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何子维:经济圈模式的“成渝版”(2022

2024-01-28 21:26 《南风窗》杂志  主页 > 趣旨 > 国土经济 > 空间优化 > 经济圈 >

打印 放大 缩小





经济圈模式的“成渝版”
 
《南风窗》杂志 2022年7期 
 
作者:何子维
 
 
 
电话铃声打破了黑夜的宁静。
 
2021年12月1日的零点,重庆城市里的某个座机电话响了。
 
那是从500公里外成都的某个座机打来的电话,目的是要确认一则传闻是否属实。传闻内容是:在当日同一时刻,川渝两地取消了座机通话长途费。
 
很快,传闻被证实,成为一则落地的喜讯,这让成渝两座城市里的人们有些不敢相信。
 
或许有人会说,区区几毛钱的通讯资费改革,不足道矣。
 
未经世事不知难。川渝取消长途座机通话费,不仅是中国首例跨省级行政区域固定电话通信资费一体化,而且距离川渝人上一次享受这一待遇已经太久了——那是1997年川渝分治前。
 
就像收到电话账单上的数字显示为“0”那般,历经24年,重庆与成都这两座兄弟城市再次欢欣鼓舞地拉近了彼此距离。
 
对于这对全国曾经竞争最激烈的兄弟城市来说,一个所谓“区区几毛钱”改革的静水潜流下,是两个相互怼了多年的城市如今决心合力上演双城记的新使命,以及覆盖近亿人口的大变局。
 
有双核
2021年10月20日,一份关于成渝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公布了。
 
成渝双城,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其独一无二的战略地位无可替代。
 
按照《纲要》,从轨道交通建设到金融中心规划,国家层面一系列相关支撑政策密集出炉。古老的巴蜀大地,向着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加速迈进。
 
事实上,从国家层面来看,推进成渝城市区协作一直是主旋律。这里有一条清晰的时间线:
 
2007年,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国务院同意重庆市、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11年,国务院在批复通过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勾画了“双核五带”的蓝图。
 
2016年,国务院发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依照“国家中心城市”建造规划,提出了成都、重庆“双中心”的想象。
 
2020年,国家决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顶层的步步指引,令我们可以预见的是,成渝这个圈或将成为继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为什么是重庆和成都?
 
作为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两个超大城市,重庆、成都无疑是这片城市群中当仁不让的“双核”。
 
首先来看经济实力。数据显示,即使在疫情叠加动荡的外贸环境下,2020年,重庆GDP与广州的距离在咫尺之间,成都与苏州的差距缩小至2400亿。
 
其次,从城市的门户枢纽功能来看,这两个城市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受疫情影响,2020年,京沪等地之外,从吞吐量上来看,成都机场位居全国第二,重庆机场则位居第四。
 
数据和排名都体现了重庆和成都的“双核”位置。而除了经济实力外,要成为全国“第四极”,区位条件和战略地位十分关键。
 
如果将目光拉得更长远一些,地处内陆纵深腹地核心的四川和重庆的使命地位十分显眼。历史上,它们是国家大后方的重要依托,在国家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保障着国家战略安全。
 
就近现代而言,抗战时期最為突出。抗战期间,四川一个省就贡献了抗日所需1/3的粮食、1/3的财政以及大量兵源。正所谓“无川不成军”,大后方四川没有遭受战争的正面摧残,但来自四川的士兵比例,却在全国各省士兵占比中最高。
 
相比之下,重庆、成都虽可以列为超大城市,但在它们之外,周边诸多地级市及区县的体量则是断崖式滑坡,缺少中等城市的过渡和支撑。
重庆,则更不必多说。作为当年国民政府的陪都,据守西南,统帅全国,御辱抗战。那时,重庆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身,扛住了日军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
 
站在这个角度上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规划有着深远的国防战略意义。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认为,就国家而言,一个经济圈的经济规模、整体实力是基础,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其在国家战略上的定位。
 
缺层次
现在的问题是,单就地缘政治学方面来看,所谓成渝经济圈,并不只重庆和成都。
 
从地理版图看,成渝双城经济圈范围包括了重庆市的中心城区、万州、涪陵等在内的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加上四川省的成都、自贡、德阳等15个市,总面积为18.5万平方公里。
 
那么,这个18.5万平方公里的成渝经济圈的综合实力又如何?
 
我们仍以2020年作为观察时段。数据显示,这一年,成渝城市群GDP总量为6.82万亿,分别相当于长三角城市群的27.9%、粤港澳城市群的58.8%、长江中游城市群的61.4%、京津冀城市群的68.9%。
 
而从人均GDP来看,成渝的表现次于粤港澳、长三角、长江中游、京津冀,排在第五位。
 
如果对标世界级城市群标准,也不乐观。数据显示,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仅是标准的40%,人均GDP仅为标准的30%。
 
不难看出,相比其它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大湾区和京津冀),成渝经济圈差距还不小。
 
仔细研究,便能发现成渝经济圈的问题————缺乏层次感。
 
简单来说,其他经济圈多以单核辐射为基础,即一个圈内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其中,长三角经济圈最为典型,其基本以“研发在沪,生产在外”的思路进行产业优化布局,过去是上海外溢苏锡常,现在则是上海外溢苏锡通。
 
相比之下,重庆、成都虽可以列为超大城市,但在它们之外,周边诸多地级市及区县的体量则是断崖式滑坡,缺少中等城市的过渡和支撑,没有旗鼓相当的“第三城”。
 
数据证明了这一点。从GDP总量来看,2020年,在2000亿级的城市只有四座,城市群内平均GDP为4264亿,除重庆和成都两大核心城市外,无一市达到均值。其中,成都的总量基本等于第三到第十位城市的总和,而垫底的雅安还只有700来亿,不及东部地区一个发达的县。
 
人口方面亦然。2021年,成都市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大关,重庆超过3000万,且在持续增长。相反,次级城市却呈现出发育不足的情况——比如四川,超过500万量级的城市仅有南充、达州。
 
如果以官方给出的人口数量对城市登记标准来看,成渝经济圈尚未形成“大中小”金字塔式层级构建。
 
基于重庆主城和成都市区的吸附能力,以及颇有基础的交通基建水平,成渝经济圈内部建设缺少中间节点城市支撑,不利于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的流动。因此,如何解决成渝双城经济圈内的“中部塌陷”问题,成为了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任务。
 
正如《纲要》指出的,成渝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分工协同程度不高,还存在短板。
 
频竞争
中部塌陷,究其原因众说纷纭。
 
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说法是,成渝双核“虹吸”了周边资源。但实际上,这样的指责并不符合经济学的逻辑。经济学家周其仁指出,我们不能指望大城市、小城镇、郊区或农村资源集聚达到的密度是完全“均衡”的。
 
应该怎么做呢?按照周其仁的观点,城市不能越摊越大、越摊越薄,没有辐射能力和溢出功能;正确的城市发展方略,应像上海和深圳那样,加密在前、辐射在后,真正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回到成渝经济圈身上,成渝经济圈要想拥有辐射能力和溢出功能,首要应该做的是打破重庆和成都长期竞争大于合作的局面。
 
由于成渝兩地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工业方针的相似性,相同的工业在成渝两地聚集。这样,资源的争夺和扩张,成为区域竞赛的主题。
 
比如汽车产业。1997年,重庆直辖,划走了长安、力帆等汽车品牌,带走了原四川省约八成的汽车(含摩托车)工业产值。这样一来,四川省会成都必须面对这样的结果,必须扛起重振四川汽车产业的重担。
 
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开行4327列、居全国首位,西部陆海新通道目的地拓展至107个国家(地区)。
随后十年,一汽大众与东风神龙等产品,吉利、沃尔沃等车企,都在成都建了整车组装生产的汽车厂,使成都一跃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车都之一。2019年,成都生产了102万辆汽车,产量已相当于重庆的七成,并且直奔更高档次的汽车而去。
 
传统产业如此,新兴产业亦不例外。重庆2018年的智博会,刚拉来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互联网头部玩家同台,签约了智能产业项目6000多亿元投资。紧接着,四川成都印发了《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
 
可以说,川渝分治20多年来,重庆和成都的较量从未停止。成渝双城对我国西部开发龙头位置的渴望,不仅呈现在两地政府工作报告的互学互搏上,坊间还一度呈现多场口水战。这不只体现了民间对川渝分治的不适,也反映了成渝双城博弈的热度。
 
不可否认,以前在成渝双城间提产业融合时,概念太广泛了,没有具体落实到哪个工业,缺少怎么融合的细节。而随着在重庆和成都上空画了一个圈,缩短成渝经济圈的距离,不管政府还是民间,都做了很大的努力。
 
过去几年,成渝老老实实承接着国内外产业转移,形成了比较扎实和均衡的产业结构,成为西南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双重中心。
 
现在,双城经济圈内的城市要做的是,找准定位,做好谋划,形成错位分工互补的形态。《纲要》就对成都和重庆做出了明确的差异化定位。简单讲,重庆需要侧重制造业、金融、交通枢纽,成都则主打区域经济、科技、文化。
 
正所谓“化干戈为玉帛”,重庆和成都还共同签发一系列文件、完成诸多基建项目,推动成渝一体化发展。
 
目前,成渝经济圈的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链全域配套率超过80%,成立了全国首个河长制跨省市联合办公室,发布210项“川渝通办”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累计办理超过600万件。
 
此外,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开行4327列、居全国首位,西部陆海新通道目的地拓展至107个国家(地区)。
 
长期而言,打破竞争格局之后的成渝经济圈的联络将空前紧密,并产生有影响力的对外辐射,使得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活动明显加快,推进以国家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功用空间重构,疏解非中心功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完成城市群的崛起。
 
孤月独明,不如众星朗朗。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