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海安舅舅号|支教精神文选要目(一)

2023-08-05 12:17 各期刊网文选要目  主页 > 年鉴 > 红色瑰宝史册 > 红基因 > 支教精神 > 海安舅舅号 >

打印 放大 缩小




国土名片网邀请您观看公益支教好电影《海安舅舅》  2023教师节上映





海安舅舅号|支教精神文选要目(一)





  • 三十二年八千里路的教育牵手
    张文凌王林母建鑫30余年来,在宁蒗县的艰辛努力和海安老师的接力奋斗下,宁蒗从一个教育弱县成为丽江乃至云南省的教育强县,跨入全国民族教育先进县行列。地处滇西北高原的宁蒗县,俗称“小凉山”,是一个从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直过区”。除了位于高寒山区、区位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外,宁蒗的穷更在于教育的穷:1951年才有第一所小学,1957年才有第一所初中,1972年才建第一所高中。1988年以前,宁蒗历年中考平均分与其他县相差100分,高考时即使有30分的民族加分,也出不了一个大学生。而今,在宁蒗县的艰辛努力和海安老师的接力奋斗下,宁蒗从一个教育弱县成为丽江乃至云南省的教育强县,跨入全国民族教育先进县行列。“起得最早,睡得最晚”32年前的1988年,当时的宁蒗县委、县政府作出了一项决定:宁蒗以优惠价格为江苏海安提供紧缺木材,海安派出骨干教师到远在8000里之外的宁蒗支教。这个“木材换人才”的决策,不仅改变了宁蒗一大批孩子的命运,也开启了东西部教育协作的先河。当年8月25日,33名海安教师拖家带口近百人,经过4天3夜的舟车劳顿,一路向西南,风尘仆仆地来到了以宁蒗、海安两县县名第一个字命名的“宁海中学”。当时,学校不通自来水,老师们要到几百米以外的山上把水挑回学校,再用明矾净化水;因为海拔高,带来的电饭锅煮不熟食物;学校还常常跳闸断电。更让老师们担心的是,开学的摸底考试,初一新生的基础还达不到海安四年级小学生的水平,不少學生连四则混合运算都不会。学生们自由散漫,不适应海安老师的严格管理。年轻的老师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育方法。他们每天早上6点20分就在教室门口等着学生,晚上9点等学生下了晚自习后,才回宿舍改作业、备课,常常一两点才能睡觉。海安老师渐渐改变了学生们的时间观念、生活作息以及对教育和世界的认知。1989年7月,宁海中学学生第一次参加中考便一鸣惊人:人均考分、升学率在宁蒗排名第一,在丽江名列前茅,全县语文、数学、政治的最高分都出自宁海中学。32年来,10轮、286人次的海安教师为宁蒗累计培养了2万余名初、高中毕业生;宁蒗县民族中学的高考升学率名列丽江市第一,其中有9名丽江市高考状元和6名丽江市中考状元,近5年来先后有10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全县都知道的“海安舅舅”2019年夏天来宁蒗旅游的陶长江,因为一位摩梭导游而改变了人生。“她不像其他导游那样推销土特产,而是一直跟我们说,宁蒗的教育需要发达地区的支持。”当听说陶长江来自海安,这位导游竟然像见到亲人一样。回去后不久,得知海安招募支教老师,55岁的陶长江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第10批支教老师领队,担任宁海民族中学副校长。他不仅教“海安班”,也教普通班,工作量是过去的两倍。在宁蒗家庭里,舅舅和父亲一样享有最高的尊重,32年来,宁蒗人都把海安支教老师叫做“海安舅舅”。“海安舅舅”在宁蒗家喻户晓,陶长江发现,海安老师买的菜都比别人便宜,“买土特产,老板也一定是给最低的价格”。“海安老师在宁蒗人心里如金子一样。”县委宣传部长李联鸿说,为了宁蒗的教育,他们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心酸。第一批支教老师、教导主任景宝明“口才极好、没有私心”。来宁蒗支教的第三年,与他同来的妻子丁林秀查出了食道癌晚期,他们打算回江苏老家治病,出发的那天早晨,全校师生和闻讯赶来的群众,在山路两边夹道送行。回家后,他们不仅收到了100多封慰问信,还有师生们的募捐款1200多元,里面大多是五毛、一元的纸币。安顿好妻子之后,他将出生才3个月的女儿交给母亲抚养,又返回宁蒗。然而这一别,却成了他和妻子的永别。时隔多年,只要提到妻子,景宝明都忍不住落泪。海安老师们的无私奉献,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宁蒗学生,他们中有350多人在宁蒗的不同学校担任教师,仅宁蒗民族中学就有30多名,他们大学毕业后回到宁蒗,成为海安支教老师的同事。全县51.5%的学生在县城上学去年年底,毛学英搬进了县城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幸福家园,再也不用为了节约几百元房租,在县城里一次又一次地搬家。如今,在她住的小区旁边,是新建的小凉山九年一贯制学校。“从来没想到,我们贫困户能在县城拥有‘学区房。”毛学英说。30余年的“宁海模式”让宁蒗看到了教育的价值,也随之出现了一个被称为小凉山“现代孟母”的群体。他们家庭贫困,长期靠打工租房,有的甚至用空心砖搭棚子住,千方百计供孩子在县城或乡镇上学,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家庭的命运。为了满足群众对教育的需求,2016年以来,宁蒗县累计新建校舍19万平方米,新建运动场地12万平方米,新增学位9000多个,解决了易地搬迁和进城务工贫困户子女入学难问题。在宁蒗县城中心,最好的地段、最漂亮最醒目的大楼是学校。这个国家级贫困县30余年来都在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砸锅卖铁办教育”。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宁蒗每年的教育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2017年以来,宁蒗累计资助贫困学生11.6万人次,资助金额2.45亿余元,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截至今年6月,宁蒗县在校学生50826人中,51.5%的学生在县城上学。建档立卡的“现代孟母”迁入了“学区房”。第十批海安教师陆瑞华和王加云是第二次到宁蒗支教。2001年夫妻俩参加过第四批支教。这一次,他们把16岁的儿子带到宁蒗民族中学读高中,儿子的老师王庭红正是王加云当年教过的学生。“海安老师影响了宁蒗人民,宁蒗人民坚韧不拔的努力也深深感动和激励了海安支教老师。”陆瑞华和王加云认为,海安老师把宁蒗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带回了海安,对海安教育事业起到另一种推动作用。“教育等于孩子的未来”。在宁蒗县副县长杨四安看来,上世纪80年代“木材换人才”唤起了宁蒗教育扶贫的觉醒,“现代孟母”则是宁蒗群众期待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另一次集体觉醒。“‘宁海模式告诉我们,孩子能得到多少教育,他们的未来就有多少前景。”杨四安说。摘自《中国青年报》

    党员生活·中 2020年10期2020-01-11 01:07:47

  • 宁海合作名播四海 教育之花开遍九州
    佳斯阳春这是延续13年的一段民族亲情故事,这是东部地区支持西部教育的一个创新之举。一方是位于黄海之滨的江苏省海安县,一方是地处小凉山的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两地相距数千里,却交往日深。牵起这段“姻缘”的,是一批接一批的普普通通的海安教师。文章编号:1107-0745(2009)08-0008-02“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改变西部广大贫困地区落后的现状,才能顺利完成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在云南省宁蒗县,存在一种著名的办学新模式——“宁海模式”,这种办学模式对宁蒗县乃至整个西部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携手共载民族教育之花宁蒗县俗称小凉山。解放后,教育才开始起步发展。但由于起点低,交通不便,生产方式落后,温饱问题长期难以解决,民族教育困难重重,教育质量低。在改革开放之初,云南省宁蒗县和江苏省海安县就开始有了经济上的来往。从1988年开始,宁蒗便从海安县群体引进教师,携手共载了民族教育之花——“宁海中学”,学校老师、管理人员全部由海安的老师承当。从1993年开始,合作项目的重点转移到宁蒗民中的高中部,高中教师主要由海安的老师承担。至今,已引进了六轮198名海安教师。宁蒗群体引进海安教师,开创了智力扶贫的先河,而江苏海安赴宁蒗支教教师群体,是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优秀群体,是宁蒗县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范。2004年3月,在宁蒗民中召开的两省两县教育合作经验交流会上,提出了“宁海模式”的概念,并把宁蒗民族中学更名为“宁蒗宁海民族中学”。会上提炼了江苏海安老师在宁蒗县支教的精神,即“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争创一流的海安老师精神”。指出“宁海模式”是江苏省海安县派遣优秀教师,带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到宁蒗县创办示范性新型学校的教育扶贫模式,是东西部政府间合作办学的典型,开创了东、西部地区携手发展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成功之路。“宁海模式”的精髓是人才的引进,其核心是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就其特点来看,主要有:一是援助方党委、政府的真诚支援和受援方党委、政府的精心呵护;二是用优惠的待遇群体引进,定期轮换;三是两县共管,寄以极高的期望值,激励竞争机制,形成巨大的压力和动力;四是支教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和拼搏奉献精神,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五是选派了优秀的校长,能制定严格而又科学和管理制度,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耕耘创业20年,“宁海效应”促开百花艳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大胆实践了群体引进海安教师到宁蒗创办示范性新型学校的构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打造了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的典范——“宁海模式”,逐步形成了“宁海效应”,使宁蒗教育之花越开越艳。(一)铸就了“敢为人先、知难而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争创一流”的宁海精神。这也是“宁海模式”的内部效应。“宁海中学”的创办是大胆创新,创教育扶贫的先河;海安老师克服了地域、文化、习俗、语言等等障碍,无论在“宁海初级中学”还是在宁蒗宁海民族高中,都创出了一流教育质量;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感人至深,以至于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都播出海安援宁教的动人事迹;两地党、政和教师的团结协作,共同带动了宁蒗教育腾飞,也是“宁海模式”的一条金线。引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和教学方法,创造了辉煌的教育业绩。宁蒗引进海安教师后,激活了宁蒗教育内部竞争机制,使宁蒗县教育质量迅速提升,并跻身全市先进行列,宁蒗民中高考升学率1994~2002年九年蝉联全市第一名。现在,宁蒗民中已是集众多荣誉于一身的窗口示范学校。(三)“宁海模式”促进了全县教育的发展。在其精神的指引下,宁蒗县委、政府先后出台加快民族教育发展的特殊政策措施,教育行政部门用宁海中学这个典型引路,大力推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很快在全县引起了激励竞争。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中考、高考成绩一直名列全市前茅,全县中小学的管理水平、办学效益、教育教学质量等都已经接近和部分超过市内先进县水平,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宁海模式,小凉山教育发展之最佳模式宁海教育合作至今,“宁海模式”名播四海,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一)宁海模式是东部发达地区支援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最佳模式。群体引进先进地区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到贫困地区办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二)援助方的真诚援助,受援方的精心呵护和高度重视,是宁海模式获得成功的关键。两县领导换人不换思路,换届不改初衷,20年的宁海联合办学过程,两地县委、政府作出了最最大的努力和贡献。正是这种对教育扶贫工程高度重视、真诚支持的搏大胸怀,使两县的友谊越来越深,使宁海联合办学越办越好。(三)引进人才,实行科学管理是宁海模式的成功的保证。从制度管理到情感管理,从过程管理到目标管理,提出的一套一套的管理模式和办法,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正是这些懂管理、善管理的大批人才,带出了一个特别能战斗的领导集体和教师队伍,成就了宁海联合办学的辉煌。(四)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和敬业奉献精神,是宁海模式的灵魂。在海安教师的带动下,宁蒗本地教师也逐步成长起来,两地教师精诚合作,肩负着一种使命感,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心,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他们在基础差、底子薄的宁蒗的教育现状中创造了突出的成果。(五)扩大合作领域,爱心更添薪火。2008年江苏省海安地税在宁蒗宁海民族中学设立了首批10万元的“海安地税教助学基金奖”。?这一举措,犹如阳光雨露滋润着小凉山各族儿女的心田,为宁蒗12个民族优秀儿女创造了新的条件,必将鼓舞和鞭策宁蒗民中学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振兴小凉山,责任重于泰山宁海合作20年来,江苏海安人民给予了人力和财力方面的大力支持,宁蒗县委政府措施得力有方,特别是从2007年开始每年要评选出30名高中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每月享受800元津贴,使宁蒗的教育有了空前的发展。然而,要振兴小凉山,责任重于泰山,因此,宁海合作今后的路将怎么走,这关系到宁蒗教育发展的前景。(一)宁海模式在高中领域的教育合作还需将继续进行下去。宁蒗的民族教育虽然有了很大发展变化,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随着大学扩招和“普九”工作的推进,高中教育已经成为宁蒗教育发展的“瓶径”,而随着高中办学规模的扩大,师资紧缺、经验不足的矛盾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二)增添宁海模式内涵,由宁蒗方派出教师或校领导到海安县对应学校学习或挂职锻炼,以促进海安支援宁蒗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以及两省两县合作的友谊之花常开不谢作出更大的贡献,增添新的光彩。(三)立足教育合作,开展文化交流。宁蒗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海安有广阔的文化市场,只要两地领导予以重视,双方的合作领域将会越来越扩大。(四)成绩和困难并存,机遇和挑战同在。为此,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另一方面也积极寻求和呼吁上级政府、各新闻媒体以及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五)宁海合作要从人才的引进拓展到经济领域的合作。宁蒗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力弱,对教育的投入不可能太多。虽然人才问题是像宁蒗这样的贫困地区发展教育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但是,资金缺乏却是所有贫困地区必须长期面对的最主要问题。单纯人才的引进,可以解决学校发展中一时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但如果缺乏相应的经费投入,要在贫困地区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我们坚信,宁蒗的民族教育事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宁海模式成功经验的鼓舞下,在海安县委、政府的鼎力扶持下,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小凉山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原载《丽江日报》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09年8期2009-09-10 04:43:34

  • 拾起遗落在山里的梦
    云南的春月,暖阳高照,山冈上,伫立着一个瘦弱而倔强的身影,眺望着远方。他是小凉山的彝家贫困中学生——李国飞。对他来说,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帮扶结对人、曾经支教小凉山的严爷爷来看望他了。严爷爷,曾是海安宁蒗支教团第3批带队校长。当年率队支教小凉山,创造了中考100%升学率、高考90%升学率的成绩,支教的宁海中学荣获国务院表彰的“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云南省教育质量优等学校”。海安宁蒗支教团至今已持续支教小凉山34载,获评江苏省“时代楷模”,2021年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严爷爷他们来了!”忽然,李国飞转身对着山坡下的院落兴奋地大喊,猛烈地挥动他的胳膊。那声音包裹着巨大的喜悦,惊飞了树荫中的鸟雀,扯得屋中的爸爸李玄联一个趔趄,赶紧扔掉手中的家伙什,激动地迎了出来。远处,一辆汽车裹挟着漫天的黄沙愈来愈近。真见面了,李国飞却没了刚才的泼辣劲儿,抿着嘴唇,羞怯地靠着爸爸,眼眸却闪着光。李爸爸憨笑着使劲儿搓着手,兴高采烈地把几位来客往家里领。客人递上了礼物和真情,主客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一时,这个毫不起眼甚至有些破落的彝家小院充盈着欢声笑语。李国飞口中的“严爷爷”,其实是第三批海安宁蒗支教团校长严德本。他们的故事还要从“机缘巧合”说起。托起山娃子求学梦这个家庭是不幸的。李国飞还是懵懂的孩子时,母亲不幸离世。之后,不幸再次降临,父亲身患重病,孱弱的身子让他失去了体力劳动的能力。债台高筑却没有收入,孩子渴望求学却无力支持,日渐惨淡的光景让老李的头发过早地染上了繁霜。这个家庭又是幸运的。因为就在李国飞面临辍学窘境的时候,好心的严爷爷在那年应邀回访小凉山时,通过昔日的学生、现山区学校负责人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第一笔助学金让彝家孩子李国飞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结了对子,宁蒗海安一家亲”这是严爷爷第3次从海安横跨3000多公里,直奔小凉山。但遥远的距离阻隔不了炽热的爱心。放寒假、过春节了,严爷爷牵挂着李国飞,驱车3天,直奔小凉山。“老李,你好好养病,李国飞的学费问题我来帮你想办法,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和我说,绝不能让孩子讀不上书。”贴心的话语熨平了老李额头的褶皱。“严老校长,我这一病差点断送了孩子的前途,幸亏有你在啊!”“结了对子,我们就是一家人了。一家人还用得着谢吗?”温暖在紧握的双手间传递。“只要努力,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面对李家因病返贫的境况,严爷爷给老李吃定心丸:“只要你们不放弃,党的政策一定能帮助你们脱贫。”返回海安之前,老严把身上的七千元现金全部留给了孩子。返回海安后,严爷爷还时刻关注李国飞的精神状况。与他交笔友,开阔他的视野;打电话谈心,了解他的学习生活情况。“只要努力,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严爷爷常常这样鼓励他。李国飞逐渐卸下了自卑的心防。他说,爸爸重病时,他觉得天都塌了。那段时间,爸爸咳嗽的佝偻背影,药罐上蒸腾的热气,混合着苦涩的中药气味,都一一定格在时光的碎片里。幸好,还有严爷爷的关怀与抚慰、周围好心人的陪伴,这些都带给他巨大的精神力量,帮助他走出了那段泥泞不堪的日子。他说,他唯有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海安支教老舅舅”的关爱。2021年期末考试,李国飞名列全年级第一。他用滴滴苦涩的汗水浇灌出了硕大的成功之花。拾起遗落在山里的梦趁着寒假,山娃李国飞也想为家里贡献一份力量。在“海安支教老舅舅”的帮助下,李国飞被海安宁蒗第10批支教团特别列为“奖优生”,发放奖学金和生活补助费,并在春节后选荐“海安班”就读,减轻父亲的负担。“严爷爷,开学以后我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好大学报答家人,报答所有关心我的人。”电话那头盈盈的笑语如穿透层层阴霾的一缕阳光感染着老严校长。“只要你肯努力,永不放弃,一定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的明天。”彝娃子李国飞也许过早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苦难,但没有风雨阴霾的苦砺,哪来凤凰浴火涅槃的美丽?跋涉在泥泞的人生路上,固然无比艰难,但斑斓的时光里留下的坚实足印,一定会成为李国飞人生最珍贵的财富。“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支教宁蒗的“海安老舅舅”代表严老校长说他是幸福的,因为他退休后重返小凉山,继续举善小凉山,让彝家娃重新捡拾起遗落在山里的梦,让那阳光的气息,在彝家娃的心里摇曳出映山红般的清润与红火。“举善小凉山,笃行不怠向未来!”老严校长在《晚晴善语》中道出心声,“能继续用自己的微薄力量推动别人向光明的生活更进一步,利人利己,何乐而不为呢?”

    慈善 2022年3期2022-05-19 10:20:44

  • 爱心助学子 情溢小凉山——社会各界爱心助学宁蒗纪实
    文/杨锋元(作者系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俗称小凉山的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是个由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和封建领主制共存的社会,于1956年经过民主改革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县份,目前还有占总人口84%的22万贫困人口。早在1988年,宁蒗就从江苏海安成建制地引师办学,开创了全国智力扶贫先河。在宁蒗“砸锅卖铁也要办好教育”的历程中,社会各界行慈善义举、扬助学美德,成为宁蒗穷县办大教育的重要推力!一、宁沪帮扶谱华章1998年,上海嘉定区教育局把宁蒗作为扶贫对象,连续3年每年捐助30万元。2002年4月,国家扶贫办等联合发文,将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与宁蒗对口帮扶。翌年9月1日,宁海中学易名为“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宁蒗希望中学”(简称贝尔中学)。9年来,公司共投入500余万元,修建了1栋拥有20间教室的教学楼,建起了2个设备一流的多媒体教室、1间教师电子课件制作室……公司员工捐款143万余元,设立了教育基金。从2004年9月起,利用基金收益,每年招收全县优秀小学毕业生120名,开办2个贝尔班,每人每年补助500元;每年奖励10名教师和100名学生,建立激励机制。为落实好项目,公司还派出员工陈德智挂职副县长驻宁2年多。公司出资30多万元,培训中学教师近千名,变外部输血为内部造血,实现人的素质与教学设备同步现代化。公司还引进清华教育扶贫项目,援建了远程教学站……公司的帮扶,使得贝尔的招生数由每年不足5个班、300人,增加到11个班700余人,学生约占全县初中的25%;是全省投资规模最大的希望学校,是沪滇帮扶的窗口示范学校,教学成绩连年名列全县前茅。2003年7月,年仅26岁、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的冯艾,赴战河乡中学支教,承担了每周30节课的教学任务,她还常给学生补课,给教师讲授教学管理。2年间,她为中学募资40万元修建学生宿舍楼;联系资助全县200多名贫困生完成了初、高中学业,总金额近百万元;联系数10位师生到北京、上海学习。她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质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等称号;2006年10月,《中国青年》把她作为封面人物推出。2004年8月,嘉定选派5位教师支教贝尔1年,并募捐5万元改善贝尔教学设施;2005年4月,嘉定区政协也资助宁蒗。同年,上海爱普香料有限公司“党旗下的爱心助学先锋队”到宁助学,捐款3万余元,受惠学生60人次。从同年8月起,松江区教育局接力嘉定,每年选派5名教师支教贝尔,1年1轮换,至今已连续8年共派出40名。翌年起,松江教育局出资2万多元,举办面向全县初中教师的“华亭杯”教学大赛,一年一次,形成长效机制。支教组还多次邀请上海特级教师到宁讲课,发动松江区师生结对帮扶。小昆山学校教师王健首批赴贝尔支教后,向学校反映了贝尔60%的贫困生面临辍学。2006年2月,学校发起了《捐款倡议书》。2007年11月,松江区教育局长徐界生抵宁,捐款25万元。2008年9月,上海三浪汽车部件公司在泸沽湖畔捐资建成了菜黑地等3所小学。公司还资助了一中和民中的4名女生。2008年12月,松江区洞泾学校举行“洞泾宁蒗手拉手,帮困助学献爱心”活动,捐款8943元给贝尔。2009年2月,立达中学邀请赴宁支教的徐明君老师为师生讲述支教见闻,事后师生捐款1.294万元。2011年初,上海城市科技学校团委捐赠贝尔3000元,购买打印设备;8月,第7批支教教师抵宁;10月,在宁蒗举行了科技学校和贝尔“1+1”爱心结对助学活动,科技学校的15位教师,每人每年资助贝尔学生1000元。同月,一位支教教师的岳父带着旅游团来看女婿,参观学校后,一行8人捐款1.2万元资助贫困生20人。同年7月,在浦东新区花木社区的倡导下,社区4个党支部和6个基层工会捐款6万元,资助当年中考优秀生60名,人均1000元;社区总工会还举办了宁蒗助学之行图片展。二、各方援助暖凉山从1998年10月起,滋根基金会助学宁蒗。先是资助永宁乡摩梭失学女童100人,后又增加资助贫困初中生300人,每年每人100元。第一轮结束后,从2002年9月起的第二轮资助,小学对象不变,初中则压缩到60人,集中使用资金,在宁海和战河中学各办一个滋根班,云南证监会也在宁海开办了宏志班,3个班都是每年每人资助500元。2000年,云南省水利厅用28万元捐款在永宁乡兴建了1所希望小学。2008年,水利厅出资5万元为红桥乡黄腊老小学修建了操场,还赠送了运动器材。2000年11月,时年26岁、任上海轩源金属建材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销售经理的闵杰章,骑车旅游来到宁蒗,夜里借宿大厂村小学,这是他见到的最破旧的教室。翌年9月,他带着2.4万元捐款在翠玉乡长坪小学盖起了第一所新房。之后,他用“信天谨游”的网名发起募捐。目前,信天助学已在宁蒗建山村小学102所、加固6所,建桥2座,修路3条,一对一资助贫困生136批2600多人,每年每生初中300元、高中1400元。2008年,他动员网友给山区孩子捐献一头生猪。2010年,他又募捐30头猪送给10多所山区学校,改善9000多名学生的伙食。2010年2月,他出版了26万字的新著——《暖》,记述了助学历程。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了对他的访谈。2003年8月,浙江科技学院女教师翁长庆看到信天谨游的事迹,立即给对方发电子邮件,发到第6封,信天才告诉她一位副乡长的电话,同时附上两张照片:长毛的土豆和脏兮兮的茅草铺——支教老师吃的主食和睡的地方。但她没被吓倒,毅然踏上了支教之旅。2008年,院团委建起了爱心基地和宁蒗支教QQ群,从最初的个人支教发展到151人的团队支教,名之曰“爱心毅行”。上海城市科技学校的一名老师曾往宁蒗支过教,他加入QQ群后,经常介绍宁蒗。毅行队员每次出发前,都喜欢问他宁蒗孩子的最需,以便对症带物。队员们坐的是最便宜的硬座,吃的是极简单的食物,可编织袋里却装满了购买和募集到的衣服、文具、图书……四川师大实验学校的官奕君老师,通过QQ群向毅行志愿者表达了同行愿望。去年暑假,在毅行团队到达金棉乡的第二天,她竟独自一人赶来相会。如今,翁已连续支教9年,每次2个月,足迹踏遍了宁蒗的16个乡镇,与网友一起改造破旧村小70多所;她本人捐资2.8万元修建一所学校,资助6名学生;她还力促热心人士结对贫困生1000多名。2007年,她集资将1名宁蒗孩子接到杭州做完了心脏手术,挽救了他的生命,并为其筹措后期生活费。2011年,她荣获第八届中国志愿者优秀个人和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称号,被网友称为“浙江最美老师”;毅行队伍已扩展到校外,每年都有几百名大学生参加。在宁蒗,她们悉心传授知识、燃烧孩子理想,自己也从中砥砺品质、收获信仰和力量!2003年9月,浙江慈溪人、时年32岁的龚学明到宁蒗考察。此时,他因助学已负债6万元。但看到贫困生期待的眼神和307份求助资料后,他仅留下路费,当场支付了25名贫困生的学费,并承诺了余下的282人的助学款。9年来,他的蓝天下爱心工作室为2000多名贫困生找到了资助人。他被评为宁波市学雷锋标兵,还被誉为助学红娘。2009年12月,宁蒗慈善站站长带着330名贫困孩子的资料到慈溪寻助,4岁女孩芊芊捐出零食钱。认助5人的陈先生说:“要资助就直到大学结束,不能中途而断。”市民许建杰,结对40人;去年暑假,他还邀请其中已考上大学的13名孩子到杭州和上海开眼界。市民华齐平,结对9人。宁波星光染整有限公司的老总胡绍银结对5名孤儿,并为宁蒗人提供就业岗位。2010年4月,慈溪利顺集团在蒗蕖中学初一年级,物色50名贫困生组建“利顺班”,每年每人资助600元……2006年,佳能(中国)有限公司与中华慈善总会发起了“你的爱心,我的未来”销售活动,每销售一台指定机型,公司便代表消费者为学生捐资100元。目前,员工已10多次赴宁支教,资助3600多人;其中仅2009年11月的第7次宁蒗之行,就发放助学款13.48万元,资助337人,并给宁蒗慈善站捐赠1台激光多功能机。同年9月4日,杭州天水桥的方女士把开棉布店剩下的100多米格子布,做成50套衣服,请杭州《都市快报》送给需要的孩子。次日,翁长庆来电,说宁蒗的孩子衣服破了还穿在身上,这批衣服正好派上用场。11日,德清县的钟女士看到报道,决定把她过去做服装生意积压的2万件衣服捐出。快报用21天举行义卖,加上读者捐款,共筹得65028.43元,开小店的叶先生捐出971.57元,凑齐6.6万元。他说,祝这次活动一帆风顺。2007年5月2日,在西布河乡建起了秤杆坪杭州爱心小学。砖混结构的新学校有教室、宿舍、厕所、伙房、操场。而土木结构的旧学校墙皮脱落,没有玻璃、操场和厕所,大小便都跑去山坳僻静处。校门口还立了块石碑以资纪念,可把《都市快报》刻成了《都市时报》,而后者在昆明。施工方听说后,答应重刻,但《时报》记者说:“人都撤出了,为一个字折腾不值得,只要“浙江读者”几个字没错就行……”2008年,海安地税局198名干部捐款10万元作为启动基金,在宁海民中建立奖教助学基金。同年12月,黄汝斌助学基金润泽宁蒗初、高中162名贫困生,每学年分2次发放,每次金额3.95万元。同年11月,由天津北方网发起、一群网友坚持了5年的交流平台——北方助学,向温泉完小捐赠校服。今年3月23日,北方助学启动了宁蒗行活动。27日,25名志愿者将上年秋季义拍所得善款40541元送到宁蒗。2009年10月,“助学长征09云南行——徒步泸沽湖公益筹款活动”的275名香港志愿者,走进红桥乡庄房完小,在砖头上签名,新建1所希望小学。还是10月,红云红河集团爱心助学金落户宁蒗,从2010年9月至2012年7月,资助60万元。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购物网站上发起助学工程。2009年夏天,支教团5名队员首次到宁支教1年,他们从每月仅有的600元生活费中拿出100元资助学生。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立了宁蒗服务队,今年3月,启动了“索玛花开·雏鹰飞翔”爱心工程。目前,已募集资金11.2万元、物资23万余元,助学75人。6月1日,支教团给民族小学贫困生发放助学金1万余元。2010年3月,由姚明爱心基金(简称姚基金)捐资150万元,援建了姚基金希望小学;10月28日,姚明到宁蒗参加竣工典礼,与孩子们打兵乓球。这是姚基金在云南援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学,有学生1732名。仍是3月,银联商务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出资10万元,资助当年高考二本以上录取的贫困生,省内每人4000元,省外每人5000元。10月,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向烂泥箐乡大二地完小捐赠100个不锈钢保暖杯。翌年4月,贝尔中学与英国普雷斯赫特中学教会学校结为姊妹校,英国老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传授教学方法。贝尔,开始面向世界……5月,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在苏州开展“您的旧衣服,我的新衣服”活动,将募集到的79包衣服、鞋子、棉被等,发放到烂泥箐乡。去年9月,民间自发的公益组织“丽江雨露计划”,将各地志愿者捐赠的书籍、衣物,捐助西布河乡2所小学。9至10月,广西友成常青义教志愿者一行6人(系退休校长和教师),赴宁作“旅游+支教”探索之旅,宣传常青义教项目的目的、意义、立项、做法,赠送宣传册,指导永宁中学教学管理。央视也多次聚焦宁蒗教育。去年9月19日、20日和22日,百姓心声·筑巢行动栏目,分别播放了拉伯乡加泽完小和新营盘乡中心完小的窘境,中国扶贫基金会向爱心企业募捐50万元,由项目合作部管理处处长汤后虎带队,连夜出发赶往宁蒗,还带来了大批书包、文具和钢笔。如今,两校已解决了学生宿舍、厕所及水电难题。今年3月,深圳市新闻创意日化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锡钧,到宁蒗考察助学,决定把翠玉乡库脚完小作为捐助对象。6月1日,启动了“新闻公益助学行动计划”:公司出品中国首款纯公益助学牙膏100万支,所得收益定点投向库脚完小;5年,每年捐赠现金4.4万元,用于改善学生营养午餐;每年购买春夏、秋冬校服各一套等物,总价值不少于30万元。公司还在丽江束河设立了“新闻爱心助学客栈”。同日,天津羽盟羽毛球俱乐部借助北方助学平台,带着文体用品到温泉完小和孩子共度欢乐六一。6月24日,永宁乡发生5.7级地震,北方助学又为灾区举行了秋季义拍会,资助当年考上大学的20多位学子。无锡欢乐义工向日葵爱心助学,启动了第十六期活动,为学生智能搭建临时板房作教室;暑假,又给35位孩子送来募集款。7月,苏宁电器发起筑巢行动,向温泉完小捐资45万元建设一栋学生宿舍楼——苏宁校舍。公司还将“1+1阳光行”社工志愿者行动融入项目建设,号召社工为宿舍的修建出力;开工仪式上,为孩子带去书包、益智玩具等礼物。同月,在云南中烟公司援建的大兴镇民族小学学生宿舍楼竣工之际,公司一行6人到小学开展帮扶慰问,将干部职工捐赠的1.2万元现金、20床棉被、112本字典等物送到20名结对学生手中,每生每年可得600元补助及物资帮扶。慰问组还考察了公司即将援建的蝉战河乡中心完小教学楼项目。暑期,新疆石河子大学4名学生和1名美国留学生、2名澳门教师组成支教团,赴宁利乡牛窝子支教。他们除开设特长班、组织军训外,还向政府提交了帮扶留守儿童建议书。9月,广州人力资源沙龙为永宁、拉伯两乡的4所完小捐赠价值5200元的保暖物品和体育器材。此外,宁蒗教育还得到了香港爱德基金会、香港健行杏社、上海证券公司、云南森林武警等的资助。三、自立自强快发展在争取上级扶持和外界援助的同时,宁蒗人也不断增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投入意识,把扶持援助过程,变为凝心聚力、加快发展的过程。2004年,县委、政府出台了《实施扶学工程的通知》,规定处、科级和一般干部,每年分别捐款360元、240元和120元,加强控辍保学。目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对口支援、勤工俭学”的救助体系业已形成。高中择校费只收取省一级完中收费标准的58%,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2006年10月,丽江市政协主席的杨文彬,捐出义卖所得书款15.84万元设立奖学金,成为第一个本地人出资设立的奖学基金。2008年8月,海归博士刘杨筹资6万元成立“希望树”爱心教育援助中心。2010年,县供电公司设立电力助学金,每年资助20名中学生,人均2500元,直到大学毕业,开创了本地企业助学先河。2010年深秋,县长杨光银到红桥乡调研,看到彝族孩子邱杰披着黑毛毡牧羊。邱杰奶奶年岁已高,母亲体弱多病,全家人就靠父亲耕种几亩薄地和放羊维持生计,他因家贫而辍学了。杨县长便耐心动员他继续读书,并安排随行领导给予关照。随行记者拍下了这一瞬间。照片传到市委书记王君正手中,他决定资助邱杰。翌年11月,教育局领导把王书记托人送来的书包、鞋子和1200元助学金交给他。邱返校后,每年享受500元特困生寄宿补助。红桥中心校开展了党支部一对一帮扶活动,累计帮扶17人。2011年11月27日,央视播出了地处海拔3300米的烂泥箐乡永进完小118名学生缺乏过冬物资的报道,县委书记杨光银立即前往,特事特办及时解决;当年冬季,县里就投资510万元,购买毛毯1万条、保暖服装2万套、床2692张,发给山区寄宿生。县政府把山区47所小学的过冬御寒资金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把民中的改扩建列入当年办理的10件实事之一,杨书记亲任领导小组组长,筹资5000万元顺利完成了工程。在落实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时,县财政给山区学生每人每天1元补贴。县里还招聘食堂人员500人,投资406万元,改建食堂50个,修灶140口,实施卫生工程学校40所……该计划实施以来,累计到位资金1590万元,惠及学生3.53万名。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也给永进完小汇来3万元。当我们收到这笔署名“老共产党员”的捐款时,既兴奋,又诧异。本着对捐助者高度负责的精神,经过多方核对,才知晓了事情真相。现披露于众,显然有违李主席当初捐款“严守秘密”的初衷,但为了充分表达各界对宁蒗教育的关心支持,加之事过1年,实在不忍让它堙没于历史长河,才不得不提及。在此,谨向李主席致歉!今年6.24地震后,杨光银书记和沙文明县长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救灾,教育系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8月30日,教育厅长何金平在全省中小学管理和发展工作会议上强调:“2012年6月29日,中国教育报以《云南省宁蒗5.7级地震中师生无一人受伤,校安工程新建校舍经受住地震考验》为题进行了报道,得到全国校安办领导的充分肯定。”这是宁蒗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由县长亲任领导小组组长,狠抓校安工程建设、层层落实校安责任制的结果。去年,投入校安工程资金7090万元,重建校舍2.96亿平米,加固1亿平米;配备专兼职校医137名、专兼职保卫228名,10所学校获省平安校园创建学校。10月12日,新任市委书记罗杰就任后的第一站,就到宁海民中和永宁灾区学校调研,指出要把教育作为民生工程的头等大事来抓。今年,将重建2.94万平米,加固改造1.2万平米,大面积消除校安隐患。“墙抬梁,黄板房,木板下面支桩桩,挂块黑板作课堂”的旧貌,得以根本改观。杨光银在今年教师节表示,县财政每年还将安排200多万元,用于教师福利。全县实现了最美的环境是校园,最好的待遇是教师……爱心滋润千木秀,慈怀浇注万花稠。多年来,宁蒗高考的各项指标,均列全市之首。去年,省政府教育督导组表示:“宁蒗教育已进入全省先进县行列,实现了跨越发展。”捐资助学行善若水,心系教育厚德载物。在宁蒗艰辛而漫长的育人之旅中,融入了莘莘人世间最善的义举、最美的情感和最难以忘怀的记忆,谨此致敬、致谢!

    办公室业务 2012年20期2012-09-24 02:32:42

  • 杨光银诠释魅力宁蒗
    董光学入刊理由:五十三年,从一个年财政收入仅有几百万元到年收入逾五千万;从一个几乎没有一所现代意义的学校到高考成绩位列丽江市四县之首;从鲜为人知的边远贫困山区到打造出世界知名的泸沽湖风景区……宁蒗,这个地处边远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显得魅力卓然,愈发走得步履稳健!重农立工:脱贫致富只为民“生于冷山寒谷之中,居于深箐峻岭之上。”这是宁蒗县典型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宁蒗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川滇交界处,因地势坡陡谷深,山峰林立,山多坝少,沟壑纵横,被当地人称做小凉山。从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和封建领主制等多种社会形态并存的宁蒗,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宁蒗,回顾建县五十三年所走过的道路,不难发现,宁蒗县正沿着一条产业得到培育和壮大、产业不断升级,从而向着资源、经济、社会、文化科学、和谐发展的道路逐步迈向强县的行列的。农业: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等原因,宁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特殊的自然地理状况、特殊的民族关系、特殊的社会经济形态、文化形态,从而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宁蒗曾在1980年被列为云南省12个特困县之一和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受援县之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一方面导致宁蒗经济落后,另一方面,也带给宁蒗优越的自然资源。:林业资源、畜牧资源、生物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等六大资源具有很大的相对优势。杨光银县长介绍说,近年来,宁蒗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扶贫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宁蒗县林地面积46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76%,活立木蓄量3170万立方,森林覆盖率53.4%,系省政府确定的全省重点林区县。1998年9月天然林禁伐前,80%的财政收入来自于林业,林业当之无愧成了宁蒗的“绿色金库”;有可利用天然草场360万亩,人工草场2万亩,存栏牲畜61.65万头,为大力发展畜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垂直变化的立体气候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众多的野生植物。有云南松、云冷杉及名贵珍稀树种云南红豆杉等;有虫草、贝母、天麻等155种天然野生药材。此外,还有苹果、花椒、青梅、荞麦、青刺果、魔芋等天然保健食品开发潜力很大。根据这些特色资源,宁蒗县开发了极具针对性的投资项目,包括:核桃油加工厂建设项目,核桃油是一种营养丰富、风味醇香的高档食用植物油,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具有较好的保健作用。项目建成后年加工能力2000吨以上,实现年产出并销售核桃精炼油500吨以上;野生食用菌开发项目,宁蒗县野生食用菌十分丰富,比较名贵的有松茸、牛肝菌、香菇、鸡油菌、磨菇等十余种,其它各类杂菌种类达百余种以上,年储量约700万公斤;青梅、木瓜加工开发项目,青梅、木瓜具有很高的食用、药用价值,目前宁蒗县共有青梅37600亩,木瓜5000亩,年产青梅2万吨,木瓜鲜果4000吨;一万亩有机魔芋资源开发;野菜(蕨菜、碎米荠)资源开发,该产品属纯天然绿色保健食品,长期食用对人体降脂减肥起到明显的作用,宁蒗县境内分布着10万公顷野生蕨和3万公顷的大叶碎米荠;苹果、青梅系列产品加工;花椒系列产品开发,宁蒗县花椒种植面积覆盖全县,目前全县有32748亩,且保持逐年递增的势态,年产量在100万公斤以上,依托丰富的资源可建立花椒系列产品开发加工厂。1978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宁蒗县根据县情,提出了“以林为主,林农牧并重,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生产方针,走“治穷先治愚,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千方百计提高人的素质,增强内在发展活力,狠抓各项基础建设改善落后条件,发展市场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放宽各项经济政策,积极开发自然资源,将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经过多年探索,宁蒗县在农业上,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奠定基础;实施“3358”工程,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使农业发生根本性变化;开展地膜覆盖“白色革命”,大面积实施“温饱工程”,解决贫困地区的温饱;普及马铃薯生薯的利用,是全国在贫困地区应用推广科技成果的典范;开展荞麦综合示范区,大面积获得丰收,是科技扶贫的先例;电脑农业专家系统引进和应用于生产上,使科技真正服务于农业;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抓“七个一工程”,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素质,宁蒗有一半左右的劳动力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改变农民游耕游牧的生活方式,使农业生产实现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农业的跨越。2008年,完成农业生产总值190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14元,人均有粮300千克,大小牲畜存栏69.12万头(只)。最大可能地形成产能宁蒗县地处季风气候区域川滇交界处,自然降水量比较充沛,人均占有均1万立方米,为全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的三倍多,水资源除雨水外,有海拔高程在2650米以上的泸沽湖、竹地海、小海子等高原湖泊,总面积51平方公里,总蓄水量约20.13亿立方米,还有高寒山区雪山融化和山泉补给,全县水资源丰富。特枯年径流总量10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前景较好。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尚低,目前利用量为近6仟万立方米,是总量的2.6%。同时,宁蒗还有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空间广阔。宁蒗境界有大型的金沙江阿海电站,装机容量210万千瓦。冲天河预计可开发10万千瓦。境内,由于高原山区型溪河、沟壑纵横、山高谷深、溪河网系发达、水力坡降大、水流湍急,特有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岩溶发育,地下水渠远远流长,水量充沛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全县有大小河流近30条,水能资源可开发利用总量为29.48万千瓦。目前宁蒗县已拥有水电站八座,机组17台,总装机容量2.251万千瓦。电网发展迅速,到2005年底,全县的网,110千伏变电站2座(清泉村与战河)变电容量25000千伏安,110千伏输电线路县城至永胜,总长82公里。35千伏变电站4座(新民村、红桥、永宁、沙林)变电容量15200千伏安。35千伏输电线路总长191公里。10千伏输配电线路819.3公里。对于水电资源的利用与发展,宁蒗县确立了一下几个奋斗目标:坚持统一规划、优化配置的原则。按照“流域、梯级、综合、滚动开发”的要求,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大中小结合,多层开发,促进水能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坚持市场取向、有序竞争的原则。打破行业垄断与地方保护,推进全省联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统一规划、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保证供电安全的可靠性;坚持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改革中小水电投融资体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办电积极性,多元化、多渠道筹资办电,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坚持农村水电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原则。按照基础性、公益性、生态性、经营性于一体的办电要求,把搞好“三农”服务摆在首位,既给予必要的扶持和保护,又鼓励参加与市场竞争,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中小水电开发与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结合起来,搞好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高度统一。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完成110千伏变电站4座;110千伏输电线路4条总长96.8公里。35千伏变电站8座;35千伏输电线路4条;总长100公里,水电装机容量由现有的2.24万千瓦。增加18万千瓦,完成总开发量的55%,以电力先行带动其他工农业全面发展。宁蒗县已探明的矿产有14种,计100多个矿点。金属矿产以金、银、铜、铁为主。非金属矿产则以煤、石膏为主。煤炭远景储量在1.5-2亿吨,现已探明海子坝、上拉垮等煤矿储量在3000万吨以上。科教兴县:打造教育品牌“治穷先治愚。”杨光银县长这句铿锵的话语道出了宁蒗人渴求知识,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改变地方落后面貌的心声。杨光银县长介绍说,早在十多年前,这个集老、少、边、穷为一身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国家级贫困县就以先行者的思想,提出了重视教育、以科教兴县的清晰思路。倾力兴办教育宁蒗人不会忘记那带着灰色的教育历史。1951年宁蒗才有第一所省立小学,1957年有了第一所初级中学。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低,成为宁蒗长期以来存在的现状,教育事业发展几乎是从零开始。可喜的是,宁蒗的这种教育现状在近年来却获得了很大的改观。杨光银县长向记者介绍,县委、县政府领导在总结了建县之后几十年发展的经验教训时认识到,教育不仅是各种社会要素的聚焦领域,是多民族聚居地构建团结、和谐社会的基础,而且是传承传统文化、培育先进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也是抢占明天经济社会发展制高点的前提和基础,是宁蒗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真正希望所在。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县、一个省、一个国家的命运。宁蒗县委、县政府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很快把思想转化为行动,开始竭尽所能在大力扶持教育发展,明确提出了“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提高人口素质”的治县方针,走一条“治穷先治愚,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坚持“换届不换思路,换人不换目标”,始终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实效,出实招,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适度超前发展。县委每半年召开一次常委会,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县人大每年召开一次教育例会,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审议教育工作情况;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县教育大会,集思广益,共商教育大计,共谋教育发展良策。在县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每年的教育投入始终保持在当年财政收入总支出的30%以上,每年设立40万元教育奖励基金,颁发给有突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杨县长向记者说,为了抓好教育,县委、县政府大胆创新体制和机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教育事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即便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宁蒗县一直不忘加大对教育的倾斜和投入,把尊师重教的口号落到实处,并使其深入到全县各族群众的心中,让宁蒗教育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盘子中率先崛起,为小凉山未来的发展铸就生生不息的希望。为了切实将教育事业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兴教”的方针,宁蒗县确定每年8月为教育宣传月,拨专项资金持之以恒地开展教育宣传月活动和教师节尊师重教活动,实行乡村领导包动员、保入学率,学校包管理、保巩固率,教师包教学、保合格率的“三包三保制度”。重视教育扶贫,划出贫困村,实行分类扶持、分类指导、分类评比;特别重视女童的入学与培养,采取加分录取升学,举办“春蕾班”、创办民族中学初中女子部等方式提高女童的入学率和成才率。制订了《宁蒗彝族自治县教育管理条例》,实行学校分级管理,教育内容实施“三制”改革,切实开展教育督导评估,把学校督导评估结果、教师教学实绩与教育重奖、职称评聘、晋级评先挂钩,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宁蒗县还坚持穷县办大教育的思想,以穷县不穷志,砸锅卖铁也要办教育的精神,宁可在其他方面的建设速度放慢一些,也要想方设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同时采取“征、投、引、捐、贷”等方式,大力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县从50多年前开办第一所小学,30多年前开办高中教育,发展到今天,已有各级各类学校374所,在校学生49286人,专任教师2401人,校舍建筑面积269924平方米,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宁蒗县每年有千余名学生考入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接受高等教育,从小凉山走出去的学子已有人取得了国内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敢为人先的“宁海教育模式”在谈到宁蒗县的教育,杨光银县长向记者介绍了宁蒗县独创的“宁海模式”。早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赴江苏海安等地考察学习后,提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到东部先进地区引进师资,引进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和模式,在宁蒗创办示范性新型学校。不久后,在宁蒗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宁蒗县与江苏海安县正式签订了教育合作协议。后经进一步商定,确定由宁蒗县提供办学设施、经费和较为优惠的待遇,由江苏海安县派遣教师和校长,5年一轮换,共同创办一所初级中学。一年之后,宁海中学首届毕业班88名学生在中考中一举夺得了人均总分和升学率两个全县第一,“宁海”一鸣惊人,轰动全县。此后,“宁海合作办学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促进了宁蒗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高,使宁蒗教育质量跻身全市前列。近几年,宁蒗的高考成绩稳列丽江市四县之首。宁蒗的许多群众至今仍未摆脱贫困,但是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大家越发感受到教育的重要,再艰难也要让孩子上学读书,这成为了山区的父母们毫不犹豫的选择。家里负担不了,亲戚朋友会伸出援手,在宁蒗,一个有工作、收入稳定的人,身后负担着好几个学生的学费、生活费,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帮助自己亲戚家的孩子,帮助同村的孩子,甚至是帮助毫无关系的孩子,这样的行为已经普通得几乎称不上是“好人好事”。政府倾全县之力办教育,群众也竭尽所能让孩子读书,全县上下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氛围。通过全县上下的努力,宁蒗县顺利实现“两基”目标,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实现了“普九”目标。同时,宁蒗也得到了县内外大量的帮扶和援助,县委、县政府采取措施管好用好各种援助资金,改造和兴建了大量校舍,并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勤工俭学、对口支援”为主要内容的贫困生救助体系,在认真落实好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积极组织实施“扶学工程”,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大力资助贫困生。记者在宁蒗宁海民族中学看到一份统计显示,2007至2008学年度,仅宁海民中就接收到来自国内外各种基金会、慈善团体、爱心人士、企业的捐助共计56万余元,受助学生844人,为家庭贫困学生安心读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宁海模式”还在继续,东西部教育合作的成功经验还在不断拓展和延伸其内容和范围,宁蒗本地的教育人才也在多年努力的累积之后从量到质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宁蒗培养出的人才不仅满足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把大量优秀的人才输送到全国各地,大量的人才蓄积,成为宁蒗未来发展重要的资源和动力。宁蒗的发展脚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快捷,以“科教兴县”为本,宁蒗20多万各族人民对教育的崇高紧紧追赶现代文明发展的步伐,用知识书写宁蒗的另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升级旅游:美名传扬看今朝如果把丽江古城比作皇冠的话,那么,处于宁蒗县丛山俊岭中的泸沽湖就是这个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这里有自由生活的动物,有婉转歌唱的鸟儿,有蓝天白云下放牧的孩童,这里有你能想象到的一切,更有你无法想象到的风土和人情。明代诗人胡墩赋诗赞泸沽湖云:“泸湖秋水间,隐隐浸芙蓉。并峙波间鼎,连排海上峰。倒涵天一游,横锁树千里。应识仙源近,乘槎访赤松。”清代川南诗人曹永贤,盛赞泸沽湖如蓬莱仙境,并赋诗云:“祖龙求神仙,三山渺何处。不知汉武皇,开凿南来路。灵鳌鼎足蹲,飘渺凝飞渡。莫载欲人俱,恐为风引去。”本世纪初,美国探险队队长洛克先生也发出由衷的赞叹:“英吉利之甘巴兰湖也没有这样的美丽……笼罩在这里的是安静平和的奇妙,小岛像船只一样浮在平静的湖上,一切静穆的,真是一个适合神仙居住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有更多的游客来带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共享着泸沽湖带给他们的盛景。记者知道,在丽江市委、市政府宏观发展丽江旅游产业的总体纲要里,泸沽湖已经被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投资30个亿建造泸沽湖机场,打造泸沽湖生态旅游圈,从而形成丽江旅游、乃至世界旅游的精品,就是最好的证明。杨县长对宁蒗因为拥有这样的山水也感到十分地自豪。对于以泸沽湖为龙头的旅游产业的现状和发展的步骤。他有着明晰的认识:首先是做好保护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泸沽湖开始接待国内外游客,随着外地游客的纷至沓来,泸沽湖畔的生态环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保护泸沽湖,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摆在宁蒗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燃眉之急。2004年6月7日,丽江市委召开会议,做出了开展泸沽湖环境整治工作的“六项决定”,对泸沽湖环境整治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04年10月2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泸沽湖召开环境保护现场会,紧紧围绕“决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泸沽湖”的目标,提出了“泸沽湖环境整治八大工程”。根据省、市领导的具体精神,宁蒗县委、县政府把保护工作落实到了细处,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泸沽湖又恢复了往日的清澈。其次是发展。泸沽湖位于宁蒗县北部永宁乡和四川省盐源县左侧的万山丛中,距宁蒗县城有73公里,距丽江县城280公里。泸沽湖为川滇两省界湖。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路途的险峻,造成了游客到景点旅游的不便。为了彻底突破这个瓶径。泸沽湖机场的项目规划实施已经展开,目前,国家民航局已经同意将石佛山场址作为机场的推荐常址,《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报告编制工作基本完成。机场的建成功,将促进宁蒗的旅游、刺激消费、增加就业、带动经济发展、推进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同时对开发摩梭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是带动。以泸沽湖旅游区为中心点展开其他旅游项目的开发,宁蒗有12个少数民族,他们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大这个资源的开发力度,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旅游圈。让到宁蒗的游客得到更多的回报,使他们旅游的行程更加精彩。采访到了最后,杨县长给记者讲了一个关于泸沽湖的形成,当地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在遥远的年代,这里曾是一片村庄。村里有个孤儿,每天到狮子山去放牧。人们只要把牛羊交给他,他总是把牛羊放得肥肥壮壮的。有一天,他在山上一棵树下睡着了,梦见一条大鱼对他说:“善良的孩子,你可怜了,从今往后,你不必带午饭了,就割我身上的肉吃吧。”小孩醒来后,就到山上找啊找,终于在一个山洞里发现那条大鱼,他就割下一块烧吃,鱼肉香喷喷的。第二天,他又去了,昨天割过的地方又长满了肉。这事被村里一个贪心的人知道了,他要把大鱼占为已有,就约了一些贪财之徒,用绳索拴住鱼,让九匹马九头牛一齐使劲拉,鱼被拉出洞,灾难也就降临了。从那个洞里,洪水喷涌而出,顷刻间淹没了村庄。那时,有一个摩梭女人正在喂猪,两个年幼的孩子在旁边玩耍,母亲见洪水冲来,急中生智,把两个孩子抱进猪槽,自己却葬身水底。两个孩子坐在槽里承受水漂流,后来,他们成了这个地方的祖先。人们为了纪念那个伟大的母亲,就拿整段木头做成“猪槽船”,泸沽湖也称为母亲湖。这个故事很美,记者相信泸沽湖在宁浪县委、县政府的精心呵护下,会创造出更多更美好的神话!

    时代名流 2009年10期2009-12-08 01:39:22

  • 大山深处的“筑梦人”
    严德本“筹集18万元设立专项奖学金的徐爱辉老师……”这是2020年9月6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的《大山深处走向教育合作凯歌——江苏海安和云南宁蒗的32年教育结对之路》新闻报道中的一句话。这短短18个字,对于海安市立发高级中学的老师们而言却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徐爱辉?他这个支教的‘海安舅舅’不仅教书,竟然还筹钱设立了专项奖学金?!”对于立发中学的同事们而言,“立中徐舅舅”的这一举动鲜有人知。徐爱辉老师是第九批海安支教老师,他给同事们的印象是少言寡语,不善交谈,对学生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家里的同事们从媒体上得知了这个消息后才通过他资助的学生和少数几个知情人了解到了他筹钱设立专项奖学金的事。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地处云南、四川交界的莽莽群山之中,是一个集老少边穷为一身的国家级贫困县。32年前,一群海安人来到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创办学校,由此开启东西部教育合作的先河。32年间,10批次、281名海安支教老师前赴后继,奔赴小凉山,其中包括了徐爱辉老师在内的20多名立发中学的老师们。为了让贫寒的学子安心学习,徐爱辉老师2016年来宁蒗支教后,对学生家庭情况深入調查了解,并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了当地学生的贫困情况。一些同事同学朋友和过去的学生了解情况后,表示他们没有机会来支教,但要为海安和宁蒗的支教事业作一点贡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虽然都是普通工薪阶层,比起这些孩子要好得多,对他们自己的孩子也是一种教育。在徐爱辉老师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同事加入到了资助学生的队伍中来,周兆勇等立发中学的老师还通过他一对一资助宁蒗各类贫困学生76人,每位学生每年一千元,其中宁蒗民族中学高中生70人(其中三个海安班共计51人),另外有5名初中和小学生及1名大学生。计划共资助约21万余元,目前已经发到学生手中19万余元。学生们平时都经常和资助人沟通,都给资助人写了感谢信。有3名海安资助人曾全家到宁蒗来看望过被资助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34年间,一批又一批的像支教老师徐爱辉式“海安舅舅”,牺牲了和家人相聚的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书写一个个传奇。这群远山深处的“筑梦人”用自己的热情和忠诚,让一个又一个孩子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像徐爱辉老师这样的新“舅舅”的故事也在精彩继续……

    慈善 2022年2期2022-03-26 11:15:18

  • 宁蒗县教育系统: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本刊讯(通讯员杨艳川)近年来,宁蒗彝族自治县教育系统聚焦“引、育、用、留”,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广开门路“引才”。一是实施“宁海教育合作”项目。34年来,宁蒗县与江苏海安市共开展了十轮教育合作,累计引进海安市支教教师290人次,同步引进沿海发达地区教师工作模式、教学技能和教育科研方法,试点将沿海先进的教学方法用于课堂教学,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使之符合本地教育教学实际。二是引进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体。从2008年开始,建立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挂联帮扶机制,每年引进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保送研究生到宁蒗县一中和民族中学支教。14年来,累计引进了89名教师。三是建立东部西部结对共建帮扶机制。2018年以来,引入上海杨浦区优质学校的11名教师到宁蒗支教,定点帮扶小凉山学校、民族中学,同时进行教职工培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四是逐年招聘紧缺学科教师。近5年来,新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416人。多管齐下“育才”。一是实施“八个一百”人才工程行动。建立健全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名师工作室创建和培养机制,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实施“名师孵化”计划,开展传帮带,辐射带动年轻教师能力提升,把优秀教师培养成骨干教师,把骨干教师培养成教学名师。二是开展“一周一训”教师培训行动。自2021年4月以来,以视频形式在全县中小学扎实开展“一周一训”教师培训工作,着力推进“六个一”专项培训(师德修养、普通话水平提升、钢笔字书写、每天一则教学反思、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材教法研究),累计培训教师1万余人次,教师师德师能得到大力提升。三是实施“沪滇合作”教师培训行动。有序推进上海杨浦区对宁蒗实施人才培训提升项目,2017年以来,以“送出去”的方式,累计送出428名校(园)长、骨干教师到上海培训。四是实施学历提升行动。与师范院校合作办学,举办“教师学历提升班”,大力提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学历。不拘一格“用才”。一是用优秀的教师来教优秀的学生。由海安优秀支教教师任教“海安班”“宁海班”,用海安的班级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为宁蒗培养优秀学生。二是用优秀的人才来管理学校。实施校(园)长竞聘,把一批年轻有为、善管理的年轻教师推上领导岗位。2016年以来,宁蒗县累计实施了5轮校(园)长竞聘,涉及38所学校校(园)长、148名副校(园)长,学校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三是用專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对教体系统专任教师的专业和岗位进行梳理,在教师调配中注重学校紧缺学科与教师专业相统一,做到“人岗相适”,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特长。千方百计“留才”。一是在住房上给予优待。在民族中学修建海安楼2栋共50套房屋,免费给海安老师居住;在全县14所中小学中,新建434套公租房,切实解决了教师的住房问题。二是在工资待遇上予以优待。对海安支教教师实行年薪制,发放一次性安家费3万元;实施《宁蒗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认真贯彻落实乡村特困连片地区教师生活补助、乡镇教师岗位补贴,实现乡村教师生活补贴全覆盖,实行差别化政策,补贴最高达1200元/月,每年发放乡村教师补贴1200万余元,惠及教师1642人,切实调动了广大乡村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吸引乡村教师扎根乡村,长期从教,安心从教。三是在职称晋升上予以优待。在政策上适当提高乡镇中级岗位比例,单独核定“定向使用”高级职称岗位数,不占用现有高级职称岗位结构比例,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师职称晋升瓶颈问题。四是在生活上给予优待。关心关注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切实帮助基层教学点教师解决相关问题和实际困难,全力营造更加宽松和温馨的工作环境,让教师更加安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五是提升教师荣誉感。每年推荐和表彰一批先进教育工作者、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师德标兵、扎根乡村的模范教师,选树一大批模范和先进,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云南教育·视界 2022年9期2022-11-22 11:24:21

  • 帮扶与合作并重
    管颢生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成为我国改革与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2000年以来,江苏省南通市发改委牢记重托,不断创新和完善对口扶贫协作机制,从单纯的政府援助到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展开合作,走出了一条“东西携手、合作共赢”的新路。捐钱捐物8000余万元2007年6月,经南通市发改委牵线搭桥,南通与陕西省咸阳签订《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对口扶贫协作与经济合作工作的协议》,全面加大对咸阳的帮扶力度。从2008年起,南通市本级每年的扶贫资金由省下达计划的50万元增加到80万元。咸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位于咸阳渭城区碱滩东耳村,是咸阳唯一一所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教学校。2011年,由南通出资300万元援建的职业综合楼正式启用,学校办学条件出现质的提升,先后被中残联和教育部授予“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定点培养学校”称号,被陕西省政府授予“文明校园”称号。毕业的学生中,有5人考入陕西省自强中专学校,15人被企事业单位聘用。统计显示,15年间南通向咸阳捐款、捐物共计2200多万元,建立扶贫标志工程68处:援建各类小学33所,修建校舍62间,解决1.58万名学生上学难问题;帮助385户贫困户1577人告别土窑洞、独居户、危漏房;修建农村道路150公里,市政工程40处,桥梁5座;建成博物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5个。1000多名教师赴西部支教2014年8月6日,来自南通的18名优秀教师抵达咸阳,承担当地中小学7门主要学科1000余名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在培训中,老师们的精彩讲座赢得了一次又一次掌声。南通支教名师的风采,咸阳教育界并非首次领略。截至目前,南通已累计组织300位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分批为咸阳培训中小学教师2万多人次;每年还安排咸阳地区中小学校长到南通挂职学习,培训近5000人次——这就是蜚声国内的“通咸教育”模式。2012年,在国务院组织的扶贫表彰活动中,这一案例成功入选《全国100个社会扶贫创新经典案例》。近年来,咸阳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两基”工作高标准通过国家评估验收,教育教学质量在陕西名列前茅。谈起咸阳教育的点滴进步,当地人无不感慨:这和南通市发改委和教育部门的倾力帮助密不可分!据统计,南通与陕西咸阳、云南宁蒗、甘肃白银等地建立教育帮扶协作关系后,全市先后已有1000多名教师赴西部地区支教。从1988年起,海安共派出6批近200名教师远赴地处滇西北高原小凉山深处的宁蒗彝族自治县进行支教;并兴办宁海中学,帮助5000多名少数民族孩子喜圆大学梦,开创中国教育史上东部发达地区群体支教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先河。海安教师在宁蒗的艰辛努力,赢得宁蒗人民的广泛赞誉。十多年来,宁蒗教育水平在丽江名列前茅。海安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宁蒗支教集体被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文明新风集体”。300多家通企参与西部大开发在南通市发改委牵头下,南通市工商联与咸阳市工商联建立友好协作关系,引导300多家民营企业直接参与西部大开发:南通家纺商会企业服务中心和西安裕华集团共同投资2亿多元合力打造西部“裕朗国际”家纺基地;华丰公司在西安投资的解放路棚户区旧城改造项目,总投资达25亿元;通州舟舰钣金公司在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1.8亿元,创建集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机械生产企业;通州中联科技集团投资2亿元在宁夏石嘴山市建设高压高性能电极箔生产二期项目,年产量新增200万平方米;启东在咸阳永寿县援建的波尔山羊繁殖场和波尔山羊胚胎移植项目,让当地畜牧业得以快速发展。会同人社部门,南通市发改委加强与陕西咸阳、安康、宝鸡,甘肃临夏、白银等地劳务部门的沟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交流,推动劳动力输出合作的提档升级,受援地到南通的就业人员累计达到10000多人次。会同工商、质检等部门和农产品销售单位,南通市发改委切实做好陕西苹果等农产品进入南通市场的各项协调服务工作。仅2013年,南通农批中心销往陕西、甘肃、宁夏等西部地区的农产品销售额就达5亿多元。互动发展,让南通企业也受益匪浅。市发改委会同市工商联组织家纺、五金企业到扶贫协作地区开拓市场,为企业拓展市场、增加销量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南通的床上用品、电动工具在西部市场占有份额分别达到40%、70%以上。此外,南通还多次组织企业参加兰州、青海、宁夏等地的经贸洽谈会,2013年“青洽会”期间,9家通企成交额达3亿多元。

    中国扶贫 2015年2期2015-04-23 19:10:31

  • 播种在丽江大山深处的教育之花
    文马云生中共丽江市委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度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而教育扶贫是解决扶贫难题的根本举措。云南省丽江市在多年的教育扶贫工作中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新路径,其中涌现出的宁蒗彝族自治县与海安县“木头换人才”的“宁海模式”及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华坪女高”)成为了民族地区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典型,为消除相对贫困的“后扶贫时代”,提供了有效路径。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我们的教育事业是党领导下的教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我们的学校是党领导下的学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党的领导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根本政治保证。东西部教育合作之典范。教育扶贫承载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任。宁蒗县,一个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等多种社会形态并存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县份,被列为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1988年宁蒗县采用“木头换人才”的方法与江苏省海安县人民政府、海安县教育局签订教育、经济合作协议,以“五年一轮换,十年一周期”的方式签署了为期10年的《海安县与宁蒗县教育合作协定书》,开启了“宁海之约”的先河。教育合作从初中开始,1993年,合作从初中教育向高中教育拓展。群体支教也从宁海中学迁到了宁蒗民族中学。“宁海模式”被誉为东西部教育合作的典范,为宁蒗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建设凉山地区最美彝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带动了宁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特色办学之模式。华坪女高,一所全免费公办女子普通高中,2008年在张桂梅老师的倡导下,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成功创办。自创办以来,华坪女高党支部始终把红色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高举“红色教育”旗帜,以“播扬红色精神,经营成功人生”教育理念,用红色教育统领校园文化,用红色教育激发学校创新活力,用革命精神鼓舞师生斗志,以“做一个富有精神、善于成功的时代精英”为教育宗旨,制定“刚强、勤敏、宽厚、慈惠、知礼、质朴”校训。华坪女高始终以高举“红色旗帜”、铸造“红色团队”、培育红色传人为指引,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贫困山区女孩飞越大山插上“翅膀”,更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有担当、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优秀青年。坚持构建多向型教育扶贫体系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新期待多向型教育扶贫体系是间接作用于贫困治理,解决多维贫困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创新举措。纵观“宁海模式”下宁蒗教育和华坪女高的发展,始终坚持以构建政府主导、家庭、社会多元参与的多向型教育扶贫体系深耕不辍,培养人才燎原教育扶贫之火,搭建平台创新教育扶贫之路,项目援助灌溉教育扶贫之花,推动了扶智与促教的深度整合。坚持“嵌入型”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在“宁海模式”和华坪女高带动影响下,宁蒗县委、县政府在履行公共教育基本职能过程中以坚持“嵌入型”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为抓手,不断提高教育保障能力。一是保障经费投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宁蒗县教育扶贫以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着力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固本强基。宁蒗县每年教育投入占财政总支出30%以上,2016年以来,共投入建设资金9.4亿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4.8亿元。累计新建校舍193993平方米,新建运动场地121738平方米,加固改造校舍15635平方米。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配套项目小凉山九年一贯制学校,完成了宁蒗二中建设项目及5个乡镇中心幼儿园、宁蒗县贝尔中学改扩建项目、永宁镇竹地完小迁建项目,县域内城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华坪女高”自2008年办学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先后投入资金9132.11万元建设女高教学楼、宿舍、食堂、运动场等基础设施保障正常运转。二是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助推教育脱贫。宁蒗县委严格落实国家学生资助各项政策,2021年,贫困学生累计受资助7.5万人次,发放资金7400万元,在华坪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协调下,成立了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2008年7月,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资助政策的精准落实,切实减轻了贫困家庭子女及孤残儿童教育教学负担,防止因贫失学辍学和因学致贫返贫,进一步巩固了教育扶贫成果。三是控辍保学夯实教育扶贫基础。宁蒗县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双线四级”责任制,压实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诸方面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确保“控辍保学”取得实效。采取依法控辍、资助控辍、情感控辍、责任控辍、质量控辍“五措施”,严格执行依法控辍“四步法”,打响了一场全民齐参与、大家共推进的“控辍保学”攻坚战。坚持“补嵌型”多元主体教育扶贫体系。“补嵌型”多元主体教育扶贫体系即从提升教育帮扶的精准度出发,围绕原有教育主体体系本身,通过多主体教育参与体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以全域思维挖掘原体系内生潜力,构建起契合当地特色的多方帮扶教育体系,精准补嵌当地教育短板,实现与原有教育体系的互动互补。一是注重家庭教育引领的双向示范效应。一方面,家庭教育通过文化传递发挥正向示范作用。如宁蒗县开展以“推开家庭教育的三扇门”为主题的家庭教育巡回讲座,结合“文明乡”“文明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农村实用技术、法律法规、就业技能培训等载体,移风易俗,推动家庭教育中长辈的思想观念、素质技能和生活习惯的改善,促进脱贫人口提升可持续生计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风气。另一方面,家庭教育通过文化反哺发挥反向示范效应。如宁蒗县实施“小手牵大手”行动,鼓励学生将在学校学到的良好习惯及文化知识带回家,推动小凉山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良好效应。华坪女高的第一个建学宗旨即阻断贫困和低素质的代际传递,通过解决农村女性的教育问题,实现“一个女孩可以影响三代人”。这是传统的受教者向传统的施教者传授知识的“反向社会化”现象,即“文化反哺”,有效填补了家庭教育的文化鸿沟,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二是用好东西部协作的积累循环效应。宁蒗县自1988年种起了东西部教育协作的“试验田”之始,两地开展了10轮教育合作,286名海安教师到宁蒗县支教,累计培养了2万多名初、高中毕业生,近五年,全县累计有10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一大批学生考入一本院校。同时,宁蒗县还主动与社会公益性组织合作,其中,滇西北支教团于2007年组建,迄今发起组织各类支教活动70余次,派遣支教志愿者2200余名,覆盖52所中小学,有效补齐了宁蒗县的短板。同时与上海杨浦区共同实施人才培训计划,选派27名校长、骨干教师等到上海接受专业素质提升培训;上海育鹰学校定点帮扶小凉山学校、上海市黄兴学校定点帮扶宁蒗县职业高级中学,三年来,共有3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后生”到上海环境学校等27所中职学校就读。广泛整合企业团体、民间组织参与捐资助学,用爱心搭建起学生成长成才“立交桥”。云南师范大学援建华坪女高远程直播互动智慧教室建设项目顺利完成,搭建了资源共享互通、共同携手发展的交流平台。

    社会主义论坛 2022年9期2022-11-21 01:04:09

  • 后扶贫时代小凉山教育反贫困实践的人类学研究
    张新培【摘 要】教育脱贫仍是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小凉山地区曾率先在全国提出“治穷县办大教育: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口号,并通过“木材换人才”等实践探索脱贫之路,也正是驾着教育脱贫的快车在2020年末实现脱贫。本文基于田野调查,实地考察了宁蒗县教育发展情况,通过访谈和地方文献搜集梳理了小凉山地区教育脱贫历程,并对当地教育反贫困实践进行了人类学案例分析,穷县办大教育这不仅是小凉山地区独有经验,更是教育扶贫路上的中国故事。【关键词】后扶贫时代、教育反贫困、小凉山、教育脱贫一、漫漫教育现代化之路宁蒗的教育发展史也是充满曲折坎坷的,解放以前,宁蒗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校教育,宁蒗教育发展历程经历了孕育、萌芽、低谷、复苏、提速、稳固六个阶段。1951年创办第一所省立小学到1957年开办第一所初级中学,这是宁蒗教育的孕育期;1958年至1965年,宁蒗教育艰难发展,属于萌芽期;1966年至1977年,经历了“文革”十年的浩劫,使本就起点很低的宁蒗教育雪上加霜,长期陷入“教师素质差”、“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差”的困境,这是教育发展的低谷期;①1978年改革开放后,宁蒗教育开始迎来发展的春天,到1987年,教育事业进入了全面复苏的阶段。从1988年宁海教育合作开始以来,宁蒗教育进入了一个提速发展的时期,全县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大幅提升,并迅速跻身于丽江市先进行列。2000年以后全县已经构建起能够满足发展需要的国民教育体系,并实现“两基”目标,这在宁蒗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据统计,2020学年宁蒗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1所,在校(园)学生共计50826人。②如今宁蒗的教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几乎全县人民共同参与教育发展,陪读老人群体的出现就是人民教育意识提高的产物,更是全县教育稳固发展的最好体现。二、砸锅卖铁办教育穷县办大教育是宁蒗的一大特点。历届领导班子坚持“换届不换思路,换人不换目标”,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适度超前发展。“穷县不穷志,治穷先兴教,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拿出钱来办教育”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政府积极采取征、投、引、捐、贷等方式大力筹措教育经费。县委、县政府“宁可在其他建设方面放慢一些速度,也要千方百计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经费投入”的决心,使全县的办学条件得到了空前改善。宁蒗县把教育扶贫作为斩断穷根的重要抓手,优先规划教育发展,优先解决教育问题,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引进教育人才,优先保障教师待遇,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教育投入始终保持在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③三、教育扶贫实践宁蒗县始终把教育脱贫攻坚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从政府到各族群众都积极主动参与宁蒗教育脱贫攻坚的宏大工程,有力推进了教育扶贫各项工作。④宁蒗县的各项扶贫政策以及与江苏海安形成的“宁海模式”,是教育脱贫实践成功的最好证明。(一)易地搬迁对教育的安置在脱贫攻坚战中,易地扶贫搬迁是改善贫困生活,提高居住质量等最直接的措施。但是搬迁带来的教育问题政府也没有忽视。据了解,扶贫攻坚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共计11个,乡镇安置点8个,县城安置点3个。县城一期、二期、三期安置点共有学前教育学生366名⑤在2020年三月,宁蒗县解决乡镇安置点、县城一、二、三期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入学问题,由于学生大量涌入,宁蒗县城的学校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一些学校已经出现大班额现象。因此,政府紧接着针对此问题建设了扶智工程——小凉山九年一贯制学校,充分利用小凉山九年一贯制的办学资源,扩大办学规模,解决县城三期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入学问题。在本人田野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各个扶贫社区还在党政服务区设置了“四点半”课堂。针对搬迁安置群众年轻人外出务工多,家里只剩老人和小孩,孩子们的作业无人辅导问题,宁蒗县专门成立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来解决易地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助力脱贫攻坚。(二)木材换人才案例在32年前,云南省宁蒗县委、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就主动作为、内引外联,聚力教育扶贫。云南省宁蒗县、江苏省海安市的决策者以“敢为人先”的智慧和胆略,达成了“木材换人才”的协议,开启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扶贫的先河。远隔千山万水的海安与宁蒗,实现了智力帮扶。在两地的共同努力下,“宁海模式”推动了宁蒗教育事业快速发展。⑥宁蒗与海安共计开展了10轮教育合作,海安累计派出268名支教教师,在民族贫困地区创造了堪称奇迹的辉煌业绩。海安教师所教各年级的教育教学质量多年来高居全县第一,培养了2万多名合格的初中、高中毕业生,输送了1万多名大、中专生。许多毕業生成为建设宁蒗的生力军,也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宁蒗、海安两地政府和教育工作者将继续通力合作、携手共进,打赢宁蒗教育脱贫攻坚战。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宁蒗教育反贫困实践不仅有政府的努力,其中当地人民也积极地紧跟步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宁蒗人民在参与教育的路上也有自己的探索,抱着“出一个高中生就脱贫”的念头,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有些家长为了孩子上学,整个家庭都为之调动,父母或老人甚至进城租房陪读。(一)人民教育脱贫的信念思想观念的落后是造成宁蒗落后的根本原因,而教育正是改变思想落后,阻断代际贫困的有力措施。要解决贫困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贫困地区人口在物质生活的改善,还要通过发展教育提升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意识。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不仅宁蒗政府做出了本土化的措施,宁蒗人民也独具智慧,用自己的方式追求教育脱贫。正是看到教育对一个家庭脱贫的重要性,人民对于教育脱贫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使用自己的话语“出一个高中生家庭就脱贫了”来实践着家庭的脱贫之路。我们宁蒗县是很重视教育的,当初我也参与过教育政策宣传工作,为了让百姓一下子明白政策意义,我们都会转化成本地话去讲。当时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家里出一个高中生你们家就脱贫了”,学了知识嘛找钱的路子多,不学习嘛钱都算不起嘛。⑦(二)宁蒗陪读热宁蒗人民自称为“山的孩子”。清秀的山脉虽然给宁蒗人民带来了美丽的风景,但是也正是这些山脉,困住了人们的脚步。地广人稀,山高路远成立很多乡下小孩上学的一个致命的痛点,有些学生家离村委会都相当遥远更别说去乡镇以及县城读中学,这就造成很多家长在孩子适龄年龄就带着孩子前往县城陪读。由于孩子较小,离开她不适应,晚上睡觉常常哭醒。为了孩子上学,只好到县城附近租房住。家里经济有点儿拮据。但为了孩子能够接受好的教育,她们还是咬紧牙关坚持着,用她们的话说“为了孩子能够能上好的学校,接受好的教育,就是观锅卖铁他们也愿意。”此类群体租的房子多是宁蒗县城老式庭院的出租房,好几家人共同租住,环境相对来说较为简陋,有的甚至租一间房屋一个老人和三四个小孩在这里吃喝休息学习。经过调查走访了解到宁蒗彝族自治县陪读老人群体主要分布于各个学校附近,尤其是民族小学、贝尔中学以及蒗蕖中学附近,少部分分布在宁蒗生活较为便利的商贸街、粮贸街附近。另外就是分布在扶贫搬迁社区以及政府的廉租房小区。五、结语与讨论宁蒗地区也成功地摘下的贫困的帽子,这背后离不开宁蒗人民坚实的反贫困实践,宁蒗教育的发展不仅有政府的努力,而且当地人民也积极地紧跟步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本土的教育反贫困实践不仅是小凉山的特有经验,更是中国教育反贫困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宁蒗成功开创了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既无资源又无人才的情况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正确道路。这一实践也充分证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主动权掌握在地方政府和当地人民手中,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转变观念,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宁蒗县的教育发展正是全民参与的结果。宁蒗人民为了孩子上学,整个家庭都为之调动,父母或老人甚至进城租房陪读。如今宁蒗的教育以星星之光的燎原之势迅速在小凉山的大地上蔓延,教育作为宁蒗腾飞的翅膀也逐渐强大,带领宁蒗摆脱贫困之境,走向富裕。参考文献:[1]宁蒗彝族自治县志[M].德宏民族出版社,宁蒗彝族自治县,2006.[2]宁蒗彝族自治县志[M].云南民族出版社,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1993.[3]杨锋元主编,基石宁蒗教育撷英[M].云南美术出版社,2013.[4]宁蒗教育局.“砸锅卖铁也要办教育”——丽江市宁蒗县教育改革发展综述[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0(11).[5]阿里瓦萨.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学校教育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2010,21(04):52-56.[6]阿鲁·中华.眼泪和汗水浇灌的风景[J].创造,2015(09).[7]吴兴珍:十年支教路,情暖小凉山[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19(Z1).[8]杨锋元.穷县办出大教育——云南省宁蒗县加快教育发展纪实[J].中国民族教育,2012(11).[9]杨锋元.穷县何以办成大教育[J].中国老区建设,2012(11):38-39.[10]杨艳川.宁蒗海安之间架起教育扶贫桥[J].中国民族教育.2020.[11]张达峰.画好教育扶贫同心圆[J].中国民族教育,2020(Z1):49-51.[12]張兰久.小凉山区教育反贫困的制约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0.注释:①杨锋元主编,基石宁蒗教育撷英[M].云南美术出版社,2013.②数据来源:2020年宁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蒗县统计局,2021年2月3日③数据来源:宁蒗彝族自治县政府网站④张达峰.画好教育扶贫同心圆[J].中国民族教育,2020(Z1):49-51.⑤数据来源:宁蒗彝族自治县政府网站⑥杨艳川.宁蒗海安之间架起教育扶贫桥[J].中国民族教育,2020(Z1):52-53.⑦2020年3月20日对宁蒗县融媒体中心沙主任访谈。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8期2020-12-08 07:43:09

  •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卫视频道节目中心 《从长江的尽头回家》节目制片人颜小可:记录长江沿岸脱贫致富新景象
    纪文彬“能有机会参与脱贫攻坚主题节目创作,既感到开心,又深知责任重大。”《从长江的尽头回家》制片人颜小可在接受《综艺报》采访时感叹道。《从长江的尽头回家》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统筹策划,是深入宣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伟大历程和经验的重点项目。节目以长江为地理线索,以长江流域脱贫攻坚和奋力夺取全面小康的实践故事为主要内容,推介长江两岸特色物产,用生动写实的画面,展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在长江经济带开花结果的新气象。记录长江沿岸脱贫故事2018年春天,颜小可和团队策划了一档人文类慢综艺,并在频道方案创新大赛中脱颖而出。当时,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江苏正好处在长江流域,几位主创的老家都在长江边上,对长江有着很深的感情。颜小可和团队结合主题创作,对原版方案进行升级再造,最终有了现在的《从长江的尽头回家》,这档节目也被列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9年“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项目。今年5月,节目制片人颜小可和团队成员筹备时就暗下决心,节目绝不能做得走马观花,要实实在在地展现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变化,真真切切地帮到他们。他们要求自己,既要有新闻记者的敏锐“嗅觉”,又要有专题片导演的人文情怀。颜小可认为,节目要想真正帮助到困难地区,把当地丰富的物产推介给全国观众,首先内容上就要吸引人。团队希望能挖掘到从长江源头到长江尽头的扶贫故事。然而,挖掘素材并没有想象中简单。“特别是偏远区域,当地村民宣传推介产品的意识不够。前期仅凭电话沟通,效率不高。”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指导和江苏省委宣传部在内的各地宣传部门的联络支持下,节目组通过踩点探访的方式,来到拍摄地的田间地头,获得了大量一手珍贵素材,记录了众多感人的脱贫故事。发掘当地人文物产为了让更多观众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特色农产品,颜小可和团队努力发掘当地特色,通过各种形式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天门村拍摄时,颜小可发现整个村落保留着布依族原始的生态样貌,走水路前往村庄,江水清澈,大峡谷壮丽,沿岸吊脚楼呈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团队将该地独特的景观呈现在节目中,“希望通过节目,能吸引摄影师、艺术家前来采风,打出地方名气。”节目组拍摄地虽然都通了公路,但是仍处于相对闭塞的状态,团队希望通过提高当地知名度,发掘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销量等方式,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录制第一站,团队发现了一种当地独有的水果——刺梨,于是邀请贵州籍艺人龚琳娜为家乡物产代言。拍摄时适逢刺梨收获季节,合作社即将前往农户家中大规模收割刺梨。其间发生的一件小事,让颜小可记忆深刻。当节目组来到一户农家拍摄时,家中的老伯伯拉着颜小可,焦急地询问合作社何时来收割刺梨。节目组询问后得知,原来是合作社加工刺梨的机器发生了故障。农作物不等人,如果无法按时收割,农户很可能会面临经济损失;好消息是,当地政府很快出面协调机械维修事宜,原本预计一周才能修好的故障,一天就解决了。看着老伯伯脸上露出笑容,颜小可很感动。“各级政府的脱贫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一档电视节目不可能解决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宣传贫困地区农产品,号召观众关注这些地方。”见证当地生活变化颜小可表示,制作扶贫节目确实不易,“节目组前往天门村拍摄时,每天天不亮就出发,从驻地到拍摄点往返驾车7个小时,途经盘山公路,到达村口再徒步经过土坡、泥地,一天里真正能拍摄的时间不多。一到拍摄点,团队成员顾不上晕车、衣裤全湿等不适,马上投入拍摄工作中。”但是制作扶贫节目所带来的成就感,也不是其他节目可以替代的。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拍摄当地脱贫故事时,颜小可和团队深受触动。32年前,江苏海安的支教团队来到宁蒗,从此“小凉山”成千上万学子有了一批批来自沿海的老师,他们亲切地称呼这些老师为“海安舅舅”(在彝家,“舅舅”是最尊敬的称谓)。32年间,先后10批、281位海安老师走入“小凉山”,累计为宁蒗培养初、高中毕业生两万多名,中专、大学生1万多名,探索出“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支教扶贫之路。9月7日,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被授予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当年一位受到“海安舅舅”帮助的学生,学成归来后,自主开拓销售“小凉山”品牌苹果,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带头人。虽然“脱贫攻坚”节目难做,但颜小可认为,媒体人有责任在重大时间节点,拿出一些有意义、能在时间横轴上留下痕迹的优质作品。节目录制过程中,颜小可看到了当地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媒体人,有幸见证他们的脱贫过程,由衷感到开心。”

    综艺报 2020年19期2020-11-06 06:16:20

  • 探索基于互联网+录播教室的远程支教新模式
    徐美琴【摘要】海安是著名的“教育之乡”。“海安支教”,继云南宁蒗、贵州独山之后,2016年,海安又牵手贵德县实施教育援建。由于地域、经济、观念等原因的限制,青海贵德与东部沿海南通地区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3年来,海安派出优秀的行政管理干部,输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教研资源,紧紧围绕科研兴教,全员制全方位支持青海教育事业。【关键词】信息化现状分析;共享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服务一、两地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海安拥有以海安教育云数据中心为信息枢纽的覆盖全市所有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以裸光纤为骨干的教育城域网,为各类应用业务提供了保证。拥有50个智能录播教室、校园电视演播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所有智能录播教室之间都能实现远程互动教学,异地同堂互动上课,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均衡提供了条件。能否应用录播教室,通过网上转播,实现异地观、评课的交流和研讨,打破时空距离,共享教育资源,促进东西部地区的教育均衡共同发展呢?原海安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陈伯平带领市教育局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同志一行四人,奔赴2000公里之外的青海贵德,实地考察了当地学校的网络现状。可喜的是,在国家政策资金的大力投入下,西部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普遍得到极大改善。有了电脑、网络设备,搭建起线上视频教室就不再是难事。大家与代表海安支教贵德的海安市华卜泉副局长及海南州、贵德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对基于互联网+录播教室的远程支教模式可行性达成了共识,探讨了如何增强远程教学的互动性、如何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反馈等问题。二、远程教研推动教师专业技能迅速成长要缩短东西部地区教育的差距,關键是培养教师。然而,不论是支教团队来去匆匆的“暑期支教”,还是优秀教育工作者驻点支教,都存在路途遥远、教学分裂、成本高、高原反应等问题。超时空、跨地域的“远程教研”突破传统支教,化解课程资源短缺、教育不均衡等难题。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教研资源的输送,教学改革的探讨、课堂教学方法的研讨等通过远程教研实现远程听课、远程说课、远程评课。1.异地教学研讨课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在经过多次调试之后,首次远程支教模式采取了异地听课、评课的教学研讨模式。海安市英语优秀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们20多人在紫石中学录播教室集中观看,远隔2100多公里的贵德县河东寄宿制学校老师给孩子们上英语课。听完课后,贵德教师对自己的这节英语课做了简单的介绍,海安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的设计、过程、内容和效果进行了评论,回答了贵德同行疑问和咨询。2个小时的教研活动中,画面超清晰、流畅。“零距离”走进课堂,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更具有针对性,东西部地区文化差异也就更加容易被理解。“面对面”的交流研讨,有利于对教材、课程标准、新理念的理解与认识,一旦有疑惑可以及时提问及时解答。海安优秀教师新的教育思想、观念、超前意识分析、透视每一节课,精准对判定课的优劣,给贵德授课教师教改措施有的放矢,正确指导,“豁然开朗”“顿悟”。有效的教学研讨推动贵德教师业技能迅速成长,特别是课堂环节处理应变能力。2.异地精品示范课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需要领先的教育理念,还需要课堂的驾驭能力。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有很多技巧、方式、方法需要经过长时间实践才能探索出来。观摩优秀教师的精品课是最好、最快的学习方法。通过互联网+录播室向贵德教师直播海安各类优秀教研活动,展示多名特级教师、学科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全程展示的课堂,无论是课堂形态、课堂语言,还是知识点讲授、课堂活动安排、课堂环节等,都可以借鉴和学习,有些方法可以直接学会并在教学中使用。课堂经验直观、形象的展示,机智的课堂驾驭能力,不仅可以供教师们模仿、借鉴、参考和学习,还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理论学习的理解和接受。通过听多名优秀教师授课,展示不同特点的课堂和不同处理手段,拓宽教师的视野,丰富课堂教学经验以及遇到一些课堂问题的处理智慧。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身特点,选择性地进行学习和借鉴。远程教研模式扩大了教研活动的参与度。教师不再需要考虑路途的遥远、长途跋涉诸多烦恼。正常上班时间教师只要有时间都可以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教研活动,教师享有了参与活动的选择权和参与权,进一步增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主体性。对于教师专业成长,听一节或者几节精品示范课就能迅速提高专业素养,效果不会太明显。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才会看见成效,而异地网络远程听课,刚好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困难,为精品示范课的持续进行提供了保证,使得教研活动“常态化”成为可能。3.交流展示课助力教师积极实践运用贵德教师认真好学、刻苦专研,在多次观看学习海安教师的精品示范课之后,能积极反思,不断实践探索,主动与“海安师父”网上交流。他们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说课稿等,通过QQ、微信等发送给“海安师父们”虚心请求指点,“海安师父”们更是热情的、不厌其烦的多次修改,多次指导。贵德县教育主管部门更是非常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及教学研讨活动的培训效果,经常组织不同范围的教学研讨活动,给教师们提供交流实践的平台,让更多的教师可以学习交流,培训效果明显。三、异地同课,打破时空共享优质教育异地同课,不仅可以实现优质师资的共享,还可以解决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海安双溪小学与贵德县王屯小学结对,携手发展。王屯小学没有专职的英语教师,双溪小学开启“互联网+教育帮扶”模式,实行点对点的援教,打造神奇的“课室”,实现了海安贵德两地学校之间在线同上一节课,学生们通过录播室大屏幕相遇在同一课堂,双溪小学英语老师戴红蕾向台下同学提问,在互联网等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大屏幕,她同步向山区孩子提问。两地课堂活跃,气氛热烈,画面同步,语音流畅清晰。首次“跨省英语课”的无缝互动,开创了远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新的里程碑。异地同课的实时互动课堂,将海安、贵德两地结对共建活动引向深入。为建立常态化互动学习机制,常态化开展“互联网+教育帮扶”,不断增进两地学校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保障。四、建设优质资源库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在录播室进行的各类远程支教活动时,可以巧妙利用录播室一键录课功能,轻松将每一节课、每一次评课、说课活动制作成视频,加以剪辑整理归类,形成丰富的资源库。可以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例如,完整的一节课、或者教学片断可以按照知识点或者课堂艺术的语言、设计、课堂智慧、课堂驾驭等分类,作为范例,供反复学习。展示课可供不断反思。说课、评课活动可供不断学习、反思、研究。有利于全体教师在线观摩,即时研讨,实现教学技能的提升。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快速找到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学习,对于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实现课堂的翻转学习。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海安贵德远程支教初步形成在线师徒“一对一”,结合专家“全方位”指导、优秀教师常态课结合特级教师精品课、听课结合上课,线上线下,多措并举的模式。在共享海安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帮助贵德教师迅速成长,真正让海安教育在贵德的支教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参考文献:[1]姜岚.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3):183.[2]秦楠.“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3]王林宝,陈礼松.基于录播教室的远程教学实践与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8):73.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8期2020-09-12 14:19:20

  • 《从长江的尽头回家》:脚踩泥土,展现长江沿线脱贫致富路
    颜小可截至2020年10月底,江苏卫视全新公益文化纪实类真人秀《从长江的尽头回家》,已经完成了6期录制,播出2期。节目邀请来自长江沿线地区的嘉宾一起回家,见证家乡的好景好物、好人好事、发展变化。节目摄制的脚步沿着长江一路走来,到了江苏南通(先导片)、云南丽江、贵州六盘水、四川宜宾、四川泸州、湖北宜昌、湖北黄冈,接下来还会去往重庆南川、湖南岳阳、江西九江、安徽安庆。“长江的长度有6300多千米,我们的脚步已经走完了一大半。长江的海拔落差有6600米,我们从上游而来的跋涉已经完成了90%。“《从长江的尽头回家》每集到一个地方,11集11个地市,具体到县或乡镇的数量,更要远远多于这个数字,这是以往做综艺节目从未有过的。强调地理上的跨度,是因为团队深深为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面貌和人民生活奋斗的鲜活面孔所震撼,这些宝贵素材为展现脱贫攻坚主题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丰厚土壤。脱贫攻坚事业的成就,就蕴藏在这每一寸充满生机的土壤里,洋溢在这每一张洋溢幸福的面孔上。所以,《从长江的尽头回家》节目从创意之初,最为重要的立意就是脚踩泥土、走到长江沿线的山山水水中去,把镜头对准基层、对准人民。脱贫攻坚不仅是一组数据、一段新闻,更是一个个故事、一幅幅风景、一颗颗果实。有了这些故事和画面,节目就可以把脱贫攻坚展现得更加立体、更加具体、更加生动、更加感人。在云南麗江的宁蒗彝族自治县,节目组遇到了来自江苏海安的支教团体。他们不远万里从长江入海口来到上游的宁蒗支教,先后281人次,默默坚持了32年,为“小凉山”地区教育质量的提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无数山里的孩子因为海安老师的到来,得以走出大山、走进大学。这些孩子中的很多人毕业后又回到大山,继续为家乡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这批海安老师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海安舅舅”(在当地“舅舅”是既亲切又尊敬的称谓),他们不仅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改变了许多家庭的命运,还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片土地的命运。这样的故事,是“扶贫必扶智”的生动体现。通过讲述这样的故事,通过刻画这样的个体和群像,节目组切实看到了教育对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也深刻理解了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贵州六盘水,节目组探访了当地的布依族村落和布依族盘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阐述了保护文化和保护生态环境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性,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小康生活的面貌。在四川宜宾,节目组结识了因为“东西部扶贫协作”而从浙江海盐来到当地的农业专家。他以产业扶贫的思路,为当地百姓梳理产业结构,带领乡亲们种茶、种水果、搞旅游,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集中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产业扶贫新思路。在湖北黄冈,节目组结识了原本在北京打拼的知名律师,他因为心中的“乡愁”情结毅然决定返乡谋发展,带领山谷里的老乡们一起创业,依托绿水青山打造出远近闻名的观光农业新品牌,大幅提升了周边农民的收入,为当地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样的故事一个接一个,美丽的风景一幅接一幅,《从长江的尽头回家》一路走来,节目组深受鼓舞,也在尽力把这些故事更好地呈现给全国电视观众。当然,在制作这档“前所未有”的节目时,节目组也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作为一档原创节目,团队首先要打破节目样式的界限。在创作过程中团队发现,很难把《从长江的尽头回家》归并到某一类节目的既有样式中——它既是综艺性质的真人秀,也是纪实类的文化公益节目,还结合了网络带货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节目组也力争做到节目呈现不拘一格、为我所用。在表达脱贫攻坚的重要主题时,节目组也遇到了对自身功力的挑战。这个节目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歌舞、益智、相亲、游戏等综艺,在传统的综艺节目里,节目组往往会故意用“不干预、不设计”的方式来获得嘉宾的真实状态和节目效果;在《从长江的尽头回家》中,由于要表现重大主题,团队很难“靠天收”来获得节目内容,几乎所有内容的落实,都需要导演预先把文案做扎实,和嘉宾充分沟通。在此过程中,主题内容如何落实得通俗、到位、精准、生动,是导演组需要攻克的难题。当然,这些困难都不算什么,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在互相交流时,都觉得这趟“旅程”非常值得,团队有责任在重大的时间节点,拿出有意义、能在时间轴上留下痕迹的优质作品。江苏卫视节目内容团队也希望尽自己的努力,把《从长江的尽头回家》这档节目做好,在重大主题的叙事表达上做出有益尝试。(作者系江苏卫视《从长江的尽头回家》制片人)

    综艺报 2020年21期2020-11-30 08:36:49

  • 多为挺身而出点赞
    李昌森32年来,一批批海安老师走进大山,将“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落实于具体行动,把宁蒗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奋力托起他们的成才梦,教育荒地化为沃野。这个群体荣膺江苏“时代楷模”称号。(9月15日中国江苏网)这个时代需要楷模,也需要凡人,更需要挺身而出的凡人。从213名海安教师组成的最美支教团队,到一批又一批赴武汉、湖北抗击疫情的最美逆行者,再到见困难就上的一线最美奋斗者,一个个挺身而出的凡人,书写了荡气回肠的江海史诗。实现“强富美高”南通梦,没有现成饭可吃、没有现成路可走,困难总是难免的。时代需要逆行而上、以生命赴使命的抗击英雄,需要知难而进、豁得出冲在先的开路先锋,需要在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响的过硬队伍。挺身而出是勇气、是信心,也是品格。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是一种担当。代表南通出席全国抗击疫情表彰大会的朱林志,是市交通执法大队的一名队员。当新冠突然来袭的关键当口,正在回乡探母路上的他,毫不犹豫地调头逆行,奔赴防疫一线。小海出口是入通的防疫关口,不管风雪交加、淋雨挨冻,他都钉在岗位上,一丝不苟。见有辆车冲卡,他拔腿就追,一直追出100多米,终将车拦下检测,不让一个疑点漏过。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坚守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像这样挺身而出、战斗在防疫一线的凡人又有多少?国家有难、人民有难,就需要更多人的担当,更多人的挺身而出。一个哨卡就是一个担当,一个个哨卡和担当,就是一道道防线,一道道防线就组成了一道防疫抗疫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担当的力量,这就是凡人挺身而出的力量。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是一种境界。云南宁蒗是个集老、少、边、穷于一身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国家级贫困地区。为了让大山走出贫困,海安教师10批281人次离家别妻、跋山涉水,远赴宁蒗支教。暴雨大作、冰雹来袭,连喝口干净水都难求,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探索出“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支教扶贫之路,创造了宁蒗教育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跨过冬与春,历经生与死,筚路蓝缕,玉汝于成,他们献身支教事業的事迹,催生了宁蒗教育乃至社会各方面的深层次改革,沉睡千年的泸沽湖焕发出青春活力。这是一种“燃烧自己点亮他人”的境界,这是一种“被别人需要就是幸福”的境界,这是一种“苦了我一个,幸福一方人”的境界。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奉献赢得团结,用奋斗书写人生,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的境界。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是一种精神。启东小伙宋陶冒死救起25名落水难民,在希腊爱琴海传为美谈。那天,航行在爱琴海的中国货船突然收到希腊海岸警卫队的紧急呼叫,请求抢救遇险落水难民。海面波涛翻滚,情况十分紧急,宋陶和其他几名船员危急之中挺身而出,立即登上救生艇,救起一个又一个落水难民。风大浪急,每救起一人,都要费九牛二虎之力。他已体力不支,海浪把他晃得晕晕的,一阵剧烈的疼痛,他胸部和腿部多处被扶梯撞伤。可他咬紧牙关,极尽全力救人。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在人命关天的紧急关头,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命精神,是一种把生的希望带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忘我精神,是一种弘扬国际友好的白求恩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城无精神则不强,总有一种精神与时代同行。挺身而出的凡人,是这个时代鲜明的群体坐标,是推动时代浪潮奔腾向前的精神力量。凡人微光不一定耀眼,然而,微光的合成,便会高光闪耀。山高人为峰,正是这些挺身而出的凡人,才托起了这个城的高度。有那么多挺身而出的凡人,有那么多凡人挺身而出,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还有什么攻不下的山头、?不过的河流?挺身而出的凡人越来越多,缩头缩脑、见难而退的越来越少,这个城市会变得更温暖更美丽。

    中华魂 2020年12期2020-12-14 04:36:48

  • 摩梭文化中的“舅舅”
    康文姣川滇交界处的永宁泸沽湖,清澈恬美,碧波荡漾,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在西南高原上。当地摩梭人把它称为“谢纳米”,意思是“母海”。在湖的北岸,屹立着一座秀美的“格姆”山,意思是“母山”。摩梭人视它为女神的化身,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转山节”。在这山水都被赋予女性形象的神,话般的境界里,不仅传说中曾有过一个“女儿国”,而且迄今为止泸沽湖畔仍然盛行以女承家,过着男不婚女不嫁,夜合晨离,子女从母居的母系社会生活。摩梭人的族源属我国古羌族,是由我国北方南迁至川、滇的古羌族后裔。新中国成立后对少数民族进行识别,云南宁蒗地区的摩梭人被识别为纳西族,四川境内的摩梭人被识别为蒙古族。摩梭人曾多次申报单独成为一个少数民族,但未获批准。母系氏族社会的“活化石”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堪称母系氏族的缩影,是当今研究母系氏族社会的“活化石”。它既是母系氏族血缘组织,又是生产生活单位,是母系不断分裂的遗迹。但摩梭人的走婚与母系亲族距原始形态已相去甚远。从公元2世纪起,摩梭人就实行着3种婚姻形式,存在着3种家庭。3种婚姻形式是男不娶女不嫁的“阿注异居婚”,比较固定的“阿注同居婚”,一夫一妻制婚姻。3种家庭是:母系家庭,母系父系并存的双系家庭,父系家庭。解放初期在盐源、宁蒗和术里3县的一些乡,母系家庭占61.7%,这说明当地的生产生活单位仍然是子从母居的母系家庭为主。摩梭人结婚的不多,解放前,一般是土司、贵族阶层和少数富有的人家才有婚嫁。解放后,由于政府宣传和鼓励结婚,甚至有一段时间强制进行结婚登记,结婚的人数有所增加。但大多数人仍热衷于走婚,这里面有文化背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和作用。有的家庭里出现了一到二个人外嫁或婚娶,而其他人实行走婚的情况。日常生活中的舅舅由于母系家庭的长期存在,母系血缘观念的长期影响,在摩梭人的思想意识里,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套道德观念和传统观念。舅舅在母系家庭中享有男性的崇高荣誉和地位。母亲及其姐妹兄弟有抚养和教育晚辈的责任,晚辈有赡养舅舅、姨妈的义务。如果晚辈不尽此项义务,同一母系血统各家和村邻群众都有权利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批评,直至惩罚。对那些不尊敬舅舅、姨母的人,社会舆论常有非议和谴责,骂这些人不遵守古规,没有良心。对阿注婚姻而言,传统观念认为母亲及其兄弟姐妹同他们的孩子等母系成员才是最亲的人,而对于生父除了少数感情比较深厚,大多数视为路人,冷若冰霜,既无必要联系,更不承担供养的义务。在阿注婚姻的家庭里的父亲角色是由舅舅充当的。舅舅作为男性长辈抚养下一代,即抚养他姐妹的孩子们。舅舅要外出赶马、伐木等为家里多挣钱,要做家里的重活,如建房子、耕地等。在一些重要的礼仪性的场合,如春节、发丧等,均由舅舅主持。家里的收入由女当家人管理,但经济方面的大事由舅舅决定。舅权最大的外部特征是母舅对外甥实施抚育和教养的特权。舅舅是孩子的老师,如果说母亲对儿童的关心更侧重教育女儿的话,舅舅则更加对甥男关注。他是儿童最亲近的男子,男人要掌握的有关生产的技术,如农业、放牧、赶马、木工等,均由舅舅传给甥男。孩子们也十分尊重舅舅,当地流传的谚语:“天上雷公大,地上母舅大。”在摩梭古经里有这样的箴言:“甥男俊伟伟,全靠舅舅牵;女儿美俏俏,全靠妈妈爱;母舅养育恩,胜过三春晖。”这些格言、箴言是教育后代要尊奉和敬爱母舅,教育后代要维护母系大家庭的团结和睦,相亲相爱。生命礼仪中的舅舅出生礼仪中的舅舅在婚姻家庭里,妇女生第一个孩子时,不论男女,在第3天,孩子的父亲或其他亲人要携带半只羊,一坛酒,一盒饭(5千克米)到舅家报喜,祭舅家锅庄,谓之“认舅”。舅家将上述礼物分送村邻。产妇满月后,还要带着孩子到舅舅家,再祭锅庄,舅家赐给孩子一件衣服。成年礼中的舅舅根据古老的风俗,摩梭小孩到了13岁,要举行隆重的成年仪式。少女的穿裙子仪式由母亲主持。少女踩在猪膘肉和粮食口袋上,位置在火塘和女柱之间,右手拿装饰品,左手拿麻纱,象征财富众多,吃穿不完,由母亲给女儿穿上象征成年的裙子。少年男子穿裤子仪式由舅舅主持,少男站在火塘和男柱之间,也踩着粮食和猪膘肉。左手拿银元,右手握尖刀,这两件东西象征着男子勇敢善战,生活富裕,由舅舅给甥男穿上象征成年的裤子。婚姻关系中的舅舅母系制时代保留下来的传统和习俗,还有一定的影响,舅舅对外甥婚姻的制约是典型的反映。解放前流行姑舅表婚,按习惯规定,姑母家的长女,必须嫁给舅父家的儿子。摩梭人称姑舅表婚为“木若尼若”,直译为“哥哥的儿子,妹妹的姑娘相配”。母系父系并存家庭的出现,为在同一家庭内部姑舅表婚创造了条件。摩梭人仅仅排除了母系血缘近亲之间的通婚。人们认为;姑舅表婚合情合理,又亲上加亲,有利于家庭的巩固和团结。不少姑舅两家的后代又互相嫁来嫁去,一般是第一代嫁出,第二代娶回,第三代嫁出,第四代娶回,如此循环。如今由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对其影响,特别是由于血缘婚造成其后代子女弱智、残疾等,姑舅表婚已不多见。如果舅父无子,凡娶第一个外甥女的人家,应送给舅父一份厚礼,表示他们的结婚已取得了舅父的同意。否则,舅父有权出面干涉。甚至废除婚事。丧礼中的舅舅摩梭人整个葬礼从筹办到执行,包括报丧、洗身、捆尸、停尸、入棺、守灵、达巴开路、洗马礼、火葬、拾骨等,尽是清一色全男班负责。这并不是因为摩梭像主流文化一样把女人视作低下,而是因为摩梭文化视女人为生命之源,她们必须尽量远离死亡的时空。出殡时,家族中的女性都跪拜在地上,一字排开,棺材从她们的头顶上抬过,意思是死者的亡灵通过女性搭建的桥通往彼岸,生死得以转回。妇女死后的葬礼中,一般比男子多一个摩梭人称作“斯客阿乌”的仪式,意思是舅父披着披毡来参加葬礼。妇女在夫家逝世后,男方要立刻派人通知娘家,娘家派他的兄弟参加丧事活动。舅舅要披盔戴甲,带一披毡到女方家后,佯装盛怒,用刀砍门槛3下,并责骂男家亏待了他的姐妹。外甥们非常惧怕受到舅父的咒骂,从而从优款待舅舅,遵从舅舅对葬礼的要求和安排。这反映了即使实行了一夫一妻制,“母舅为大”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舅甥继承制度达巴教是永宁地区摩梭人信仰的古老的原始多神教。达巴教因巫师叫达巴而得名。它没有系统的教义,没有经书,全凭口授,也无完整的组织和寺庙。达巴由男子担任,不脱离生产,一般是舅舅传给外甥,少数是父传子,拜师收徒的极少。舅甥继承制度是舅权的一种表现方式。摩梭家庭中除了一夫一妻制家庭外,其余的全部实行舅甥继承制,即母系财产继承制。一般情况下,舅甥实行双向负责制。舅舅养育外甥,财产传承给外甥,外甥在舅舅年老时为他养老送终。但随着男子成为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占有者,随着一夫一妻制家庭的确立和父权的巩固,就把过去所存在的家庭关系完全颠倒过来了,父系财产继承制代替了母系财产继承制。财产继承制的变化过程,就是由舅舅传给外甥变成了由父亲传给子女。责任编辑姜冰

    百科知识 2008年3期2008-03-03 08:09:34

  • 青春与祖国同行 接力支教二十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团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许下的青春誓言。自2002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连续20年选派20届459名学生赴山西浮山、西藏拉萨、云南宁蒗、四川宜宾、新疆富蕴、陕西扶风、陕西太白、广西金秀、黑龙江爱辉、河北青龙、青海囊谦、甘肃舟曲等地,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为山区的孩子带去知识,点亮梦想与希望。山西浮山县,位于山西省境南部,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支教之路的第一站。2003年8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张晓东前往山西省浮山县唯一一所高中——浮山中学支教。“支教团聚是一团火,这团火给孩子们带来希望,是我们战胜艰苦条件的力量之源,更是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灯塔。”20年后,当他被邀请到哈工大第十八届研支团工作总结会议上时分享道。陈苏是张晓东的同学。在和张晓东促膝交谈后,作为全国首位支教博士生,也是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陈苏组织開展了“我的成长路”巡回报告演讲,支教队员切身的经历给山区的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许多学生激动地说:“原来以为博士、硕士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现在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小杨,真是谢谢你,你们哈工大的志愿者给我们的学生们带来了很多东西啊!”这是团云南宁蒗县委书记发给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杨云峰的信息。这之后,杨云峰的下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同学接续来到宁蒗县,在他的基础上继续为服务地区贡献着力量。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发放爱心营养早餐,启动爱心卫生计划,发放爱心棉被、爱心电脑……20年来,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创立“索玛芬芳·爱满凉山”爱心助学计划,为563名贫困同学筹得了143万余元,让全县八个乡镇的12所学校的学生得到了关爱。“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被全县人民所记住。光阴好似箭离弦。20年来,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也已经成为哈工大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形成了招募遴选、岗前培训、集中派遣、跟踪培养、表彰激励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探索出一套具有哈工大特色、科学规范长效的支教团工作方法。学校党委持续加强研究生支教团建设支持力度,助推越来越多的学生奔赴研究生支教团工作一线,研究生支教团规模达到历史最高,位居全国高校首位。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中也涌现了全国博士研究生支教第一人、全国三好学生陈苏,山西省十大杰出志愿者、黑龙江首届志愿服务金奖、感动龙江十大新闻人物张晓东,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刘佳、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获得者杨云峰,团十八大代表、黑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党代表曲拥措姆等一批青年典型。接力支教20年,这场跨越山海的奋斗之旅,承载的是393个青年人无悔、充实、温暖的青春记忆。他们在大山深处用脚步丈量青春,在祖国西部用行动践行梦想,他们的青春同祖国同行,而这份珍贵的青春接力,也一定会一直延续下去。

    中国共青团 2022年8期2022-05-05 23:24:34

  • 致敬最美的教育燃灯者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他们是“心怀热忱,甘当炬火”的燃灯者,为学生点亮梦想、照亮前程;他们是“潜心育人,甘当人梯”的引路人,让学生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遇见更好的自己;他们还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大先生,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第三十七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2021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和202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荣获表彰的21位个人和团体,涵盖了高教、职教、中小学、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他们中既有用文艺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领域教师,也有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职教教师;既有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乡村教师和支教教师代表,也有致力于攻克“卡脖子”难题的领军人才教师典型……他们是祖国大地上1700多万名人民教师的缩影。在本期“素材精粹”栏目中,我们将为大家带来他们的动人事迹,以期大家能从他们身上感悟到教育的重量、生命的质量、热忱的力量及担当的分量,从而思考自己的生命之河该流向何处。与此同时,在时政作文已成为高考作文重要命题方向的当下,他们的事迹也是绝佳的写作素材,希望大家能够仔细阅读、合理使用。“最美教师”篇肖向荣:用艺术讲好国家故事素材点拨“唯有热爱,才能坚守。”对舞蹈,对教师职业,肖向荣都是如此。因而,他也乐意接受生活充满戏剧性的挑战,抛开一切俗套陈规,走在自己选择的大路上。成为大学教师以来,肖向荣始终冲在教学一线,秉持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北京师范大学校训精神,用情怀、担当与责任燃烧着心中的那束教育之光。他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安门广场活动总导演,他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安门群众游行活动总导演,他还是一名大学教师——他就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荣获2021年“最美教师”称号,从幕后走向台前,肖向荣表示:“做老师必须要有时间的积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時代、和学生共同成长。这真的是一个非常神圣、崇高的职业,超越了所有的功利和现实。”在肖向荣的课堂上,舞蹈是舞蹈,李白的诗是舞蹈,鲁迅的《呐喊》也是舞蹈。对此,肖向荣表示:“一方面培养学生对身体的敏感、空间的敏感、基本形体的协调;另一方面,让更多人通过这个平台知道舞蹈很有趣,舞蹈没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十多年间,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到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再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安门广场活动,在用艺术讲好国家故事的同时,每一个重要的节点也都影响着肖向荣的创作理念,丰富着他的教学实践。“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每次接到国家任务或者一些大型活动任务,出去创作一段时间再回到校园,都会让我的课堂更加充实。通过课堂跟活力满满的学生们互动,也能激发出一些新的想法。”肖向荣说。万步炎:海上课堂,讲出中国深度素材点拨在万步炎的学生眼里,他既是勇攀高峰的科学家,也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家。他常说要带着问题在实践中探寻答案,要求学生做工人型学者,兼备理论和动手能力。20年来,万步炎秉持着“国家需要、国家信任”的初心,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着我国深海勘探事业,传递着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诠释着开拓创新的真谛。万步炎是湖南科技大学海洋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海牛号”项目负责人。1992年,万步炎赴日本工作学习,当时一位日本同事对他说:“你很优秀,可惜你们国家海洋技术研究整体实力不行。”为什么不行?凭什么不行?万步炎心中不服,于是下决心投入到深海资源开发技术的研究中。为解决我国深海资源勘探装备“卡脖子”问题,万步炎团队几乎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2003年万步炎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钻机钻探深度才0.7米,2010年钻探深度就达到了20米——可以说,每深入1米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万步炎意识到,这个领域既缺技术,更缺人才。2010年,万步炎进入湖南科技大学,将他的海洋梦融入教育中。海洋地质勘探是一个特殊的专业,万步炎用20多年海上经验编写了第一份教案,走进海洋是他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节专业课,吃苦耐劳是他给学生们上的第一堂必修课。经过11年的奋战,2021年4月,万步炎团队迎来了“海牛Ⅱ号”刷新世界纪录、深海钻探达到231米的骄人成绩。“国家受制于人的地方就是我努力的方向,海洋梦就是我的中国梦。作为一代‘海牛人’,我会和学生们一起在蔚蓝的大海中潜得更深、钻得更深,为国家海洋事业奋斗终身。”万步炎说。同时,他还表示,“最美教师”这份荣誉既是肯定,更是鞭策,他会始终以奋进者的姿态,将忠诚洒进万顷碧波。林占熺:钻研菌草种植,坚持科学扶贫素材点拨对林占熺而言,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做事,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子里,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是他数十年来坚守的信条和不变的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无数像林占熺一样的共产党员和知识分子的实践和担当。林占熺,现任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联合国菌草技术项目首席顾问、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生导师,菌草技术发明人和学术带头人。林占熺很认同恩格斯说过的一句话:“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而菌草技术正是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有技术。20世纪80年代,食用菌成为福建山区贫困地区农户增加收入的短平快项目,但由于香菇、木耳、灵芝等食、药用菌的传统生产方法是以木材为原料,大规模发展以后,菌业生产与林业生态平衡之间便产生了“菌林矛盾”。为解决这一难题,1983年,林占熺开展了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的研究,克服了种种困难,发明了菌草技术,攻克了这一难题。通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现在菌草技术已经发展成为菌与草交叉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并经援外与国际合作,传播到世界106个国家。2017年,菌草技术被联合国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向全球推广,为世界减贫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万荣春:培养大国工匠的“80后”博士素材点拨职业教育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将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但对于9年前的万荣春或像他一样的名校博士生来说,做出入职职业院校的选择,却是一件需要勇气、魄力和担当的事。9年来,万荣春时刻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坚守教学一线,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成为“大国工匠之师”已然成为他毕生追求的事业。万荣春是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材料工程系副教授。2012年,31岁的万榮春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毕业后,来到辽宁省葫芦岛市,成为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的一名教师。名校博士去职业院校当老师?对于他的这个选择,亲戚朋友有些不理解。然而,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也曾辉煌过:葫芦岛是我国老牌工业基地,也是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是一所以培养船舶工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学院。“我觉得职业院校也应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我希望能给职业教育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万荣春说。万荣春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水平,还推出了高职PRP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至今已有6届学生参与这个项目,并取得优异成绩。“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工匠精神,让他们意识到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他们毕业以后将主要面向工业的核心部分——装备制造业,不少人会参与到大国重器的建造中,他们的未来同样可期。”万荣春说。如今,万荣春培养出的学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海洋、航天航空等多个领域的不同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他这名“80后”博士还将在职业院校教师的岗位上,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大国工匠贡献力量。张莎莎:扎根家乡投身教育的公费师范生素材点拨在张莎莎眼里,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需要老师用细心去寻找他们的花心,用爱心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用耐心去引导他们盛开的方向,用真心去陪伴他们身心的成长。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像张莎莎那样,以心灵滋润心灵,用爱唤醒爱,用感恩启发感恩,用无悔铸就人生。“我就是在贫困地区长大的,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教师!”10年前,大学毕业的张莎莎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扎根在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陕西省安康中学。10年里,她先后被授予省、市“教学能手”称号,获得“模范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张莎莎自幼家境贫寒,“每每最艰难的时刻,都是老师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再次找到坚持下去的勇气”。高考结束后,她做出了自己人生的重要抉择——报考国家公费师范生。2008年7月,被陕西师范大学顺利录取的张莎莎踏上了公费师范生的求学之路。大学毕业时,成绩优异屡获奖学金的张莎莎受到了多所学校的青睐,但她从未动摇:“哪里都不去,就等安康的学校来招!教师是我的‘贵人’,我要给更多的穷孩子当‘贵人’。”2012年7月,张莎莎如愿回到母校安康中学任教。10年里,她用过硬的教学水平和育人初心,得到了同事、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而她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培养所教的每一个孩子成才,“尤其是那些身处困境的学生,要让他们在今后更好地做人,更有尊严地做事”。陈明青:用思政为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窗素材点拨新时代,学生并不缺乏接受信息的渠道。外界的信息是海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引导他们,给予他们思辨的能力,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像陈明青这样的思政课教师任重而道远。从教以来,陈明青不断超越自我,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用生命点燃生命成为她执着的追求。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思政课教师陈明青,曾让毕业班学生在小纸条上写下对思政课的感受,其中一张纸条上写着“用生命点燃生命”。“我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说,他说我的思政课为他推开了一扇窗,一扇朝向外部世界的窗。这让我想到,思政课其实是带给学生一种方法,一种如何朝向世界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他们的影响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时间的,更是他们生命发展所需要的。”陈明青说。学生们通过思政这扇窗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而陈明青则看到了属于自我、属于思政教育的新可能。她一改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用小组课题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用主人翁的姿态去思考、调查、发现各种社会问题。她常带领学生走访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和政策制定发源地。讲改革开放时,她就让学生用绘画展示历史成就;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她就带着学生找到人大代表,研究解决学校周边的噪音问题。陈明青坚持为每个班级设计专属教案,还创造性地提出以思政老师主导、各科老师参与的联合备课模式。用“大思政课”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真正让思政课成为照亮学生们思想的指路明灯。赖勋忠: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素材点拨赖勋忠扎根教学一线二十余载,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培养,从指导学生重树自信心,到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带徒传技,带领学生开展技能攻关,再到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将他们培养成了感恩社会、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他的学生说,是他帮自己树立了自信;他的同事说,他是职业院校教师的榜样,关爱学生、一丝不苟;他自己却说,只是做了些微不足道的事,希望人人皆可成才……他就是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专职教师、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金牌教练赖勋忠。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有的是没考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有的学习基础差、家庭困难。赖勋忠认为,让学生重树自信心,建立起“人人皆可成才”的意识最为紧要。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许多同学战胜挫折、重拾信心,获得了各种技能大赛奖项。自1997年从教至今,赖勋忠的学生中不仅有世界技能大赛冠军,还有800余名应用型技术人才——他们成为行业的技术骨干,为电气装置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教育教学方面,赖勋忠在校内建立了电气装置技能工作室,将德国职业教育学校电工技术专业的先进经验引入自己的课堂。他倡导以行动导向法设计课堂,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发展方面,赖勋忠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路径,他认为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就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次仁拉姆:为特殊儿童构建完整的世界素材点拨托起残缺的花蕾,抚平心灵的伤痕。8年来,次仁拉姆用爱和温暖照亮了一个又一个特殊孩子的梦想,用耐心和关爱陪伴了近200名孩子成长。在这个平凡又特殊的岗位上,她努力融化孩子们心中的坚冰,帮助他们重获生活的勇气,挖掘自身的潜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2013年,西藏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正式成立。从教19年的次仁拉姆,从那曲市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岗位上调整到这里来当校长。从事特殊教育行业8年来,次仁拉姆为近200名牧区聋哑、失明、智力障碍孩子,营造了一个自信、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构建起寓教于乐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带领孩子们走进了有声有色的多彩世界。为了和聋哑学生交流,次仁拉姆自学手语;为了走进盲人学生的内心,她和学生一起感知这个世界;为了帮助那些无法入校读书的重度残疾儿童,她还利用寒暑假开展送教上门工作。次仁拉姆说:“当特教教师后,我找到了清澈如藏北山泉般的美好。这种美好,就是我身边这一群孩子。他们听不到我的声音,看不到我的身影,更认不得、记不得我,但是他们依然是我心中的最美。”特殊教育毕业学生如何自食其力和实现就业,是次仁拉姆特别关注的领域。她立足那曲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传授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职业技能,学校先后开设了编织、裁缝、陶艺等专业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次仁拉姆的指导下,已有30名学生走进社会实现了就业。次仁拉姆说:“收获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来自孩子们点滴的进步,从不自信到自信,能够自食其力地走进社会,能够就业,能够创业,我们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就感受到了幸福。”马建国:那颗照进学生心里最亮的“北极星”素材点拨“不惧冰雪,我有热血。既然选择了乡村教育,我就会就义无反顾地去追求,践行教育初心,点燃乡村希望。”马建国的言行令人感动。他坚守边疆教育24年,犹如最亮的北极星,高高悬挂在這个偏僻的小山村,用热血融化冰雪,照亮每一位学生的前路。从山东菏泽到黑龙江漠河,2700多公里;从毛头小伙到鬓角斑白,24年——这是马建国从教的时空印迹。他所在的北极镇中心学校,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地处我国版图最北端,被称为“最北学校”。初到北极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让马建国高兴不起来,更令他忧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为了让这些学生的成绩赶上来,马建国除了上课教,还会利用放学后的时间给学生们“开小灶”。地理、语文、化学、生物、数学……这些年来,学校缺啥科目的老师,马建国就“客串”啥。他说,由于师资不够,教师兼授不同科目是学校里的常态。在马建国看来,当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他经常在报纸刊物上摘录一些优秀人物的事迹,利用零碎时间讲给学生听,给他们带来启发。“看着孩子们有变化、有成长,我就非常激动。”马建国说。由于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学校来的不少老师一个接一个地调离。自2002年以来,不少领导和校长找到马建国,想调他去更好的学校。但他始终没有动摇,依然坚守在北极村。因为在他心里,这里的孩子更需要他。2013年起,马建国开始担任学校校长。近年来,得益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不仅本乡镇生源没有流失,每年都还有外地学生来校就读。王隽枫:幼教世家,传承美好素材点拨王隽枫在幼儿教育事业中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将幼教世家踏实勤恳、大爱无私、勇于创新的精神很好地传承了下来。当年母亲在台灯下伏案工作的背影,让王隽枫感受到了最切实可感的教育的力量,而如今她也接过了这盏台灯,试图为每一个年幼的孩子找到隐形的翅膀,呵护着他们蹚过人生最初的河流。王隽枫是广州市番禺区北城幼儿园的一名教师。她出身于“三代幼教世家”,她的外婆、母亲和姨妈都是幼教工作者。而她,至今已从教27年,当了16年班主任,同时兼任了11年级长、15年教研组长,如今在保教主任岗位上做了6年。王隽枫的母亲1971年正式成为湖北幼教队伍中的一员,从事幼教工作33年。“母亲爱思考,爱钻研,特别心灵手巧,经常自制各种教具,用棉花做成贴绒教具,用布缝成手偶……”王隽枫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能制作这样的创意教具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每次做好之后,母亲都会让王隽枫做第一个学生来试教试玩,还会征求外婆的意见,这在王隽枫幼小的心灵中投下了幼儿教师的光辉形象,播下了长大也要当幼师的种子。1991年,王隽枫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北省武昌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她带着“把幼师当作一辈子要做好的事业”的初心南下广州,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这些年来,王隽枫紧跟幼教改革创新步伐,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新思路、新方法,尤其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实施中全课程发展幼儿素质,及开发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育人上有深入研究,深得同行、家长的信赖和孩子们的喜爱。王隽枫还远赴西藏林芝和贵州赫章开展学前教育经验交流,帮助边远地区教师提高课程意识及开发能力。滇西支教团队:汇聚彩云之南,照亮滇西教育之光素材点拨“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同饮一江水,我们心连心!”这是开学第一课上,第十轮江苏海安宁蒗支教团领队、云南宁蒗民族中学副校长陶长江给学生们讲的第一句话,而这也是滇西支教团队久久为功背后的内心写照和深远动力。支教老师们把知识和爱心播撒在了滇西贫瘠的土地上,培育出了一棵棵参天大树,也让当地的面貌焕然一新。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作为我国边境县和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云南滇西片区底子薄,扶贫扶智对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一步跨千年”的背后,一批批优秀的支教团队来到滇西,改变了当地的教育面貌。从连续33年支援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江苏省海安市教师团队,到教育部2020年9月启动的怒江教育帮扶团队,支教老师们为滇西边远地区的教育打开了一扇窗,改变了许多贫困学子的命运。1987年秋,时任宁蒗县委书记阿苏大岭率团到海安学习考察,深感于两地教育水准的差距。此时,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位于东海之滨的海安县缺乏建设用木材,一份“以木材换人才”的支教协议就此签订。1988年8月,首批35名支教教师拖家带口来到几千里外的小凉山地区,参与建设以宁蒗、海安两县县名第一个字命名的“宁海初级中学”。33年来,先后有10批次、285人次,共216名海安老师来到宁蒗支教。海安支教老师让一批批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累计培养两万多名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输送1万多名大、中专生,其中还有9名市高考状元和6名市中考状元。在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口中,海安支教老师也从“江苏佬”变成了“海安舅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篇张万波:坚守乡村中学24年素材点拨张万波挚爱着乡村教育事业,用爱滋养着每一个乡村的孩子。“专注一事是情深,守望一生是信念。”24年来,张万波将当年那颗朴实的心系家乡教育的种子悄然浇灌成了参天大树,让一批批山里娃顺着家乡的溪流奔腾入海。1997年,张万波以辽宁省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回到家乡的一所乡村学校任教,2006年随之并入本溪县第五中学。张万波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担任初三毕业班班主任时,妻子刚怀孕不久。但他还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单程骑车11公里,风雨无阻。当时班上有一个叫刘政楠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但是由于父母离异,产生了辍学的念头。为此张万波专门到他家里,看到两间泥土房和屋里乱七八糟的摆设,立刻生火為他做了一顿香喷喷的饭菜。那一夜张万波住在了刘政楠家,并对他说:“以后所有的一切,都有老师呢!”尽管当时的工资不多,但张万波每月都会资助刘政楠一定的生活费。就这样,刘正楠不但没辍学,还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县重点高中。多年来,张万波对学生始终如一。后来,担任副校长后,他依然教一个班的课,依然每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尽管有条件更优越、待遇更好的县城学校伸出橄榄枝,但他仍然选择坚守。郭文艳:家园共育的探路者素材点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郭文艳9年的坚守和奋斗,似乎只做了一件事——献身乡村教育,担当育人使命。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历程中,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郭文艳带领自己的团队用青春和热血,开发了属于山里孩子的课堂,谱写了乡村教育的美丽篇章。乡村振兴需要教育力量的助推和凸显,更需要“郭文艳们”的坚守与支撑。2002年,郭文艳从河南省新乡市第一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2012年,得知新乡市辉县市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需要教师,在市区幼儿园工作的郭文艳背起行囊就来到了这所位于山区的幼儿园。山区村庄人烟稀少,留守儿童居多,许多人对教育认知的欠缺是郭文艳面临的重要难题。她请专家把脉,带领老师们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因地制宜,探索开发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和资源。在她的带领下,园里的老师明白了,大自然就是“活教材”:一片片原本枯黄的玉米皮,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拖鞋、靠垫、盛开的花朵等,这是“玉米皮”课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用野菊花、枯树枝、玻璃瓶等进行各具特色的花艺创作,这是“插花”课程。这些“自然课程”提升了孩子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留守儿童问题是老大难,“药方”还在家长身上。郭文艳带领团队成立了以幼儿园为依托的乡村社区大学。慢慢地,村里吵架声、麻将声少了,读书声、歌声多了,孩子们也成长得越来越好。截至目前,参加社区大学的学员有600余人,辐射周边15个村庄。强巴次仁:学子未成才我寝食难安素材点拨古人云:“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起航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正处于关键的塑形期。强巴次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学生,用爱心换取学生的真心,用尊重、理解和宽容去感化学生、引导学生,让其发自内心地“亲其师,信其道”。2000年,强巴次仁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西藏萨嘎县加加镇热嘎教学点任教,2002年调整到萨嘎县昌果乡完小任教。由于长期在海拔4759米的地区工作,太阳在他脸上“烙”出了块块鲜红的印痕,仿佛一朵朵红艳的雪莲花。强巴次仁曾说:“学子未成才我寝食难安。”对成绩较差的学生,他采取“定人定科”的辅导计划,开展耐心细致的辅导;对家庭较贫困的学生,他给他们送医、送鞋、送衣,把爱传递给每一位学子。学生嘎玛旺姆因身体原因无法在校就读,强巴次仁便每周到距离学校50多公里的嘎玛旺姆家里给他补课。冬天,寒风呼呼刮着,学生石曲次仁却还穿着破旧的单衣,强巴次仁便为他买来新棉衣,并鼓励他努力学习。学生扎吉由于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曾面临辍学。为了让扎吉能够继续上学,强巴次仁到他家中讲解《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向他的家长讲述身边人因为读书而改变命运的实际案例。在做了5个小时的思想工作后,家长终于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扎吉送回了学校。如今,扎吉也成了一名教师。“我现在还记得强巴次仁老师的言传身教!”扎吉说。李红波:让孩子们看见远方最美的风景素材点拨李红波说:“到台江扶贫,实现了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不管有多苦,都是值得的!”对她这样一个两次受癌症折磨、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的人而言,不顾一切地追着梦想奔跑,是人生最大的意义;而对于她帮扶过的孩子来说,知道用知识改变命运,学会用爱心鼓励自己前行,进而看见远方最美的风景,才是对李红波最好的感恩和回馈。2019年初,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安排部署帮扶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事宜。李红波一直不是帮扶队伍的备选人,因为她在2015年、2018年分别做过甲状腺癌手术和宫颈癌手术,需要随时复诊。但她却主动请缨,因为扶贫一直是她的梦想,她认为扶贫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2020年5月,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开学了,但上学期零流失率的护理专业的报到率却只有85%。担任护理专业部部长的李红波和班主任们焦急万分,走村串户做保学控辍工作。在一次次家访的过程中,李红波切身感受到了贫困学生家庭的实际困难。她当即通过组织私人捐赠和学院补助筹集到了5.4万元,让因贫辍学的护理专业的孩子们重新回到教室。为了让孩子们生活得好一点,李红波每天都会煮几个鸡蛋,悄悄塞进学生书包里。同时,她还会带领护理专业部的老师们每天晚上辅导、督促孩子们学习。在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李红波还带出了一支“不走的扶贫队”。帮扶两年间,学校护理专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16名教师、18名学生获得了国家级、省级的各类奖項。“如果可以,我希望将一生都献给这些孩子们,让他们都能看见远方最美的风景。”李红波说。李红霞:奋斗永远在路上素材点拨教育托举明天的希望,教师托举教育的希望。21.32万公里送教下乡路,17.75万课时教育培训,54623个山区家庭受益……一个个亮眼的数字,标注出李红霞7年教育扶贫的实践与担当。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多一些像李红霞一样满怀热忱、用专业技能去扶贫扶智的人,那么在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就会走得更加坚实且自信。2014年,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与石家庄市的平山、行唐、灵寿、赞皇、井陉、元氏等6个山区县的12所中小学结对,开展教育助力精准扶贫。作为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李红霞冲在了教育扶贫一线,担起了山区教育帮扶工作的重任。李红霞把培养高素质校长队伍作为教育帮扶的首要任务,把培养一支山区教育情怀深、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作为教育扶贫的先手棋。为此,她带队组织山区学校校长到全国各地考察共150人次,组织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优秀教师采用“集中培训”“百名种子教师培养”“日常同步教学”等形式来提升山区教师的综合素养。李红霞常说:“创新不止,奋斗永远在路上。”7年多来,李红霞带领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教师送教下乡,累计行程21.32万公里,惠及54623个家庭;山区学校教师培训累计达17.75万课时,被帮扶的12所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帮扶效果还吸引了全省甚至全国各地山区学校主动赶来,请求结对帮扶。由于长期劳累,李红霞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每次进山,颠簸的道路都会让她疼痛难忍,她只能用杯子、瓶子支撑着腰。虽然病情不断加深,但她从来没有耽误过一次山区帮扶工作,依然满腔热忱地奔走在山区教育帮扶道路上。李龙梅:让每一个孩子挺起胸膛向前走素材点拨20年来,正是带着母爱出发、一路行走,李龙梅才能一如既往地给视障孩子黑暗的世界带去光明和温暖。她不仅帮助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有尊严地活着,还让他们拥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李龙梅是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前身为重庆市盲童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2001年,37岁的李龙梅调任特殊教育中心担任副校长。与视障孩子沟通的难度之大,让她始料未及。她决定先从“妈妈”这个角色做起。学生寝室没有独立卫生间,她就和老师们分头带孩子到自己的寝室,为他们洗澡、理发;她还为进入青春期的女孩买来生理卫生用品,教她们生理卫生知识和自我保护常识。有位名叫小林的学生经常尿床,而老师又长期无法与其家长取得联系。李龙梅便带领老师驱车200多公里到巫溪县大山深处进行家访,发现小林的母亲患有尿毒症,家徒四壁。李龙梅不仅请医生帮小林治病,还自掏腰包购买了小林过冬所需的衣物。接触中,李龙梅发现小林有惊人的音乐天赋,在她的帮助下,小林学会了9种乐器的演奏方式,并能登台演出。后来,小林被长春大学音乐学院录取,人生轨迹也因此改变。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李龙梅还很注重视障孩子的全面发展,先后组建了“扬帆”师生管乐团、盲人跳绳队、盲人啦啦操队等,在国际国内相关比赛中屡获殊荣。迄今为止,在李龙梅的带领和帮助下,320多名学生考入大学,700多个孩子走出校园,在人生道路上挺起胸膛向前走。王丹凤:以爱心和匠心深耕职教沃土素材点拨“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一个好老师,应该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青春岁月的陪伴者,生命温度的传递者。王丹凤因高尚的师德成为学生的榜样,以高超的专业技艺滋养学生的匠心,以坚定的信念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奉献给学生,用真心赋予学生学习的能力、幸福的能力。她是当之无愧的育人楷模、师之大者!飘逸的长发、挺拔的身姿、温润的声音……55岁的王丹凤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教师。在职教讲台上,她一站就是31年,其间20年的班主任经历,更是把她紧紧地系在了学生、家长的心坎上,成了他们的老师、朋友、亲人。无论是考试成绩、学习能力,还是家庭环境,职业院校学生的一切都不容易被关注。王丹凤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在爱与陪伴中教育他们成长、成才。学生小牧父亲早逝,母亲病重在床,王丹凤了解情况后,经常在节假日带着生活用品前去探望。在王丹凤的鼓励下,小牧考上了本科,现在已成为一名优秀的检察官。学生小帅刚入校时,头上缠着纱布,询问他时,小帅毫不在乎地说:“打架打的。”王丹凤了解到他是单亲家庭,比较叛逆,便有意发掘他的优点,积极鼓励他。比如,小帅体育好就让他当体育委员,但要求他在班级发挥表率作用。放学时,王丹凤陪他走路回家,边走边谈心。慢慢地,小帅变得懂事守纪,最终在技能大赛中获奖。在31年的教育生涯中,王丹凤有很多机会进入管理岗位,但她始终默默无闻地坚守在一线讲台,坚守在学生中间,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批具有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周义朋:扎根戈壁深处的“红柳”素材点拨周义朋像一棵红柳一样扎根边疆,不畏艰险,坚守核能开发研究,投身国防科技教育事业。这份责任和坚守源于他心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舍小家为国家”的家国情怀。让人欣慰的是,不少学生冲着核能事业报考了他的研究生。也希望更多的青年学生以周义朋老师为榜样,弘扬核军工精神,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为了国家的核能事业,从2006年起,东华理工大学教授周义朋在新疆戈壁荒滩扎根了15载。为了研发绿色高效的铀矿采冶技术,他像候鸟一样“逐矿床而居”。在戈壁滩,住“地窝子”和铁皮寝车,没有淡水,夏季地表温度高达80多度,春秋两季沙尘暴肆虐;乌孙山下,他经历过几十年不遇的暴风雪和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为了保证试验全天候连续进行,周义朋每年要在野外工作9个月以上,最长连续工作11个多月没回家。除了身体上的劳累,周义朋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一次凌晨3点多,试验现场突然停电,周义朋和电工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雪地里巡線排查故障,半个小时内系统得以恢复,而他却在巡线途中掉进井坑磕伤了小腿。十几年来,只要现场工作不停,周义朋就全年无休。但尽管再忙,他对学生总是能挤出时间。在野外项目基地,他把课堂搬进矿山现场,除了手把手向学生传授理论和实践知识,还开展专题讲座和系列技术培训100多场次。周义朋培养了一大批本科生、研究生和企业技术人才,他们都已成为核能领域的技术骨干。毕业多年的学生电话联系他时,第一句总是“周老师,您还在新疆吗”,答复也总是“是的,还在”。叶海辉:从军营到校园的“游戏大王”素材点拨教师是一种良心职业,成为教师也是一件让人快乐幸福的事情。寓教于乐,侧重的是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寓乐于教,侧重的是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像叶海辉一样多年积极拓宽教学方式,让教学跟上“潮流”的老师,必然深受学生们喜爱,其自身也必然幸福感爆棚。他扎根海岛教育27年,从高中毕业后担任体育代课教师,到参军退伍后重返三尺讲台,再到浙江省特级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熟悉他的人都叫他“游戏大王”。他就是浙江省玉环市坎门海都小学体育教师叶海辉。坚守体育教育事业27年来,当老师对叶海辉而言早已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为了将体育游戏更好地引入课堂教学,叶海辉拜师学习、创编游戏,还购买了近200本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游戏图书,从中汲取新知,并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整理创编了热身游戏、体能游戏、放松游戏等各类体育游戏近2000例。连最简单的“石头剪刀布”,都被他开发出了30多种新玩法。同时,叶海辉还自制了80余种4200多件体育器材,为学校节省了近4万元经费,其中还有8项器材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叶海辉制作了40多节中小学生居家体育锻炼指南课程,打造了6节“居家锻炼、战疫必胜”课程,其课程的网络播放总量高达700多万次。工作之余,叶海辉还热心公益,参加了湖南、西藏和青海等站的“红粉笔”支教活动。一边要做好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一边还要四处奔波开展公益活动,叶海辉却始终元气满满,他笑着说:“这叫有教无‘累’。”郝跃: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素材点拨“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意味着:干一行,爱一行;不计个人利益,以大局为重。郝跃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以身作则、正己化人;他用扎实的专业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科学的教学方法,打牢育人基础;他淡泊名利,以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感染、激励着学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郝跃,年少时曾立下誓言,要做一颗祖国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40年里,他主攻第三代半导体器件与材料研究方向,带领团队成员摸爬滚打,用10年冷板凳换来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从核心设备、材料到器件的重大创新,并使我国氮化物第三代半导体电子器件步入国际领先行列。郝跃深知,要实现我国集成电路事业的全面突破,必须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为行业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他身体力行,长期奋斗在人才培养第一线,构建了“理论课程—实践能力—创新素质”三位一体的集成电路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多所高校推广应用,为我国关键技术领域培养了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19年,郝跃荣获“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并得到200万元奖金,他选择全部捐给学校并设立奖教基金。这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这种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师生。“螺丝钉虽看似普通,但它对整台机器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郝跃说,“不管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想要在微电子材料和器件领域有一番作为,就需要发扬‘螺丝钉’无私奉献的精神。”郝跃心甘情愿做这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11期2021-04-27 21:44:34
     

    • 慈善路上的“爱心天使”刘宏燕
      华国丁娟海安人都知道,立发街道有个爱做好事的东北口音的刘宏燕,拿的工资,一半贴补家用,一半捐献出去。200元,300元,500元,一直在寄,寄给一些困难家庭。署名:党培育,慕英雄,谢党恩……刘宏燕是一名坚守志愿服务初心50多年的“资深”志愿者。她热衷慈善、关注弱者,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为社会文明进步奉献着自己的热情与力量。她被南通市人民政府评为“最具爱心慈善楷模”,授予“南通慈善奖”,又被推荐评选江苏“慈善行为楷模”。● 红色情缘身为党员的刘宏燕,一直有着红色情缘,经常带领党员、团员、少先队员志愿者到洪旺赵坚烈士陵园,讲赵坚烈士的故事;讲好人赵凤和为一句承诺坚守70年为牺牲的战友赵坚守墓的故事;与大家重温入党、入团、入队的誓词,唱响“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最强音,做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她是七所大学、中学、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参加海安关工委宣讲500多场次,听众超过150000人次。2016年,劉宏燕接过守墓老人赵风和的爱心接力棒,每周骑一个多小时的电瓶车,来到28公里外的洪旺村打扫赵坚烈士陵园。2022年春节前夕,天阴下雨,她从头到脚都淋湿了,手脚也冻麻木了,她说,能让英烈在干干净净的环境中度过美好的春节,值了。刘宏燕用爱心写就对革命功臣感恩的社会关怀。在江都,她曾照顾85岁的烈士母亲张秀玲,陪伴老人度过最后的43天;在邯郸,她曾照顾住院的志愿军老兵张卫国老太,整整147个日夜,直到老人撒手人寰;她在黑龙江省陪护101岁抗战老兵张加勤、93岁魏国、105岁林蔼茹;在海安,她照顾18位老兵、老党员,让他们安详有尊严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一句承诺2021年9月12日,刘宏燕乘车前往黑龙江省望奎县海丰镇恭三后村鞠家屯,准备将智障的“妹妹”接到海安,完成对妈妈的承诺。刘宏燕本是黑龙江人,出生于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6岁起,她帮父母照顾捡拾的4个重残弟妹;12岁起,她领回两个流落路边的七旬老人,照顾他们14年。如今,剩下两个“弟妹”。父母在世时,要求哥哥嫂子照顾有间隙性精神障碍的“弟弟”,宏燕负责患有侏儒症智障的“妹妹”,不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是捡回来的。她的这个“妹妹”,按捡回的时间,今年已是53岁。25岁那年,刘宏燕的未婚夫在老山前线英勇牺牲,在父母的一再催促下,几年之后,刘宏燕通过征婚启事,嫁给了江苏海安堑南村刘昌明。刘昌明的家庭是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又是个多灾多难的特殊家庭。妻子患白血病一年前离世,留下两个男孩,一个4岁,一个8岁。公公患肺结核,婆婆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家中还有一个得了肌肉萎缩症的小叔子。刘宏燕刚到这个家庭时,家里因大量的医疗开销,已经家徒四壁,还欠着1.7万元的外债。但她无怨无悔,两脚生烟地奔波忙碌,操持家务、伺候老人、抚养孩子、上班补贴家用,与丈夫共同撑起这个家。考虑到两个年幼丧母的孩子,刘宏燕主动放弃了自己生养的机会。20多年,她含辛茹苦把两个孩子培养成人,先后考取了大学。刘宏燕始终对公公、婆婆、小叔子精心照料,她还主动担起照顾丈夫前妻父母的责任,服侍患病卧床的丈夫前妻母亲两年多,直至老人安然离世。在当地一家敬老院当护理员的16年间,她护理陪伴了83位老人安详地离开人世。刘宏燕是孩子口中,不是亲妈如同亲妈的“好妈妈”,是公益慈善路上的“爱心天使”!● 好事无数刘宏燕一生好事无数。她先后资助山西柳湾煤矿子弟小学的吴金红和山东潍坊寒亭区的刘冬冬,每人每年300元;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刘宏燕化名慕敬英捐款200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刘宏燕把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400元钱送到了县民政局办公室,并去医院献血400毫升;从2014年开始,她又化名资助东北农村的一户特困学生每月200元,并且承诺,一直到孩子毕业……刘宏燕先后共帮助了17名孩子重返校园,资助了21名困难家庭孩子完成阶段学业,累计奉献10多万元。2019年,她又与在宁蒗支教的海安老师谭学斌取得联系,资助了20多名宁蒗困难学生;在开发区杨雅琴等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一同资助了宁蒗海安班24名困难家庭的学生(家中有3名初、高中生)。给特殊家庭的孩子买书,给特殊家庭的老人过八十岁生日;给空巢老人打扫卫生,洗洗刷刷,干干净净迎新春佳节;给困难老人暖暖的冬日棉衣……“以前我的工资比较少,一个月也就几百块钱;现在我退休啦,我又干起了环卫工,这样可以挣更多的钱,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刘宏燕一直善行不断,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 永不停步在黑龙江,刘宏燕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黑龙江省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边陲优秀儿女”……在江苏,刘宏燕先后获评“中国好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感动中国2017感动江苏爱心奖”“江苏省道德模范”“江苏省优秀志愿者”“南通慈善楷模”“海安慈善行为楷模”……2019年,刘宏燕牵头组建了“鸿雁志愿服务队”,1000多人加入了“鸿雁志愿服务队”。借助网络和微信群,短短的几年时间,这支志愿服务队已经开展了3000多次志愿服务活动。沐浴着“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春风,60岁出头的刘宏燕阳光灿烂,以成为一名“专职志愿者”为荣。战“疫”期间,1000只口罩,125公斤84消毒液,84公斤医用酒精,100公斤菜籽油,200公斤大米,一台空气净化器全部捐给海安开发区170户分散五保户。还向两个敬老院,赠送了125公斤84消毒液。2020年6月,“中国好人”刘宏燕工作室在立发街道揭牌成立,开展“关爱抗战老兵”“留守不孤单”“情暖回乡路”“爱心助空巢”等志愿服务活动,壮大好人队伍,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跟着宏燕学雷锋,为五保老人送去口罩等防疫用品与生活物资,为乘车老人申请注册健康码、行程卡,举办脱贫致富科技讲堂,关心下一代,慈善公益宣讲……“生命的长短用时间计算,人生的价值却用奉献计算,我要用我的奉献延长我的生命之光!”刘宏燕这样对笔者说。

      慈善 2022年2期2022-03-26 13:16:22

    • 宁蒗私塾的演变
      杨丽(丽江市宁蒗县博物馆)宁蒗私塾的演变杨丽(丽江市宁蒗县博物馆)宁蒗私塾的历史背景宁蒗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或族群南来北往的通道,频繁迁徙流动的场所。元时,县境内设永宁土知府、蒗蕖土知州,其后隶属关系虽多次变动,但少数民族聚居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在明清重视教化的大背景下,宁蒗教育史上也曾出现过义学。乾隆十三年(1748年),阿逢泰成年,从摄理政务的祖母喇氏手中接过权柄,正式袭职蒗蕖土司,捐建了蒗蕖书舍;在此之前,尚有永宁土知府阿有威捐建的书舍一馆。由于当时本地不种植稻谷,这两馆书舍年需馆谷40石(16000市斤)京斗谷,由永北府衙提供;教学又是汉字汉语,与当地民族同胞的生活相差甚远,缺乏生源,无人问津。乾隆十七年、十八年,时永北在任知府汪筠、袁德达以“无人肄业”为由,分别将两馆书舍移至永胜金江、期纳,宁蒗境内义学从此绝迹。到乾隆年间,云南的矿冶业进入兴盛时期,成为支柱产业。嘉庆年间,云南出现了内地移民前往边远山区,“每日或数十人,或百余人,结群前往该处,租夷人山地,耕种为业”。宁蒗出现的“锄山者”,据他们的后人讲,祖宗是带着戥子,四处寻找合适地域,最后选定在蒗蕖坝落脚。道光年间,白牛银厂开办,内地居民闻讯而来。旧时,以滇、川、鄂、赣、陕等命名的“五省庙”遍及坝区,由此可见一斑。还有“一半走白牛银厂,一半走石羊厂”的云南内地回民,也蜂拥而至。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为支付高额赔款,清政府在云南加大了找矿、开矿力度,宁蒗未能幸免,到处找矿开矿。随着汉族移民的不断增加,清末民国初期,宁蒗出现了私塾。平心而论,宁蒗的私塾,由清末到民国,并没有太大发展。然而,消失60多年后的今天,仅存的几位耄耋老者口中,摇头晃脑背诵“赵钱孙李、周武郑王”、调皮捣蛋被先生罚跪头顶石板的场景,就好像是在昨天。宁蒗私塾的出现在宁蒗历史上,清末民国时期的教育,主要是私学、官学两大系统。作为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塾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教育机构,是青少年读书受教育的地方。它由私人所办,开设于家庭、宗族或寺庙、乡村,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教授道德礼仪、读书识字,是较为普及的初级学校。清末民国初期,私塾出现在宁蒗境内。在汉族聚居的金棉、大村街、包都街、荔枝河、拉都河、碧源、辣子洞、坝尔勺、陈家湾、潘家湾等地以及永宁皮匠街,传出了学童琅琅的读书声。光绪三十年(1904年),全国“以化私塾为学堂,企教育之普及为宗旨”,“废科举、兴学堂”之风盛行。民国成立后,大力改良私塾,正式推行国民教育,对边疆地区的特殊对象采取不同的政策。宁蒗也先后开办了私立小学、国民学校、边地小学、省立小学、夷务小学。但是,私塾依然存在,这种情况一直到1950年。民国36年(1947年)宁蒗设治局曾统计过私塾学生数,全县有269人,主要分布在新化(88人)、利棉(51人)、新元(37人)、永宁(62人)、八翠(20人)、沿江(11人)等地。而同期接受现代教育的学生仅有156人。那时,宁蒗的私塾先生有本地的,也有外来的。比较有名望的有冷熙堂、姚锡九、王泽先、冯德修、赵非鹏、罗红龄,以及八尔勺人称谢先生的谢开文等等。如四川人氏姚锡九,曾任国民党盐源县党部师爷,后来到宁蒗教私塾,吟诗作对,样样拿手。在大村街教过私塾的,还有冯德昌、马世昌。私塾基本是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族或村民共同出资聘请私塾先生来办学,宁蒗的私塾多数是这一类。另一类是由先生自己开馆课徒,收取学金。比较典型、有名的当数大村街的冷熙堂。冷氏原籍永胜,先人冷必煊光绪年进宁蒗,实为蒗蕖土司西席,服务30年。“宣统二年庚戍,缠与土司阿继祖算账”,土司因家道中落,用大村街土地抵修金,熙堂守业,落籍宁蒗。其私塾学生多为官家、富家子弟,如两任设治局长周维嵩的幺公子,也有自家子侄。冷氏还是当时临时参议会的参议员。大村街老人尝言,冷熙堂四句诗就把宁蒗写完了,足见其人才华。还有一个私塾值得一提,这就是永宁的回民私塾。民国9年(1920年),回民王子英出资,延请昭通阿訇阮正松到永宁自己家中设馆,用阿拉伯文字、回文课本教授回民子弟。3年后,王子英病故,阮正松薪俸无着落,遂前往旧衙坪,永宁回民私塾停办。宁蒗私塾的办学规矩一间房、两间房,自带桌凳上学堂。宁蒗的私塾和内地差不多。要么是私塾先生或延请人的房产,要么是宗庙、祠堂,有一两间房子,学生带来桌凳摆好,学堂就形成了。当然比不了今天的教室,学生带来的桌凳圆圆方方、高高低低,显得有些零乱。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制也没有统一的规定限制,完全取决于家长、学生。私塾先生的束脩,可以是银两钱币,也可用实物相抵,如大米或谷子、腊肉、麦面等等。据老人们说,私塾一学期要交3斗米,穷人家的子女基本上读不起。虽然私塾先生的收入不是很高,但是一方面他们有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大多数人教学严格,非常敬业,很受乡邻敬重。年节时,家长会登门拜望或请到家里做客。直到现在,你和老人们交谈,无论他(她)读没读过私塾,提起私塾先生,总是称呼冷先生、谢先生、马先生,不会直接称呼名讳。宁蒗私塾的教学内容相对西式教育而言,私塾教授的内容属于“旧学”。它以儒家经典为主,传授知识,遵循“以养育德”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修养。同时,先生在实际教学中,会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生产生活,总结一些常识教给学生。孩童进入私塾后,以《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声律启蒙》《增广贤文》等入手启蒙。最基本的就是识字。识字一是读:教认字后,先生要求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要全神贯注、认字熟练、字音准确、声音响亮。二是写:写即书法教学。先教会握笔、运笔及正确的姿势,然后进行描红。在识字过程进行到一定程度,会加入《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先生要求每读必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读过私塾的人都耳熟能详之古训。学到《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的时候,是私塾的较高阶段。先生会指导学生进行“句读”,讲文意、明思想,但对字句并不作更多解释。“贰天会懂的”是宁蒗私塾先生的口头禅。俗话中道明了我们中国文化的实践性特点,即需要体认。然后是写作,包括对对子、写文章。一般是参照范文,从模仿入手。有这样一个“龙门镇”。一个学童到外公家拜年,外公说我家孙儿读书扎实用功,今天公公要考一哈,咹!即出上联:“鸡狗旁行,一路梅花竹叶。”“猪牛同圈,遍地馒头花卷。”孙儿不假思索,随口应答。外公哈哈大笑,孙儿饿了,当即吩咐开席。宁蒗塾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过去老人们最爱说的一句话。宁蒗私塾的规矩,是先生向他的先生学来的。用今天的话说,私塾先生是私塾文化的传承人,是应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那是不可或缺的。学童上学下课,或作揖,或鞠躬,施礼是天天行、月月行、年年行的。文房四宝,是先生讨生活的工具,没有这几样,先生就当不成了。而孔子牌位前的恭签、戒尺、戒枋,那是必须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恭签,是一块窄长形小木板,前书“出恭入敬”,后写“谨守学规”,相当于今天全封闭学校的“出入证”。还有一种恭签是先生掌握的,这就是出恭签。说白了,就是学童要拉屎撒尿,必须报告先生,先生给了出恭签,你才能离开课堂。否则,是不允许的。戒枋,类似县官老爷的“醒堂木”,学童们精力不集中、东张西望、开小会、打瞌睡,先生就会用戒枋敲打桌子,提醒、警示大家。戒尺大家都不陌生,打手板心用的。在私塾里,你要是违反规矩、不完成先生布置的作业,先生一般就会用戒尺惩罚。惩罚完毕,先生照例会讲一些诸如“一等人,孝子忠臣;两件事,读书做人”之类的古训。在宁蒗私塾中,冷熙堂的惩戒比较独特。冷氏课徒,较为严厉,轻者三尺长烟杆落在背上,重者罚跪顶石板,上面还要放一碗水。大概是“玉不琢,不成器”的意思吧。1949年底,宁蒗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42师124团2营进驻宁蒗,宁蒗县人民政府成立。私塾在党和政府强力推进现代教育进程中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有教育界前辈对宁蒗私塾做过这样的评价:尽管私塾存在很多弊端;但是,在当时的基础教育中,私塾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谁也无法否认,后面发展起来的很多学校,很大一部分是由私塾改造而成的。应该说,这个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

      民族音乐 2016年2期2016-04-04 16:58:36

    • 情暖小凉山
      西门木材换人才秋收时节,记者来到海拔2240米的宁蒗县城,这是滇西北的一个坝子,在明亮的阳光下,坝子里整齐茁壮的包谷,几乎和周边山上的森林连为一体。吃饭的时候,话题不知不觉又讲到了那几个高考状元,让宁蒗人引以为傲的教育,还得从“木材换人才”说起。1987年,宁蒗县委书记阿苏大岭到江苏海安考察,对当地优质的教育资源仰慕不已。“要是把他们的老师整几个到宁蒗来,那该有多好!”可是别人的条件那么好,我们又那么差,拿什么才能引来金凤凰呢?宁蒗的土特产有洋芋、木材、乌骨鸡和坨坨肉。此前,双方就有木材生意,最终决定“木材换人才”——木材由西向东从高山奔向大海,凤凰由东向西飞到森林里筑巢。宁蒗县城是高原,第一批海安老师来到宁蒗,顿时胸闷气短,呼吸不畅,心跳加速,鼻孔流血。山里的孩子像牛羊一样自由惯了,好不容易才把他们“押送”到学校听课。他们一边听,一边架起柴火烧洋芋,听到教室外的鸟叫就抓起猎枪上山打野鸡。宁蒗有十多个少数民族,那些孩子的语言百花齐放鸟语花香,海安老师根本听不懂。但他们坚持了下来。木材禁伐后,海安老师的真情奉献仍在延续。每个老师3年一换。他们有的回到了海边的故乡,有的选择继续留下来。有的人不仅在宁蒗安了心,还在宁蒗安了家。他们的到来,激活、带动了当地教育水平共同提高。至今,已有234名海安老师来到宁蒗培养了小凉山儿女。他们培养的学生,有的现在和他们一起站在了三尺讲台上。再穷不能穷教育。有了阿苏大岭的先见之明,后来的县委、政府领导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矢志不移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放在各项事业之首,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治穷先治愚,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的发展路子。这一办学模式不仅缓解了教师不足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开创了东西部教育合作的先河,引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和竞争激励机制,推动了民族教育的快速发展。宁蒗县总工会借助在全县职工中开展“云岭职工跨越发展先锋活动”和“云岭职工人才工程”的契机,组织全县教师开展了教学讲课竞赛活动,海安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出色的教学水平,让本地教师受益匪浅,而本地教师扎根山区的奉献精神,也让海安老师敬佩和动容。宁蒗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县总工会主席蔡学文说:“宁蒗要实现全面小康,要成为凉山地区最美彝乡,就必须全面提升职工素质,而工会开展的‘一活动一工程,正是我们最有效果的抓手。”2017年,政府拿出1000万元重奖老师、学生和家长。尊师重教的风气,让所有人都舍得投入。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收入,都会寄回家来,让留守老人到学校附近租了房子,陪留守儿童读书。他们仿佛对自己下了军令状:“绝对不会让我的娃娃走我这条路!”丽江市的高考状元,宁蒗学生拿的太多了。2017年的三个状元,又被宁蒗学生包揽,最终被北大、清华和中国人民大学录取。2016年,是宁蒗彝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县总工会举办了厨艺和礼仪培训班,参训的547人中,有关74人取得了资质证书。县总工会和县卫计局在全县范围内联合开展了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活动设“全科医疗”和“社区护理”两个项目,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鼓励他们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而在大兴和宁利两个乡镇,针对农民需求的大棚蔬菜和种植业养殖业,县总工会完成了180名学员的技能培训和800名农民的引导性培训。夯实服务职工群众的基础2016年的时候,宁蒗县总工会通过公开招聘、考试,选拔出了专门的工资集體协商人员,按照丽江市总工会分解的任务目标,与辖区内的114家企业签订了工资集体协商合同,覆盖职工3572人。县总工会设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室,聘请了律师,制定了接待制度,定期对工会干部职工和基层工会主席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县总工会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过程中,创新思路,查缺补漏,为顺利进行劳动纠纷调解创造了条件。辖区内的一家水泥厂,被一位四川老板收购后,20多名职工需要安置。县总工会带着自己的律师,汇同职工代表,在充分了解职工诉求后,圆满解决了问题。为改善基层工会的服务条件,县总工会为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15个乡镇工会定制了食堂餐具300套。2017年,县总工会通过向上级工会争取资金,在旧址上修缮改造了职工培训中心,建成了面积311平方米、可容纳120余人的培训中心,为工会培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任雪晴说:“这几年,宁蒗全县范围内没有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劳动争议事件,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工会都在防患于未然,早打基础,早作准备,尽管好些企业的员工工资不高,但劳动关系都很和谐。”结对帮扶的缘分几年前,就读于宁蒗一中的学生彩安珠是单亲特困家庭子女,无力继续完成学业。就在这时,一位来自上海的爱心人士出现了,一家物管公司的工会副主席张卫英和彩安珠结对帮扶,助其完成学业。多年来,上海浦东新区各级工会和云南丽江市总工会的友好往来从未间断。2016年,上海浦东新区花木街道总工会和宁蒗县总工会签订了《缔结友好工会协议》,花木街道总工会每年支援宁蒗县总工会10万元。当年11月,花木街道总工会一行4人来到宁蒗,走访慰问了两名贫困学生,每人发放了600元的慰问金和学习用品。2017年6月,宁蒗县总工会邀请花木街道总工会一行深入到挂钩扶贫点拉伯乡加泽完小开展助学帮困活动。对于长居海边的上海人来说,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旅程。金沙江的悬崖峭壁,让他们感受到风景的壮美,可是路途的艰辛,又让他们体会到生存的不易和孩子们求学的艰难。在加泽完小,远方的朋友向36户建档立卡户的95名小学生、30名在读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发放了助学金41500元,向36户人家发放了58500元的产业帮扶资金。宁蒗县总工会副主席卢桂花对上海同行的真情帮扶深有感触:“宁蒗和花木街道总工会的结对,既是我们之间的缘分,也是我们贫困山区困难学生的福分,加上我们自己每年开展的‘金秋助学,工会的助学活动帮那些少数民族孩子走出了大山,他们一辈子都记得工会。”2017年元旦、春节期间,县总工会开展了送温暖活动,共慰问困难职工、困难农民工、劳模等883人,发放慰问金82.62万元;当年开展的“金秋助学”活动,共资助了151名困难学生就学,发放助学金23万多元。多年来,这项活动在宁蒗已成为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服务贫困学生的“德政工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爱心工程”,让学生切身感受社会大家庭温暖的“暖心工程”。endprint

      时代风采 2017年22期2018-01-29 18:00:40

    • 摩梭孩子的最好未来
      本书讲述了“美丽中国支教”十年来的成长故事、老师们的支教故事,是中国农村公益教育成长与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对这一支教项目的一个非全景式动态记录。该书详细记录了众多优秀年轻人离开大城市,来到偏远农村,与青山绿水、稻田星空和农村孩子相伴,并且带给孩子们梦想、知识、眼界与力量。十年后,他们会在哪儿?在做什么?是否实现了当时的梦想?他们的人生是否也绽放出了自己的光彩?我们希望,他们有最好的未来。——题记黑暗中亮起大屏幕,嘉宾们停止交谈,晚宴现场静了下来。男孩的身影出现在镜头中,他用粉笔画下一道道短线计算着日子,帮奶奶向土灶中填进木柴,守在火盆旁烧水,黝黑的脸颊被火苗映得通红,手腕上的银镯流动着光泽。“我叫爱翁六斤,我住在阿汝瓦村,这是一个摩梭人生活的地方。”会场内响起略显生硬的汉语,声音稚嫩。男孩站在炽烈阳光下,红领巾随晨风舞动,“我的爸爸妈妈在泸沽湖边工作,我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山的另一边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我想去看一看”。孩子的目光惆怅迷惘,他仰起头,高亢悠远的歌声在泸沽湖上空荡漾。汽车沿山路迤逦而行。飘舞的长发,秀美的臉庞,石婧望着车窗外若有所思,注意到了那个在旷野中徘徊的身影。几乎同时,爱翁六斤向汽车投去不经意的一瞥,未来的师生二人看到了彼此。宴会厅后排的黑暗中,石婧和队友孙梦雪,陪伴着参加美丽中国2016上海慈善晚宴的数百位嘉宾,静静看着这部以她们和学生为主角的短片。从丽江到宁蒗要三个小时,从宁蒗到温泉完小也要三个小时。六小时的车程,足以区分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丽宁公路的这一头,是被现代文明浸染的旅游胜地,酒吧和文艺青年;那一头,是泸沽湖、格桑花与摩梭人,千年不变的古老生活。2015年,两位老师来到了这所山村小学,她们至今记得支教开始不久的一段小插曲。有学生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石婧让他把父母请到学校,来的却是舅舅,这让她们颇感意外。后来才知道,这与当地的“走婚”习俗相关:青年男子每晚来女方家中同居,第二天清晨回自己家中,双方始终不在一起生活。如果有了孩子,则由母亲的家庭来抚养,舅舅扮演着父亲的角色,生父抚养的是自己妹妹的孩子。当地户籍部门也因此进行了变通,只要有母亲的名字,孩子就可以上户口。类似的独特风俗,在这里不胜枚举。温泉村的摩梭语称呼是“瓦拉别”,位于海拔2700米的宁蒗县永宁乡,离泸沽湖只有半小时的车程,几公里外的村子就属四川省,有学生在日记中写:“今天放学后,我们一起去四川玩。”摩梭人信仰达巴教和藏传佛教,许多人的名字都是喇嘛起的,带有鲜明的藏式风格。学校旁边是学生央卿卓玛家开的民宿客栈,院子里拉起道道经幡,五彩小旗在湛蓝天穹下掣动。校舍背后的田垄上,村民赶着肥大的黑猪走向篮球场,站在教学楼的阳台就能看到隔壁院落,鸡群啄食着遍地的玉米粒。两位城里来的女老师在这里学会了喝酥油茶、“苏理玛”酒,课间操和学生拉着手围成一圈跳“甲搓舞”,也适应了山村生活的种种艰苦。她们每个周末去一次乡上,买回下周的蔬菜和生活用品,冬天提着桶打来冰凉的地下水,手上经常起冻疮。宿舍没有供暖设备,就用小太阳和电热毯应对山里的寒夜。彝族新年那些天,石婧生了病,只是吃了点药,在宿舍躺了四五天,最近的医院也在几十公里以外。比起学生带来的惊喜,这些都不算什么。最初几节音乐课下来,石婧已经感受到这些摩梭孩子的音乐天赋。他们的嗓音“像天使一样”,音准、节奏感和模仿力也不比受过正规音乐教育的城市孩子差。一年级的孩子学新歌,一遍就能学会。好几个孩子跟着老师一句句地模唱,声音毫不走样。摩梭人个个能歌善舞,央卿卓玛家的小院经常会传来悠长歌声,学校里都能听到,那是她的家人按本民族的习俗在欢迎客人。这些使石婧进一步确信,可以开展自己计划中的课外项目了。早在来这里之前,石婧就准备在支教的学校建一个合唱团。她在厦门大学读的是音乐教育专业,既参加过合唱,也给其他学院的合唱团做过辅导。毕业后,与合唱相关的回忆依旧是同学们维系彼此感情的重要纽带,她知道这种形式可以凝聚人心。更重要的是,这些山里的少数民族孩子同样需要接受音乐教育。学生们一脸懵懂地听着老师的计划,他们对合唱团全无概念,只是单纯地喜欢唱歌。音乐教室在三楼,每到上课,不少学生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从班里跑上来,边爬楼边大喊:“音乐课!音乐课!”后来合唱团排练,不少没被选上的孩子仍然趴在窗外,向音乐教室里好奇地张望。第一轮“海选”由石婧主持。音乐课上,她叫孩子们依次上来试音,先是让学生跟着她拍掌,再弹几个单音,由学生跟着哼出来,最后老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以此分别考察孩子的节奏感、音准和音色。节奏感不太好的孩子会越拍越快,直至听不清节奏。音准不太好的孩子唱do、re、mi都是一个调。“海选”结束,孙梦雪也加入了进来,两位老师共为合唱团选定了近30名成员。2015年10月起,孩子们每天都要在音乐教室训练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他们散坐在魔方块般的彩色箱子上,由老师带着练声,分声部练习,石婧指挥,学过钢琴和古筝的孙梦雪弹电子琴伴奏。根据“达尔克洛兹”教学法,石婧让学生根据不同节奏拍打自己的头、肩、腰等部位,还要求他们根据琴声做出各种动作,琴声突然停止时,学生也要同时保持静止姿势,有时则会用“拍杯子”等游戏训练节奏感。老师还在演唱中加上了动作和手语,这样舞台效果更好,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旋律:“一听到歌声,低年级的孩子就会不由自主跟着节奏晃动身体,这就是人的天性,音乐是可以帮助释放这种天性的。”学生们基础都很好,进度却各不相同。爱翁六斤模样英俊,表现力很强,又是班长,很听老师话,自然成为合唱团的主力。央宗卓玛灵气十足,后来当上了“小老师”教其他同学。扎西独支学习体育样样全能,运动会参加三项比赛,两项都是全校第一,只是有时性格显得桀骜。央卿卓玛嗓音很好,唱歌却经常跑调,经过老师的训练,总算找对了音准。张述中国新闻社记者,长期从事非虚构类写作、历史类写作,著有历史长篇小说《大秦将军》(三卷本),历史普及读物《秦朝穿越指南》。2016年结缘“美丽中国”,用一年时间走访了云南、广西、广东等地20多所乡村学校,采访近百人次的支教老师、乡村学生和工作人员,怀着对美丽中国事业的敬意、对中国公益和农村教育的思考,完成了这部记录支教故事的纪实文学。

      全国新书目 2021年2期2021-03-25 04:35:03

    • 江一燕的支教“秀”
      张凌云一个影视演员,却坚持八年在广西巴马县长洞小学义务支教。有人说这是一场秀,因为她最终还是广为宣传。但是,如果着眼于她支教的态度、方式以及带来的影响,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而在长洞小学孩子们的眼中,不管她走出大山是什么人,她永远只是他们的“小江老师”。9月11日,电影演员江一燕在北京798举办了个公益摄影展《我在爱里等你》,展出了二十多幅她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长洞小学支教的图片。由此,江一燕支教巴马小学八年的故事开始在网上热传。江一燕表示,以前她不希望自己支教一事被公众所知,现在她改变了这个想法。“希望能通过摄影展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关注山区儿童,甚至加入到捐助者和志愿者的行列。”她说。结缘2007年,江一燕跟随电影《宝贵的秘密》摄制组来到广西巴马县凤凰乡和东山乡等村庄。去之前,她只知道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脑海里也是一片田园山水的美景。但抵达巴马县后,江一燕却傻眼了。村子四周全是大山,每天拍戏都要爬山,剧组的大巴经常凌晨还在窄得只能容下一辆车的山路上颠簸。更要命的是,他们所住的村子没水没电……土地贫瘠是当地人生活穷困的根源之一。巴马山区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到处是石头山,人们只能在石头缝中见缝插针种下庄稼,靠天吃饭。江一燕第一次看到,当地人把玉米种在像悬崖一样的地方,她每次都为去摘玉米的孩子们捏把汗。其实,当地青壮年大多都外出打工了,江一燕在小嘎牙村拍戏的三个月中,接触到的多是留守儿童和老人。乡村拍戏的生活很寂寞,江一燕渐渐地和扮演群众演员的孩子们熟悉了起来。那段时间,她突然觉得微笑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孩子们对她的好让她感动。一次,江一燕看见一棵高高的树上结着木瓜,随口问了一句,“你们都不吃木瓜?”第二天再见面时,一个孩子把一个刚摘的木瓜递到她面前。小嘎牙村惟一的小学因为没有教师,早已废弃,孩子们只能徒步数小时到几十里外的长洞小学去上课。拍戏空暇时,江一燕就想着到学校里去看看他们。学校里的景象更让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江一燕震惊。由于学校就在公路边,过往车辆带起来的小石子把窗玻璃击打得面目全非。因为路远,孩子们需要住校,“可哪有什么像样的宿舍啊,五六个孩子用各种睡姿挤在一张小床上,既为了睡得下也为了取暖。”江一燕说,学校根本没有食堂,孩子们需要几个人搭伙,在空地上架起锅,煮一些土豆之类的食物当作一日三餐。自小便在音乐、舞蹈世界里浸染的江一燕,在长洞小学还看到了一张让她更吃惊的课程表:从周一到周五,从上午到下午,所有的课程只有两门课:语文和数学。“这里有200个学生,只有3名老师负责教各个年级的课程。原本就缺老师,更缺懂艺术的老师。”江一燕从此被孩子们的境遇所牵挂,她决计要为孩子做点什么。资助2008年,江一燕个人出资并发动身边朋友帮忙,为长洞小学送来了第一批物资,被子和蚊帐,让孩子们能睡得舒服些。她的一些明星朋友,高圆圆、刘亦菲、陈道明、邓超、孙俪、张歆艺等知道她的事情后,主动提出来也要参与进来。江一燕记得,有一次给孩子们带来了120多盒画笔,那时孩子还张不开嘴说“谢谢”,但他们毫不吝啬的笑容让她的心情那么愉悦。“我爱上他们的世界。”她高兴地说。在江一燕的努力下,通往学校的泥土路和破损的校舍都陆续得到修整,还修建了学生宿舍和食堂。但是,如何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颇让江一燕动了一番脑筋。“山区里的孩子物质本来就匮乏,不能再让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永远寂寞下去。”这是江一燕一想到孩子们就冒出的想法。她因主演《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而被大家熟知,却从没想过有一天会亲身体验主人公周蒙的人生。在《我是爬行者小江》一书中,江一燕娓娓道来,讲述自己如何重新认识扮演过的周蒙。周蒙放弃优越生活,放弃多种选择机会,甘愿安静地当一名乡村女教师的做法,她也有些理解了。“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周蒙傻,我却觉得这份心灵间的简单与真诚,是求之不得的。”江一燕说,“你也许只给了他们小小的一点爱,却可以填满他们的整个世界。你可能只在他们小小的生命里出现一天,他们却会用一辈子记住你。”江一燕决定像周蒙一样,成为孩子们眼中的老师。音乐课是她最有信心的,所以她给孩子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音乐。让她没想到的是,当她激情万丈地做完自我介绍,讲台下却只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孩子们只是跟着学校教导主任蒙有文拍手,根本没太听懂她说的普通话。可等她拿出吉它,她看到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了起来,有些孩子跑上来摸吉它,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蒙主任的“翻译”下,第一节音乐课,她和孩子们都很兴奋。“长洞小学是我家,老师就像我爸爸(妈妈),同学把我肩膀搭,相亲相爱是一家。”2012年的一次音乐课上,江一燕和孩子们用五分钟创作了这首《长洞小学之歌》。她说,歌词是孩子们写的,她谱曲的灵感也来自孩子们,所以很快就完成了。江一燕每年都到长洞小学给孩子们上课,时间上最长一个月,最短一个星期。因为她的到来,学校的课程表里多了音乐、舞蹈、手工、摄影等课程。爬行江一燕曾开玩笑说,自己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笨的手工课老师了。为了能在课堂上教孩子们做一只可爱的泥塑小动物,她常常从头一天晚上一直要练习到凌晨才能捏出个样子。江一燕想把孩子们需要的一股脑儿都教会,包括普通话和生理卫生。作为独生子女,孤寂的童年生活,让她能体会孩子们的孤单。她会躺在床上和孩子们聊天,试着说说孩子们的父母,慢慢打开他们的心结。为了让孩子开口表达,她会一边握紧他们的手,一边说着鼓励的话。有一年元旦,她给学生排了一台节目,演出结束后,教育局的领导们非常震惊,他们说这些孩子特别害羞,以前叫他们上台唱歌,无论如何都不肯,没想到现在能这么大胆地表演。如今,每年的11月19日都是“长洞小学爬行者运动会日”。2009年,江一燕在长洞小学组织举办了第一次运动会,比赛项目包括跳绳、拔河等。“爬行者”是江一燕的绰号,因为小时候做什么都慢吞吞的,妈妈就给她起了个小名叫“爬爬”,长大后她喜欢上了这种感觉,遂称自己为“爬行者”。渐渐地,有人从江一燕的博客、微博上知道了长洞小学,他们与江一燕取得联系,申请成为志愿者。江一燕会审核每一份志愿者的简历,除了安排好教学内容,还要考察他们支教的理念。杨子圆从2011年就开始关注江一燕的微博,两年后到长洞小学支教一个月。2014年,他干脆辞职在长洞小学做了一年无薪老师。这些志愿者的到来,让孩子们的生活五光十色起来。2013年,江一燕拿出100万元成立了“爬行者”助学基金,资助对象扩大到广西其他地区的贫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基金会设立了一个网上义卖店,由江一燕亲自打理。“我定期会找找明星朋友,问问最近有没有什么闲置的东西啊?他们寄给我后,我们就拍照、上架。”今年影展上的作品,江一燕以每幅5000元的底价出售,所得款项也全部注入助学基金。互动江一燕记得很多和孩子相处的感动瞬间。清晨,早起上自习的孩子们看到江一燕还没起来,就会调皮地围在宿舍门口大喊她的名字,然后跑开。江一燕知道这是孩子们喜欢她的表示,她也会故意生气地说“谁呀”,惹得孩子们再来大喊一声。她喜欢孩子们喊她“小江老师”的那种调调。山里手机信号不好,如果看到江一燕一个人上山去找信号,孩子们会轻轻地在后面跟着。“要打水时,小男孩会一步跨上来帮你提;午饭的时候,他们会从口袋里掏出一根玉米塞到你手里。行动在他们看来比语言管用得多。”因为穷,当地很多家长不让孩子上学,六七岁就在山上务农。江一燕第一次家访时,家长们都说上学没有意义,但一两年后,她突然发现一个被爸爸停了学的孩子也坐在课堂里了。江一燕还记得,一个学生的舅舅找到她,希望能获得帮助。孩子的舅舅说,小外甥是个孤儿,但学习成绩很好。江一燕当即就表示,可以资助孩子到大学毕业。去年,孩子舅舅骑着摩托,非要带着她到家里去看看。“他和爷爷奶奶还住在下面养猪、上面住人的木头房子里面,条件非常艰苦。说话间,家里人已为我杀了一头羊,我知道这是瑶族人招待最尊贵客人的方式。我怕他们太破费了,坚持不要,他们流着眼泪一定要表示感谢。”这让江一燕很是感动。一天放学后,江一燕和孩子们一起走,要去家访。一个孩子走着走着,突然冒出来一句,“小江老师,你知道吗,你就和我的妈妈一样!”江一燕无数次回放那个场景,并试图在视频中把这一场景模仿出来,但她说孩子就是在玩着玩着过程中说的,那种语气她怎么也学不上来,“孩子并不是多么热烈地表达出来,但感情却是真挚的”。八年时间过去了,有些孩子已长大了。有时,江一燕在进山支教的路上会碰到有青年喊她一句“小江老师”,主动过来要帮她拿东西。还有一个七八岁的男孩,跟父母到打工的城里上学,回来后非要来看看小江老师。江一燕在助理录制的支教视频中说,男孩领着只有四五岁的弟弟,一路从家中跑过来,平时需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只用了一个小时。过了一会儿,他妈妈焦急地打来电话问:“我儿子到了没有?他疯了一样要跑去看小江老师。”山里的孩子没看过电影,江一燕就从当地教育局借设备,又带去投影仪,给学生放动画片,也放自己主演的电影。那是学生第一次看到“演员”江一燕,不停地问:“小江老师,那是你吗?”在孩子们的眼中,不管她走出大山是什么人,她永远只是他们的“小江老师”。克服困难“去,还是不去?去,会被吓死;不去,会被憋死……睡觉前干吗喝那么多,悔到肠子都青了。”在《爬行者小江》一书中,江一燕除了讲述和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也描述了支教的“惊险”生活。她在《半夜的烦恼》中描述:一天凌晨,她因为睡觉前水喝多了,上厕所欲望强烈。可是厕所孤零零地立在校舍对面,旷野里女厕门又对着山路,她心里害怕,但实在憋不住,只好自己爬出被窝,打着手电去了。没想到,还真是遇到突发情况,一只窝在草丛里的大黄狗,不断弄出动静,把她吓得直想脚底抹油,谁知动作幅度过大,反倒把黄狗惹得冲她大吼。长期和孩子们接触,细心的江一燕发现捐赠太多了也不是好事。“山里的孩子们对外来的物质是全盘接受的,接受多了就成为一种习惯,这个不是特别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志愿者杨子圆提出设立“支教超市”,让学生通过做门卫、护士、秘书等工作赚取校币,然后到超市购买真正需要的东西,培养学生想有收获就要努力的意识。1983年出生的江一燕在影视圈有“文青女王”之称,除了当演员,她还游走在唱歌、摄影行当里,且都有不俗的成绩。但在支教这件事上,她却相当“大妈”。她曾担心助学的钱到不了孩子手里,所以坚持亲自跟学生对接。后来发现,随着学生升学等原因,会出现联系不上的情况,考虑再三,她最终还是同意把助学基金会建在当地教育部门,以方便周边的孩子每年领取,同时请自己相信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现在长洞小学不但校舍、教学设备等硬件有所改善,学生数量也多了,老师也从最初的三人增加到了十几人。因为江一燕的明星效应,也不断有人往山里寄物资。2015年,“爬行者”助学基金拿出十多万元在长洞小学建设了新媒体教室,开展远程支教。有时间的志愿者会定期与孩子们视频通话,聊聊最近的状况,给予学习上的帮助。每次离开,江一燕都要趁周末孩子们回家的时候偷偷地走。但走之前她会对孩子们说:“只要你们好好的,好好学习,听话吃饭,明年小江老师就又回来了。”在她看来,虽然自己作为支教老师,只是孩子们生命当中匆匆的过客,但也要争取给孩子们长久的帮助。她建议作为已经对学生有所了解的支教老师,可以和班中的一两位学生建立起长期通信往来,定期有针对性地给他们寄一些书籍。如果知道哪位同学在班级有带动作用,可以通过他搞一些全班性的活动……这个时候的江一燕,一点也不像是影视演员,活脱脱就是既有爱心又有责任心的“小江老师”。

      新西部 2015年12期2015-12-16 18:10:24

    • 富滇银行宁蒗支行开业
      11月9日,富滇银行在丽江设立宁蒗支行,云南省金融扶贫再添新兵。宁蒗县是全国100个贫困县之一,2010年至2015年,富滇银行挂钩帮扶宁蒗县西川乡,在学校建设、道路建设、卫生文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支持小凉山学校建设贷款2.1亿元,解决了5000多儿童的入学难题。富滇银行将坚持“重心下沉、服务下沉”原则,在丽江分行、麗江古城富滇村镇银行、宁蒗支行之间形成有效联动,延伸金融服务“毛细血管”,复制推广“富滇·格莱珉扶贫贷款”“富滇扶贫贷”等产品模式,切实增强县域金融服务供给能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夯实金融基础保障。endprint

      时代金融 2017年34期2018-01-10 10:49:07

    • 支教,大山深处教足球
      牧繁足球,是一个热爱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和罗伯托·巴乔的乡村教师,送给学生们的礼物。借助足球,他弥补着这些孩子们父爱的缺口。像迁徙的候鸟和鱼群徐召伟1980年出生在新疆巴州库尔勒,2005年从新疆石河子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他开始了山村教师之路,先后到云南宁蒗、贵州铜仁做支教志愿者。2013年,经公益机构的一位朋友介绍,他来到贵州大方县对江镇的元宝小学支教。从贵阳出发,沿贵黔高速,西行150公里,穿过重重山岭,到达国家级贫困县大方。一道名为关门山的山脉横卧在河谷边,无尽绝壁向南北延伸,下接河谷,上连云端。山的后面,就是徐召伟和元宝村孩子们的世界。这是徐召伟在元宝小学支教的第六年。他除了教孩子们语文、数学,也是英语老师,还是足球教练。徐召伟是资深球迷,但是校园场地逼仄,坑坑洼洼,他一直没有机会在学校踢球。元宝小学的校长王光文是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2017年6月,他向上海一个公益组织争取到了足球场的援建。足球场很快完工,徐召伟将训练提上了日程。他在元宝小学200个孩子中,挑选了20名男女队员。孩子们没踢过足球,徐召伟也没当过教练。他一开始并不自信,遇到不会的就上网找视频,让孩子们观摩学习。时值暑假,孩子们从基本功练起。徐召伟边当教练边给孩子们准备午饭。球队里的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有的父母早已离婚,他们孤僻、寡言。徐召伟喜欢和孩子们开玩笑,一会笑这个吃胖了,一会调侃那个晒黑了。孩子们喜欢围在他身边,听他天马行空地瞎扯。冬天没有课时,徐召伟待在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读书、备课。一下课,孩子们便蜂拥进来,叽叽喳喳度过课间10分钟,上课铃响,他们飞奔而去,40分钟后,他们又回来——就像迁徙的候鸟。午餐时,厌倦食堂伙食的孩子又哗啦啦地涌进小屋,有学生在柜子里翻找鸡蛋和火腿肠,有人切菜,有人打水,有人掌勺,饭香飘出小屋。这些缺少陪伴和关爱的孩子,在徐召伟身上建立起关于理想父亲的想象。而这个生活中的“慈父”在训练场上却异常凶狠。吴长艳是足球女队队长,刚练球时,她被一脚来势凶猛的球吓得大哭,徐召伟非但没安慰她,还喊道:“还不快起来接着练……”几乎每个队员都有被徐召伟训哭的经历。徐召伟说:“哭就哭呗,我没时间哄他们。”把诗性传给学生经过一个暑期的训练,足球队终于像点样了。此时,大方县第一届中小学文体艺术节开幕,活动设置了5人足球的赛程,徐召伟立刻给元宝小学的男女队都报了名。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正式打比赛。徐召伟心里一点底都没有。第一场比赛,元宝女队对阵的是鼎新教管中心队。对方球员一上场,元宝女队懵了,徐召伟懵了,场下观战的校长王光文也懵了:对面的姑娘们一个个又高又壮,简直不像小学生,在瘦瘦小小的元宝女队的衬托下,视觉反差极大。踏上草坪的瞬间,吴长艳的心跳得厉害,腿也发抖。但她很快平复心绪,这可是在繁华县城的足球场上啊,这可是有观众的呀,还未走出丧夫之痛的母亲也在场边……她只想赢。第一场比赛就是艰苦的攻坚战,只要元宝女队的前锋一过半场,鼎新女队的后卫就死死跟住,她们依靠身体上的优势,一次次凶猛地冲撞、截球,化解了元宝女队一波又一波攻势。徐召伟在场边着急得像解说员,大喊大叫:“稳住!再打!散开!跑位!不急!再打!”虽然在身体对抗上落于下风,但元宝女队传接配合相当默契。这是徐召伟费了不少心思才训练出的杀手锏。让这些留守儿童理解传接配合并不容易,他们大多孤独、敏感,说话做事难免以自我为中心。但踢足球是一項团队运动。徐召伟告诉学生,传接是最重要的理念,传接既是责任,也是信任。他经常对队员们强调:“你要记住,你不是把球传出去就没事了。你要始终准备接应,不管球有没有在你的脚下,你都要守护这个球。”反过来,徐召伟也让学生们相信:在场上你不孤独,无论对手体格如何强大,无论面临怎样的围追堵截,只要把球传到对的位置,永远有人在接应你。传接,就是伙伴。正是在这样的磨砺之下,元宝足球队成为这一届足球赛上为数不多能打出简单传接配合的球队。元宝女队也正是靠着传接配合,突破防守,打开了局面,获得胜利。欢呼声像被点燃了一般,迅速膨胀开来。所有孩子都跑到徐召伟身边,里三层外三层地将他抱紧,热泪盈眶。徐召伟想起一句诗: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那一刻,他又做回了诗人,那一刻,他觉得把诗性传给了学生们,这也是他执意成立足球队的初心。蚍蜉撼树的执念元宝小学一战成名,徐召伟被全县其他小学的学生称为“死胖子”教练。不同于坐在场下一脸平淡的各队教练,比赛时徐召伟喜欢在场边走来走去,大呼小叫地指挥。小小的5人制足球场上观众不多,却被亢奋的徐召伟喊得像在世界杯赛场上一样。他要用这种方式告诉学生们:你们的身后绝不是空无一人。夺冠后,元宝小学成了大方县足球的代名词,并带动了县里所有学校对足球产生兴趣。2018年,元宝小学足球队中有12名队员被县重点中学作为体育特长生录取。这对大山深处的孩子而言,是走出去的第一步。夕阳西下,孩子们纷纷归家,偌大校园只剩下徐召伟一个人。这时,徐召伟愿意念着易卜生笔下《培尔·金特》的少年独白:一个人为了活下去/一辈子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呀∕我要攀登顶峰的顶峰/我要再一次看看日出∕我要把上帝许下的这块福地看个饱/直到眼睛看疲倦了为止。念着念着,他就觉得自己的孤独是有意义的。编辑张秀格gegepretty@163.com

      莫愁·时代人物 2019年4期2019-04-28 06:05:06

    •  

      • “倔老头”徐大宏
        ——徐大宏先生印象
        吉克木呷接到丽江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张卫东老师的电话,说徐大宏先生明天要来宁蒗回访秀清希望小学,叫我到时陪同一下看有没有报道的价值。我上网查询一下,关于许大宏先生的报道并不多,但这也不奇怪,听说他很“固执”,坚决不让媒体报道他的个人事迹。第二天一见面,我总算领教了徐先生的处事风格。早就听说他很“倔”,但没想到是如此之“倔”!“倔”之一:“不要宣传我”为了第二天的采访,我着实做了一些功课。可一见面,除了一句“不要宣传我”,其他的什么也问不出来,连想拍一张照片,他都故意背对着镜头,总不“配合”。所以只能换另一种方式,陪他到处“逛逛”,也许能伺机“套”出点什么话题来。“我三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是我的母亲把我和姐姐拉扯大。母亲为了养活我们,帮人洗衣、做饭、倒马桶,什么活都干过。而在那些清贫日子里,我们得到了不少善良的人帮助,母亲也一直教导我们要懂得感恩。我能够读到中专毕业,全亏了政府给予的关心和帮助,为我减免学费和发给我助学金。今天我能成为知识分子也全是人民给的。”路上,在不经意的聊天中,徐大宏先生谈起那些陈年往事。“在母亲临终时,把我和姐姐、弟弟叫到跟前,嘱咐我们有能力时要帮助别人!”1994年,徐大宏创办的上海闵行区明星印绣花有限公司初见效益,他觉得自己有了帮助别人的能力,于是他来到了上海市希望办,对工作人员说想援建一所小学。希望办工作人员问:你知道办一所小学要多少钱吗?20万!徐大宏立即填写了一张5万元的支票,以表决心。刚从云南省宁蒗县参加全国希望工程工作会议回去的这位希望办的同志看到后,向他推荐了宁蒗。从此,徐大宏与远在千里的宁蒗结下了不解之缘。徐大宏认为自己要援建的学校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这个地方确实贫困,需要帮助;二是孩子有读书的愿望;三是当地领导要重视教育。并且他要到实地亲眼看看,才能决定。1995年夏天,他辗转数地,来到了宁蒗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地处滇西北,俗称“小凉山”。解放前,这里仍处于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等多种社会形态并存,社会发展程度低的状态。“治穷先治愚”,上世纪八十年代,宁蒗县委政府提出教育振兴战略,出台一系列发展教育的措施。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当时宁蒗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效,成绩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名列前茅,尊师重教的氛围也逐渐形成。宁蒗历届县委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工作,通过“木材换人才”与江苏海安达成教育合作协议,并形成有名的西部贫困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教育合作的“宁海模式”。县里一半的财政收入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单单这一条足可以说明当地党委政府重视教育;宁蒗的家长为了供孩子上学,搬迁到县城和乡镇周边租房打工,甚至捡垃圾、擦皮鞋、看门扫地,就只为了让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这点也足够说明了全社会对教育的支持;在宁蒗,许多家长和孩子都有这样一个共识,要想脱贫,只能靠读书,在宁蒗这样的贫困山区,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所以这里的孩子的读书愿望相当强烈。以上这些实际情况,具备徐大宏提出的三个援建条件。“据网上报道,当年你的企业全年利润三十来万,你就用二十多万——近三分之二的利润来修建了秀清希望小学?”“别相信网上报道的,没那么夸张,我企业当年利润有四十来万!”徐大宏纠正道。“你是云南省希望工程史上,第一个个人出资援建希望小学的人,你算过至今在希望工程方面投了多少资金吗?”“这些事情做了就做了,记不得了!”坐在旁边的张校长补充道:“我帮徐大哥粗略地算了一下,单单资助宁蒗的资金,前前后后大概有四百来万。资助多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徐大宏在建立秀清希望小学后不断追加捐款,这和多数民营企业捐赠希望小学做法很不同。他是真正把办好希望小学当成自己事业的一部分。”“前段时间他还把卖厂房得的钱,捐了一百万给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张校长还说道。2008年,汶川5·12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广大民营企业更是不甘落后,捐款捐物数以亿计。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民营企业捐款第一人是上海闵行区明星印绣花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大宏。地震当天,徐大宏通过中央电视台播发的消息,了解了情况。是夜,徐大宏彻夜未眠看了一夜有关汶川地震的电视报道。第二天早上8点多钟,他拿了一张已填好金额的支票,前往区政府,希望向灾区捐款,当得知当时区政府尚无专门部门接收汶川灾区的捐款后,马上打电话给区工商联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正好闵行区工商联也在获悉汶川地震后,准备通过区光彩事业促进会向汶川灾区捐款,徐大宏立刻把捐款送到区光彩事业促进会。“这些事情做了就做了,记不得了!”徐老仍旧这样回答。当徐老在跑马坪秀清希望小学会议室里,看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颁发的写有“模范希望小学”的奖牌时,他说“得这个奖我还不知道呢,这个我一定要记住!”两天相处下来,徐老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倔”。他幽默风趣,还不时跟我们开玩笑,俨然一副老顽童的样子。张校长说,徐老做了二十多年的公益,现在对媒体采访似乎不那么抗拒了。徐老解释道:“以前是怕人家说徐大宏搞希望工程就是为了出名,现在我不怕了,七十多岁的老头,出名还能做什么?!”“倔”之二:“不能给当地添麻烦”在资助了二十多年的跑马坪秀清希望小学,徐大宏一行吃完午饭后向学校食堂付了三千元伙食费。校长杨布哈知道他这个“倔”脾气,只得收下了伙食费,随后他半开玩笑地说:“徐老,你这生活费太多了,再来几十趟都吃不完。”坚决自掏腰包付餐费,这也是徐老的“倔”脾气之一。他说,这是他自己个人的事,不能给大家添麻烦!据张校长介绍,他和徐老十多年前就认识了,他当时是宁蒗县委副书记,作为地方党政领导,想以县的名义请他吃个饭,但徐老他死活不肯,他说这是原则问题,绝不能在做爱心公益时给当地增加负担。张校长说,他的生活十分节俭,每次到宁蒗都坚持食宿自理,作为老朋友,连私人请他吃饭他也不肯,十多年来就记得只请过他一顿米线。有一次,徐大宏带着爱心人士来宁蒗,坐客运面包车从丽江到新营盘岔路口下车,面包车司机从他们的谈话中听到“徐大宏”的名字后,对徐老说:“徐大宏在宁蒗资助建设了希望小学,你在我们这儿是名人,咋能收你的钱?!”司机好说歹说坚决不要徐老的车费,最后徐老趁车子开动时把钱从车窗扔了进去。到过徐老公司的时任宁蒗县委副书记张卫东知道,那是一家规模不大、利润微薄的小企业。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的原因,效益不断下滑,利润可想而知,为了职工安稳,他甚至“贴钱”养厂。前两年,老徐更是主动把企业送给职工,自己分文没要。但一路公益走到今天,他每次到云南、去宁蒗,坚持食宿自理,不给当地添负担。他不收老乡回赠的任何“礼”物,这已成了他一贯的作风,即便是面对最打动他的孩子们,也不例外。只是这次“破例”了。听说徐大宏回来了,现任宁蒗县团委书记杨辉连夜写了一篇感恩信,并早早来到跑马坪秀清希望小学。当徐大宏一行抵达秀清小学时,杨辉上前握手并送给徐老一件彝族披毡。徐大宏正准备回绝时,杨辉解释说:“徐叔叔,我是你援建的秀清希望小学的毕业生。当时我家里很穷,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我至今还记得,我人生中穿的第一件新衣服是你捐赠的校服!没有您的资助,我可能书都读不上,不可能有今天。这件是我们彝族用纯羊毛制作的彝族传统披毡,代表我们彝族的最高礼节,以此报答你当年的无私帮助!”徐大宏这才欣然收下了这份特殊的“礼物”。随后,他高兴地披着那件代表最高礼节的彝族披毡与大家合影留念,他说:“我不求什么回报,你们的成才就是最大的回报!”据校方统计,从宁蒗县跑马坪秀清希望小学毕业并考上大学的学生达两百多人。目前在读研究生2人,在读大学生77人,七十多人已参加工作,其中15人回跑马坪工作,并且大都数选择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徐老不想给当地添麻烦,自己却不厌其烦地“麻烦”别人。在宁蒗的这两天里,笔者听到徐老接打电话时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联系教师培训的问题。每次协调好,他都高兴地对我们说“他们答应了,答应了!他说这个假期就可以过去了!”徐老今年七十多,走路有点不方便。一进入秀清希望小学,许多老师热情洋溢地与他握手,并一路上搀扶着他老人家。后来才听说他们是徐老资助到上海学习过的老师。从1998年9月启动第一轮教师培训,至今徐大宏先生个人资助了11轮共22名当地教师赴上海等地培训,他们大多数现在已成了跑马坪秀清希望小学的骨干教师。沿海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引学导练”教学模式也成为当地学校教学特色,并且辐射式推广到其他乡镇学校。他设立的“贺彦基金”奖励了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工作积极、成绩突出的教师。徐老说,光有好的教室,没有好的老师教孩子们,孩子怎么能成长和成才?!“倔”之三:“不教好学生其他的别谈”秀清希望小学孩子的成绩如何,一直是徐老每年打电话询问的头等大事!二十多年如一日,他真的像一位“啰里啰嗦”的家长。这也是徐老的又一“倔”。去年听说秀清希望小学学生的成绩下滑得厉害,在全县综合成绩排名中倒数,徐老更是忧心忡忡。“学校建设得怎么漂亮那些客套话不要给我说,我只要听孩子们的成绩!”徐老每次打电话都按不住内心的火气。按他自己的说法,有几个夜晚都睡不着觉。“虽然分数不能说明什么,但书本的知识都学不好,其他的能学好吗?我的要求不高,但至少要在中等以上水平!”当面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这也是徐老此次宁蒗之行的重点。在学校做回访时,笔者明显感觉到徐老的心情沉重。座谈会上,徐老让校长表态。当校长杨布哈在徐老面前承诺,如果明年秀清小学成绩倒数,自己将无条件卷铺盖走人。徐老听后,带头鼓掌,说:“我要的是这句话!你们把学生教好,有什么困难可以跟我说!不教好学生其他的别谈!”据宁蒗县教育局局长杨锋元介绍,徐老把宁蒗教育特别是跑马坪乡的教育当成自己的事,当时还为小学和中学合并的事与教育局“争吵”过!这是怎么回事呢?杨局长介绍说,当时徐老发现小学校人多地小,而中学则许多场地闲置,便向教育部门提出两校合并的想法。因之前宁蒗县没有过这样的先例,再加上其他各种因素,教育部门犹豫不决。后来在徐老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下,跑马坪秀清希望小学和跑马坪中学合并成为跑马坪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杨局长说,这是宁蒗县第一所合并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两校合并”试点的成功,随后在全县符合条件的乡镇陆续推广。两校合并,实现了资源共享,既节省成本,又提高效率,对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两校合并后,小学校原址于2011年8月成立公办“跑马坪秀清幼儿园”。徐大宏投资5万元购买幼儿床位。2014年12月10日,徐大宏夫妇及女儿徐婕来到跑马坪秀清幼儿园,徐婕代表上海西外外国语幼儿园向秀清幼儿园捐赠幼儿学习用品和帽子、手套、衣物、图书等。徐婕接过她父亲的爱心接力棒,继续资助跑马坪贫困学生。徐大宏热心捐资助学不仅影响家人,还利用业务关系影响客户共同参与这一公益事业。前几年一位德国客户到上海,徐大宏领他们到宁蒗参观秀清希望小学,受其影响,这位德国客户也捐赠40万元办一所希望小学,其爱人还主动要求留下来教英语。另外两位华裔美国人和奥地利人在徐大宏领他们参观完秀清希望小学后,在永胜县片角乡捐赠30万元办了一所立基希望小学。徐老说自己像个“两面人”!在上海,他是宁蒗的代言人,在宁蒗,他是上海的代表。路上,徐老破天荒地给笔者讲述这样一件事。当时在他的资助下组织了20名学生到上海世博会参观。人员名单确定后,有一老师临时给他反映,说有一名学生患有一种病,想报名参加这次活动顺便到上海复查确诊一下。徐老立马答应。到上海一检查,确诊是甲状腺抵抗低,医生说需要做手术,徐老自己掏钱帮这名学生做了手术,并答应资助她读书。徐老说,这名学生现在在云南大学读研究生,来宁蒗之前还给他写了一封信,说自己现在已有工资,希望徐老不要再继续资助她了,而去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徐老说,这样的孩子他资助过许多,但唯独她印象深刻,是因为她说了最后那句话。在宁蒗一中,徐老一行看望了在他的牵线搭桥下被资助的宁蒗第一中学高二文科班学生杨妍。一到学校,几位老师闻声赶来,主动跟徐老握手,并自我介绍说他们也是秀清希望小学毕业的,现在在这里教书。徐老高兴得主动与他们合影。徐老说:“看来我也是桃李满天下啊!”“你们如果有能力就去帮助别人,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徐老最后语重心长地说。

        壹读 2018年5期2018-01-24 16:37:30

      • “四大动能”激发宁蒗县域经济新活力
        文卢堡生(宁蒗县委宣传部部长)“四大动能”激发宁蒗县域经济新活力文卢堡生(宁蒗县委宣传部部长)宁蒗县城全景(姚金林/摄)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4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0.9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6亿元,同比增长2.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8亿元,同比增长9.3%。这是宁蒗交出的今年“上半场”成绩单。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如何寻找发展新动能?“山、少、偏、穷、特”的宁蒗,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主线,力推县域经济发展行稳致远,今年以来,全县经济运行呈现良好增长态势。重点项目拉动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项目建设则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今年,宁蒗县列入云南省“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2项,包括即将竣工投产的项目丽宁公路和力争年内开工建设的宁蒗红桥至永胜大厂高速公路;列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6项,包括丽宁公路和阿海电站;县级重点建设项目4项,包括永胜至宁蒗二级公路一期工程、宁蒗县拉子水库建设项目、宁蒗县丽宁公路开元桥至庄房段建设项目(东过境线)、宁蒗县城市供水管网新建及改造工程。项目立得来,还要落得下。紧盯项目建设进度,今年3月17日,总投资18445万元的第一批5个重点项目在宁蒗一中集中开工,标志着宁蒗县2016年73个重点项目建设正式启动。半年来,宁蒗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不断增加,1-7月,全县开工建设项目81个,累计完成投资16.7916亿元(含丽宁公路改扩建工程返还数15000万元,阿海电站6000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3.1%,增速暂列全市第二位。特色农业架起富民金桥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基,县域经济的升级和发展,离不开特色农业的强力支撑。宁蒗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气候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永宁坝子更是丽江“旅农结合”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最佳区域之一。近年来,宁蒗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禀赋,坚持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以蔬果、中药材、畜牧业等为代表的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推动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发展,为宁蒗县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蔬菜为例,截至2015年,全县投入蔬菜产业资金1674万,先后在全县15个乡镇建设蔬菜商品基地。种植中药材也成为宁蒗山区人民增收致富的一条新途径。宁蒗县自2010年发展中药材产业以来,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年总产量800吨;有中药材龙头企业6家、专业合作社50多个、经济技术协会10个,收入超过万元的中药材种植农户500户。2015年,宁蒗县被列为“2015年度实施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山地养鸡建设项目”实施县,根据项目实施方案,扶持2个龙头企业及4个专业合作社开展拉伯高脚鸡山地养殖。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公司及合作社将示范带动3700户农户开展拉伯高脚鸡养殖,年放养出笼商品鸡75.5万羽,新增销售收入8420万元,其中农户增收6660万元,户均增收18000元。今年以来,宁蒗县农业继续保持平稳的发展势头,上半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21735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7.4%;实现农业增加值973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生态旅游释放绿色动能当下,旅游业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俗称“小凉山”的宁蒗县,风景名胜众多,民族风情浓厚,有高原明珠泸沽湖和摩梭母系文化;有集高山湖泊群、万亩杜鹃林等景观为一体的青龙海生态旅游区;有古老灿烂的彝族“毕摩文化”、普米族“韩规文化”等各民族独特奇异的文化;还有永宁扎美喇嘛寺、元世祖忽必列南征屯兵日月河、土司衙署等人文景观。“十二五”期间,宁蒗县加大景区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不断开拓客源市场,全力推进旅游业的稳定、健康发展。2011年至2015年,来宁蒗的游客年平均增长18.4万人次,增长率为48.4%;旅游综合收入年平均增长1.03亿元,增长率为77.74%。其中,2015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30万人次,比“十二五”预期增长40%;旅游综合收入6.5亿元,比“十二五”预期增长42%。得益于旅游的发展。泸沽湖畔不少村民通过招商引资和自己做餐饮客栈等方式参与旅游,如今,家家户户已逐渐过上小康生活。伴随着2015年10月12日泸沽湖机场的正式通航,宁蒗旅游优势资源的开发大大提速。今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17.92万人,同比增长7%;门票收入达1578.75万元,同比增长9.29%。谋远思进凝聚思想动力县域经济的崛起,需要战略定力和实干定力。对县市一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而言,抓落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主要的工作,提高执行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尽管总体上来说今年上半年宁蒗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我们也要看到,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上半年全县工业经济增长乏力也是不争的事实:半年来,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亿元,同比下降1.8%。从上半年(GDP)增速6%来看,实现全年11%的目标任务较为艰巨,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强。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项目落地难,6个市级重点项目中尚有1个未开工,县级73个重点项目中上半年只开工22项,开工率仅有30%;二是新开工项目不足,特别是重大项目开工严重不足,尽管今年宁蒗县市、县级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有26个,但目前仅开工9个,开工率仅为34%;三是在建重大项目投资进度不理想,在建项目投资余额不足。困难面前,更需要我们谋远思进,以改革创新精神凝聚起发展的强大合力,狠抓重大项目落地,大力实施优势产业培育,力争在投资、建设和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努力把宁蒗建设成为凉山地区最美彝乡,确保如期脱贫摘帽、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盛夏里格岛(姚金林/摄)

        创造 2016年9期2016-06-05 14:57:44

      • 对大学生公益支教模式的相关分析
        张婧嫄梁茵茵朱琳娜张琪摘要:作为青年志愿者公益活动,近年来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大学生自身、城乡教育沟通也因此受到了较为积极影响,基于此,本文简单分析了青岛市高校大学生公益支教服务发展现状,并结合现阶段大学生公益支教服务存在的问题,详细论述了优化大学生公益支教模式的策略建议,希望由此能够为科学化大学生公益支教模式的形成提供一定帮助。关键字:大学生公益支教模式;“源夢”公益服务模式;短期支教前言:本文研究源于“源梦”大学生公益服务模式设计项目开展过程中所搜集的相关资料,这里的“源梦”大学生公益服务模式指的是具有可实施性、能够有效缓解当前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并更好进行短期支教服务反馈和改善的短期支教服务平台,考虑到平台的建立具备较高地域性,本文研究主要围绕更具推广价值的优化大学生公益支教模式策略建议展开。一、青岛市高校大学生公益支教服务发展现状(一)调查对象鉴于篇幅限制,本文选择了青岛地区10支代表性较强的大学生支教团体进行了调查,所调查团体均隶属于大学团委,其中不乏近年来在青岛地区、全国范围高校短期支教活动中拥有较高影响力的支教团体,所调查的10支团体均已形成较成熟的支教团队,因此围绕这类团体开展的研究将实现更具价值资料的获取。(二)调查结果通过综合运用实地调查法、结构式访问法、问卷调查法、数据信息处理法,本文总结了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前教学准备能力、支教中教学实施能力、支教后教学经验总结能力,由此即可从侧面了解青岛市高校大学生公益支教服务发展现状。1.支教前教学准备能力围绕大学生志愿者编写教学内容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开展针对性调查,调查结果如下所示:(1)编写教学内容能力。调查中发现很多志愿者存在收集教学内容单一、所编写教学内容较为主观、未考虑支教地学生实际特点等问题,教学内容因此缺乏可实施性,内容简单笼统、存在明显网络摘抄痕迹等情况均属于其中的问题典型。(2)教学设计能力。很多志愿者存在教学设计缺乏逻辑性、教案编写随意、可实施性差问题,忽视学生特征、教学背景、教授过程环节设计的情况也较为常见,一些志愿者甚至存在准备工作无实际意义仅为应付任务的认知[1]。2.支教中教学实施能力在对大学生志愿者课业辅导能力、课堂实施能力、师生交流能力的调查中,取得了如下调查结果:(1)课业辅导能力。未考虑学生学业水平偏低实际的情况较为常见,轻视中小学知识也使得多数志愿者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课业辅导成果,图1为初中班数学课课业辅导实景,从多名学生的小动作中可发现课业辅导能力不足引发问题的严重性。(2)课堂实施能力。就大学生志愿者实时调整教学内容能力、选择恰当教学方法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组织教学活动能力开展了综合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志愿者或多或少在课堂实施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预先准备教学内容不适合当地学生、大量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无法把握课堂节奏等情况因此在支教活动中大量出现,支教活动自然难以取得令人满意成果。(3)师生交流能力。调查中发现,学生们对志愿者不信服、支教志愿者难以转换自身角色、难以塑造教师威严形象等情况较为普遍[2]。3.支教后教学经验总结能力通过调查发现,上交简单支教感想和总结而缺乏有价值支教经验汇总的情况在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中较为常见,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并没有认识到总结经验的重要性,而是仅仅将其视作一项可以应付的工作,大学生支教团体换届也对支教后教学经验总结带来了较为负面影响。(三)问题分析结合上述调查结果不难发现,青岛市高校大学生公益支教服务存在严重的大学生志愿者能力缺乏问题,这种能力缺乏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薄弱、对支教对象需求不了解、支教目标不清晰等方面,而选拔标准不严格、教学培训不到位则是引发问题的根本原因。1.选拔标准不严格招募渠道单一、筛选标准模糊情况广泛存在于青岛市高校大学生公益支教服务领域,支教团队主要在本校内部宣传、未考虑支教团队实际需要情况也较为常见,志愿者组成结构单一情况广泛存在于各高校,而志愿者面试存在较高模糊性的情况同样广泛存在于青岛市各高校。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老志愿者、考核人员本身缺乏专业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教服务水平。2.教学培训不到位教学培训属于高校大学生公益支教服务的重要一环,但在调查中却不难发现,培训时间不足、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不系统、考核制度不严格等情况广泛存在于青岛市各高校,非教育教学专业人员培训、忽视教学能力培训等情况也较为常见,这些都使得参加公益支教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很难通过培训实现自身教学能力的长足提升,大学生志愿者教学理论、教学能力不足情况自然会因此大量出现[3]。二、优化大学生公益支教模式的策略建议(一)规范志愿者筛选机制结合青岛市高校大学生公益支教服务现状,青岛市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筛选机制的规范需围绕拓宽选拔渠道、细化筛选机制两个层面展开。1.拓宽选拔渠道各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短期支教志愿者招募宣传力度,这种宣传应在适当增加校内宣传的基础上发挥互联网作用,通过开展各地区支教社团交流、开展战略合作、建立支教网站即可有效实现选拔渠道的拓宽。考虑到智能手机已成为我国大学生标配,本文建议青岛各高校支教团队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开展长期化团队内部活动跟踪宣传,由此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即可为团队支教能力的优化提供有力支持。2.细化筛选机制筛选机制的优化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志愿者在支教活动中存在的教学经验与认知不足问题,考虑到短期支教的特殊性,各高校支教大学生的筛选必须考虑教育教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这就需要各高校在招募环节明确短期支教过程与相应任务,同时总结志愿者所需的基本能力。而在具体选拔过程中,则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笔试题目、面试题目做好筛选工作,严格的筛选将使大学生志愿者认识到短期支教的重要性,志愿者也将实现态度端正并正视自身能力,短期支教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将由此获得有力支持。(二)加强短期支教培训短期支教培训的加强需围绕增加培训时间、采用多样化培训形式、形成系统化培训内容、建立严格考评机制实现,具体策略建议如下所示:(1)增加培训时间。需建立不影响大学生学业的前提下,每周开展两次两小时以上的培训较为合适。(2)采用多样化培训形式。经验传递与分享、邀请教师指导、寻求各大高校支教社团沟通合作、开展实地考察等均可为支教培训效果提升提供支持。其中,带领大学生志愿者提前感受支教氛围可有效提升短期支教培训针对性,到与支教地区情况相近教育机构进行参观学习可发挥不俗效用。(3)形成系统化培训内容。需系统性教授大学生志愿者如何搜集、编写教学内容与教案,并关注志愿者衣着言语得体程度、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教学方法认知、与学生沟通交流方式开展针对性、系统性培养。(4)建立严格的考评制度。需通过制度严禁志愿者早退、迟到、缺席,并采用积分制、评优考核制度,具体考评可围绕“源梦”公益服务模式展开,由此即可进一步提升培训有效性。(三)引入“源梦”公益服务模式进行评估“源梦”公益服务模式能够通过“源梦”平台实现大学生参与公益支教服务的高质量评价,而通过评价自动进行积分转换,即可将培训机构赞助的课程与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短期支教的表现进行联系,这种联系将赋予短期支教新的价值,大学生也能够通过短期支教获得的提升社会技能课程实现公益风险与自身素质提升的双丰收,这将为在校大学生公益支教的规范化、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公益支教服务的社会效益也将实现长期提升。“源梦”公益服务模式的核心为一个面向支教大学生和受支教点的平台,通过双实名注册即可满足公益支教供需信息的发布需要,由此汇集教育人力资源、匹配大学生支教服务人员、合理供给支教点、引流线下进行公益支教服务,即可实现互联网优势、大学生公益支教服务需求、支教点实际需求的动态联系,积分制的引入则能够为在校大学生公益支教朝着规范化、科学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入“源梦”公益服务模式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公益支教服务不应具备功利性,这就要求“源梦”公益服务模式不应冲淡公益支教服务的公益属性,并真正关注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公益精神培养,由此保证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公益支教服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精神认同感,“源梦”公益服务模式才真正具备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结论:综上所述,青岛市高校大学生公益支教服务现状不容乐观,而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规范志愿者筛选机制、加强短期支教培训、引入“源梦”公益服务模式进行评估等策略建议,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公益支教服务开展路径建议,希望“源梦”公益服务模式的推广能够真正解决青岛市高校大学生公益支教服务存在的不足。参考文献:[1]李楠,潘瑞,田野.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6:631-636.[2]武建軍,王文邦,李世鹏.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基本现状与模式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7,09:70-74.[3]熊艳.“公益未来”视阈下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实践研究[J].求知导刊,2016,02:46-47.

        赢未来 2018年15期2018-12-21 12:46:44

      • 精准扶贫 情暖宁蒗
        首先感谢民政部组织这次赴云南宁蒗县的扶贫活动,让我有机会代表其他8家兄弟协会的同志一道交流我们的扶贫心得。我们都曾记得,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一庄严的冲锋号在中华大地吹响的时候,万里神洲,犹如久旱逢甘霖,沐浴春风,洒向四面八方。我们也不会忘记,在一间破旧的教室里,大眼睛姑娘穿着同样破旧的衣服,手拿着铅笔,爬在书桌上,瞪着那双充满渴望和忧伤的大眼睛。那双眼睛,刺痛了我们所有中华儿女心灵最柔软的部位,也柔碎了我们行业协会千万人的心。为了不再看到那忧伤的大眼晴,也不再让那双眼睛再次灼伤我们的泪眼。我们社会组织各行业协会商会积极行动,出钱出力,承担起自己对口扶贫单位的帮扶责任。作为社会组织,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发挥行业会员单位优势,在努力做好扶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们的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自2013年起,我会就根据原主管单位住建部印发的《大别山片区建筑业扶贫三年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参与帮扶工作,按照我们的行业特点,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地进行扶贫工作,重点对革命老区湖北省团风县的钢结构产业进行扶植。我会多次组织钢结构行业企业、专家、学者实地调研,先后邀请主管单位有关司局、国内钢结构龙头企业,如中建钢构、沪宁钢机、长江精工、浙江杭萧、山东万事达等大型企业到湖北实地考察,和当地政府对接,帮助查找团风县钢结构企业发展短板,经多方的共同努力,该县钢结构企业及钢结构建筑有了质的飞跃,为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近年来,我们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在协会所属行业发起倡议,动员行业会员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工作。我们曾先后向西藏藏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资助办公设备资金和体育设施资金。这次,我们8家协会的领导来云南宁蒗的任务就是按照民政部的要求,深入到最贫困的云南山区,跟各自对口的贫困县对接,实地考察具体扶贫项目,掌握第一手材料,回去后我们将根据各协会的行业优势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方案,造福我们云南各贫困县的百姓和孩子。在扶贫路上,一个也不能拉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总书记的指示,也是党和政府对13亿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党领导下的社会组织所承担的责任。面对新的思想,肩负新的使命,身处新的时代,我们社会组织要在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高政治站位,不断砥砺前行,在深度扶贫工作中,不断创新举措,坚决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作为新时代的社会组织,我们要听党话、跟党走,完成党交给我们的扶贫攻坚任务。我们要立足本职,自觉担当,全面准确地落实民政部在“全面推开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工作动员部署会上,专门对行业协会商会参与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的具体部署和具体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扶贫工作。这里我也代表此次来实地考察的各位协会领导,向云南的乡亲们表个态,请云南宁蒗的父老乡亲放心,党和政府不会忘记你们,我们行业协会也不会忘记你们,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帮你们早日摆脱困境,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民政部组织的这次扶贫攻坚活动,给了我们各行业协会商会与贫困地区群众密切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机会和机遇,我们会用真情帮扶,用柔情关爱。在帮扶的同时,积极为当地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尽最大努力为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情暖百姓,心系云南贫困山乡,努力构建新的扶贫鱼水关系。使命呼唤担当,初心引领未来!中国的社会组织将挺起自己坚实的脊梁,力挺贫困山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在脱贫攻坚的神圣使命面前,我们将肩负起社会组织的神圣职责,不忘初心,一往无前,充分利用行业会员企业优势,来回馈宁蒗彝族自治县大地26.42万人民群众!让我们在扶贫攻坚的新征程上再次扬帆远航,驶向理想的彼岸。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和民政部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云南宁蒗的明天将更加灿烂、美好!【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671-3362(2019)09-0015-01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19年9期2019-09-26 12:37:34

      • 师范类高校教师支教模式初探
        张虹(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400047)为解决城乡结合部、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师资队伍结构欠缺,知识构成、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相对落后等问题,加快构建城市人才支援农村新格局,重庆市开展了“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支农支教支医行动”,鼓励高校教师到基层支教,一方面对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和教师资源不平衡问题;另一方面,也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基层锻炼的机会[1][2]。笔者以一年支教工作为基础,分析了师范类高校教师支教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师范类高校教师支教的新模式。一、师范类高校教师支教现状新农村建设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难点和重点也在教育[3]。师范类高校教师支教是统筹城乡教育、缩短城乡教育差距的一项重要措施。(一)为城镇周边、农村等欠发达地区补充了师资长期以来,城乡结合部、农村等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1)学校教学设施陈旧简陋,满足不了正常的教学要求;(2)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师普遍短缺;(3)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教师待遇等原因,难于吸引或稳定优秀人才[4]。选派优秀教师赴基础教育和新农村建设一线支教,既为乡村中小学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活力,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稀缺学科教师匮乏问题,还为城乡教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相应提升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二)师范类高校教师已成为支教队伍中的重要力量2008年以来,重庆市每年选派百余名优秀高校教师到农村基层支教,高校教师已成为支教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类高校支教教师还肩负基层教学、了解师范生培养方向等多重任务。他们为受助学校带去新的课改思路和新的教学理论,帮助培养农村师资,并通过基层中小学的教学工作,明确中小学师资的需求和师范生的培养方向。而且,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积极鼓励高校教师赴农村基层支教,建立支教长效机制,部分高校已将基层支教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评定等的重要依据。二、支教问题分析(一)支教前期沟通交流不足支教一般采用的模式为:受援单位根据自身教师稀缺情况报教委,教委联系支援单位并下达支教人员指标,支援单位选派教师。整个过程中,支教前期三方缺乏沟通和交流,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1)新学期开学时,教师赴受援单位报到、接受工作安排,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了解学校情况、适应支教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2)受援单位对支教教师缺乏了解,不能岗才相适地安排支教教师工作,违背了支教的初衷。(3)支援单位对受援单位需求了解不深入,导致选派教师专业不对口,致使一些支教教师缺乏用武之地,不能很好解决受援学校实际问题。(二)支教中期工作重心偏移作为师范类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基层中小学教师的重任,支教过程中,更需要了解农村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从而调整高校师范生教学内容,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使他们更胜任基层教学工作[5][6]。从支教总体情况来看,高校教师进入农村中小学支教,主要的工作是日常教学,多数都承担了繁重的教学工作,有的一周课程多达二十几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大多支教教师已没有精力开展教研、培训农村教师、传授新教学理念等帮助提高农村师资素质的工作,也没有时间研讨和分析农村基层学校教师情况,高校教师示范的“种子”作用难于发挥,其工作重心存在严重偏移。(三)支教后期总结与反馈欠缺在支教过程中,受援单位与支援单位工作脱节。受援单位缺乏主动性,不能及时反馈教师工作及是否解决了一些学校实际问题等情况;支援单位只负责选派教师,只要教师安心支教,支援单位就已完成任务,不再深入过问支教教师实际工作和受援单位情况。支教结束后,没有开展任何形式的由受援学校、支援学校和教师共同参加的支教工作总结活动,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支教中存在的问题,使这些问题又延续到下一年支教工作中,难以真正实现选派高校教师支教的目的,支教效果不够理想。三、师范类高校教师支教新模式初探(一)构建“一对一”帮扶新模式,建立长效机制立足现在,着眼长远,建立一个高校与一个县(区)的农村中小学对口支援模式,受援单位与支援单位相对固定,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援关系,使支教学校成为受援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传递教育教学信息、提高教育科研水平长期稳固的大后方。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受援学校和支援学校的紧密联系、深入交流,掌握受援学校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派学校急需的支教教师,解决受援学校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在支援学校选派之前,组织有意愿参加支教的教师提前进入受援学校,掌握学校基本情况,如对教学条件、师资配备、学生情况进行摸底。若教学条件严重不足,则可事先向教育及社会福利机构提出建议,配备一定的教学用具和学生用品;提前对支教地方的师资配备情况进行调查,掌握地方学生的特点、学习进度、知识储备,更能了解支教的岗位所需,充分做好支教工作的准备,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在支教前了解对口支援学校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专业,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支教岗位。同时,受援学校也可发挥主动性,对支教教师进行选择。这种双向选择方式,有助于发挥支教教师最大才能,解决农村基层教育实际问题,实现支教效益最大化。(二)转变支教模式,发挥支教教师“种子”作用高校师范教师支教要深入农村教学一线,以听课、评课、提建议为主要形式,对受援学校教师进行教学指导;通过开展教研和专题讲座等,传递课程改革新动向,解决影响新课程改革的突出问题;要针对受援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传授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农村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城乡统筹;要着力改变高校支教教师“顶岗支教”的现状,充分发挥支教教师在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更新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要发挥支教教师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变单一的教师对教师的帮扶为学校与学校的交流,通过安排教师到支教学校短期学习、联合组织集体备课、共同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共享校本研修资源和课程改革成果等多种方式,力争使受援学校的育人整体水平实现较大提升。作为师范类高校教师,还要多方面深入了解受援学校对未来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从而培养出素质更高的,能够更好服务于农村教育的师范生。(三)加强交流沟通,推动支教工作要积极为支教教师提供与受援学校、教师交流的平台,定期召开支教研讨会,分享支教经验、解决支教问题,顺利有效开展今后的支教工作;要加强支教的过程管理,注重经验积累,形成一套更科学的富有指导性的支教模式;要强化效益意识,按照“借助支教教师培养本校名师,借助本校名师带动本校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的思路,利用“支教”工程实施的契机,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综上所述,“支教”是我国社会发展特定时期的产物,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师资源不平衡以及教育经费增长不足所致。真正实现城乡教育统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必须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必须制定有效政策,鼓励优秀师范生赴农村教育战线,给农村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必须加大农村教育投入,逐步改善农村教学环境,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1]焦丽珍.对师范院校扶贫支教模式的思考—由日本师范类教育实践模式引发的启示[J].长治学院学报,2011,(28):87-89.[2]宋安超.关于高校教师参与支教工作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20).[3]巨立强.教师下乡支教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现代教育科学,2010,(2).[4]卫小慧,瞿垫.免费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现状调查与思考——以西南大学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148-151.[5]程海燕,王小丁.试论高师院校大学生的教育实习模式——扶贫顶岗支教[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9(5):95-98.[6]罗安元.重庆高师院校体育支教目的再认识[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7).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2012-08-15 00:54:42

      • 从八个方面着力推动宁蒗跨越式发展
        中共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发展史、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自觉立足自身实际,精心谋划发展举措,全面开启新征程,从八个方面着力推动宁蒗彝族自治县跨越式发展。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确保正确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更加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完善议事决策机制,把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咨询论证、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事项决策的基本程序,完善县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要事项重点工作机制和决策咨询机制,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的重点放在农村、重点建设项目、生产经营一线和社会矛盾集中的地方,问政把脉、解决问题。着力精简会议文件,坚决反对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切实改进服务,提高效率,坚决反对“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加大政务督查督办力度,改进督查方式,用好督查成果,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干事者鼓劲,为担当者撑腰。抓住改革开放这个关键,增强发展信心。把改革开放贯穿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来,主动对好标、定好向,从中找思路、找方法,去创造、去突破,自觉破除思维定势,坚决摒弃与新要求、新形势、新使命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与工作方法。积极主动开展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大讨论,勇于打破固有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找准自身发展与新时代要求的契合点,把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主攻方向,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走在前列。当前,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要让“解放思想”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成为常态,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夯实责任,真抓实干,形成脱贫攻坚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圆满完成脱贫任务。深化“将改革深入推进,将改革进行到底,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使改革和开放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认真落实好云南省、丽江市已出台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改革措施,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国资国企、行政管理、财税金融、生态文明、司法体制、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更大成效,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大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夯实产业发展这个基础,壮大发展实力。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调快调优一产。大力发展粮食、经济作物、生物、畜牧、林果“五大高原特色农业”。依靠冻精改良技术支持,引进优良肉牛品种,力争打造几个肉牛养殖示范基地,扶持养殖大户,带动全县畜牧产业发展;通过提质增效和政策扶持,重点发展以马铃薯为主的传统特色农产业,建设滇西北地区最大的脱毒种薯供应基地;积极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二是加快发展新型工业,调快调强二产。大力发展生物创新、绿色能源和矿产业;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依托宁蒗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通过引进有实力、有诚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对特色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一个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展示园区和宁蒗县电子商务物流城;抓好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和协调服务工作,确保8对保留矿井按时完成技改并投入生产。三是依托泸沽湖景区神秘独特的摩梭文化和得天独厚的秀美自然景观,紧紧抓住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全面打造“丽攀经济走廊”、云南省全域旅游创建和丽江打造“一体两翼”等机遇,扎实推进“一湖一城一坝一带”建设,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步伐。以建设摩梭特色小镇为平台,以提升泸沽湖景区为5A级旅游景区为载体,推进泸沽湖特色小镇集群建设,全面完善服务设施,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实现由观光型旅游向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商务旅游、康体旅游等复合型旅游转变,旅游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牵住脱贫攻坚这个“牛鼻子”,补齐发展短板。一是站位再提高。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切实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二是施策再精准。按照宁蒗县脱贫攻坚“1956”工作思路,层层签订“军令状”,采取超常规措施打好脱贫攻坚战。实施好产业脱贫、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发展、保障兜底、“五网”建设、城镇带动、创业创新、金融支持9大脱贫工程。三是教育再深入。继续坚持走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路子,深入扎实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唤醒贫困群众的脱贫主体意识,增强群众的脱贫本领。四是驻村帮扶再强化。确保每一个贫困村有一个驻村帮扶工作队、每一个贫困户有一个帮扶责任人,绝不允许驻村扶贫队员滥竽充数,绝不允许挂名式帮扶,坚持在急难险重的脱贫攻坚任务中锻炼干部、考察干部,用脱贫攻坚的实绩来选拔任用干部。五是责任再落实。注重扶贫脱贫政策的集成和落地,细化实化扶贫脱贫政策,扎实开展政策实施情况督促检查,确保发挥最大效应。突出项目建设这个重点,舞动发展“龙头”。一是做好重大项目的谋划和储备,做到建设一批、谋划一批,补充一批、储备一批。积极配合做好西香高速宁蒗段、华坪荣将至跑马坪高速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古城至宁蒗高速公路,宁蒗至盐源、泸沽湖机场至永宁竹地二级公路前期工作,认真做好宁利水库、上库脚水库、泸沽湖摩梭特色小镇前期工作。二是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破解综合交通体系瓶颈,突破水利基础设施制约,补齐物流基础设施短板,优化能源基础保障能力。全力推进宁蒗至永胜高速公路、宁利水库、女儿国镇供水工程、宁蒗小康家园、泸沽湖沿湖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三是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撬动功能,加强与金融机构、企业的合作,吸引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创新融资方式,逐步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机制。写好城乡统筹这篇文章,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一是走特色城镇化道路,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尽快完成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国土开发“三规合一”编制,以加快县城和集镇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着力打造彰显彝族建筑特色的花园型新县城。结合“四治三改一拆两增”思路,加快老城区改造提质、完善功能,重点推进北片新城区建设,加快实施新城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和宁蒗河河滨走廊建设,郑家河、刘家河、三岔河等河道治理项目,使北片新城区成为承载和引领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引擎。加快推进战河、永宁、红桥撤乡设镇工作,提升城镇化水平。坚持建管并举,扎实开展城区综合治理和乡镇环境整治,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二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积极申报省级园林县城,着力实施好乡村“七改三清”工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完成乡镇“一水两污”项目,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一优势,改善发展条件。一是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好宁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积极争取国家级公益林补偿项目和国家级、省级公益林管护建设项目,提高各级公益林的补偿标准,逐步实现公益林补偿和管护同标准全覆盖的目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实施“天保”、低效林改造等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二是持续抓好泸沽湖环境保护。推进泸沽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实施泸沽湖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环湖截污工程、湖滨生态带建设工程、入湖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新建环湖路生态修复工程,打好泸沽湖“污染防治”攻坚战,兑现“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泸沽湖”的承诺。三是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县城、中心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配套建设污水管网。加强城乡环境整治一体化,全力打造“卫生宁蒗”,提升宁蒗城乡形象。四是转变生产方式,节能减排降耗。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改变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五是守护美丽家园,构建防灾减灾体系。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恢复、修复和治理,增强区域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形成有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巩固民族团结这个基础,推动各民族共同进步。深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切实做到围绕总目标抓牢民族团结、服务总目标推进民族团结、落实总目标体现民族团结。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持续加大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力度,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结合脱贫攻坚等惠民工程,聚焦身边变化,讲透党和政府的关怀、讲好党的惠民政策、讲明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讲好民族团结动人故事,增强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行动自觉。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落实各民族“共融、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创、共享”措施,畅通各民族沟通交流的渠道。

        社会主义论坛 2018年6期2018-04-01 12:28:40

      • 眼泪和汗水浇灌的风景
        文/阿鲁·中华(宁蒗县人民政府督查室主任)眼泪和汗水浇灌的风景文/阿鲁·中华(宁蒗县人民政府督查室主任)宁蒗县县长沙文明给“十大立德树人优秀教师”颁奖对一个办公室工作人员来讲,召开会议司空见惯,欢迎鼓掌不足为奇,可是2015年8月26日在宁蒗民族中学礼堂召开的“宁蒗彝族自治县教育工作会议”着实让我激动了一回,会上止不住热泪盈眶,会后总还是沉思久久,坦诚而言,我参加工作十余年,难得因为一个会议而如此激流涌动。会议从9点钟正式开始,议程只有三项,第一,县长沙文明讲话;第二,沈副县长宣读表彰决定;第三,进行颁奖仪式。会议时间只有短短50分钟。会议结束时,我还是跟往常一样到主席台收拾领导的杯子、材料等杂物,顺手整理县长讲话稿的时候,意外发现稿子有些潮湿,心底掠过一丝疑问,莫非今天参会人员超过千人,县长会紧张,可仔细一想,不可能,作为一名县长什么风浪不曾经历,更何况会议可以说是领导的家常便饭。疑问过后,县长在25日晚上讲的几句话,突然成为我蒙太奇思维的拼图,他说,“宁蒗县是全国贫困县,教师是贫困县最贫困的工作人员,平时,他们的白昼都从黎明开始,甚至有些时候,连早餐都来不及享用,明天,我要以一名普通教师的生活方式体练一回”,忆及此话,我禁不住鼻尖发酸,原来这潮湿来自县长的手心虚汗,原来这潮湿来自县长的用心良苦,我百感交集。我知道这是县长用疼痛的方式牢记疼痛表达疼爱。自治县成立快60年,有没有哪位县长热爱教师胜过爱自己,有没有哪位县长用亲身体会的方式体察教师的艰辛,有没有哪位县长年近花甲还毅然决然空腹讲话。没有,绝对没有!这一次,我在县长手心的虚汗里深刻领会枵腹从公的意义。眼角挂着泪痕,为了避免让旁人看见,我胡乱把眼神挪向会议背景屏幕,原本想借此平复一下波动的心情,又无意中看见“尊师重教、关爱学生、立德树人”十二个字,粗看一眼,这也没有什么稀奇,无非就是布标上的几个字,再认真一看,十二个字内涵深刻,层次分明,熠熠生辉。首先,教师是知识和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传播者,也是各民族立德树人的设计者、建设者。尊师重教,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宁蒗一个贫困县能打造出小有名气的教育名片,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都像尊重祖母、舅舅一样尊重教师。其次,学生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是今天的花朵、明天的栋梁、民族的期盼、未来的希望。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爱,教育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爱是教育的灵魂。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也是我们各界人士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用情温暖孩子,用爱呵护成长,宁蒗的明天才会更加欣荣。第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我们在会上表彰“十大立德树人优秀教师”,希望广大教师以他们为模范,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从教风范,用真爱教育学生,用真情温暖学生,用真心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立德树人。是啊,开会就开这样的会,时间简短,议程紧凑,字字珍珠,句句有意。我在精简凝练的字眼里看见高屋建瓴的远光。思维的阀门一旦被打开,就再也关不住泄洪的感动。我又回想到颁奖仪式上的一个细节,当县长给被北京大学录取的学生沙务嘎表彰的时候,一家人穿着民族服装上台领奖,那一幕撩人心弦,那一刻弥足珍贵。宁蒗是一个从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等多种社会形态直接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彝族自治县,社会发展程度很低,教育是我们唯一的最好的出路。北大,是教育事业的梦,也是宁蒗各族人民的梦,只不过这个梦非常遥远,所以从来就没有想过一张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和几套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一起上镜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今天看到了,体会了,是一种骄傲的感觉,是一种自豪的感觉,这骄傲和自豪,不只来自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来自于一种县委政府的高瞻远瞩,用一场规模的会议宣扬,用一种恰当的方式鼓励,用一种巧妙的方法鞭策,真正达到了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的目的。会中,工作人员说有一位老妈妈要求参会,我看了看时间,已经九点半。我走出会场了解具体情况,她说:“我是周亮的妈妈,今天从20公里以外的辣子洞赶来参会,由于堵车,现在才赶到,还能不能进去参加会议?”,我一方面考虑到会场内已经座无虚席,一方面考虑到会场内人员随意走动影响不好,所以对她说:“会议快要结束了,况且没有空位,您老人家就不要参会了,会后由教育局负责传达会议精神,您先.....”我的话还没说完,老妈妈的眼泪就欻欻流出来,嘴里还嘟嚷着“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感谢你们这么关心支持我的孩子......”这突然的举动使我有些不知所措,静心一听,话里还有因为迟到而自我责备的言辞。那一刻,我深感,在社会变化无常、人心难以揣测的今天,可真还有这么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民,用真诚的眼泪滋润教育事业这块希望之田,作为一名公务员,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在教育工作上不尽自己的微薄力量。会前,会议门口,参会人员压肩叠背、熙熙攘攘,一种莫名的担心油然而生,我担心会有铃声响动,想不到整个会场鸦默雀静;我担心会有人低头微信,想不到参会人员个个仰首伸眉;我担心会有嘈杂声音,想不到整个过程只有掌声雷动;我担心会后人流拥挤,想不到出场井井有条。千人会议是宁蒗县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会议,参会人员是年初“两会”的两倍多,想不到会议秩序如此完好,会议效果如此完美,我在项背相望而不失礼节的人群里沉思,这就是教书育人的些许成果,但在教育工作上,我们期待更大更好更满的丰收。25日晚上,政府办和教育局还组织进行了颁奖仪式的彩排,其间一段插曲,十大立德树人优秀教师只能到位九个,一位老师送孩子去香港读书而不能参会,政府办建议缺会人员不能找人代替,因为在新闻媒体上讲究实事求是,不好以假乱真;教育局建议还是找人代领奖牌和奖金,说是“十大”,只有九个人上台不妥。当然,争议的结果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从中看出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作风,在细小的争执中,我感到无比欣慰,我已经看到一道“以领导为元首、局办当股肱、秘书作经脉、共织成一体、同相待而成”的团队风景。25日晚上我们加班加点,把会议的细节想了又想,回到家中已是12点,马主任还要求26日早上7点出发,打好前战。忙是政府办的习惯,但如此宵衣旰食还是头一回。教育局要求教育战线参会人员早上六点出发(为了不让参会人员等太长时间,我们最后进行了适当调整),不能驾车前往,必须安步当车,确保准时到达,确保道路畅通。在心细如发的思维里,在严字当头的要求上,我深刻体会到:大到处级领导、中括末流小官、小至后勤秘书都做到了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共同担当起教育的希望、未来的希望。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不久,我看到了一条非常暖人的消息,战河乡战河村委会设立村级奖学金,2015年投入12500元奖励了12名考上大学的学生,虽然投入不多,力度不大,但会议的感召力有了感应,激发力点燃星火,我止不住在信息上落下了几句感言,我说这是真正的行动,这是基层的感动,这举动向风慕义,这行为像心像意,下笔千言难尽肺腑,点赞一百难遏涕泗。窗外雨声淅淅沥沥,犹如纯华的醍醐灌入我的脑海。宁蒗,我的家乡,党重教、政兴教、师乐教和民支教的大好格局已经形成,尽管道路还有些泥泞,但我已经看见,云的另一面晴空万里,一片蔚蓝。望着烟岚云岫的群山,我无比神清气爽。颁奖会议现场

        创造 2015年9期2015-10-15 01:29:50

      •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海安模式”
        杨亮/江苏省海安市农业农村局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现代化,人才是关键。江苏省海安市高度重视农村人才培养,构建了“培训+认定+政策扶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海安模式”,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民生实事项目,新型职业农民社保扶持政策是全市积极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通过培育一支稳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全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概况2018年以来,围绕稻麦高产、生态健康养殖、设施园艺、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专业共举办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训班90期,培训小农户、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返乡回乡农民工共计10810人。通过开展培训,为海安市促进农业生产,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助力。2019年,海安率先出台政策,明确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并参加企业职工社会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由市财政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按年度个人实际承担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初级补助30%,中级补助40%,高级补助50%。实行“先缴后补”、按年发放,补贴期限暂定为三年。于2020年正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当年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24名(初级),对其中缴纳社保的148人给予社保补贴,共计补贴53.28万元;2021年有208名被认定为海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初级),223名新型职业农民(初级)复核合格,对其中缴纳社会保险的319人给予社保补贴,共计补贴1196423.94元。2022年,全市新认定新型职业农民预计不少于150人,新型职业农民总数达580人,为全市培养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做法组织实施,注重联动。建立海安市职业农民培训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局。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农民培训工程的组织、协调、管理和实施。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农民培训工作。在实施农民培训工程过程中,坚持以“政府推动、部门实施、任务到村、加强监管”为原则组织实施。各区镇分别建立由分管农业的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组,负责本镇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明确一个牵头单位,确定一名联络员,具体负责各镇农民培训工程的组织、协调、管理等工作。整合机构,强化工作职能。2020年9月,由原农干校、农机校整合组建的海安市农民教育培训指导站挂牌成立,标志着海安新型职业农民工作迈入新的阶段,将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从业技能为核心,以推动主导、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为导向,大力开展技术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工作。出台政策,考核激励。市、镇、村三级均十分重视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市领导多次就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把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全市年度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项目并对各区镇考核,各镇、村也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列入考核指标。结合实际,开展培训。在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时,能够结合全市产业发展,科学确定培训专业,合理安排贴近本市实际的技术课程。一是围绕稻麦吨粮创建、畜禽养殖技术、蔬菜种植技术开展种养专业培训班,为全县农业生产做后盾;二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供助力;三是对新认定职业农民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为海安农业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四是推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优秀的家庭农场主到省属高校深造学习。在开展培训过程中,坚持一切为了参训农民的指导思想,依据实际情况,将大部分培训班放到相关区镇开班办学,方便参训农民就近学习,保证农民参训到课率,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培训班结束后,安排人员对参学农民进行定期回访、技术指导,保证了学习效果。政策支持,资金扶助。海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一是鼓励大学生回乡务农创业,对高校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社会化服务三年以上给予一次性学费补助每人1万元;二是创业扶持。在现代农业园区设立创业园、科技孵化基地,为大学毕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创业支持;三是鼓励社保对接。经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并参加企业职工社会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由市财政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在享受社保补贴三年结束后,凡连续从事于农业生产经营的,按原标准减半继续补助3年等等;四是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政府出台的土地流转、农机等农业补助和信贷支持;五是对于符合条件的优秀职业农民、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家庭农场,优先申报承担涉农项目;六是优先评优。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训。为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在培训专业设置上,全市今后将重点围绕“一根丝、一条鱼、一枚蛋、一滴油、一粒米”“五个一”特色产业,结合各区镇农业特色分类开展培训。在培训课程安排上结合农民的兴趣需求和本市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服从产业发展,合理安排贴近实际的技术课程,保证农民学到所从事产业的关键技术和技能。在培训对象的选择上,以小农户与低收入农户为基础对象,重点突出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户,同时将返乡下乡创新创业者、返乡回乡农民工等纳入培训范围,加快扩大全市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农业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对农民教育培训讲师团队伍进行更新,吸收优秀的乡土人才和青年技术干部加入,将探索与高等院校开展合作,邀请专家教授进行授课,提高培训质量。加快新型职业农民认定。2022年,海安市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进行了优化和调整,一是适当放宽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相关条件,继续培育更多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二是稳定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强宣传与引导。目前《关于印发海安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文件已出台,今后将按照新的文件要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通过媒体和区镇重点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典型事迹和成功模式的宣传,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有尊严、又体面的职业,同时广泛宣传职业农民认定条件和相关扶持政策,提高认定政策对职业农民的吸引力,让更多的农业主体参与其中。□海安新型职业农民标兵吴鹏创立大鹏羊业

        江苏农村经济 2022年9期2022-10-17 15:43:32
         

        • 大学生短期支教模式创新研究
          姚祎辰胥淳方(郑州大学国际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扶贫先扶智,教育当为先。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乡村教育的发展,对公益支教事业保持高度关注。在大力支持教育扶贫、以教育推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支教队伍中,为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助力乡村脱贫振兴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传统支教模式所带来的弊端也不可忽视,在后疫情时代下,如何对传统支教模式进行创新,使之满足不断变化的时代所需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立足于2021年河南省商丘市M县暑期支教活动,通过对传统支教模式弊端进行分析,对在后疫情时代下支教模式创新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1大学生支教现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1.1传统支教缺乏变通。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学生支教遭到巨大冲击,大部分线下支教活动被迫取消,也有部分转为线上,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这反映出传统支教模式对于外部风险的抵御能力不强,亟需进一步的发展与改进。此外,伴随着互联网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使用上互联网设备。农村儿童可以在家长的监护下学习线上课程,足不出户就可以学到更多知识。这使得适龄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线下教学需求下降。以上问题,反映出传统支教模式应对时代变迁的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1.2传统支教在时间、成本、安全等方面存在缺陷。首先,大学生支教多为短期支教,且多集中于寒暑假[1]。活动开展时间较短,影响力也有限,无法切实满足当地所需;加之有时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停课,支教时间实为有限,支教时间不足使得支教团队无法更充分的开展教学活动。其次,支教前期培训费、支教过程中往返路费、伙食费、住宿费等费用大部分由志愿者自己承担,经费限制导致支教团队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再次,由于支教地多为偏远地区村镇,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安全问题也成为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1.3课程定位模糊,缺乏适应性与灵活性。短期支教课程包含文化课与兴趣课,文化课与义务教育内容重复,兴趣课则缺乏实践意义,虽然有助于当地儿童开阔视野、增长眼界,但短期而言影响微乎其微。此外,伴随着乡村教育的逐步发展,对于法律常识等知识需求进一步上升,但相关支教课程没有得到较好的安排。同时,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农村学校相关心理教育课程开设不足,当地人普遍认为没有必要,但大部分学生希望开设相关心理课程,以改善缺乏与周围人沟通与交流等造成的心理压抑,在留守儿童群体中这种需求尤其紧迫。1.4支教团队缺乏统筹协调与管理。由于传统支教多为短期形式,从团队组建到开展活动用时往往较短,缺乏系统的规范与管理。这使得支教团队在实践过程中主观性、随意性较强,对于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不足。同时,团队人员素质存在差异,使得支教效果进一步受到影响。2大学生支教模式创新探索2.1推进大学生支教活动常态化,构建“高校+平台”“基站+农村”新发展模式。推进大学生支教活动常态化的核心是扎实建立大学生与乡村之间的联系,改变以往短期、临时性的间断联系状态。其中,建立这一机制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以网络为基础建立一个专业的平台,保持及时沟通,并对其功能进行拓展,提供更加多元、持续的服务。在大学生借助平台与乡村学校开展合作的同时,高校也要逐步同乡村建立联系、形成互信。通过构建平台+基站的新形式,弥补以往支教活动的不足,推动支教活动常态化发展。平台承担与志愿服务队对接、大学生志愿者报名与培训等诸多功能,基站立足乡村现状,及时反馈乡村教育所需,为当地孩子及村民提供必要的服务,是支教及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的重要载体。两者之间进一步构建互选机制,一方面,由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依据实际情况选择支教地区与所授课程;另一方面,由基站(支教地学生)选择授课老师与开展活动等。通过平台与基站的连接,可以保持沟通,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2.2解决传统支教模式的不足,创新N+1支教模式的应用。曾尹[2]等曾针对G市某支教团队支教活动开展,设立N+1的支教新模式,即由多人开展线上远程教学活动、线下一名队员实地辅助控场的新模式。这个模式大大降低了支教活动开展的成本,消除了安全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支教模式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但这种模式在对接合作、课程开展、设备操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仅适用于小规模的支教活动开展。因此,本文在N+1模式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实际上,将线上支教真正融于其中,使得志愿者与学生均有良好的体验感,同时处理相关突发事件与应急状况,仍需要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志愿者前去支教。考虑到支教地点与大学生志愿者所在地远近情况,采用近邻调配的方式,优先调配距离支教地较近的大学生志愿者前去;同时依托乡村基站,逐步培养一批当地社工参与基站以及课程的协调与管理,以弥补疫情常态化下大学生志愿者无法前去参与线下支教的情况。基于N+1+1模式,在寒暑假时,开展线上+线下模式授课。大学生志愿者通过远程线上课程平台,向学生讲授逻辑数学、趣味英语、故事会等易操作课程;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前往支教地,开展手工、美术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平时以及突发时刻,由基站社工负责维护和运营线下基站,并由社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相关需求,便于支教老师更好的开展支教活动。学校、家长也可以从后台及时查看孩子上课与表现情况,进行点评与反馈相应问题。学生亦可以通过平台观看回放来巩固知识点。2.3依托实地情况,创新支教课程设置。针对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乡村日益发展的教育所需,需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切实开展有意义的支教课程,同时对已有课程进行改进,满足学生对于趣味性、拓展性等方面的需求。2.3.1开设特色课程,满足农村所需。开展普及法律、生活常识、金融知识等素质课程,一方面使志愿者所学专业与教授课程相匹配,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当地孩子起到普及知识、增长见识的引导作用。将当地特色融入其中,引导孩子们回归乡村、走进乡村、体悟乡村,使孩子们在潜意识里逐步培养起对乡村的热爱与自豪,这对于发掘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有着重要作用。2.3.2对传统文化课程及素质拓展类课程进行创新。首先,文化课程设置应更多关注于当地儿童思维养成、习惯培育、素质拓展。采用生动活泼、易于儿童接受的形式,开展有意义的课程设置。其次,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养成,在立足于乡村现实的基础之上,开展切实可行的素质类课程。

          现代农村科技 2022年2期2022-11-18 12:05:34

        • “互联网+支教”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钟佩珊毛淑君陈丹淳袁浩栋张丽敏摘要:近年来,各高校大力提倡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实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云支教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被运用、接受。受到疫情的影响,团队无法前往支教地区进行线下授课,因此,将线下的课程知识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传授给孩子们。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云支教能够有效且迅速地打破传统支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让支教地区的孩子们享受到免费且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能让更多志愿者们参与到云支教中。关键词:公益;创新;云支教一、云支教开展背景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服务平台和资源,探索网络化教育新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促进教育公平。当前,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城乡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特别是部分偏远贫困地区的乡村,存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和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大学生支教作为一种助力教育的方式,积极响应党十九大提出的“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理念,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无法进行以往线下的支教模式而是以“云支教”模式对支教地区实行知识和爱的传递。公益支教旨在关心爱护贫困地区留守儿童以及提高当地孩子的受教育水平,但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支教方式是以传统形式展开的,即短期支教。短期支教是相对于一年及以上的长期支教,大学生的短期支教主要是利用寒暑假等相对集中的一两个月开展支教活动。大学生的短期支教行为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支教质量参差不齐,容易对支教客体造成负面影响。同时,现如今短期支教主要有支教资源分配不均、支教成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公益活动流于形式、空间距离容易诱发安全隐患、支教周期短无法保证支教活动的稳定性等问题存在。相对于面对面教学的传统支教模式,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云支教”能迅速克服传统支教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给支教学生带来更好的体验,给支教团队提供人身安全保障,有利于推动偏远贫困地区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改善城乡教育不平衡的现象。大学生支教是对大学生、支教地区、社会都有益的一项活动。它让青年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开启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通过“三下乡”活动,我们国家把发展经济、建设小康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为农村中心工作服务。为实现更好的支教效果,大学生支教活动要“入乡随俗”、要精、要新、要实、要把支教活动的准备和策划中体现的创新活动和项目落实,在实际中运用和开展,解决当前支教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支教的魅力。二、云支教与传统支教的对比(见表)三、云支教开展的可行性近年来,我国提出多个扶贫支教计划,并提出“扶贫先扶智”的理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出现了一种新型支教模式——云支教。“云支教”是一种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形势下衍生的新型支教模式,与传统支教模式相比,该模式能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更能打破传统支教方式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更加符合疫情防控工作和顺应时代发展。(一)善用网络优势,顺应时代发展据CNNIC《2020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6.4%,较2020年3月基本持平;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2.3%,较2020年3月提升6.1个百分点,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缩小6.3个百分点。逐渐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已经被运用到各个领域,同时受到疫情影响使得网络教育大规模发展,加深了在读学生对上课软件及平台操作的了解,也提高了同学及家长对“云支教”这种创新教学方式的接受度,这无疑为“云支教”的实行和推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信息化时代深入发展、网络的普及改变着乡村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乡村教育发展,通过“云支教”可减少传统支教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各类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并且能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二)新颖教学方式更吸引学生传统支教形式主要以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为主且教学内容一般局限于语文、数学等理论课程。通过互联网可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制定更具有新颖性和更贴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案,如文体、科学以及心理方面等,同时也借助网络平台运用视频、动画等多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教学形式的多样、内容的新颖一定程度上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云支教”将多种不同的媒体技术综合运用来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并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循环,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三)疫情当下,网络支教更安全一场突然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全国人民的出行以及生活,虽然疫情暂时得到一定控制但我们仍需积极响应国家疫情防控的号召,减少外出、减少接触。疫情并无法阻挡支教人员的热情,支教人员通过一块屏幕,一根网线在疫情下连接到支教地区,给当地学生传递知识传递爱。疫情当下,通过“云支教”必然保证了支教志愿者与孩子的安全,做到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不给国家添乱的同时也完成了给远方孩子进行知识传递。“云支教”讓一块屏幕、一根网线成为孩子学知识、看世界的窗口。四、分析云支教的成效(一)新颖教学方式,打破传统教学1)云支教利用“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相对优势,对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教育欠发达地区进行支教,为当地和外界搭建了“信息桥梁”,打破了传统面对面的支教教学模式。在满足支教对象需要的同时,团队成员克服了实地支教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等问题,运用发达的互联网视频通讯等信息技术,实现线上一对多的支教形式,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为高校学生支教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全新通道。相对于传统支教,云支教是一种更为开放的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远程教学这一技术手段,不再限制于“语数英”传统文化课的教育中,也可以将科学知识教授给支教对象,更多地可以优化教学资源,从而满足当地学生的多元化要求,拓宽当地学生视野,实现科学启蒙教育。2)云支教弥补了以往传统支教模式存在的可持续性差、支教效果不明顯、支教成本过高等不足。将传统的面对面支教模式与云支教课堂相结合,主讲老师通过开视频与支教对象实时互动,助教老师对课堂进行辅助管理、课后作业的监督等,使线上支教活动具有常态化,只要拥有一台手机或电脑、下载上课所需的软件就可以进行;且支教活动成本低、不受空间约束,不需要来回路费、伙食费以及相关教材费,特别是在当下疫情期间,在家进行云支教活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与便捷性,对团队成员以及支教对象都有一定的保障性。(二)优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多元化要求1)云支教可以是开拓学生们视野的工具,利用腾讯会议、微信等软件与学生们进行互动,所涉及的课程不止简单的语数英,还包括趣味语文、党史故事、绘画课堂以及经典奥数,也对学生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常用知识和英语课外知识进行了拓展与讲解,丰富他们课内外知识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我们团队将在支教对象有需要的情况下,在继续完善相关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努力提供更加丰富的中后期课程,新增其他学科以及兴趣课,为支教对象提供更多拓宽视野的知识课堂。2)云支教利用新颖的技术,可以开设美术、音乐、计算机、手工、科学、心理等课程,让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并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开拓学习领域,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通过拟建多种不同课程与环境,丰富学生们的课余技能和培养兴趣需求;基础的科学知识的可为学生开拓新的学习领域,让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能接触到最新科技,丰富其科学视野和思维;心理课程可以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和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烦恼诉说、心理咨询,志愿者们也可以随时随地为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辅导和正确的引导。(三)锻炼志愿者能力,促进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团队多次开展线上会议进行讨论,并反复对所问卷、海报进行修改、打磨,对所开设课程内容及相关课件不断修改、演练,最终展开了为期一周的云支教活动,成功地向支教队伍成员及支教对象发放。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考验了团队成员的耐心、细心以及对待云支教活动的责任心。每堂课后进行小会议,对课堂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措施,学生们课上的积极配合和课下学生家长对我们的支持与鼓励,成功地鼓舞了我们团队众人。让我们进行了充分的锻炼与磨砺,有效的加强了我们与支教服务对象及家长的沟通能力和面对问题的应变能力,激发了我们青年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提高成员之间的配合度,使我们在课余生活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社会责任感,积极响应“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号召,不断实现个人价值。五、云支教的优化策略(一)云支教前,制定计划收集所有有意愿参与云支教的小朋友的信息,针对不同的年级等制定不同的支教方向与内容。对所有有意愿的大学生进行专业且有效的短期培训,使其对支教对象、支教方向和支教内容有深刻地了解,从而使其支教能力和支教质量达到云支教的基本标准。(二)云支教中,实施并监督虽然大学生是主要的支教操作者,但是教学权力应当由云支教团队和云支教平台进行监督。云支教团队可以通过对支教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小测验获取其教学效果,云支教平台可以通过对支教过程进行监督,最终进行改正和调整。(三)云支教后,总结整改支教大学生应该就支教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整改,同时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积极研究适合乡镇学生的课程并通过有趣且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屏幕前的学生。云支教平台也应该针对支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修改。六、云支教的发展前景支教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教育公平的合理存在,是受到当代社会认可的,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云支教的出现能为我国支教事业的发展添一份力量。互联网的发展为云支教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云”概念被运用在多个领域上,运用在教育上并不是史无前例,猿辅导、有道精品课等软件已经为远程教学提供了运行的模板,远程教育是一种十分成熟的模式,优良模板的参考让云支教的发展有先例可循,与各大成熟的远程教育平台合作也是云支教未来发展的一种方向,它不仅能帮助边远山区孩童接受优良的教育也能让平台获得声誉和流量是双赢的合作。云支教是信息技术发展和支教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有利于推动偏远贫困地区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以及教学设备的信息化更新,改善城乡教育不平衡的现象,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城乡教师和城乡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扩大在线教育对偏远贫困地区的覆盖;鼓励更多教育机构、大学生、企业、和城市学校加入云支教,给更多乡村学校提供教育支持,有效解决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学校的对接难题。符合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也没有技术的壁垒和门槛,云支教的发展前景是非常明朗可观的。我们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大学生加入“云支教”的大家庭。“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我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心系乡镇发展,努力振兴乡镇教育。七、结语云支教是信息技术发展和支教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有利于推动偏远贫困地区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以及教学设备的信息化更新,改善城乡教育不平衡的现象,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城乡教师和城乡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扩大在线教育对偏远贫困地区的覆盖;鼓励更多教育机构、大学生、企业、和城市学校加入云支教,给更多乡村学校提供教育支持,有效解决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学校的对接难题。通过借助互联网进行云支教,乡村学校可以有效弥补教师不足、教学资源落后、课程内容单一的缺憾;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持续完善互联网支教平台或教学设备的功能、增强志愿者老师的培训、激发支教学生面对不同教学模式的好奇与热情、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专业度;同时加强青年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参与,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支教活动。我们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大学生加入“云支教”的大家庭。“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我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心系乡镇发展,努力振兴乡镇教育。

          客联 2021年9期2021-11-07 09:19:36

        •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支教模式的探究
          李凯蒙王嘉怡彭媛媛[摘     要] 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服务平台和资源,探索网络化教育新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促进教育公平。“互联网+支教”模式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从当前乡村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了传统支教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互联网+支教”模式在授课平台、师资队伍、授课内容等方面的优势,同时探讨了“互联网+支教”的实现路径。[关  键 词] “互联网+支教”;扶贫;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9-0028-02目前,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城乡教育差距却逐渐加大,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的乡村,存在经济水平落后、教育资源稀缺等问题,大学生支教对于平衡地区的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支教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加入支教队伍,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给山里的孩子带去温暖。支教将教育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常态化开展扶贫活动,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传播给贫困群众和学子,推动理念、志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一、传统支教存在的弊端传统支教在缓解农村师资力量短缺、推动教育公平发展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时间、空间等原因所限,传统支教活动的发展也遇到一些瓶颈。(一)支教周期短无法保证支教活动的稳定性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是主业,传统支教只能利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实地开展,周期少则十天,多则两个月。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或许刚刚适应了当地环境,克服了交流障碍,与孩子们建立了信赖关系,由于开学不得不结束支教,课堂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自然无法保证;于被教学生而言,学校同样处于放假状态,很多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会利用假期探望父母或走亲访友,能够真正接受教育的学生数量不固定,获益群体受到限制。因此,周期短导致支教活动无法常态化运行,支教团队很难与帮扶学校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二)空间距离容易诱发安全隐患安全问题是支教过程中不容小觑的问题。支教地区通常都是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物资匮乏和交通不发达的地区,路途遥远难免出现一些危险因素,甚至危及大学生的生命健康。此外,偏远地区经常会发生一些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比如山体滑坡、洪涝灾害、泥石流等。空间距离产生的不确定因素使很多学校、家长和学生对支教活动望而却步。(三)支教成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公益活动流于形式支教成员的素质体现在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两方面。从专业知识角度而言,很多支教大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专业知识学习不扎实,加之备课不充分,对于教师这个新角色无所适从,课堂效果势必得不到保证。从道德素质而言,根据调查了解,很多大学生参与支教的动机并非热心公益,而是为了所谓评优或课外学分,带着功利和敷衍的态度参加支教活动,“划水”和“无头无尾”的现象比比皆是。贫困地区的学生接触面较窄,如果支教成员自身素质不高,不仅使当地儿童得不到切实的学习帮助,还会影响他们思想观念的形成,这就违背了支教活动的初衷。(四)受益学校对于支教活动存在顾虑尽管大部分乡村学校认可大学生支教的效果,但是大学生短期支教给受教學校也增添了不少顾虑。根据调查显示,一方面9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校方教学困难,8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受教学生上课会不专心,9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未受教学生会跟不上正常课程或有心理负担,这些都给学校今后的教学造成压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支教期间为当地儿童带来了新鲜、丰富的学习体验,但他们来去匆匆,等他们离开之后,学校课堂恢复如初,部分学生可能会有心理落差,由此对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产生消极影响。二、“互联网+支教”的优势“互联网+支教”是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态势下而衍生出的新型支教模式,即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网络支教行动,不再局限于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在网络环境下,由支教成员通过电脑,综合利用被教学校已有的投影仪、语音设备等多种多媒体教学资源,对教学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儿童进行非面对面、实时授课的支教志愿服务模式。“互联网+支教”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弥补了传统支教存在的不足。(一)长效运行,提升效果如上文所述,传统支教由于周期短,无法常态化开展支教活动。“互联网+支教”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网络支教不受假期制约,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即可完成。这样既不影响支教成员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又可以使支教活动作为日常工作持续展开,比如可以与对接学校选择周末的固定时间完成网络教学,提高支教活动的效率。另一方面在短期支教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知识储备少、学习能力弱等原因,无法适应老师的节奏,通过网课,学生课后可以反复回放课堂内容,巩固教学效果。(二)保障安全,节约成本在线支教无需成员奔赴当地,无需勘察天气路况,无需团队集结出发,只需借助网络平台和电脑设备,不出校门或家门就能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传授知识,避免了实地教学存在的各种安全威胁,进而也保障了成员的人身安全。此外,大部分参与支教的学生并没有收入,传统支教涉及的路费和衣食住行的费用给支教者带来了一定经济负担。相反,“互联网+支教”对于资金的需求较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支教活动的成本。总之,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让成员们更加专注于备课授课,余留出来的资金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比如为贫困学子购买书籍和学习用品。(三)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互联网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力支撑。传统支教的形式基本为课堂讲授,内容局限在语文、数学等理论课方面,而在线支教就将为学生开启“云课堂”,教学内容涉及艺术、阅读、心理辅导、安全教育等方面,借助图片、微课、动画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灵活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不少山区学子缺乏信心,不擅长与人面对面交流,网课平台或微信、QQ等通信工具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与老师沟通的最佳场所,他们可以逐渐打开心扉,克服交流障碍,个性得到良性发展。三、“互联网+支教”的实现路径如前文所述,“互联网+支教”作为新型支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支教存在的一些弊端。因此,有必要从网络平台、课程内容、团队建设三方面全方位构建“互联网+支教”模式。(一)搭建在线支教平台支教平台不仅是大学生传递知识的主阵地,而且是宣传支教活动的有效方式,因此,选择合适的网络平台对在线支教至关重要。大学生可以利用现有平台(比如钉钉、腾讯课堂、腾讯会议等)和电脑、摄像头等网络设备进行知识分享,这些平台的各项功能相对成熟,操作起来方便快捷。同时,为了招募更多热心公益的支教成员和获取更优的社会资源,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团队成员通过不断更新内容,比如搜集支教资源、分享大学生活动短视频、推广滞销农产品等,展示支教成果,扩大支教影响力。(二)精准设计课程内容互联网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搭建了桥梁。(1)大学生支教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支教成员的专业优势安排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比如偏远地区学生口语普遍较差,除了安排英语专业的支教成员对学生授课以外,课后还可以借助通信工具帮助纠正发音和陪练口语,隔空营造语言环境。(2)支教内容应从当前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热点时事,做到与时俱进。(3)除基础课堂知识以外,支教团队还可以开展丰富有趣的特色课堂,比如法律小知识、金融小课堂等,通过动画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三)建立专业化支教团队支教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支教大学生是团队的核心,因此,优良的团队是高质量支教的基础。1.对支教成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涵盖教学技能和网络操作技术。一方面通过邀请高校教师“现身说法”的方式以及结合网络微课、慕课等观摩学习,强化大学生授课技能。另一方面在线支教依托的主要媒介就是互联网,因此,需对成员进行计算机应用培训,确保成员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灵活运用学习平台和教辅工具。2.完善团队管理。支教进行前,遴选德才兼备的支教成员,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吃苦耐劳、热衷公益的素养;支教进行时,加强团队管理,制定规章制度,力求成员各司其职,支教工作稳步有序展开;支教完成后,设立激励机制。支教大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投入了许多时间、精力和情感,对支教成员给予一定的肯定,比如在学校官网进行宣传、纳入评优考核等,这种激励政策使成员获得认可,不仅自身能更积极地投入后续支教活动,而且还会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支教的可持续发展。四、结语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和地域延续的关键举措,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役。在线支教是互联网与教育行业深度融合的产物,不仅弥补了传统支教的局限,创新了支教活动的形式,而且延续了支教活动的理念——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促进教育公平。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我们应重视“互联网+支教”平台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让在线支教给贫困山区的学子带去更优质的教育。参考文献:[1]周凯.大学生短期支教隐现“副作用”[N].中国青年报,2011-11-10(3).[2]王严.“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支教志愿活动途径拓展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20(1):26.[3]卢宁.“互联网+”大学生支教活动教育功能的开发[J].中国成人教育,2017(3):79.編辑司楠①基金项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互联网在线支教平台构建——以西安市周至县板房子镇庙沟村为例”(项目编号:S202013679014X)。作者简介:李凯蒙(1988—),女,陕西商洛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法学。王嘉怡(2001—),女,湖南长沙人,本科在读。彭媛媛(2000—),女,陕西宝鸡人,本科在读。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9期2021-06-02 11:07:20

        • 浅析宁蒗普米族韩规文化的自觉传承
          李艳婷+熊水仙+孙可欣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普米族韩规文化研究——以宁蒗县为例”(项目编号:Y17156)成果之一。摘要:韩规文化是普米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五六十年代的政治风波中,被视为腐朽落后的“四旧”文化,曾一度濒于失传。2000年,在一群韩规文化自觉传承者的不懈努力下,开办了第一期韩规文化传习班,共有4名学员成功毕业。在近二十年中,韩规文化呈现出朦胧复苏之势。本文旨在通过阐释宁蒗地区普米族韩规文化的自觉传承,弘扬韩规文化,研究新形势下韩规文化应该如何更好传承,以及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有何借鉴意义。关键词:韩规文化;自觉传承;复兴;宁蒗;少数民族文化作者简介:李艳婷(1996.1-),女,汉,河南开封人,本科。[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2在普米族的观念中,凡自然界发生灾害变化,人畜生死病痛都认为是神灵主宰所为。因此,凡遇到这类事情,都要请巫师杀生献祭,诵经祈祷,以便消灾去难,保佑平安。即使在科学技术日益昌盛的今天,普米族人依旧信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也是韩规文化得以复兴的力量源泉。但由于韩规文化资料留存下来的很少,学术界对韩规文化的关注较晚,韩规文化的研究还处在萌芽状态。笔者试图从韩规文化自觉传承的角度论述其发展现状。一、普米族及其韩规文化简介普米族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氐羌民族的后裔,是西番中人数最多的一支,在汉代史书中称之为“西番”或“巴苴”,普米族人自称“培米”、“普日米”等,汉语译为“白人”。在建国后的民族识别工作的第二阶段中,普米族被正式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少数民族之一。1960年5月,根据名从主人原则,按其民族意愿,国务院宣布改“西番”为“普米”。普米族现在主要分布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玉龙县、永胜县、宁蒗县、迪庆州维西、香格里拉县等地。在2010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普米族人口总数为42043人,宁蒗县普米族人口总数为12526人,占全国普米族总人口的29.79%。宁蒗县境内有彝、汉、普米、摩梭人、傈僳等12种民族,普米族是宁蒗的世居民族。普米族的信仰主体是原始宗教,韩规教是普米族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韩规教的祭司被称为“韩规”,过去也被称为“丁巴”,所以韩规教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一直被称为“丁巴教”。在不同的方言里,对韩规有不同的叫法,如“韩归”、“韩几”、“释毕”、“罕巴”等。在宁蒗地区有两种称呼:在永宁一带祭司称为“哈巴”;在蒗渠的吐司称为“哈斯苤”,也就是官道司,斯苤就是土司家的意思。在胡文明的《普米韩规古籍调研报告》中,对“韩规”的含义做了详细而全面的解释:“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一是云南省社院宗教研究所所长杨学政先生作田野调查后解释:‘韩指鹦鹉,‘规为美丽,全义为美丽的鹦鹉。并分析说‘韩规善于辞令,在文道场诵经说唱,恰似鹦鹉学舌;在舞蹈场披红带绿、宛如羽翼美丽的鹦鹉。二是近年从事韩规文化传承工作的胡镜明、马红升等对‘韩规的解读:‘韩为法术,规为高。因此,‘韩规一词应译成‘法术高超的祭司或智者。三是毕业于西藏藏医学院(现为木里县藏医院院长)汪扎多吉则认为,韩吉(韩规)应从藏文作解释,‘韩为咒,吉为诵,韩吉即诵咒。故,韩吉(韩规)为持咒的苯教师。”[1]二、韩规文化的自觉传承据当地老人回忆,在建國初期宁蒗县依旧存在几十名韩规,但在八九十年代,最后一名韩规也去世了。这与当时大的社会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心理的变化密切相关。在当地没有韩规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他们的一些祭祀活动都是靠请喇嘛或东巴来完成。面对韩规文化濒临失传的险境,普米族的精英人才挺身而出,在各个领域呼吁抢救韩规文化。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宁蒗县地区逐渐摆脱过去贫穷落后的局面,尤其是丽江旅游业的发展,更是大大促进了宁蒗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宁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在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后,开始萌发复兴本民族宗教文化的思想。一批韩规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开始高举复兴韩规文化的旗帜,积极主动寻找复兴之路。受到东巴传习班的启示,2000年,马红升、胡镜明、胡文明等人开办了第一期韩规文化传习班。这一期韩规文化传习班的老师是马红升千里迢迢去到四川省木里县永宁乡请的韩规措皮·迪基偏初。据说他的祖上有37代人是韩规,他家中还有“关于传习韩规的家谱,可惜的是,前面部分丢失了,从剩下的部分算,到他是9代。在木里,查所有的韩规家谱,最全的就是他家的。”[2]迪基偏初13岁便跟着他的父亲习韩规,他能念诵韩规书面经书100余部(2000余册)和口授经100余部。迪基偏初能熟练运用高级韩规经师的功能,包括设法坛、诵韩规经文、诵口授经文、制作面偶、绘制韩规绘画、传授韩规舞蹈、掌握民间历法和占卜、使用节奏法器、掌握法事程序和宗教仪规。迪基偏初能主持大小一百多种仪式,如超度亡灵、祝寿、祭祀山神、祭祀龙神、喊魂等农村最普遍的仪式,也会主持一些高级仪式。在迪基偏初任韩规文化传习班教师的十余年间,培养韩规传承人才36人,撰写宁蒗民族小学普米族双语班教材4册,已被宁蒗民族小学普米族双语班使用。整理撰写普米族口授经文65册,抄写韩规经书196册,收集韩规经书860册、韩规绘画600幅,保存于宁蒗县普米族传承文化保护协会档案室。传授韩规舞蹈12种,并在法事活动中使用。韩规文化传习班第一批学员的授课地点在牛窝子村小,后来成了韩规学员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传习班授课老师的费用和其他经费都是由当地各行各业人士自觉主动捐赠而来的,也有一部分是学员所交的学费。对于学员所交的学费并不是固定的,一般根据学员自身条件自愿缴纳。韩规文化传习班不是速成班,每一名学员能够掌握基本的韩规知识,主持最基本的韩规仪式需要至少三年的时间。且在这三年里,韩规学员要比普通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学员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绘画、泥塑、音乐、舞蹈以及经文的技艺,仪式的程序等。韩规文化传习班现在已经成为宁蒗地区传承韩规文化的重要形式和支柱,是传承和保护韩规文化的重要基地。三、推进韩规文化更好传承在宁蒗地区一大批有识之士的不懈奋斗下,韩规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传承和保护,但为了能让韩规文化更加稳定持续地传承下去,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普米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云南八个特少民族之一,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清楚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才能适应当前的环境,求得生存与发展。”[3]首先,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政策是文化传承的支撑和保障,在大力提倡文化强国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复兴离不开有利的国家政策。韩规文化的传承有赖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如针对韩规的生活保障问题,建立合理的生活保障机制。在韩规文化传习班的开办中更是需要国家经济政策的大力支持,为传习班得以继续开展提供经费。建立韩规文化传承保护的法律机制,加强韩规文化的行政保护。其次,需要与市场紧密联系。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繁荣离不开市场对文化资源调控作用。韩规文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不突出,我们要保护韩规文化,则必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积极培育韩规文化在宁蒗地区的艺术市场,完善融资机制,与当地的旅游文化相融合。最后,需要激发传承人的传承热情。李四玉曾言,“文化传承是人的传承,归根结底是传承人的传承。”[4]据了解,韩规文化传习班成员毕业后的流向大多为留在当地当韩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在这一条件下,韩规文化传承人的传承热情受损,极大地影响了韩规文化的良性传承。可以说,宁蒗县普米族韩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复兴,改变了韩规文化濒临失传的境地,有望实现韩规文化的全面复兴,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胡文明.普米韩规古籍调研报告[A].首届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553-570.[2]吴晓东.宁蒗普米族韩规传承与保护[J].三峡论坛,2013(05):56-62.[3]熊歆.宁蒗普米族韩规文化传承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3.[4]李四玉.东巴文化传承机制探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5(04):16-19.endprint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6期2018-01-12 14:11:42

        • “互联网+支教”商业与公益模式的探索
          屈颖桂燏璐王雅文钱美娟郁洪远摘  要: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最热衷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大学生短期支教公益组织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发展着,并且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因此针对大学生短期支教实践活动研究有利于这种公益活动的健康发展并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本研究是对“互联网+支教”商业与公益模式对教学能力问题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实现路径,为大学生支教实践活动可持续发展做一份贡献。关键词:互联网+支教;大学生支教;在线支教一、前言所谓“互联网+”的含义,通俗来讲就是利用互联网程的创新理念和技术,将传统行业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新的经济形态的一种战略。“互联网+支教”模式,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在课堂上播放由老师提前录制或在线直播的课程,而在线下再由老师或支教志愿者组织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二、“互联网+支教”大学生支教提出的背景现在仍然有很多山区存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方式落后的情况。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一批批支教平台应运而生,但目前大部分支教平台以输送支教人员为主,这种方式有利有弊,一方面,面对面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另一方面,支教人员流动性太大,不能稳定地教育当地学生,也有支教者忍受不了当地贫困条件而半途而废的情况产生。公益与商业的结合已经是社会的大趋势。做公益不是做慈善,公益是群体行动,它强调的是一种影响力,不是花了多少钱,而是唤醒了多少人的爱心。“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是做公益最好的办法。因为今天的公益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参与,包括政府、企业家、科学家等等,集各家之所长,才能发挥最大的善能。所以说,已经不能将公益与商业割裂开来看。如何将商业与公益完美结合,又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放在具体的公益活动中,则是一个个不同的方法论。就如前面提到的支教,将公益与商业结合,那就意味着必须创新,转变传统的支教模式.三、“互联网+支教”商业与公益模式实现路径互联网+支教在上课的模式上,和一般学校类似,在学期初就会与对点学校定好一学期的教学时间和基本的教学计划。并且可以根据对点学校的情况开设相关课程:比如一些学校的学生普通话说得不好,会开讲普通话。最主要的课程是英语的教学,并且重点是口语的提升。它与普通上课唯一不同的是通过互联网直播教学。支教学校:互联网支教对于支教学校只需要一部电脑,一个镜头,一个麦克风,一个电子白屏,一根网线便可实现。志愿单位:与商企合作建立互联网+支教平台1.支教团队的建设首先线上线下宣传互联网+支教的模式,让学生了解到优势所在与传统支教的不同。由于支教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积极对接企业,通过企业帮扶加快平台的建立,另方面要提高对支教队员的要求。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的基本素质以及课程需要制定明确的选拔标准,比如教学技能、性格特征、语言表达等筛选出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和采用多种面试方式相结合、模拟课堂教学等方式,尽量做到公平规范以及确保每个被选中的支教大学生都具备相对统一的素质和能力[1]。2.制定相关课程内容(1)充分利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外语及外教的优势来帮助孩子们更好的学习英语.或者其他语言课程.同时开设基础教育缺乏的课程比如:数学,语文.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有国际商学院和中文学院可以很好的帮助山区学生知识扩展和学习。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老师的优势开设一些兴趣类课程或基础教育类目的线上学习课程。专业能力突出者可以进行一些在线授课.(2)线上录课和线上远程授课相结合的方式,有更多的可选择性和方便学生再一次的知识巩固和复习.有能力的可以开展一些线下授课活动.利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老师规划特有的心灵成长和生涯规划课程,以及每周更新的心理辅导电台,能够及时帮助孩子认知自我,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建立良好的心态基础。(3)建立数据库提供优质课件及视频资源的共享,乡村教师可以下载使用。3.平台宣传和策略(1)进行对平台的宣传和利用学校的优势,可以邀请一些专业名师进行合作授课.(2)公益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参与,包括政府、企业家、科学家等等,集各家之所长,才能发挥最大的善能。(3)开展“一元听课”,每门课程只需一元钱就可听课或者直播上课,得到的一元钱用于维持平台的收支平衡和进一步发展。(4)建设一个专门的公众号,定期定时发布支教有关的内容包括支教老师介绍、支教地区介绍、支教效果展示等.(5)我们定期去往支教地区,搜集受支教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效果,并拍摄日常学习视频,通过抖音、微博、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展示,吸引观众流量,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项目。(6)建构有效的支教学生激励机制通过学校的有关部门商议,将大学生支教纳入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参与支教并做出贡献的大学生,会得到相应的义工和学分奖励。另外,学校会对完成支教任务的大学生颁发优秀志愿者证或给予入党优先考虑等待遇,以此来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网络支教的队伍中来[2]。四、运营团队结构志愿者招募团队一方面要浙江越秀外國语学院的外教、英语老师和心理咨询老师进行沟通,招募专业的支教老师;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的讲师团选拔有经验的学生志愿者或面向全校公开招募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地区对接团队主要负责与贫困地区的学校进行洽谈合作事项,洽谈成功后进行工作对接,配备完整的教学设备并教授当地老师平台操作。志愿者培训团队主要负责搜集支教地区学生的资料,分析并制定出一套适合当地学生水平的教学计划,再对成功入选的老师或者学生志愿者进行统一的教学培训,实现最高效率的教学工作。平台编辑团队主要负责平台的整体设计和内容更新,推动平台正常运作,及时发布团队工作或志愿活动的最新动态。爱心捐助团队主要负责各方捐助的相关事宜,设立固定账户来筹集捐款,并且实时更新善款来源及去向.参考文献:[1]陈燕,刘翠娟,郭艳鸽.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支教的创新途径研究*——互联网+支教[J].法制博览,2019(24):65基金: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912792008项目名称:““互联网+支教”创新模式下商业与公益完美结合的探索与实践—以越秀社区义工讲师团为例”研究成果。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1期2020-07-09 21:02:06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