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首都红瑰宝|让“进京赶考”精神永放光芒(作者:王聚英 尤秀斌 廖亦斌

2024-01-15 15:09 《红广角》杂志  主页 > 大国红 > 红色瑰宝史册 > 首都红瑰宝 >

打印 放大 缩小





让“进京赶考”精神永放光芒
 
《红广角》杂志 2009年2期 
 
王聚英 尤秀斌 廖亦斌
 
1949年3月23日,在革命胜利的曙光即将来临之际,毛泽东率领走过炮火硝烟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西柏坡意气风发地“进京赶考”,从而开启了我党波澜壮阔的执政生涯。临行前,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进京赶考”为标志,形成的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和“进京赶考”精神,一直激励着全党同志奋勇前进。
 
今年3月是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进京赶考”60周年。60年的岁月流逝未能磨损西柏坡精神光彩,我党“赶考”的脚步从未停歇,执政为民的理念日益升华。发扬“进京赶考”精神,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更凸现出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代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树立“进京赶考”自强不息的忧患执政意识,牢记“两个务必”,弘扬西柏坡精神和“进京赶考”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进京赶考”精神的形成于西柏坡时期
 
1949年3月,全国胜利在即,中央机关就要进北京城了,毛泽东想起了李自成的历史教训。在考虑进城问题时,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高瞻远瞩地指出:“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资产阶级怀疑我们的建设能力。帝国主义者估计我们终久会要向他们讨乞才能活下去。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38-1439页)
 
为了防止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防止骄傲自满情绪的滋生,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议:不给党的领导者祝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毛泽东的这个提议得到了全党一致拥护,被作为六条重要规定。
 
“进京赶考”精神也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是我们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和理想不懈的努力,始终如一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和理想的一种精神状态。我们心中的目标和理想是什么呢?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毛泽东从井冈山到延安到西柏坡到进京赶考是为了这个目标和理想,体现了这种精神。谁要是违背了进京赶考的精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化为己有,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搞贪污腐败,谁就会得到刘青山、张子善的结果。
 
进京赶考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西柏坡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继续发展的新阶段。它既是一种历史精神,又是一种时代精神,本身即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进京赶考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本色,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启示;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光荣革命传统的丰富时代内涵,必须大力弘扬“进京赶考”精神。
 
然而从西柏坡进京,我们的党又面临了新的问题——执政问题。
 
二、“进京赶考”精神是革命转折时期的不竭动力
 
1949年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由革命的党转变为执政的党,这就是一个飞跃的变化,由此又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党面临的这些新变化主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使党成为执掌全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党,党必须清醒地认识自身地位的变化,并迅速适应这种变化;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向城市,党面临着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的新任务:党的斗争形式也将由主要是武装斗争转变为主要是和平斗争;党的总任务将由反帝反封建转变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是最重要的转变,也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最关键的转变。共产党人会不会变成李白成?能不能经受得住胜利与执政的考验?这关系到革命的成果能否巩固,社会主义目标能否实现,中国式的建设道路能否走下去?在解决这个重要课题时,毛泽东将这一行程比作“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白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强调执政党建设,不以功臣自居。60年来,我党“赶考”的脚步从未停歇,执政为民的理念日益升华。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科技、教育乃至社会各个领域,正成为改变中国面貌的第二次革命;对外开放从沿海到内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与坚持“两个务必”和进京赶考精神是分不开的。
 
必须始终做到勤政廉洁、克己奉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每一名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其自身的形象也代表和反映了党的形象。试想一个不能勤政廉洁、克己奉公的党,怎么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呢?又怎么能实现政权的长远永固呢?因此,只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深入民心,使人民的生活日益安康,那么党的事业就能兴旺发达。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遵循执政规律按执政规律办事的能力,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认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民生为本,就是为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是”进京赶考”的优秀成绩单。
 
与此同时,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一直伴随着新生政权。
 
三、“进京赶考”精神一天都不能丢
 
2002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上任伊始就把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放在首位,他第一站以赶考之心重返西柏坡,重温西柏坡精神,重申了毛泽东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是对全党的警示,也是对人民的承诺。这也体现了中共最高领导在彰显执政的合法性,和盛世喧嚣中的忧患意识:贫富差距、有些官员贪腐、生态恶化、信仰缺失等,都是全党全国不能回避的问题。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只有居安思危、埋头苦干,才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才能使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正是忧患执政意识的体现。
 
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务必”。“两个务必”是我党
 
对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经验总结,是对走出“历史周期律”的深刻认识。只有做到了“两个务必”,才能做到和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党才能永远兴旺发达。正如胡锦涛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指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进京赶考”精神是艰苦奋斗、执政治国的创业自律精神体现。从“两个务必”,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再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清正廉洁,始终保持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接受人民监督,廉洁奉公,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自强不息地把握命运,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改革开放强国富民,艰苦奋斗成就伟业,这是党的第四代领导核心对西柏坡精神传承发展和创新。是我党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执政治国理念的新思维。
 
四、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发扬“进京赶考”精神
 
诚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须臾不可丢弃的优良作风,也同样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继承发扬下去。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较长历史过程。不断加强党的自身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新世纪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也是党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离别西柏坡提出的“进京赶考”是永远不会结束的。如果我们党放松了要求,降低了标准,忽视了自身建设的加强,脱离了群众,“考试”就会不及格,党的事业就会遭到挫折,甚至失败。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增强党的拒腐防变能力和执政能力。我们必须弘扬西柏坡精神,牢记“两个务必”,发扬毛泽东提出的“进京赶考”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先进性要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永保党的先进性,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与发扬依靠群众、民主团结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与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两个敢于”革命进取精神,在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经济不景气的新形势下,敢于迎接新的挑战,敢于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夺取新的胜利。坚持“两个善于”,做到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创新科学发展思路,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关系;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谱写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