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首席公信官乔惠民:《中国避暑之都-贵阳打造避暑城市形象品牌实践报告(序章)》修订稿(2012夏)

2024-01-03 23:39 国土名片-天下口碑数据库  主页 > 关注 > 气候经济 > 避暑名城 >

打印 放大 缩小






首席公信官乔惠民:《中国避暑之都-贵阳打造避暑城市形象品牌实践报告(序章)》修订稿(2012夏)
 

 



一座城市的追寻和梦想
   
贵阳打造避暑旅游城市品牌的成功实践

 

贵阳,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上一座美丽的生态之城,贵州省省会。长期以来,虽然贵阳属于西部欠发达欠开发地区,但生活在这里的四百多万各族人民却不甘居人后,承受着破茧成蝶的挣扎与阵痛,以自己辛勤的汗水,奋斗求索,追寻、构建着一个现代生态文明城市的美好梦想。
“十一五”期间,中共贵阳市委、市政府结合这座城市的市情作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明确提出贵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五年来,这座城市的人民大力弘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城市精神,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从编制城市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生态产业、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弘扬生态文化、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快速上升;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效益大幅提升;城乡建设加快推进、环境面貌巨大变化;环境保护从严有力、生态优势更加凸显;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开放水平持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在全国500个城市中,贵阳市综合竞争力提升了42位,提升速度排列第4位。
五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证明,当初中共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出台的《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制定的奋斗目标、发展战略、城市定位,无疑是高瞻远瞩和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一个个数字,标示着贵阳发展高度的刷新;一项项荣誉,诠释着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从“洼地”之中的强劲崛起,也昭示着这座城市努力勾画的梦想必将成为现实。
绘就更美蓝图,建设更爽贵阳。“十二五”期间,贵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加快建生态文明市,构建绿色的经济生态、宜居的城镇生态、 和谐的社会生态、自强的文化生态、友好的自然生态、协调的政治生态,在发展速度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现代服务业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发展活力、可持续发展及和谐贵阳建设等方面务求新的突破,实现“一先二超一提升”的目标:“一先”即提前五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二超”即经济总量增长1.4倍以上,超1个省会城市,排到西部第6位,进入第二梯队;经济年均增长17%以上,超约7个省会城市,进入全国前列。“一提升”即市民幸福指数提升3到5个点,达到93左右。
放眼未来的同时,当我们回眸来路,在这座城市建设生态文明的的历史洪流中,多年来,伴随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进程,贵阳的外宣部门努力实践贵阳市委“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精神,为打造城市的形象品牌所作的大胆探索和努力经营:从2006年借助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修订建议:补上经济导报《中国城市》杂志社,理由,经济导报是1947年1月1日在香港由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先生[周恩来总理评价:"潮汕为中国革命贡献了两个经济人才,一个是理论的许涤新,一个是实践的庄世平"]等创刊的港澳爱国主流媒体,在香港工商界和海外经济界颇有声望,一直重视报道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方针、政策、措施和成果,评价介绍中外城市经济比较优势,推介在中国大陆投资机会、进出口贸易的可行性和中国大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现状等。从1982年4月起,该刊便在内地建立特约记者网,在中央13个部、委、局、行及有关省、区和城市设有特约记者和通讯员,同时重视对香港财政和工商业的报道和述评,为桂强芳研究团队研发中外城市竞争力、中外避暑避寒气候旅游目的地的主力合作成员和指导机构,当时指导其旗下《中国城市》杂志最早刊发首届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组织中外多家媒体推介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品牌,2006年在给贵阳市正式颁予的“中国避暑之都”牌匾上,是署名机构之一,因此,如果出版时间来得及,希望贵阳市委宣传部补上经济导报《中国城市》杂志社、亚太环境保护协会、亚太人文与生态价值评估中心、香港中城院、中华口碑中心
[香港中城院、中华口碑中心这两个单位应合并称为中国城市研究院(香港)口碑中心]、中华绿色版图工程生态示范基地(如时间来得及,建议准确完善称为“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华绿色版图工程生态示范基地”,本世纪初针对人们长期对贵阳“天无三日晴”的负面认识,就是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该示范基地众多专家与桂强芳港澳研究团队一起,在贵阳南惠水县百鸟河中华绿色版图工程生态示范基地正式列为课题进行研究的,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配合桂强芳研究团队,对这项研究贡献了诸多智力、财力)等多家海内外城市研究机构、环境组织、媒体和专业社团等(以下简称“联合评价机构”)联合授予贵阳市“中国避暑之都”称号的契机,发挥自身气候生态比较优势,精心策划、成功举办“森林之城 魅力贵阳——2006城市形象推广大赛”、随后启动“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深化开发研究课题;到2007年举办“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旅游经济论坛”和“森林之城 魅力贵阳——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再到2007年岁末,贵阳市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目标,明确决定把“避暑节”调整为“避暑季”, 重点推出大型旅游文化外宣活动——“贵阳避暑季”,将其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一项重大举措,自2008年开始用5年的时间,将“贵阳避暑季”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产品,全面推介“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形象品牌,促进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市民生产生活质量,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图为2006年10月15日,贵阳“ 中国避暑之都” 颁牌仪式,课题组首席公信官乔惠民、课题组成员王合成代表联合评价机构颁牌,市委书记王晓东、市长袁周接牌。
(国土名片-天下口碑数据库)



图为2006年10月15日,贵阳“ 中国避暑之都” 颁牌仪式, 王小丫、任鲁豫担任主持人。(国土名片-天下口碑数据库)


经过多年的培育,在这个艰难求索的历程中,“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令世人瞩目,被海内外游客广泛认可和赞同,城市形象日渐清晰,深深嵌入了贵阳的城市文化根系和精神血脉。本书就是将这一过程及《“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深度开发研究》这一课题成果和相关实践,以细密的文字,优美的图片,科学的论证,向大家系统展示打造“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的历史背景、发生发展、推进成熟的演变历程。

正如前述所言,历经数载酝酿、锻冶打磨,凝聚众多心系贵阳发展的探索者、实践者的思索、汗水和心血,《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一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本书是《“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深度开发研究》重大课题的集中展示,对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支撑因素、美誉成因与定义、“贵阳指数”(中国避暑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诞生及其应用价值、避暑旅游经济的定义与内涵分析、特别是贵阳避暑旅游产业、避暑文化等方面的的策略研究、国际背景下的贵阳发展避暑旅游经济潜在优势、贵阳与其他避暑旅游城市的比较分析与策略意见、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塑造、管理、整体营销重点研究、避暑之都城市节庆国际性运营思路等作了细致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剖析。
这是多年来贵阳市与海内外专家、团体共同为缔造“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深化发展贵阳避暑旅游产业、避暑人居产业、避暑经济与避暑文化所作的全程实战探索,全程实战纪录,全程实战体会的研究成果。这一成果承载着几代贵阳人对自身城市形象品牌的探索、追寻和梦想,在贵阳努力前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历史进程中镌刻了深重的印迹,对今后进一步深化贵阳避暑城市品牌的打造和营销有着一定的启迪意义、借鉴和应用价值,为这座西部城市实现跨越发展带来不可或缺的助益。

当人类文明的进程跨入21世纪,在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大背景下,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争夺有限的资源以谋求自身的发展,市场营销的理念不只是渗透到经济领域,也创造性地运用到城市形象营销上。在全球城市化普遍推进、国际市场品牌主导竞争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不仅要有叫响世界的品牌产品,更需要叫响世界的品牌城市,而城市品牌的建设与管理,正与这座城市的个性、特色、定位密切相关。
城市性质的定位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总纲。一座城市标志性的秉性和气质源自自然的赋予和后天人文的养成,它以自身独具的魅力向世界呈现着曼妙的身姿、生动的个性,迷人的色彩。“个性“,在心理学上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或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性质;“气质”一词,《辞海》释之为人的生理、心理、风度、模样、风骨等素质,指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在此,借这两个心理学上的语词用以形容一座城市充分展露给外部世界综合的、内在的、鲜明的个性特征。
放眼世界名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这些国际大都会,以其国际级的经济、金融、交通、艺术及时尚中心的地位,闪耀着灼目的光辉;北京、上海、西安、杭州 ……因其历史的悠久、人文的富集,散发着恢宏大度的气息;成都、大连、厦门、丽江……则以其闲适、多样的文化,予人不尽的遐想。纵览国内外都市,巴黎乃是“时尚之都”,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威尼斯是“浪漫水都”,布鲁塞尔是“欧洲之都”……大连是“浪漫之都”,青岛是“帆船之都”,深圳是“创业之都”,杭州是“世界休闲之都”,景德镇是“中国瓷都”,香港是“动感之都”……一个个响亮的城市品牌,鲜明的个性,不仅反映了各自城市的内涵,同时还代表着各城市独特的竞争力。

“诗意栖居”这是人类具有终极性的努力追求的理想的文明生活状态。进入21世纪,人类的发展日趋国际化和全球化,随之而来的气候变化、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等问题成为困扰发展的突出症结,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最大环境约束。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反躬自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改善气候所要求的新经济形态转型,改变我们的社会生产方式,与自然和谐共生。而自进入新世纪十余年来,尊重生态、文明、可续的生活方式也在国外应运而起,从美国践行健康、自给自足的乐活族(LOHAS),到欧洲反快餐的慢食运动(Slow Food),再到澳洲照顾地球、照顾人类及分享多余的朴门永续设计(Permaculture)等,可持续生活方式(Sustainable Lifestyles)已渐渐在全球形成一股与高度城市化反向的潮流,成为世界性的共同话语。在国内,倡导可持续生活也渐露苗头,可持续生活正被当成一种时尚去追求。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观照我们自身,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专门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10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明确要求“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011年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把生态文明建设分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六大方面。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可见,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已成为共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
地处中国大西南一隅的贵阳——贵州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贵阳市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的地位,但囿于地域、历史等客观因素,贵阳一直是全国少数不发达的省会城市之一,很多外地人对贵州、贵阳缺乏了解。贵阳——云贵高原上的这座多年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省会城市,面对世界潮流、历史发展机遇和突破自身局限的迫切需要,肩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的历史重任,如何凝聚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走出一条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之路?该以何种风姿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呢?以何种抉择、定位,打造城市品牌,加快发展,不断提升栖居在这方水土上的百姓的福祉呢?这一课题摆在了贵阳人的面前——研究贵阳城市形象定位及其以何种竞争优势演进、拓展、打造城市品牌,这无疑是我们这座城市努力追求发展所需要探究、抉择的指向。

英国拉夫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彼得·泰勒曾感悟:“要去了解一个城市,不光要看它那些宏伟的建筑,更要去理解这个城市所带给世界的独特信息和价值文化……”——城市生命力的本质在于其本身的职能特征和精神内涵所凝聚的品牌个性,城市越有其“特殊性”,越有其个性特色,才越有其魅力和竞争力。一个国家和地区比较优势最根本的体现是要素禀赋,要依据所在区域内的要素禀赋的现状,对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定位,为创造城市的个性品牌提供依据,其实质不仅是强化特色,更强调特色的品牌性,使其个性“鲜明”。只有找准了定位,才能防止城市特色危机,避免在城市竞争中同质化,产业雷同,面貌雷同,形象模糊。
“行路难,多歧路”。群山环抱的贵阳,长期来,“欠发达、欠开发”就是这块土地的代名词,更不遑论城市品牌建设理念的匮乏,缺乏对城市品牌建设的有效定位、战略性思考和城市品牌的核心价值。但是,作为一个拥有430多万人口、六百多年历史的省会城市,贵阳以什么样的形象面向大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选择何种发展路径,这是城市主政者和贵阳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更从未停止过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建立和推介城市形象,进一步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探索和研究。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身处创新转型的洪波潮流,多年来,贵阳也在不断摸索,寻找定位,通过开展一系列城市外宣活动,对城市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由最初提出的“第二春城”的外宣形象,到以“森林之城”的定位和“林城贵阳”为品牌,开展了一系列塑造和推广森林之城形象的主题活动,其间,坎坎坷坷,蜿蜒曲折……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最具代表性、为社会所公认且能持续打造的城市品牌和有效载体。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随着贵阳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沉积的文化历史底蕴和现代文明创新共存,使城市的历史感与现代性同步增强,城市的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相得益彰。这些都为贵阳打造城市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七大召开后,中共贵阳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世界潮流,对市情反复调查研究,几番殚精竭力,纵横比较分析,挖掘城市自身优势,找准城市定位,意识到: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贵阳市虽然开发历史短,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较低,但山清水秀,森林富集,空气清新,夏无酷暑,气候凉爽,维度合适,海拔适中,这样得天独厚的生态、气候优势是贵阳最大的比较优势,这是用多少GDP都换不来的宝贵财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生态环境而言,贵阳地处中国西南喀斯特亚高原地区、“两江”水系(即长江和珠江的中上游),中低纬度高海拔特征显著,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气候,兼有高原性和季风性气候特点。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贵阳通过义务植树等方式建设了两条全长374公里,宽1-7公里的环城林带,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2.30%,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区植被最好的中心城市之一。城中一条南明河蜿蜒而过,孕育、呵护着贵阳城——所谓“四面青山含黛,三重锦绣楼台,两条绿带环绕,一湾碧水穿城”。正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大自然馈赠,加之生态系统得到长期有效的人工保养与维护,隔绝了暑热与尘嚣,形成了“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里,山青水秀,清凉宜人,微风微润,低紫低尘,绿色富氧,天然节能,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总体城市风貌特色与避暑旅游气候资源特色。对于众多远道而来贵阳旅游的外地人来说,最令之诧异的莫过于在这个接近北回归线的中国南方城市盛夏时节竟很少有人持扇纳凉,甚至夏夜睡觉还要盖上一层薄被,与仅数百公里之遥的“火炉”重庆相比,七八月的重庆气温炎热难耐,而此时贵阳却清爽宜人。科学研究显示,当环境气温保持在摄氏18度至24度之间时,人体感觉最舒适。根据贵阳近50年来的气候资料统计,与有关实测指标相比较,贵阳夏季(6月至8月)平均气温为摄氏23.2—24摄氏度,最高温度一般在摄氏25-28度之间,最低气温在17-20摄氏度之间,高于摄氏30度的高温日数很少。贵阳的夏季不仅不热,而且“不干”,贵阳的夏天相对湿度平均值在65%至76%之间,与人体感觉舒适的空气相对湿度范围(45%至70%)十分接近,贵阳的夏季气温非常宜人。
由于贵阳历史上长期远离经济发展中心,加上处于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完全的贵州高原,喀斯特环境具有脆弱性,山地崎岖难行、交通不便,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给外地人惯常的印象是贵阳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中心城市。仔细剖析,辩证地看,这一方面是制约发展的自然环境因素,另一方面,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贵阳开发晚、发展慢却保存了青山绿水、空气清新的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也成就了贵阳夏季气候优越的鲜明特征——紫外线弱、微风习习、无沙尘暴侵袭、清爽凉快……加之滇黔静止锋与孟加拉湾来的暖湿气流影响,形成了贵阳地区的多云清凉天气,年均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7天,优良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其中,多云的天气使紫外线被较厚的云层过滤,让贵阳人“晒不黑、晒不伤”;降水则主要出现在夜间,因此夏日昼夜均显得十分凉爽,空气十分清新。其全年平均低日照天数、夏季低太阳辐射给人们带来的爽适度,及环城绿肺源源不断供氧,低辐射清凉避暑的特殊优势,在国内堪称一绝,国外亦只有新西兰惠灵顿、挪威卑尔根等避暑名城能够与之媲美。“天然空调城中在,空气可当商品卖”,气候比较优势明显,可谓“爽爽的贵阳”。然而,长期以来,贵阳气候宜人,特别是夏季凉爽的气候优势并不为人所知。

基于全球气候变化这一环境背景,气候条件已经成为人们选择居住地和旅游者挑选游览目的地、旅游路线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夏季避暑和冬季避寒胜地,更是选择居住地和旅游地的理想对象。气候资源是旅游与人居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与人居舒适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避暑型舒适型气候资源,则是旅游与人居资源中的稀缺性资源。静观近年来世界蓬勃兴起的避暑经济热、乡村度假热、休闲文化热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共识,科学、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贵阳气候资源,成为了贵阳这座欠发达城市打造城市品牌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理性抉择。贵阳立足自身实际鲜明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理念,一步步迎来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春天”,也随之找到了树立自身城市品牌,向外界展示推介城市形象、对内增强发展凝聚力的结合点。
 “善如水,君子以作事谋始”(《周易·坎卦》)。这样的定位,这样的抉择,并非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这是贵阳市顺应历史潮流,扬长避短,占据比较优势“高地”,创新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让我们一同来抚触这段历史的脉络……
从2004年起连续多年,联合评价机构对贵阳、昆明、承德等多个城市避暑旅游气候资源进行文献数据与体验式调查,联合评价机构专家团队10余次赴贵阳开展专题考察与调研。联合专家团队深入贵阳实地,以清镇一城四湖、云岩、南明、乌当沿南明河下段结合部地带、两个环城林带为“避暑之都”优越气候样本地,进行了大量生态环境数据信息采集工作。科学、周密、细致的调研后,负责避暑旅游城市研究评价的独立第三方联合机构,从公众口碑与专家评价的层面,证明了凉爽舒适的气候资源,确实是贵阳弥足珍贵、具有特殊性、排他性的环境资源、旅游资源、人居资源。专家组发现贵阳的若干数据、特别是全年最热月的平均气温舒适度优于全国大多数同类城市,在全国具有基准参考意义,并且紫外线指数、空气湿度、城市景观水体洁净度、城市林带、城市暑期节能减排等重大指标都具有明显优势,加之公众口碑和行内专家评价很高,第一届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贵阳排名第二,翌年举办第二届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贵阳名列第一。2006年,经联合评价机构专家团队首席公信官乔惠民提名、评委同意,首次在正式发布榜单上赠予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形象美誉。2005年之后历届,贵阳均雄踞排行榜榜首,连续获得“中国避暑之都”形象美誉。这样的城市美誉,引起了省内外多家媒体的高度关注,并在各自的平台上以重要篇幅完整、详细地予以推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连续的中国避暑旅游城市的调研评价排名和科学分析,坚定了贵阳的决策者们的信心和决心。
2006年,贵阳市委、市政府决定抓住“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塑造这一核心,借中国避暑旅游城市研究评价成果发布之势,以贵阳市对外宣传工作的渠道,创意、策划2006贵阳城市形象大赛活动,以此为重点,着力打造贵阳新的城市形象,打造“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发展一流避暑旅游与避暑宜居产业。当年,贵阳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持,正式与“中国避暑旅游城市”联合评价机构携手,启动了《“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深度开发研究》课题,作为“贵阳市重点软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合作研究贵阳城市品牌,开始广泛进行贵阳“避暑之都”城市品牌的宣传推广和城市品牌打造的探索。2006年5月25日,与软科学课题研究同步开展的实践活动“森林之城·魅力贵阳———2006城市形象推广大赛”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正式拉开帷幕,会上媒体和公众获悉贵阳市在“2006年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评选中,入选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并连续两度名列第一,荣获“中国避暑之都”美誉。同时,课题联合研究机构对贵阳市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夏季气候资源实地跟踪调查研究,形成了《中国避暑之都———贵阳避暑旅游资源价值与开发利用调研课题论证报告》,以科学、完整、准确的论据充分说明贵阳确实是中国卓具代表性的避暑旅游城市。2006年10月15日,联合机构在贵阳大剧院举行特别仪式,将“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形象美誉命名牌匾授予贵阳市。自此,贵阳独享“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形象美誉,撩开了贵阳气候凉爽优越的“神秘面纱”,崭露头角,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在世界极端气候日益频繁发生的背景下,为将“好气候”打造成贵州省省会贵阳“响当当”的城市品牌,促使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优势转化为城市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提升贵阳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化贵阳投资环境,促进贵阳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2007年6月21日(夏至),在这一软科学课题主要研究成果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贵阳市委、市政府率团赴首都北京在钓鱼台国宾馆,与联合评价机构共同举办“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旅游经济论坛”,以“气候是财富”为主题,向世人作了精彩的推介,同时拉开了“2007中国·贵阳避暑节”系列活动的帷幕。论坛听取了中国气候中心、国家旅游局、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世界城市合作组织及其他相关部门、专业机构有关专家、领导对贵阳避暑指数、避暑经济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营销与管理研究等成果的论证意见。论坛上,与会全体专家、领导踊跃发言,对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支撑因素、美誉成因与定义、“贵阳指数”—中国避暑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诞生及其系列研究成果均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许。国家部委领导、国家级学术机构、社团的权威专家,以及国内外避暑旅游城市的代表们,就“中国避暑之都”品牌的形成、“避暑气候”、“避暑经济”等与“避暑”相关的概念、话题、产业展开了研讨,围绕“气候是财富”、“气候与城市”、“气候创模式”、“气候重养育”、“气候要谋划”、“气候出品牌”、“气候有个性”、“气候有商圈”、“气候须共赢”等作了系列专题发言。系统地从多个角度论证和肯定了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塑造及本课题提出有关深化研究发展问题的重要性、科学性、可行性,探讨了避暑旅游城市建设与避暑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
这样“人气高涨”的论坛补充、完善和丰富了“中国避暑之都”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了“气候让城市更和谐”,大力发展“城市气候”事业等发展理念,尤其是一致支持论坛所发布的《“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深度开发研究》课题核心成果:中国避暑旅游城市评价基准参考指数——“贵阳指数”。论坛后,“股市看恒生指数,避暑看贵阳指数”,成为全国诸多媒体报道推介的关键词。根据有关联合评价机构在论坛上所宣布的,从第五届(2008年)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第二届(2008年)全球避暑旅游名城口碑金榜起,已经开始引入“贵阳指数”作为基准参考指数,往后每届与此有关专题研究评价活动,都引入该体系加以应用。论坛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仅关于该次避暑旅游经济论坛的新闻与信息,通过谷歌搜索引擎显示相关查询结果为十万三千条,特别是众多新闻媒体以《股市看恒生指数 避暑看贵阳指数》为显著标题对该次论坛主要成果的精彩评价,随着海内外广泛传播而成为美谈。“避暑之都”和“贵阳指数”顺理成章成为贵阳特殊、稀有、优越的气候资源转化为强劲的避暑旅游经济优势和避暑宜居产业优势的“推手”。
论坛结束不久,联合评价机构对贵阳避暑气候资源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国内气象科学领域最高学术社团——中国气象学会的的高度关注。2007年8月31日,中国气象学会在京召开“中国避暑之都”科学论证会,国内气象学界的权威专家云集首都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运用大量科学的气象资料,从温度、降水量、风速、海拔、紫外线辐射量、空气质量等角度,对贵阳80年来的气象资料认真研究剖析,并对贵阳市避暑气候特征、舒适度特征、气候比较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贵阳气候的可能影响和对策等作了多方面,全方位分析。经过热烈讨论,气象专家们认为:贵阳市有着良好的气候资源,夏季平均气温不到24摄氏度;6月至8月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且夜间降水占70%左右,空气清新,湿度适中;各月平均风速在每秒3.0米左右,属于微风级别;贵阳所有旅游目的地在海拔1000米至海拔1600米之间,处于人体对大气压感觉的最佳位置;夏季日照时间短,天气以多云、阴天为主,紫外线辐射量少。此外,贵阳市环城林带空气负离子高,水质优良,环境优美;按照有关公式计算的舒适度指数,6月至8月,贵阳市均在“舒适”与“较舒适”级别,适宜发展夏季避暑旅游。并一致同意将“中国避暑之都”的牌匾正式授予贵阳。
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先后由联合评价机构和中国气象学会命名贵阳为“中国避暑之都”,成为国内外媒体热议的特例与佳话。这无疑从科学的角度对避暑之都贵阳给予了充分认可,不仅为贵阳进一步运用舒适型、稀缺性避暑气候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带来更加广阔的空间,而且对贵阳深度打造“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科学依据。

“乾。元亨利贞。”(《周易·乾卦》)“中国避暑之都”“金字招牌”的获得成为贵阳塑造城市形象的着力点和有效载体,激活了贵阳气候的比较优势,使贵阳夏季凉爽的气候、清新的空气不仅得到了社会及科学界的认可,而且逐渐为世人所知晓。加之中共贵阳市委、市政府作出发挥气候生态比较优势,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之路,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理性抉择,这更进一步激发了贵阳打造独特的城市品牌的和信心!
有优势才有竞争力,竞争力就是效益。自此,贵阳市开始着力构建、打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中国避暑之都”品牌,精心策划,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彰显贵阳气候优势和城市避暑魅力,使之成为既有巨大社会效益,又有显著经济效益的城市品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贵阳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更有利于整合贵阳旅游文化资源,拉动、助推全市第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这样的抉择引起省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得到了市民和全国各地游客的广泛支持。
这是贵阳城市个性坐标逐渐清晰的过程,也正是伴随着贵阳市近年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经济社会事业取得飞速发展,在万山丛中渐渐凸显自己独特面容的过程……
 
自觉探索 起跑在2006年——贵阳借助“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名片,运用良好的气候比较优势,创意并成功举办“森林之城·魅力贵阳——2006城市形象推广大赛”,依托避暑旅游经济的发展,推动贵阳旅游文化产业的提升,强化对城市品牌的塑造。当年的“森林之城·魅力贵阳2006城市形象推广大赛”评选出了“贵阳十八彩、贵阳八大名小吃和十大名菜、贵阳八大景、贵阳十大乡土特产、贵阳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贵阳十大和谐社区、贵阳十大文明生态村、贵阳十大珍稀植物、贵阳十大经典楼盘、贵阳最具魅力民族文化传承”等十项贵阳魅力名片和成果。“初试啼声”,众人瞩目,当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迅速增长,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7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4.54亿元亿余元,同比增长20%,旅游业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1.49%,初尝了“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催生的“清凉经济”的甜头。活动使贵阳人对生活在其中的城市有了崭新的认知,增添了自信,也使外地人对贵阳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贵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为贵阳打造城市品牌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是,贵阳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和新媒体的传播效应,扩大对贵阳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的宣传推广——城市品牌的塑造和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充分利用生动、直观的影像传播手段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特别是现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多媒体产品的日益丰富,影像传播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现代科技的发展促成了读图时代的到来,影像更是跨文化传播的国际语言,人们更喜好通过影像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在“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的打造和传播中,贵阳城市影像的成功传播无疑是一个最大的亮点——贵阳市先后编辑出版了《漂移的视线——两个法国人眼中的贵州》、《触摸夜郎魂》、《林城故事——纪实摄影活动作品选》、《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等对外推介贵阳的图书,这些精美的图书无不都在用城市影像去传播贵阳这座城市的符号,它以感性、鲜活的影像表达方式,向外界呈现了贵阳的城市特征、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特别是2006年,贵阳市还采用电影胶片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城市形象片,该片制作精良、富有创意,以优良的画质、精美的画面、个性化的诉求和音诗画共融的手法,将一个爽爽的贵阳、时尚的贵阳、跃动的贵阳表达出来。该片分综合篇、旅游篇和招商篇等内容,分别为5分钟、30秒、15秒和5秒等版本,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部分省会电视台、贵州广播电视台、贵阳广播电视台投放,并制作成光盘作为贵阳市在省外乃至境外各种招商引资、旅游推介活动上必放的宣传片和馈赠的精美外宣礼品。至今,这部城市形象片在对外宣传推介贵阳的各种活动中仍在使用。在城市品牌的营销上,贵阳市还大胆尝试导入城市CI(即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早在2004年,贵阳市外宣网站林城贵阳网的网络标识就面向全国开展了有奖征集,并组织专家进行了评选,这次网络标识征集过程实际上就是贵阳在全国范围内对当时的城市定位“森林之城”的一次有效外宣活动,也是较早利用新媒体开展外宣品牌推广的一个实例。之后林城贵阳网成为 “中国避暑之都·贵阳”开展对外宣传工作的主要载体,在政策解读、新闻发布、城市建设、招商引资、旅游推介,提高城市品牌知名度,扩大城市影响力上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6年,在城市品牌的营销上首先确定了城市品牌宣传的规范称呼——“中国避暑之都·贵阳”,并开展了历时半年的“贵阳市城市形象推广大赛”活动标识征集活动,通过媒体宣传、专家评选、市民投票等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最终评选出“2006城市形象推广大赛”活动标识,并在之后几年的一系列对外宣传活动中多次进行调整、完善,进一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优化定型,丰富和规范其运用系统,并一直坚持使用并拓宽推广运用领域,使之成为市民熟悉的城市形象符号,使贵阳首次拥有了个性化、专业化的城市标识,在城市CI体系建设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主动拓展 提速在2007年——其时,本软科学课题已初具雏形,伴随着“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形象的对外推广,为贵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成长力、竞争力。继2006年成功举办“2006城市形象推广大赛”和荣膺“中国避暑之都”美誉之后,贵阳市把向国内外力推“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名片确定为2007年对外宣传工作的重点之一,并直接运用“避暑”元素举办“避暑节”,明确提出通过一系列活动策划,形成“避暑”旅游产品,发展“避暑”旅游经济。时年3至9月举办的“森林之城 魅力贵阳——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推出一系列活动,让“避暑节”成为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共同参与的节日,并形成“贵阳避暑指数应用”、“避暑经济论坛”、“避暑之都歌曲”、“避暑之都卡通形象”等成果,充实丰富了“中国避暑之都”品牌的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发掘了贵阳在生态和气候方面的独有资源优势,树立起贵阳“绿色·环保”的城市形象,启动了城市品牌的营销,使贵阳“中国避暑之都”的城市形象定位在政府和民间,省内和省外,以及更大、更广的范围内得到了普遍认可。活动期间,在北京、重庆、深圳和贵阳等地举办了大型的避暑旅游推介会,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新闻发布会暨避暑旅游经济论坛、中国贵阳避暑之都文化展、中国贵阳避暑旅游文化电视展播;邀请国外专家、社会各界人士及媒体体验避暑之都的清凉之夏。美食博览、贵阳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书画摄影欣赏、乡土旅游特色产品展示、贵阳乡村体验游、相约林城避暑欢歌歌曲征集推广大赛等活动相继上演,中国·贵阳宜居体验游暨避暑旅游活动推介先后在重庆和深圳展开。贵阳各个区市县的旅游节、艺术节、文化节等活动陆续登台:云岩区少儿艺术节、南明区“茶文化节”、小河区“火炭杨梅节”、清镇市“红枫湖旅游节”、修文县“阳明文化体验休闲游”、息烽县“红色旅游节”、开阳县“汽车拉力赛” ……各种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活动,在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统一节庆品牌的整合下,向海内外游客推出一台避暑旅游盛宴。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国内外游客在感受清凉之时,也体会到了贵阳的旅游文化魅力,共同见证、领略“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的风采。2007年,全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120879人次,同比增长35.56%,旅游创汇5872.28万美元,同比增长50.41%,接待国内旅游者2314.14万人次,同比增长25.44%,国内旅游收入120.81亿元,同比增长48.36%,旅游总收入125.28亿元,同比增长48.19%。“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初结硕果。
两次“中国避暑之都”殊荣的获得,两年多“中国避暑之都”品牌的推介、打造,使得贵阳市在国内和世界上的知名度迅速提高,贵阳市避暑旅游活跃、避暑经济大幅增长,“中国避暑之都”的城市品牌影响力迅速扩大。“森林之城 魅力贵阳——2006城市形象推广大赛”因其准确的定位、成功的策划、有效的实施,荣获在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首次设立的、全省范围内评选的2006年度 “贵州宣传思想工作创意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2007年,“森林之城 魅力贵阳——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也因其创意、影响力和成效同样荣获“贵州宣传思想工作创意奖”二等奖。“中国避暑之都”——贵阳市倾力打造的这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城市品牌,日益得到了外界的广泛认可和赞同,其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逐渐显现。这表明贵阳的生态环境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增强贵阳竞争力的重要一翼。
是年岁末,中共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正式作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明确提出贵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制定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把贵阳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的生态文明城市。决定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中心城区“畅通工程”,推进环城高速公路建设,建设“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的骨干路网结构,完善生态文明城市功能,充分利用贵阳良好的区位条件及区域内旅游资源优势和气候优势,推广城市品牌,调整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中药、烟草、食品、旅游、现代服务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开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体育健身等旅游产品,提升贵阳避暑经济、避暑产业,将其建成中国西南和西部乃至全国著名的避暑观光度假旅游胜地和夏季会展城市,树立起生态型城市和开放融合的西部都市形象。
在新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立足于生态文明的理念,由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牵头,会同市发改委等部门,成立“贵阳避暑经济战略规划”组,从顶层设计开始,以“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发展的整体理念,做好围绕城市品牌而延伸的贵阳避暑经济产业专项规划、贵阳避暑人居产业专项规划、环贵阳城市避暑经济圈交通发展规划、以及各区县避暑旅游与避暑人居专项规划等工作。
市委八届四次全会作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策,为贵阳深入打造城市品牌送来了东风,扬起了风帆,提出要“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生态产业,整合宣传、文化、旅游资源,集中力量推介‘中国避暑之都’品牌,将‘贵阳避暑季’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产品,把旅游、文化业发展成重要支柱产业”,推动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贵阳“软实力”,促进生态贵阳、和谐贵阳的建设,进一步提升贵阳的知名度、美誉度。
 
强力突破 提升在2008、2009年——一个城市品牌不仅需要挖掘和提炼,而且需要利用各种形式,立体地整合传播,并向社会各个层面推广、灌输。贵阳城市品牌建设取得了初步成绩,城市品牌建设所产生的效益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了各级领导、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认可的共识,表明建设城市品牌理念已经上升为一种自觉意识。
在2006年“城市形象推广大赛”和2007年“避暑节”成功举办、全国首创“避暑节”的经验基础上,2008年一开年,贵阳市对整个避暑活动作出更科学、更准确、更深入的定位,创造性地将“节”转化为“季”,把“避暑节”调整为“避暑季”。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8年开始到2012年,重点推出大型旅游文化外宣活动——“贵阳避暑季”,用5年的时间,将“贵阳避暑季”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产品,全面推介“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并把举办“贵阳避暑季”作为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八大生态产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促进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市民生产生活质量,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年将“避暑节”调整为“避暑季”,并不是换个名称而已,这是对整个避暑活动的持续性、长期性和广泛性作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提升。按照我国传统对节日的理解,“节”的时间持续相对较短,但是适合到贵阳消夏避暑的时段应为全国其他许多地方最为炎热的5至10月六个月,避暑活动的延伸性和辐射面相当大,让省内外游客可以切身感受“中国避暑之都”清凉宜人的魅力。因此,将“避暑节”提升为“避暑季”,既与自然节气相吻合,也更加切合贵阳整个避暑节庆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争取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更有利于通过“贵阳避暑季”的总品牌把全市相关节庆活动系统化、整体化,形成集群式宣传效应,吸引游客夏季来筑旅游、体验避暑风情,增强国内外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更有利于进一步打响、巩固“中国避暑之都”的城市品牌。2008年、2009年的“贵阳避暑季”突出了“国际性、关联性、传播性”,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和“总品牌+子活动”的模式开展活动。整个活动以“初夏的邀请、盛夏的体验、夏季的留恋”三个阶段进行。活动期间,以“避暑”为主线,组委会各成员单位及社会各界分阶段推出了一系列民族节庆、品茗健身、歌曲推广、迎接奥运、旅游观光、旅游商品展示、美食博览等数十个主题活动、配套活动、市民发动活动和宣传推介活动,重点为打造和推介避暑旅游精品线路和旅游产品营造声势,使“贵阳避暑季”既有“看点”,更有“卖点”,保证了活动开展期间亮点频现、高潮迭起,形成了持续的宣传规模效应和社会关注焦点。这两届“贵阳避暑季”,成功推销了“中国避暑之都”贵阳旅游形象,进一步提高了“中国避暑之都”的知名度,为我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有力的拉动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贵阳避暑季”的成功推介,有效的推动了我市旅游文化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促进了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
深入推进 转型在2010年——自2006年“城市形象推广大赛”、2007年“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特别是到2008年、2009年“贵阳避暑季”的举办,这一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不断深入人心, “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这个独特的城市品牌在全国打响,贵阳由昔日省外游客的集散地变为如今的集散地+目的地,“贵阳避暑季”不仅成为助推了贵阳旅游经济腾飞的“助推器”,更是拉动全市经济发展增长的“拉力器”,贵阳旅游收入连续三年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旅游产业的辐射效应初步显现,旅游业已成为贵阳市的支柱产业,旅游文化产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以旅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避暑旅游文化逐步形成了声势、形成了规模,促进了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
其间,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始终担负着该项活动的具体策划、组织和执行任务。但是,要把“贵阳避暑季”深入推进,持续扩大“中国避暑之都”的影响力,以原有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主体已难以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2009年4月,为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政策机遇,深化贵阳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相继成立了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十大投融资公司。这样的投融资平台为将“贵阳避暑季”打造成旅游文化产品创造了条件。因此,为使“贵阳避暑季”真正成为我市旅游文化产业的有效抓手,持之以恒地打造“中国避暑之都”贵阳城市形象品牌,确保“贵阳避暑季”能够不断实现品牌扩张,取得最大效益,2009年岁末,“贵阳避暑季”的策划、营销转交与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办。该公司作为新的具有投资和融资功能的国有资本运作主体,有效地把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公司实际结合起来,根据市场需要,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经营行为,通过“贵阳避暑季”的总品牌把全市相关节庆活动系统化、整体化,形成集群式宣传效应,走市场化运作之路,搭建企业、个人展示实力、发展壮大的平台,让企业、集体、个人可以以更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到活动的运作中来,不断地丰富和延伸“贵阳避暑季”旅游文化品牌和文化内涵,引导和支持企业参与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以品牌融合资源,以文化创造价值,多元化投入,多元化经营,簇拥式推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行业促进、社会推动的多渠道投入发展格局,使活动努力向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共赢”“多赢”的方向拓展。如,2010年“贵阳避暑季”开幕前,4月24日,借贵阳交响乐团应第二届“中国交响乐之春”邀请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契机,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西餐厅举行了“2010贵阳避暑季旅游活动推介会”,推介会上,结合即将开幕的 “2010中国·贵阳避暑季”活动的详细内容作了简短而精彩介绍,向外界展示贵阳市近年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大力推介“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让现场的每一位来宾感受一次了绿色生态之旅,对“爽爽的贵阳”产生了浓厚兴趣。当年,历时六个月的“贵阳避暑季”全面整合宣传、旅游、文化、体育、农业资源,“五位一体”打造“避暑旅游文化”系列产品,大力发展避暑经济,提升贵阳市“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内涵和品质,彰显“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的品牌魅力。2011年“贵阳避暑季”在既继承了历届大型开幕式演出的传统,又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一改历届大型舞台演出的模式,而主要以游园的形式,展开游客与嘉宾互动,并借鉴2008、2009、2010三届“避暑季”开幕式和电视直播的成功经验,通过贵州卫视向全国同步直播,向那些不能到达现场的全国观众介绍并展示贵阳凉爽宜人的夏季气候,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美丽的自然景观,收获了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

基于这样的城市特色定位和城市品牌的塑造,近几年来,贵阳市委、市政府在对外招商和旅游推介活动中,大力宣传“中国避暑之都”品牌,组织宣传、旅游、文化、商贸等市直有关部门先后组团到全国其他省市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推介,全方位展示“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的城市形象品牌。
在坚持进行规模性城市品牌宣传上除本土宣传外,更重视“走出去”对外宣传、推广,2008年至2011年连续到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武汉、长沙、重庆、湛江、桂林等“火炉”城市和气候炎热的城市,以“招商+旅游”、“旅游+地产”等方式进行城市形象品牌宣传促销;并赴巴黎、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等境外重点客源市场开展经贸交流暨旅游推介活动,2012年还在韩国釜山市开设了首个“爽爽的贵阳”旅游形象店,“中国避暑之都”的城市品牌得到了广泛传播。与此同时,市委宣传部、外宣办多次牵头,主动“请进来”,邀请境内外重点客源市场的旅行商及国内外各类媒体来贵阳实地考察与洽谈,让更多的人知晓贵阳,切身感受“中国避暑之都”的凉爽魅力。一系列举措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资料显示,连续五年“中国(贵阳)避暑季”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发掘了贵阳在生态和气候方面的独有资源优势,树立起贵阳绿色环保与生态文明的城市形象,凸显了贵阳“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功能,使贵阳“中国避暑之都”的城市定位得到了普遍认可,对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旅游经济的拉动效应明显:精彩纷呈的旅游活动,旺而有序的旅游市场,有效带动了住宿、餐饮、交通、商贸、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以2011年“贵阳避暑季”为例,2011年8月,正值盛夏时节,爽爽的贵阳连揽美誉——在第八届(2011)中外避暑旅游口碑金榜中,贵阳市不仅位居“2011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榜”榜首,还和英国爱丁堡、俄罗斯圣彼得堡等城市一同成功入围“2011全球十大避暑名城”。随着大量游人的涌入,贵阳市各大酒店、宾馆爆满,景区、景点人潮涌动,许多散客在贵阳市区甚至“一房难求”。庞大的人流有力地刺激了消费,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行业人气旺盛。在“中国避暑之都”品牌与“贵阳避暑季”的带动下,贵阳这一年旅游人数就达到7250.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12.3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3.1%、48.6%,创历史新高;“中国夏季会展名城”品牌效应初显,2011年共举办会展382个,实现综合经济效益7.2亿元。三产增加值增长16.7%,增幅超过一、二产业。此外,“中国避暑之都”贵阳的海内外游客区域集散中心作用更加凸显,以贵阳为辐射中心的六盘水—毕节—安顺—黔南—黔西南,亦因同处于“多彩贵州黄金避暑旅游带”而游客、旅游收入激增。这些事实表明,“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这个城市品牌作为发掘本地旅游文化资源、提升旅游文化品位的重要载体及其成功打造,使贵阳旅游产业逐渐成为贵阳市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个地区利用自己的特色优势开展文化节庆活动,文化节庆活动又反过来强化自己的资源优势,并形成带动一方经济腾飞的品牌和龙头,国内外一些城市成功品牌传播就是借助节庆活动的成果。
“风正一帆悬,潮平两岸阔”。敏锐的眼光,开放的胆识,包容的胸襟,让贵阳这座西部新兴城市,不断地吸收着外来文化、资本的营养,气度也越来越大度、从容。从此,一直延续至今的一年一度的“贵阳避暑季”,以生态、气候等比较优势为依托,强力地推动着贵阳避暑经济的长足发展,并由此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参与意识,激活市民的凝聚力、自豪感和生活活力,从而形成、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城市品牌,深度促进了优势资源经济与文化产业的紧密结合,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交通、旅游、会展、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加快城市发展的成效日益彰显。
多年来,贵阳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秉持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把世界绿色发展的潮流、中央科学发展的精神与贵阳实际紧密结合,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总抓手,认准这一正确发展思路,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加速发展、加快转型,使贵阳这座城市焕发出蓬勃生命力,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在实践中,坚持规划引领,全市城乡协调发展;强力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采取严格措施保护青山绿水,生态优势更加突出,实现了工业振兴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尽心竭力改善民生,市民幸福指数逐步提高;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城乡文明程度上了新台阶;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干部执行力显著增强,群策群力奋力战胜历史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连续四年成功举办生态文明论坛·贵阳会议、卓有成效地开展“三创一办”(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协办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有力开创了贵阳从“洼地”上崛起的新局面:架桥梁,通隧道,“三环十六射”(其中包含“二环四路”)托起城市“交通脊梁”;市域快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航,“开往春天的地铁”终于开进重峦叠嶂的黔中腹地; 筑城广场、贵阳奥体中心、贵阳市城乡规划展览馆、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观山湖公园、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一批新地标相继落成,增添了新的“城市名片”,“爽爽的贵阳”更具国际风范;聚集25万人气、40平方公里初具规模、商业氛围逐渐成熟、市政配套日趋完善的金阳新区璀璨夺目;中心城区的客车站搬到金阳客运站和客运东站,花溪大道沿线汽贸市场搬到孟关国际汽贸城,五里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搬到石板农产品物流园,城区“内疏外拓”取得重大进展;彭家湾、五里冲、渔安安井等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如火如荼,城市建设成果人人共享……
 
实践证明,坚持才有收获,只有持之以恒、奋斗到底,当初这一软科学课题字里行间构想的“生态文明城市”、“绿色家园”、“贵阳城市经济圈”、“循环经济”、“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绿色工程”、“避暑旅游产业”、“夏季会展经济”、“新区建设”、“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等等愿景才能转化为活生生的现实,用大思路、大气魄、大手笔勾勒,融入国际化、实现现代化、体现人文化、突出生态化,世界眼光、国内一流、贵阳特色的“中国避暑之都”正在从蓝图跃入现实——
软科学课题研究开发、总结的各类气象数据有效转化贵阳对外宣传口径。历经多年研究及其成果的实践,充分表明了避暑气候资源、人居环境、旅游发展指数(全年最热月平均气温舒适度、紫外线指数、年平均气温、夏季平均风速、年日照时数、年降水量、海拔高度、城市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水质)等气候特征的客观、科学,现已被广泛的运用在对外宣传的各领域,如重要文件、旅游产品、节庆赛事活动、文化交流、出版发行、商业推广、广告营销等方方面面,并为国内外各种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多频率、多角度的采用和传播。
贵阳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奋斗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一方面,在“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的统领下,以景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着重点,以宣传促销、活动策划和品牌打造为突破点,不断提高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创新旅游宣传方式,开通“爽爽的贵阳网”、“爽爽手机网”,以多语种向省内外、国内外发布我市的吃、住、行、游、购、娱信息,并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投放城市形象宣传广告,旅游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的城市品牌由此在全国打响,比较优势有效转化为了竞争优势。“贵阳避暑季”等活动的成功举办,使“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效应凸显,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接待人数、旅游收入逐年攀升。据统计,2011年贵阳市旅游总收入为612.37亿元,增速位列西部省会城市第一;相较于2006年的84.54亿元增加了6倍,年均增长47.6%。全年接待游客数量位列西部省会城市第三,仅次于重庆和成都,旅游接待量从2006年的1854万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7250.42万人次,年均增长25.28%,游客的人均消费从2006年的456元增加到2011年的1166元,增长了2.57倍。向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西南旅游服务中心稳步迈进。2010年年底,贵阳还被确定为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略加盘点,贵阳全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已从2006年的291.45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73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45.3%,提高到2011年的53.17%。五年上升了8.3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带动社会就业120多万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8.3%,呈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凭依“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的气候优势,贵阳着力打造“中国夏季会展名城”,会展业蓬勃兴起。2010年底,由会展中心、会议中心、酒店、观光综合楼、商业及配套办公、公寓等服务设施组成的贵阳国际生态会议展览中心及贵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成投用,贵阳市会展综合硬件设施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开启了“挂云帆济沧海”的节庆赛会展等会展业的精彩旅程。良好的平台促成了骄人的成绩,仅以2011年为例,全市共举办各类展会382场,包括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贵阳国际汽车展览会、中国·贵阳国际特色农产品交易会、中国·贵阳国际中医药博览会、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亚洲青年动漫大赛、中国·贵州绿茶博览会、第四届中国城市建设开发博览会和中国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博览会等,会展业成为贵阳触摸世界及对外开放的一扇重要窗口。如,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中国科学和技术部、中国环境保护部、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京大学、贵州省人民政府” 主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支持,“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秘书处、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国工程院、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市长协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驻华代表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协办的、致力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于2009年8月、2010年7月、2011年7月、2012年7月已连续成功举办四次,会议为官、产、学、民各方搭建一个技术交流、信息互通、成果共享的开放平台,每次会议最终形成了主题不断深化的会议成果——《贵阳共识》。这四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致信祝贺、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多名外国前政要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国有关机构、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学、媒体、城市等广泛参与,共组织了60余场分论坛,与会嘉宾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强烈反响。会议主题不断深化,会议层次日渐提升,会议规模不断扩大,交流议题日益广泛,影响力日益扩大,在海内外的影响逐步增强,已成为交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就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加强合作、探讨交流的长期性、制度性高端平台;并逐渐打造成为了贵阳夏季年会的一大品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贵阳也以此平台发出了地方政府的声音,向国际社会表明地方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
再比如,2011年9月10日至9月18日,在刚刚落成的贵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短短的9天的时间里,55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烹制”了一场体育与文化的交流的盛宴。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等34个代表团的60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16个大项、132个小项的竞技比赛和188个项目的表演;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此次也派出观摩团参加本届运动会。这是贵阳首次举办全国性的综合体育赛事,在近两年的筹备工作中,突出贵州、贵阳特色,注重贵州、贵阳元素,凸显贵州、贵阳亮点,精心策划了开幕式、闭幕式、民族大联欢和火炬传递等大型活动。贵州人民在爽爽的贵阳,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运动会的竞赛项目、表演项目以及参赛人数均创下历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之最,体现出“规模大、创新多、特色浓”三大特点。这一体育盛事,让远方的来客一下子记住了贵州、贵阳的凉爽气候、俊秀奇峰、多彩风情……同时,把一个奋进、开放、创新、自信的“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让外界看到漂亮的贵阳“鸟巢” ( 贵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看到了日益变宽增多的城市大道,看到了整洁的市容,感受到了“中国避暑之都·贵阳”的风采,感受到了逐渐注重文明细节的贵阳人,更感受到到了贵阳正在后发赶超的决心和豪迈。贵阳“鸟巢”也因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利用、建筑节地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筑节水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建筑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环境友好与保护、建筑结构与施工技术及质量安全、信息化应用等7大方面的新技术综合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获得了住建部科技示范工程称号, 这是贵阳市首个通过验收的国家级(建筑工程)科技示范工程。
当年(2011年),据不完全统计各类观展参会人数约197.48万人次,展会活动共实现综合经济效益约7.2亿元,极大提高了贵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贵阳,会展经济蒸蒸日上,正朝着“中国夏季会展名城”的目标迈进。
随着避暑经济的兴起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加快,贵阳的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更是得到长足发展。五年来,共投入资金330多亿元,相当于以往20年市政道路投资的总和,编织起“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骨干路网,建成贵阳环城高速公路、二环路以及机场路、甲秀南路、北京西路、水东路、黔灵山路等骨干道路。中心城区人均道路面积从5.44平方米提高到7.3平方米,达到国家规范标准。  同时,总投资336亿元“一环一射两联线”市域快速铁路网和总投资386亿元城市轻轨1号线、2号线正在加快建设。  如今,交通的便捷,不仅改变了贵阳人“行路难”的旧貌,还完善了城市辐射功能,进一步为贵阳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供了强力引擎。这对于改善贵阳的交通内外循环、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提升城市品位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完备的交通运输系统更便于设备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有效缩短时空距离,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极大地带动城市组团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为贵阳推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注入了强大动力。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缩短的不仅是时空距离,也能推动一个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尤其是空间的拓展,为城市赋予了更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十一五”期间,贵阳市建成区面积从132平方公里扩大到2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面积扩展到123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69.2%;着力完善老城区等区域的功能性设施,建成筑城广场、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推进彭家湾、渔安安井等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实施了中心城区综合管网入地工程,改造中心城区道路14条、农贸市场177个,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提高了市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贵阳的城市环境面貌和文明程度发生巨大变化。丰富的生态资源、优良的气候资源是贵阳最大的比较优势,这不仅仅是大自然赐予贵阳的财富,更是全国乃至世界的人们共同分享的财富。贵阳市民非常珍视大自然的这一馈赠,倍加珍惜贵阳的生态和气候优势。2009年12月,贵阳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大力唱响“我参与、我受益、我快乐”的主旋律,以此为结合点,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人文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努力提高舒适度和幸福指数,创建生态文明,提升城市品位,让贵阳更加适宜居住、适宜创业、适宜旅游,让生态与产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加和谐。2011年12月2日,贵阳喜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称号,是目前我国综合评价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和健康卫生水平的最高荣誉,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是当前国内各城市竞相争取的荣誉。这是贵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事,创建工作使得贵阳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市民文明素质逐步提高,基层创建基础得到全面加强,城市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幅提升。对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魅力,对于贵阳人民群众生活改善和幸福指数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的城市名片更加亮丽、更有内涵、更富前景,“爽爽的贵阳因文明而更爽”。对于贵阳发生的这些巨大变化,十多年前就到过贵阳的前国足主教练、现中超贵州茅台足球俱乐部主教练的高洪波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贵阳变化太大了,一如这个国家的变化!”
今天的贵阳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避暑旅游资源为自己赢得了“中国避暑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首个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全国低碳试点城市”等煜煜生辉的“名片”。这些得来不易的称誉,更加丰满了“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的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了贵阳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着贵阳与时俱进,奋力前行。
十一
历经多年的探索、奋斗,经过五年的城市品牌的打造、推广,贵阳找到了一个主打的城市品牌——“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这一品牌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响亮,既“叫好”又“叫座”,已经成为海内外公认的品牌。从过去被不为人知甚至遭人误解、嘲讽到如今登上“中国避暑之都”发展平台,并迎来一批批来自海内外的避暑旅游者与避暑人居投资者,贵阳气候优势的确走过了从“被冷落”到“被发现”再到“被确认”、“被热追”的曲折历程。
在我国,夏季避暑气候资源条件较好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的贵阳到昆明、丽江一线,东北沿松花江的哈尔滨到佳木斯一线城市,及西部的部分高原城市。对我国游客适合的国外避暑地有意大利、瑞士和日本。比较而言,贵阳夏季气候的舒适度并不是凭空而论,正如本序前面所言,它有着每一个亲临其境的人的切身感受,有包括本课题研制的“贵阳指数”等一系列“硬指标”科学地支撑着这个结论,具有“夏季凉爽、紫外线低、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海拔适宜”的避暑气候特点。自2007年“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旅游经济论坛”发布本课题的核心成果“贵阳指数——中国避暑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来,“股市看恒生指数,避暑看贵阳指数”——成为媒体进一步擦亮“中国避暑之都”贵阳,向全社会广泛传播而最吸引人心的一句响亮口号,“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成为省会贵阳比较完整的、社会各界比较乐于接受的城市品牌定位语。2008年,“贵阳指数”——即中国避暑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本课题组联合研制的重要评价工具,已开始正式应用到“第五届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第二届全球避暑旅游名城口碑金榜”,标志着避暑之都贵阳籍着“贵阳指数”,以独特的话语权地位走向全国,走向全球。一直坚持对其影响力跟踪调查的世界城市合作组织气候委员会,于2008年3月19日专门致函本课题组评价说:国际社会往往把是否具有国际话语权、交流权、分工权,作为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国际性禀赋的显著特征之一,“贵阳指数”已经开始在国际国内气候与旅游特定领域进行应用,这个有关研究评价避暑旅游城市的指标体系,标志着“中国避暑之都贵阳”获得了特定的领域话语权、国际话语权,贵阳已开始从一个领域将自己的城市发展导入国际性轨道。实际的操作层面,生动有力的实践也一再证明这一成果的科学、正确。而这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贵阳,这座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充分地运用自身气候生态比较优势,成功打造城市品牌,有效提升了这座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的成就和城市品牌示范效应吸引了世人的瞩目,也赢得了国内外政要、专家、学者、名人的认可和赞许。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李维京认为:“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是应用气候的重大方面,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更是难以估量的。作为享誉中国的“避暑之都”,贵阳市在全国率先开发独特的气候资源,在北京创办避暑旅游经济论坛,将‘好气候’当成品牌来打造,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案例。”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GN)会长桂强芳强调:“‘贵阳指数’是《中国避暑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代名词,‘贵阳指数’(GYI)的诞生,意味着中国以贵阳为标志的避暑旅游城市模式的诞生。”
亚太环境保护协会APEPA总干事乔惠民(建议补充:现为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专职研究员、国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说:“在全国率先提出了‘避暑旅游经济’的基本概念,对‘避暑旅游’等10个比较新的概念进行了有益探讨。‘贵阳指数’,是一部指导贵阳自身避暑城市建设的理论指标体系,是促使贵阳占领该领域的一个空白点与制高点。”
《世界城市合作组织评价中心评价报告》指出:“这是一个立意、视觉、观点、方法具有创新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之课题,对贵阳城市形象建设与避暑旅游经济发展将长期发生积极效应,对海内外避暑旅游型城市,也可以提供宝贵的战略与策略借鉴。”
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张坚钟说:“贵阳作为非常宜人的气候城市,对各地的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贵阳把避暑旅游经济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把避暑之都作为城市品牌的塑造,很有意义也很有价值。”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部主任徐京在“2011中国·贵阳避暑季”开幕式上,对贵阳旅游大加赞赏,他说“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避暑旅游休闲度假产品,‘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形象被海内外游客广泛认可。贵阳旅游的软实力让人惊叹!”
2012年初,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对“十一五”以来期间贵阳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号])精神,大力支持贵州、贵阳建设“全国最佳避暑度假基地”。他指出,贵阳作为西南重镇,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贵阳市在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布局方面做了大量富有特色的工作。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十一五”期间,贵阳旅游业异军突起,旅游收入已连续几年以40%的速度高速递增。相信再通过未来五年的发展,贵阳的旅游业将会发展得更好、更快,必将推动贵州、贵阳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同时也将把西南地区多民族的多元文化推向全国、全世界,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十二
多年的辛勤耕耘,成就了这份追寻和梦想。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城市品牌高效塑造的复合历程:一是从2004年起,参与合作的有关的多个研究机构,便开始在香港制定有关避暑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对包括两岸四地在内的避暑旅游城市的公众口碑访问、调查研究、专家评价工作,连续八届(2004年-2012年)在香港发布“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并因贵阳一直口碑支持率高、专家赞许度高、指数评分高、名次位列前茅,而被赋予其唯一的“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形象美誉,加之具有权威性的中国气象学会向贵阳授予“中国避暑之都”命名金匾,对贵阳该城市品牌形象的策划、塑造、推广起到了先导发轫作用;二是贵阳当地主政者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宣传部门、外宣部门紧紧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决定”的精神,高度重视城市品牌塑造与城市形象提升,坚持对外开放,积极敞开门户,联合海内外城市研究、环境保护、气候气象、旅游文化专家力量、公众力量以及众多媒体,结合全省“多彩贵州”形象推广和贵阳城市形象推广,通过多彩多姿的系列避暑节庆活动大力宣传推广“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定位;三是市民与广大中外旅游者积极参与,使“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日益成为深得市民之心、深得专家之心、深得中外旅游者之心的响亮城市品牌。因此,贵阳因“中国避暑之都”继而入选联合机构评价发布的“中国十大品牌城市”,并被列为“中国城市品牌十大案例”。
一座城市在变迁与进取中积淀的价值认知,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认知的循序建构。经过近年来的精心培育,“贵阳,日益成为一个因夏天而受人热爱的城市”,避暑休闲已深深植入贵阳的城市文化根系和精神血脉,也融入了每个贵阳人的精神生活,让每个贵阳市民倍增了信心和自豪感。但是,城市品牌的建立、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城市不断充实品牌内涵,完善品牌形象,并按照品牌客观规律长期运作的结果。贵阳的城市品牌还需要深化研究,深化塑造,深化推广。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持之以恒深入做好“中国避暑之都”的发展规划和系统营销,进一步科学界定“中国避暑之都”的地位、作用、产品、市场等要素,并在规划中充分发挥森林富集、空气清新、维度合适、海拔适中、气候凉爽的生态比较优势,使贵阳城市形象发生质的飞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号])的出台和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给贵阳市提供了发展的黄金机遇,以“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为抓手,深度发展避暑经济和避暑产业,建设世界避暑旅游名城,推动全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跨越,为把贵阳着力打造成为国际生态文明样本城市、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 、“爽爽的贵阳”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作出更大贡献。
 
《周易》尾卦(第六十四卦)谓之“未济”,所谓人生难满百,世事细如麻,我们一直“在路上”,努力正未有穷期。我们坚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贵阳必将自强不息,努力奋进,以城市品牌引领大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成为一座具有包容性、亲和性、创造性、充满活力的城市,“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城市品牌将会越来越炫目,越来越耀眼,铸就贵阳发展的新辉煌!
我们祈愿,这座城市因其独特的魅力而幸福宜居又美妙有序,在如歌的岁月中开枝散叶.......
(此为乔惠民接到此书编写组即将付印出版时反馈的修订意见)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