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宁 何珊】文化旅游视域下的北京电影取景地研究

2021-10-28 10:14 山东青年  主页 > 趣旨 > 文化地理 > 人文国土 > 现代摄影 > 天然影棚 >

打印 放大 缩小



文化旅游视域下的北京电影取景地研究

 

  原载:山东青年杂志  2019第08期

 

摘 要:在文化与旅游产业大融合的背景下,《投名状》、《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等》电影为爨底下、三里屯等北京景点注入文化活力,取景北京成为推动北京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文化旅游;北京;爨底下;三里屯

 

近年来,取景北京的电影在银幕上展现着独属于北京的风情,这些取景地也因为电影在银幕外焕发着新的吸引力。原本深藏闺中的京西小村庄爨底下村因《投名状》一夜之间名声大噪,引得游客接踵而来;三里屯也借助《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等影片成北京旅游必须打卡的地标。在文化与旅游产业大融合的背景下,电影为爨底下、三里屯等北京景点注入文化活力,取景北京也成为推动北京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爨底下村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2007年12月,由陈可辛执导,李连杰、金城武和徐静蕾主演的电影《投名状》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的故事大纲改编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讲述了三个结拜兄弟之间的恩怨纠葛。2008年,该片获得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第4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电影等多个奖项。值得关注的是,《投名状》同时获得了当年金像奖、金马奖、亚洲电影大奖三大奖的最佳视觉效果奖。《投名状》的结义等主要外景等都是在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斋堂镇的爨底下村取景拍摄,影片最佳视觉效果的呈现与大面积的原生态取景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爨底下村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现还完好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投名状》的拍摄时代背景为清末,正好与原始保留的村落时代背景相符合。爨底下村凭借着其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高低错落的四合院,和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两侧的建筑群成为了《投名状》的最佳外景取景地选择。电影的传播影响力也使得爨底下村自2007年底开始名声大噪,国家、社会各界以及民众的目光开始聚焦于该北方古典建筑。

民俗旅游作为休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它是民俗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利用目的地民间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文化吸引外来游客,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的求异需要,是一种生动活泼、强调参与的新兴旅游产品。

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溝区斋堂镇,距京90公里,海拔650米,村域面积5.3平方公里,清水河流域,温带季风气候,自然植被良好。全村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四合院整体精良,布局合理,建筑风格既有江南水乡窗、楼、室等细节、局部处理上的风韵,又有北方高宅大院恢弘整体的气势。灰瓦飞檐、石垒的院墙凝重厚实中透着威严、恬淡平和中积淀着深厚的文化,被称为“京西的布达拉宫”。爨底下村是国家3A级景区,2009年度被评为“北京最美的乡村”,并于2018年3月入选北京首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录。

京郊民俗旅游是北京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出台假日政策,北京市民收入增加,有了更加充裕的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时间。北京市民对旅游质量和形式的要求也在不断调整。另外,随着城市化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愈发激烈,使得人们更加倾心于更为休闲放松的旅游形式,且能够在轻松的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文化体验,像爨底下这种民俗旅游正符合当前游客的旅游动机。

随着国家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北京大力推进开发资源类项目,从《投名状》上映至今,爨底下村民在时代的召唤下,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现在正在形成一种时尚的农家乐旅游服务和极具当地特色的民俗风情,如清明荡秋千,过年祭灶,饮食特色有片饽饽,无馅烫面饽饽,京西稻米饭等。《投名状》上映后,爨底下村又被建设为京西传统教育基地、影视基地,成为京郊文化旅游的名片之一。

二、银幕内外的三里屯风情

三里屯在一百多年前因“北京城墙外三里的屯兵处”而得名。建国后,三里屯被划为“第二使馆区”,驻有数十个国家的使馆,其余主要是民居。改革开放后,三里屯的新元素当属“酒吧”。据资料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短短十年间,在三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北京市约70%的酒吧。就当时而言,比之北京市的其他区域,它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馆所在区域外国人聚集。然而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在此孕育,并影响着这一区域的消费建构,随着这一区域的改变,甚至影响着整个北京城的改变。三里屯的“功能”原本比较单纯,一是使馆,二是民宅,没有商业发展的势头,而酒吧的大力发展带动了其他零售、娱乐和餐饮等相关第三产业,商业成分大大加重,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区域的功能,甚至改变了产业、经济和城市发展模式。另外,随着“SOHO文化”盛行,各种类型的文化交流活动,文化艺术展和品牌发布会、小型时装展也随之在这里举办,三里屯周边的生活内容丰富起来,该地区的文化和人文精神也得以增强。时至今日,三里屯不仅辐射了周边居民,更是辐射全北京市民,加上电影中的取景对三里屯“文化圈”或“社会圈”的大众传播影响,更是辐射到全国甚至全球。可以说,三里屯不但发展了新型的“经济圈”,也发展了“文化圈”,而这些都是有形和无形的城市资产。

2003年,三里屯区的两个地块要进行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南面地块靠近酒吧街,北面靠近使馆区,三里屯区要转型为娱乐、零售、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区。最终的设计将十多栋开放的低层建筑组合起来,形成开放城区和城市广场,这种人性化的城市空间与现代全球最流行城市生活理念相契合。自2008年起,三里屯南区与北区相继对公众开放,它逐渐形成了一个集商业、时尚、文化等为一体的综合区域,提供了高质量的空间、环境、设施和服务,也是从这一年起,三里屯逐渐出现在大银幕中,即使若隐若现,但也潜移默化地阐释着三里屯“文化圈”正在壮大。

在各类电影中,三里屯最广泛被投上大银幕的是位于三里屯南区入口挂着大大的“三里屯village”标牌的优衣库大楼,“三里屯village”本身就已是品牌,已在《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志明与春娇》等影片中出现。

2010年,像《杜拉拉升职记》一样走好莱坞商业的包装路线、从拍摄到宣传每一步都紧扣时尚潮流主题的节奏轻快的商业爱情电影并不多。《杜拉拉升职记》其实巧妙借助了国贸CBD、银泰中心、工体和三里屯等北京地标的现代时尚功能,从而达到电影预想的定位。该片针对的人群是具有庞大数量的都市白领群体,以及追赶潮流和想体验时尚与爱情的大众群体,该片的成功宣传在当时造成了一定的话题性,在电影成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传播了北京的时尚生活状态。这能让居住在北京的市民心生自豪感并为他们的生活休闲提供了指南;这也让没居住在北京的观众心生向往,激发来北京旅游或是激起电影的“北京情怀”;当影片传播到国外时,则加深了外国居民对北京乃至中国的了解,也起到了很好的国际传播效果。该片为当年巴黎中国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并在中美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奖。与之相类似的有2006在美国上映的影片《穿普拉达的女王》,片中时尚产业与纽约、巴黎两座城市完美配合;还有2008年美国上映的《欲望都市》,影片主人公在语言和行为上毫不保留地表达对“纽约”这个城市的热爱,在传播纽约城市魅力上具有不可比拟的影响。《杜拉拉升职记》与这些影片在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商业爱情电影与时尚地标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故事依托城市职能这一地基展开,以城市空间承载产业升级的同时,电影又为取景地进行大众传播,促进文化产业功能区的形成。电影《失恋33天》里除了那些北京著名地标被投上了大银幕,还有像莫斯科餐厅、隐泉日本料理、鹿港小镇和藏书馆咖啡等取景地,这些独立店铺向人们提供生活攻略,红极一时,同时为北京打造文化消费空间,提供了宣传和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7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拉美国家时将包括《失恋33天》在内的几部影视剧DVD光盘作为国礼的一部分,贈予了阿根廷官员。电影的“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当今国际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手段,是贴近公众生活的国际传播,《失恋33天》以国礼的身份作为“走出去”的一部分,该影片以北京为故事定位,在全球文化传播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北京的文化软实力,甚至是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本论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大学生群体的京津冀电影文化消费空间研究”(项目编号:17YTC03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192)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