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贵州财经大学报|彭吉军:学术立身 做学生的信仰之师 品行之师 学问之师

2023-05-22 08:15 贵州财经大学报370期  主页 > 记忆 > 贵州财大 >

打印 放大 缩小

    主题点睛:我的贵财
    栏头署书:乔惠民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国土名片网总编辑、1990前原贵州财经学院党办主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原《贵州财经学院院刊》副主编、《贵州财经学院院史1958-1985》主编之一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乔杨





学术立身
做学生的信仰之师 品行之师 学问之师

期次:第370期    作者:□彭吉军
 

学术是指系统而专门的学问,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近代学者黄人在《< 清文汇 > 序》中有言 :“有一代之政教风尚,则有一代之学术思想。”学术致力于探究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旨在求真、求善、求美。“学术立身”就高校而言,是指高校教师以学术为依凭,将其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并通过学术研究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此延续和传承其学术生命。

一、高校教师何以要“学术立身”

(一)“学术立身”是适应高校教师职业属性的需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的五大职能。在这五大职能中,科学研究处于基础性地位,具有基础性作用,是其他四大职能有效发挥的基本前提,而高校教师正是履行科学研究职能的主体。高校教师只有从事科学研究,才能体现其与中小学教师的本质差异,即中小学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授知识,而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创造知识,也就是用教学促进科研,用科研反哺教学,循环往复,互促共进,不断提高。在高校的职称晋升中,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身为高校教师,如果只搞教学不做科研是无法立足的,更遑论安身立命、有所建树了,正如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所说:“(大学的)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

(二)“学术立身”是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而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无不以科研和创新为显著特征。随着科技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及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向纵深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越来越成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探索未知、勇攀高峰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创造知识。如果高校教师自己不从事科学研究,不去追踪学科前沿,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同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研育人工作,要求高校引领学生树立科学报国、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发扬勤奋刻苦、潜心钻研的拼搏精神,养成严谨求实、诚实守信的优良学风,培养良好的科研道德。如果高校教师自己不从事科学研究,不以“学术立身”,势必不具备科研育人能力,科研育人的职责就无法履行,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二、高校教师如何“学术立身”

(一)做学生的信仰之师。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心怀“国之大者”,坚持用学术讲政治,致力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加快中国学术走出去的步伐,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形成中国学术的大视野、大格局献智出力。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扎根祖国大地,做好“大地论文”,用学术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学生在学术报国、服务人民上做出示范,树立标杆。

(二)做学生的品行之师。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高校教师要取法乎上、见贤思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让学生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梦想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要秉持“仁爱之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要自觉砥砺探索真知、严谨求实的学术情怀,坚守求善求美、有律有度的科技伦理,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诚信,抵制学术不端,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高尚的学术道德,确保学生行稳致远、成人成才。

(三)做学生的学问之师。《礼记·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所以高校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理念,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要潜心问道,潜心治学,把教学和科研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教研相济、教学相长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产出优质学术成果,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以深厚的学术功底立身立业,以精湛的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要强化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求真知、做真人,以此引导学生把热爱科学、投身学术当作理想追求和行为导向,涵育他们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激发他们科技创新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科技创新的素质能力,鼓励他们创造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成大才、担大任的磅礴青春力量。

(作者系学报编辑部主任、“学术立校”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