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学习用典|品典故 润初心 强使命 ——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2023-03-29 15:27 黑龙江教育杂志  主页 > 趣旨 > 文化地理 > 学习用典 >

打印 放大 缩小




品典故 润初心 强使命
——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佳木斯市教育研究院 于庆澎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正在深入扎实有效地推进之中,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著,加强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我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初心”一词来源于《华严经》;“使命”一词来源于《论语》“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这既是修身做人的道理,也是为政处世的哲学。

这种感悟的源头是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古书典籍中的典故金句。这些典故金句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沉淀的智慧与思想的结晶,寓意深刻、生动传神,具有巨大的启迪功效,充分显示出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与强大的文化自信。

一、习近平总书记25年来,朝斯夕斯,念兹在兹的典故

“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七年时光。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当时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这是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西雅图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时,在演讲中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经历。

“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今后能够经常吃肉。”十六岁的花季,正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想这句话就代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六岁时候所萌动的“初心”。

让我们继续将岁月的时光回溯至199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宁德地区主政两年之后,在他与地直机关领导干部依依惜别的时候说道:“纵观历史,得天下者无不因为得到民心。古人云:‘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古人尚知如此,何况我们共产党人?”

在2015年10月,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回忆道:“25年前,我在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

随着从政阅历的丰富和为民情怀的深厚,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将其年少时的初心上升到一个崭新的理论高度,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与思想,即从年少之时“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今后能够经常吃肉”的初心,升华为“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的大情怀、大使命,有着更大格局的“初心”。

二、习近平总书记汲取提炼了先人“民本思想”的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让我们追溯一下民本思想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

夏启废除了禅让制开始建立“家天下”,宣扬“有夏服天命”的天命观。其子太康即位后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不理朝政,结果遭放逐。是时,《五子之歌》讽之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民本思想”在中华大地上的第一次出现。

商代继续宣扬“有殷受天命”,于是在商末期统治者更加肆无忌惮、无所顾忌,加大对人民的盘剥,结果是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发动牧野之战,商被周取而代之,周总结、汲取夏商两朝的政治教训,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敬德保民”等,其中“德”包含敬天、敬宗、保民。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庶民、富民、教民的仁政思想。孔子关心着天下人,却从不谈怪力乱神之事,这也是中国很早就进入“人文”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孟子继而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秩序理论。荀子则更进一步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立君为民权力观,至此,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基本形成。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非常欣赏君权天授原则基础上的民本思想,接受并实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民本思想”进入主流意识形态。

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在历朝历代中,一脉相承,赓续不断,始终成为历代政权所倡导的从政价值理念。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向全体共产党员发出了“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的号召,并将其正式写入党章。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写入了党章,绝非历史的偶然,而是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和深刻的历史必然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之中“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更是熠熠生辉,贯穿始终。

党的十八大提出“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这个概念出现了203次。“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理论基石。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史中,“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蕴意深邃。它发端于商周,后经历朝历代政治家、思想家不断地加以充实、丰富与完善,成为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人生代代都相似”“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民本思想观念,共产党人应铭刻在心,时刻践行。

三、习近平总书记精于用典背后的良苦用心是凸显治世之道

三国时期的曹丕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章的地位与作用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共产党人善于读书作文,更善于把目光投向干事创业、治国经邦的大境界之中。习近平总书记精于用典的背后是聚焦问题,其指向是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政治经济社会中最紧迫、最重大的现实问题,是如何“治国与经邦”,是如何把先人治理的智慧运用于、服务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之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是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并作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周易》中的“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和《论语·里仁》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希望教师能够志存高远,不仅要有学问之高还要有人格之尚。他强调,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教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教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教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中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表达出除恶务尽的决心。如果不除恶务尽,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不仅恶化政治生态,还会严重损害党心民心。“从严治党”的军令状不是随便立的,说到就要做到。

在中国外交政策的阐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进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有关于反对“四风”,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溃其十师,不如歼其一师”,强调必须找准靶子、点中穴位;关于信仰信念,引用《荀子·解蔽》“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强调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全党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等等,不胜枚举,不可胜数。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无不是从现实之中出发,针对现实之中最紧迫的问题谈起。在古文经典中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办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养分。让我们领略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同时,进一步明晓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四、党员领导干部从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之中所感悟到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在此形势下,我们更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关于学习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点了三个参考方向: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二是做好本职工作需要相关的知识书籍;三是古今中外,特别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了治学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应该有这三种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进一步阐释了五种学习方法,同时也是学习的五个阶段。

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不能仅仅停留在记住几个典故上,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更应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既要“学进去”“得其门而入”,更要“学出来”“悟其道而出”,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真正用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沉淀下来的智慧与思想,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走到了今天,必然还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应该时刻铭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去亲近文化、强化学习、提高素养,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就会底气十足、信心满满。时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初心不改,砥砺前行,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