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双碳3060|“3060 国家战略”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政策错配及调整(作者团队:刘 澍 林东娜 王 敏 莫如菲

2024-04-06 21:09 《活力》杂志  主页 > 趣旨 > 绿色国土行 > 双碳3060 >

打印 放大 缩小




“3060 国家战略”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政策错配及调整
 
《活力》杂志 2023年20期 
 
作者:刘 澍 林东娜 王 敏 莫如菲 杨 棱 鞠诗蕊
 
(广东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湛江 524088)
 
引 言
随着高校数量增多、规模扩大,我国大学毕业生绝对生数量迭创新高,“就业难”已经成为一道极受各界关注的社会性难题。现有研究对此各有侧重。有观点认为,这是就业大学生竞争力方面的问题;有观点认为,这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方面的问题;还有观点认为,这是就业指导政策方面的问题。[1]综合各因素的影响力来看,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需求是最为核心的两大因素。[2]我国就业市场更多的场景是面临需求与供给的错位。以“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3060 国家战略”)为例,其“标志着传统工业时代的落幕,一个新绿色发展时代的开启”,[3]但同时也遭遇着岗位、技能与求职者能力并不匹配的尴尬。就此,本文拟对“3060 国家战略”与大学生就业政策之间的关系予以初步考察,供读者指正。
 
一、深远影响:“3060 国家战略”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塑型
(一)“3060 国家战略”对就业市场的深刻影响
“3060 国家战略”是指为回应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强烈呼吁,我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4]“3060 国家战略”不仅是我国在国际气候问题上大国责任情怀的展示,更是在国际政治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体现。为落实这一承诺,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一是生态环境部于2021 年制定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为经济化碳排放减排建立了全新的交易机制;二是2021 年3 月5 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三是2021 年3 月15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部署了此后5 年的碳达峰工作“施工图”;四是2021 年10 月2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上这些文件和措施从系统谋划、总体部署之顶层设计角度确定了“3060 国家战略”之“1+N”政策体系。随着这些制度与举措的不断落地,国际国内企业的碳排放和碳排放交易市场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绿色职业前景生机盎然。碳排放行政管理与执法、碳排放检测与监测、碳排放交易人员、能源转换技术人才、市场调查与研究人才等诸多领域迎来了庞大的就业需求和光明的就业前景。
 
(二)“3060 国家战略”前景下相关人才需求预估
毋庸置疑,“3060 国家战略”已经在绿色职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和人才就业的整个体系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放眼全球,则不难发现,绿色职业人才需求早在21 世纪初期就可以发现其身影。21 世纪初期,欧盟制定了气体排放方案。2004 年前后,国际上减排项目与减排配额交易已经形成市场化运作,规模达到了1180 亿美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欧盟确立了从2008年到2012 年二氧化碳等六种温室气体年平均排放量要比1990年降低8%的目标,并建立了欧盟减排交易机制(ETS)。不幸的是,全球碳排放交易受到了金融海啸的冲击。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很快做出了反应,并颁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国施行节能减排政策并促进了国内碳排放市场的形成。在这一时期,相关人才需求呈现出激增趋势。
 
以碳排放交易员为例,在2021 年3 月,该职业纳入新增的18 项职业前,我国已经吸纳了5 万~10 万人;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后,仅“双碳”人才的需求量激增至60 万人以上。[5]事实上,这仅仅是基于当前2162 家发电企业的测算。如果将建材、钢铁、火电、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全部纳入测算,其就业市场将有更大的增长。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于2022 年9 月28 日修订,其中绿色职业激增,占比高达8%。可见,在“3060 国家战略”远景目标下,国内“双碳”人才市场需求量将急剧扩大。尽管当前世界受到相关局势的影响而在气候合作方面有所减弱,但是从长远来看,“双碳”人才市场前景可期。
 
二、三维错配:“3060 国家战略”下大学生就业政策之反思
经济发展有着内在的规律性。事实上,并非所有就业岗位都依赖于市场,也并非就业政策能够提供岗位。就业是一盘大棋,内在因素交错穿插,非常复杂。国际经验表明,当经济增长遭遇周期性冲击时,政策应对如果不及时、不到位、不恰当,就会遗留“伤疤”,并产生“迟滞效应”,影响后续发展。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之三维错配
1.时间维度:不及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已经对口毕业季。然而,在现实中,毕业季的确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高峰。但如果深入观察则不难发现,“抢人”和“找工作”则典型地反映了就业的不及时。在高校内,极为普遍的就业现象在于两极化,极少数毕业生就业大幅度提前一个学期左右。绝大部分毕业生则处于要么选择按往年政策就业,要么处于边找边等本年政策的“找工作”状态。与就业形势并不匹配的是,部分高校虽然很早就开始就业政策方面的教学和指导,但是所设专业因缺乏实务操作技能培养,以至于部分数毕业生一时之间难以与社会需求匹配,这种问题在“双碳”人才领域比较突出。事实上,“双碳”行业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是技术与技能型人才行业。将相关大学生招聘到相应岗位上后,企业职业培训必不可少。这不仅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也对毕业生工作岗位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如此循环往复,“慢就业”已成为难以扭转的趋势。
 
2.内容维度:不到位
 
观察我国各高校对就业政策的落实,部分高校还停留在基本知识的层面,并没有深化到课程设计与技能培训上来,更谈不上针对“双碳”行业予以专业化的指导。以电力企业招聘为观察对象不难发现,热控、机修、锅炉、电气、汽机等受聘岗位居于前列。然而,部分高校毕业生除在实习期间对相关工作岗位及技能稍有了解外,完全无法胜任岗位的需求。而相关的就业政策属于宏观范畴,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就业政策之不到位现象不仅造成毕业生对招聘岗位存在一定的误解,而且也间接默认了企业招聘需求的非针对性。此种双边失效的现象,究其本源还在于高校培养环节的理论化和形式化。
 
3.对口维度:不恰当
 
当前,部分地区的就业情况缺乏内在的粘接性,无法穿透岗位需求与职业能力培养。多年以来,我国的就业主要体现为降税减负、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与贴息、安排纾困资金等宏观经济性举措。这些举措虽然在扩大岗位供给、统筹各方资源、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6]但并不能提供对口意义上的政策帮扶,无法在职业规划层面引起毕业生的预备行动。以“双碳”行业为例,其岗位需求呈现出两极化现象,即高端技术人才需求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无力企及,而低端技术人才需求量大,但岗位艰苦且薪酬过低。对于需求企业而言,高端人才一人难求,而低端人才招不来的同时也留不住。
 
(二)大学生就业错配之反思
众所周知,我国的就业政策从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大致走过了5 个阶段:①1949—1957 年解决遗留与基本经济制度变革的失业问题阶段;②1958—1978 年通包统配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巩固阶段;③1979—1993 年改革通包统配并探索就业新思路阶段;④1994—1999 年的就业市场化探索阶段;[7]⑤2000 年以来的市场导向自主择业阶段。我国现行就业政策主要是基于2000 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态势逐步建立起来的。在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高等教育快速规模化、行政指导地位强化和学历教育竞争白热化的“三化并存”趋势,这一趋势逐渐将就业实质性“挤”到了边缘地带。
 
首先,高等教育快速规模化挤压了就业内涵式发展的空间。众所周知,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兴起,高校毕业生供给不足而转入快速规模化培养阶段。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弥补了高校毕业生市场需求不足的空缺。此时,就业政策被迫“切割”为两大组成部分:城镇人口就业政策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相比较而言,后者因安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而更受关注。喜闻乐见的是,这一问题因经济快速发展而被改善,大学生就业政策因而错失了内涵式发展的契机。因而,当经济快速转入“新常态”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随之凸显,就业政策又面临着必须解决现实问题的状况。
 
其次,部分高校的教育行政化趋势渐浓,就业政策实施逐渐任务化、机械化,就业导向无法穿透职业能力培养过程。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采取预成式教育教学的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规划、教学内容等均事先预设。此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系统地培养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那就是机械性过强而灵活性不足,难以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现出行政执行色彩,主要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一是课程设置。按照相关文件,所有高校均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课程,且将其纳入通识教育类课程,前移至大一阶段开设,多由辅导员承担教学任务。而辅导员的专业知识背景往往与毕业生不一致,无法予以对口指导。二是就业指导。这一部分主要以专题讲座或会议的方式在大四第一学期落实,由学工部门负责宣讲,专业不对口问题更为明显。由此而言,“双碳”人才就业政策的落实大部分转为通识教育,成为教学任务,缺乏适应性和针对性。
 
最后,部分高校学生格外重视学历教育,而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与了解不足,学生职业规划存在与就业政策脱离的现象。从理论上来说,大学生在入学之时就应当对所学专业及未来的职业选择有深切的了解,这也是国家开设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课程的初衷。然而,在实务中,大学生们接受的是职业通识教育,且课时数少,内容无针对性,再加上教师非对口,导致一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理性和可执行的职业规划。据本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在295名受调查者中:对“3060 国家战略”“非常了解”的仅占2.71%,“基本了解”的占20.34%;从了解途径来看,68.14%的受调查者为“网络媒体”;从就业影响因素来看,52.88%的受调查者受到“工资福利”的影响;认为该战略“较大影响”其就业的受调查者仅占5.42%。与此矛盾的是,权威机构曾做出2020 年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就业人数达到220 万人的预测。[8]比较两者不难发现,我国实务领域对人才需求的激增状态在大学生群体中影响不大,这说明我国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市场不关心,对职业前景不了解,缺乏可执行的职业规划。
 
三、“3060 国家战略”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错配调试
“协调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实现就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主题。”[9]以此观之,我国大学生就业错配应基于适度超前的预测予以适当调整。
 
(一)以沉浸式切入培养方案以矫正时间维度的错配
大学教育不仅是高等专业知识传授意义上的教育,更是职业前景意义上的知识体系培养。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主要体现为前端切入和后端指导。前端切入时,在校大学生刚入学,既不懂专业知识也不懂职业规划,极易因为懵懵懂懂而错失职业规划及适时调整的良机。因此,矫正时间维度意义上的就业政策错配需要改革为沉浸式的全过程教育,将就业政策、就业指导、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等与专业培养方案相结合,贯彻到几乎所有专业课程设计之中。这不仅避免了就业政策实施的行政化和任务化,而且可以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意义深度融合。
 
(二)以自发式切入教学计划矫正内容维度错配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是高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相分离的格局。长期以来,部分大学生习惯于看重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202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在修订时格外将职业教育标注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并驾齐驱的类型。事实上,所有大学生都将职业化,只不过普通高等学校更侧重于学术与学科教育,而职业教育更侧重技术与技能教育。因此,在就业政策的贯彻过程中,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即诱导学生自发式地发展职业理想和进行职业规划。从高校角度来看,有必要将职业理想、职业技能与技术培养贯彻入绝大多数教学计划中,结合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与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自我职业教育意识。这不仅可以避免教学方案陷入纯粹的专业知识传授,而且可以适时唤起学生的职业理性与职业规划自觉。
 
(三)以生成式切入教学过程以矫正对口维度错配
在学术界,不少学者认为预成式教学弊端丛生,过于僵化。其实不然。预成式教学有利于知识传授的体系化、全面化和均衡化,而且也并不必然排斥生成式教学。从就业政策的落实角度而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担负教学与指导任务的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背景,无法实现对口教学与指导。因此,维持预成式教学,且让专业人士承担就业政策教学任务是非常必要的。诚然,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必须顺应时代而频繁变化,因此引入生成式教学以弥补预成式教学的不足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过程中,生成式教学主要通过师生对话、场景创设等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职业理想与职业规划,从而通过教学内容实现培养方案、教学方案的具体落实,进而将就业政策“活化”。
 
结 语
“3060 国家战略”是党中央基于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以及国情的深切需要作出的重大决策,它是众多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来临,国际经济竞争格局深刻变化,未来我国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工作将更深层次地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及就业行动。事实上,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都昭示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已经明确提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凝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同时,又将科教兴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放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这说明,未来我国科技、产业、市场必将出现新格局,就业政策也将发生更多更大的波动。在此种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及其贯彻落实机制必须与之相适应,革除相关错配弊端并建立灵活性的调整机制实有必要。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