆忠心和前仆后继,才有了沂蒙人民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

三、沂蒙精神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支撑

我们之所以能够坚定文化自信,既是基于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更是源于党与人民群众的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3)《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精神——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三十三》,《人民日报》2021年11月4日。

沂蒙精神诞生于沂蒙山区,发展于齐鲁大地,其核心是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生动展现了山东党政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共同铸就的精神丰碑。沂蒙精神之所以不因岁月流逝而黯淡、不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就是因为它的这种“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特殊标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赤胆忠心,是新时代密切党群关系的生动教材。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罗炳辉等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都在这个被誉为“山东小延安”的革命老区留下过战斗的足迹及与老百姓相处的点点滴滴,他们与老百姓同吃同住,不摆官架子,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

千里固铜墙铁壁,儿女血英雄肝胆。八百里沂蒙,八百里情深,革命战争年代,无数沂蒙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披荆斩棘,破家支前,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420万沂蒙百姓当中,就有20多万人报名参军入伍、奔赴战场,挽救国家和民族于危难,100多万人次英勇支前,还有3万多沂蒙好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沂蒙人民就是这样与山东党政军“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铸中华民族最大同心圆,在屡遭磨难中依然浴血奋战,取得了革命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在沂蒙这片火热的土地,无论是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赢得宝贵时间而不畏严寒、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架起“女子火线桥”的32名“沂蒙铁娘子”,抱着公鸡拜堂、始终未见丈夫一面的“永远的新娘”李凤兰,危急时刻顶着巨大的压力大爱无边、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还是倾其全家之力创办战时地下托儿所、哺育革命后代无怨无悔的沂蒙母亲,在短短两天内向我军运送5000斤军粮的沂蒙六姐妹,为掩护八路军伤病员而故意暴露和牺牲自己的高大娘……她们都是伟大的沂蒙儿女,她们用自己质朴的行动形象、生动地诠释着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平年代,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又继续爬坡过坎,敢为人先、创新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建设奇迹。所有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契合人民群众意愿做出的正确决策,是人民群众拥护党和国家领导的爱国情怀,究其根源也就在于我们坚定的文化自信。

一段历史,铭心刻骨。放眼望去,那段历史是一种沂蒙大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政军群英雄,是一种大爱大义、感天动地的革命精神,是一段烽火连天、守住自己初心的红色历史,是一份人民群众以党为重、以国为重、比天还高、比地还厚的家国情怀,是一张张煎饼、一双双军鞋、一副副担架、一辆辆推车……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与沂蒙人民一起,用最质朴、最壮美、最感人、最无私的情怀为这段历史晕染着那动人心魄的红之底色。

历史不能抹杀,红色基因不能断流。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14)《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人民日报》2018年3月9日。文化自信的背后,革命文化与革命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不容忽略,它们具有强大的理论说服力、文化影响力和实践感召力,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也已经逐步沉淀为当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特质,是激励我们中华儿女沿着先辈足迹不断奋勇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之源。

沂蒙精神,辉映未来。2013年11月,习近平在临沂视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15)《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9日。沂蒙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重要的精神遗产。包括沂蒙精神在内的中国革命精神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风范和人民群众的坚强意志,是我们能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和力量支撑。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足够的底气在沂蒙这片红色沃土上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沂蒙精神是永恒的,我们要继续发扬沂蒙精神的优秀品格,将流淌着传统文化基因的革命精神接续传承,不断升华,使其成为永远激励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自信力量,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发展培根铸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精神之钙、能量之源,让文化自信成为实现中国梦路上最亮最美的那道光!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