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有志: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

2023-05-22 08:27 贵州财经大学报  主页 > 记忆 > 贵州财大 >

打印 放大 缩小

    主题点睛:我的贵财
    栏头署书:乔惠民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国土名片网总编辑、1990前原贵州财经学院党办主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原《贵州财经学院院刊》副主编、《贵州财经学院院史1958-1985》主编之一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乔杨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

期次:第373期    作者:王有志  □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价值观念和主体选择也日益多元化。我国高校教师的 80% 是专业教师,课程的 80% 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 80% 是专业学习。多年的调查表明,80% 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因此,充分依靠专业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的关键作用,更好地在专业课程改革创新建设中推进课程思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开展课程思政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课程思政是高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精神蕴含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和伟大实践精神是开展高质量课程思政的源泉和指南。遵循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这就是要“上接天线”。“上接天线”的关键在于找到学生的共鸣点。由于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在 90 年代前后,生活条件相对优裕,不太能形成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社会建设成果的对比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多采用对比教学,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如在“公共经济学”关于收入分配的章节中,用基尼系数、国家财政支出占教育支出 GDP 的比值以及同期其他国家该参数的横向比较,由此突出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强化对共同富裕重要性的认识。

同时,要充分挖掘贵州红色文化资源,让课程思政更加“接地气”。贵州红色文化资源几乎涵盖各革命时期,涉及众多重要遗址文献和革命设施,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课程思政资源,通过“沉浸式 + 体验式”教学模式创新,尤其是可以调动学生自主收集家乡的红色故事,通过“翻转课堂”,将课程思政融入身边的故事,以红色文化引领树立良好学风、教风和校风。

二是正确理解“三位一体”育人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对于课程思政来说,食物就是专业课程提供的构建学生完备知识框架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根基。但这些知识本身并不构成能力,知识传授本身只是教育的初级阶段,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没有良好道德的引领,能力的强大也许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所谓“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所以,我们强调要树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

这里强调的“三位一体”育人理念,价值塑造排在第一位,是处于引领位置的,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脱离了知识传授的价值塑造也终将会走向知识和思政“两张皮”,关键是要“思政元素”自然生长出来,“润物细无声”。同样的道理,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这是相对于以往教育偏重知识传授而言,试问,没有知识传授哪来的能力培养。但目前很多课程思政为了思政而思政,“贴标签”,本体知识讲授的过少,联系实际的过多,不能给学生完整的知识发展背景的介绍和评价,进而可能忽视知识本身存在的科学性和适应性;重视能力培养却忽视知识传授,尤其是经管类学科,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学以致用”,很多学生往往重视各类社团实践活动多于课堂知识学习和完备知识框架的构建,甚至于以各类社会活动为由请假缺席上课,使得学生在文字功底、理论应用方面往往言之无物,观点碎片。这些可能的倾向都是不可取的。

三是站在文化自信高度“理直气壮”地开展课程思政。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全新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这可能并不准确。我国历来重视德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孔子的四教“文、行、忠、信”,“行忠信”三者为德育,“文”是知识文化教育,孔子还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道德居于首位。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经历了“向苏联学习”“向西方学习”之后,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我们可以“向自己学”,我们要不断总结凝练我们的实践经验,并上升为理论,要敢于讲中国故事、中国理论,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课程思政是新鲜事物,不如说课程思政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秉正教育观的复兴;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不但摆脱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让 14亿人摆脱贫困,而且正在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踔厉前行,这当然是一份荣耀,一份自豪;我们提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与西方现代化本质不同的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和路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一份魄力,一份勇气。这些当然应该成为我们课程思政的应然内容,开展课程思政当然应该“理直气壮”!

四是推动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案例教学的核心理念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倒逼教师提升知识更新速度和课堂掌控能力,从而有效破解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和不足。案例教学的这些优势与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天然的契合度,如“公共经济学”关于外部性理论的介绍,在介绍外部性治理的庇古方法、科斯方法以及奥斯特罗姆方法后,从学术理论的发展脉络中引入“两山论”,实现课程知识与思政内容的完美结合。

站在教育本质回归、站在文化自信高度看待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就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应然内容;将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有机结合,才能将课程思政全面深入推进下去,实现高质量发展。当然,课程思政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和有效回应,只有教者得法、学者用心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作为教师,不忘初心使命,才是根本!

(作者系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