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学习用典|叶樟民 陆季春:以古喻今,从习近平用典看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教育

2023-03-29 23:23 青年与社会杂志  主页 > 趣旨 > 文化地理 > 学习用典 >

打印 放大 缩小

    国土名片网 “学习用典”
    栏目合作:北京典院(用典读书院筹备组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19号大院)
    主持人:陈宗泰
    栏头署书:乔惠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新宇、李浩、张杨



以古喻今,从习近平用典看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教育

 
青年与社会杂志 2019年32期 
 

 

叶樟民 陆季春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召唤青年、塑造青年、成就青年,青年感知时代、融入时代、推动时代”[1],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理应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创造者的同时,还需要自觉肩负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担当。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习近平用典,提炼有关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的元素,对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新时代背景下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成为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都具有非同凡响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以古喻今;习近平用典;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提出的新要求。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引用中国古代经典名句来阐释国家、民族以及社会对新时代青年寄予的厚望。

一、习近平用典中使命教育的魅力

(一)讲品德,也要具备“大德”意识

在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师生座谈会上引用《礼记·大学》中的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习近平总书记用“止于至善”勉励中国青年要注重汲取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营养,不断完善人格,从而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首先要讲的便是“德”字。这里的“德”不单单指的是狭义道德层面的“品德”二字。它还有广义上的政治层面,指的是胸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的“大德”意识。前不久的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无疑是给新时代大学生敲响了警钟,具备良好的“品德”是实现“大德”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大德”则是对“品德”内涵的一种升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道德缺失现象屡见不鲜,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就曾引用左丘明《国语》中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4]来鼓励青年人树立良好道德品质。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引用古代先贤的一句劝世箴言,生动形象阐述了“有时候,从善难,而从恶易”这一道理的同时,还强调了树立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所以说,“品德”与“大德”两者有区别又有联系。试想一下,一个不讲道德、不讲诚信的人跟你谈论“大德”,这无疑有些天方夜谭、不切实际。

(二)平心态,更要树立理想信念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王阳明《教條示龙场诸生》中“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5]来勉励中国青年要树立崇高的理想。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技术不断变革和革新,大众传媒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众多社交、娱乐等APP的强烈冲击下,部分大学生表现出自我意识膨胀、社会责任淡化等现象。以曾一度火遍朋友圈的“佛系青年”为例,表面上,“佛系青年”是对社会存在“浮躁”现象的一种看似合情合理的温和反抗,即:“藐视”各种不必要的欲望,实则是部分青年群体在面对奋斗人生中所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懒惰陋习以及抵触心态。这种心态和状态,不但与我们步入新时代所需要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社会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6]也与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论断大相径庭。

(三)知理论,还要善于联系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曾引用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7]来告诫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过去,青年群体口中常常提及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财富只是在从书中略知皮毛,并没有亲身实地感受和领悟什么是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什么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而时至今日,一代又一代大学生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认识到了“笃行”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新时代大学生开始传承中国故事,以中国故事献礼祖国70周年华诞。甚至,部分代大学生还走出校园,探寻改革开放起点,重走红色革命之路。

二、习近平用典中使命教育的新路径

(一)发挥育人作用,以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人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就提出“文化就是国家民族的生命”的论点。早在秦始皇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蕴藏着众多教育的影子和元素,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成为当时世人的理想与追求。因此,在开展大学生使命教育的过程中,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应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新时代精神。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还要将使命教育融入其中,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二)打通平台渠道,以融媒体思想传播教育人

网络传播的三大特点,一方面给网络带来了可以汇集世界各地信息的好处,但在另一方面,也将这些“庞大”的信息得以向外迅速传播。这也使得部分西方势力借此机会,利用媒体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使得大学生产生被动、消极的思想或心态,并出现与之相对应的负能量行为。因此,重构高校媒体发展方向显得就尤为重要。一方面,高校或者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将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灵活地运用到新闻宣传工作中去,把使命教育与服务性、娱乐性、互动性等特点有机融合,从而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另一方面,高校或者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不断积极探索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提升校园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人民幸福的使命教育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三)强化实践体验,以理论联系实际反哺育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所谈到的,学习不能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应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由此可见,在看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不能用一分为二、独立的观点看待,而是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关系。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日益的改善。新时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缺吃少喝、物质匮乏的痛苦,也不需要“太费劲”就能得到基本的生存需求和生活保障。因此,习近平用典中所提倡的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思想应该成为每一所高校、每一位思政工作者以及每一名大学生为之努力的方向。各高校除了要积极开展与之相匹配的宣传外,还应该积极搭建使命教育平台、打造经典品牌项目、强化实践体验。并在充分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整合内外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加大教育宣传、创新文化形式、丰富文化内涵,从而切实提升高校以及高校工作者对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的水平。

(四)注重知行合一,以坚定的理想目标鼓舞人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上,新时代大学生不仅是筑梦者和追梦者,而且还应该是圆梦者。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时刻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教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所倡导的那样,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一是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二是要励志,立鸿鹊志,做奋斗者。三是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四是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8]。因为,在物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为新时代大学生们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和环境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侵蚀着大学生的精神脊梁。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在深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裕。

三、习近平用典中使命教育的启迪

习近平用典内容囊括了我国古今文化的精髓,赋予当代大学生新的使命要求,体现了国家对大学生教育的高度重视,蕴含着对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的深刻内涵,也为新时代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新时代赋予大学生新的使命,新征程呼唤大学生新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是奋进新时代的追梦人,同样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圆梦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把目光从个人的小天地中挣脱出来,将个人的理想与中国梦联结起来,从而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参考文献

[1] 本报评论员.伟大的新时代召唤堪当大任的新青年[N].中国青年报,2017-10-23(001).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经济周刊,2017(42):68-96.

[3]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2).

[4]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02).

[5]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共产党员(河北),2019(05):1-8.

[6] 本刊编辑部.答好新征程使命教育的新时代命题——访党的十九大代表、首都经济贸易大學党委书记冯培[J].高校辅导员,2018(01):3-5.

[7]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作者简介:叶樟民(1998.10- ),男,汉族,浙江云和人,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陆季春(1966.04- ),女,汉族,浙江宁波人,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