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气候宜养度|王文华,王荣成:中国避暑旅居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分类评价

2023-10-07 09:30 资源开发与市场杂志  主页 > 关注 > 气候经济 > 气候康养 >

打印 放大 缩小





中国避暑旅居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分类评价

 
资源开发与市场杂志 2021年1期 

 

王文华,王荣成

(东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避暑旅居城市是以宜人的气候和健康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依托,满足消夏纳凉、度假休闲、健身疗养、居住生活方式体验等需求,季节性吸引旅居者在城市中阶段性居住的城市,包括两方面特征:①内涵广,避暑旅居是消夏旅游的主题,市场潜力大;②外延宽,包括避暑会议、微度假等,具有“移动中的逗留”和“旅行中的居住”特征。避暑旅居是一种“人—地—时空”交叉变动的空间流动性模式[1]。

城市的避暑旅居问题是当前研究热点。从旅居研究看,国外兴起较早,从20世纪50—80年代以定性的小尺度研究为主,到21世纪初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跨国宏观研究,主要从影响因素、空间分布到旅居者行为和社会心理需求等方面研究;国内兴起较晚且多以案例地研究为主,主要从旅居养老[2]、第二居所旅居[3,4]、流动性城市环境的多元居住景观空间[5]、旅居度假等角度展开研究,这种全球人口迁移和居所流动性的增加使旅居概念得以延伸。从避暑休闲旅游研究看,以避暑休闲地和季节性的避暑旅游研究为主,如对避暑旅游地评价体系的构建[6]、以避暑旅游舒适度指数测算适宜建设避暑旅游基地的区域[7]、气候环境对候鸟旅居地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8]等,社会与自然因素的叠加作用产生的旅游季节性变化也是避暑旅居功能需求上升的驱动力。从研究城市的方法借鉴看,目前对城市的人居环境、宜居性和城市幸福感的研究相对较多且较为成熟,如宜居城市的概念内涵与指标体系构建[9]、人居环境的演变机制[10]等,也有学者研究公共设施及服务能力、自然与社会人文环境、城市安全性等因素对定居意愿的影响[11],但鲜有文献尝试研究我国避暑城市旅居潜力的大小。在休闲度假的新形势下,避暑环境、旅游资源、健康疗养等个人微观属性和地区经济、旅居服务、接待能力等社会宏观属性的耦合,共同驱动避暑旅居功能需求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城市避暑旅居功能的构成要素与资源特性的分析界定,尝试性构建避暑旅居城市的指标体系来分析城市避暑旅居功能的潜力大小,判断其资源禀赋特性和发展方向,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避暑旅居生活环境和避暑旅游体验空间提供参考。

1 研究设计

1.1 避暑旅居潜力城市识别

我国避暑气候主要分布于西南高原型、中东部山岳型、东北山地平原型、西北山地高原型和环渤海低山丘陵型地区[12]。以《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国家人文旅游示范基地》的标准要求和《中国历年夏季最佳避暑城市排行榜》的评价指标作为参考依据,选取哈尔滨、沈阳、吉林、大连、长春、呼伦贝尔、葫芦岛、秦皇岛、承德、青岛、烟台、威海、西宁、兰州、银川、呼和浩特、太原、延安、鄂尔多斯、大同、贵阳、昆明、六盘水、丽江、临沧25个城市为案例地进行研究,研究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多维度指标综合评价法。首先,采用阈值法对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其次,为使结果准确可信,运用客观评价法中的熵权法对标准化指标数据赋权。最后,计算避暑旅居指数并对避暑旅居城市进行分维度指数测算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1)

式中,Xi为指标标准化值;Wi为某具体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对应的权重;SRI为某城市的避暑旅居指数或者分值指数。避暑旅居指数是个抽象的概念,指标得分范围为(0,1),值越大,说明城市发展旅居功能的潜力越大、功能水平越高。

1.3 数据来源

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数据来源于3方面:①2017年研究区域的各省市统计年鉴及公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等相关统计数据。②相关网站和平台检索数据。如根据大众点评(http://www.dianping.com/)平台获取剧场、影剧院和3星级酒店数据,通过历史天气查询(https://www.aqistudy.cn/historydata/)获取空气质量指数,通过2345天气预报的历史天气获取2017年各市的月均温值,旅游资源赋存与丰度来自网站https://www.maigoo.com/goomai/167093.html,并通过相关赋分计算得到。③百度指数及相关报告收集整理数据。一些较难获取的数据如旅游知名度,以“城市+相关关键词”搜索赋权求得;若数据不统一,采用上一级数据为准;各市统计口径不一致,经换算得到。

2 指标体系构建

避暑旅居城市发展主要关注避暑环境质量、旅居服务需求、旅游资源状况、旅居休闲发展潜力及其耦合协调发展。①避暑环境质量。避暑环境质量是保证城市发展避暑旅居功能的前提和旅游目的地适游性的基础条件支撑,避暑旅居城市对气候、物候、环境特征的要求高,且关注城市的健康度与舒适度。②旅居服务需求。衡量区域内维持旅游居住所必需的基础设施水平,是居民休闲度假旅居首要参考的条件,涉及交通、网络、住宿、通讯、休闲设施等方面内容。气候条件适宜,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差,也很难成为大众避暑旅居的首选地。③旅游资源状况。自然或人文景观独特的旅游资源城市更具吸引力,包括旅游资源的丰富性、旅游城市空间的关注度、旅游资源赋存。④旅游市场潜力。旅游市场潜力反映了休闲旅居市场的发展状况和旅游客流走向,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是城市发展避暑旅居功能的重要参考指标。

遵循指标体系建立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可代表性原则,参考前人的研究[13],本文主要从4个维度19个指标构建避暑旅居指数指标体系,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城市避暑旅居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1)

3 结果及分析

3.1 城市避暑旅居潜力整体状况

通过对各个城市避暑旅居功能的发展潜力分析,得出我国避暑旅居城市避暑旅居指数综合得分及排名(表2)。从表2可见,城市的整体避暑旅居水平偏低,避暑旅居潜力发展较好城市主要有青岛、大连、沈阳、哈尔滨、昆明、呼和浩特,这类城市位于我国东部和北部地区,避暑生态环境较好、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经济水平较高、交通区位便利、服务接待能力强、游客服务感知水平高,今后应以文旅商产业融合为发展架构,加强智慧服务与管理建设;发展潜力一般的城市有贵阳、烟台、长春、太原、兰州、丽江、秦皇岛、威海、鄂尔多斯、呼伦贝尔、吉林,这类城市旅游经济实力低,大多属于旅游资源类单一城市,旅居服务功能及相关配套设施较弱,应通过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康养服务功能的完善来加强自助式服务管理建设,提升旅游居住功能;避暑旅居水平较差的城市有西宁、承德、大同、延安、银川、葫芦岛、六盘水、临沧等,这类城市缺乏旅游资源特色,旅居公共服务水平还未形成体系,城市的综合特质低,可利用避暑资源优化生活环境,转化旅游产品消费方式,结合不同旅居群湾需求发展避暑微度假。

表2 我国避暑旅居城市避暑旅居指数综合得分及排名

3.2 城市避暑旅居潜力分类评价

构建城市“避暑旅居—环境质量”模型。横轴为城市避暑旅居指数得分,表示城市发展避暑旅居功能的的潜力程度;纵轴为城市避暑旅居环境质量指数得分,表示城市避暑旅居环境质量的优劣。以二者均值(0.2958,0.4751)为原点划分四象限,城市分布见图1。结果呈4种表征关系,即“Ⅰ高避暑环境质量—高避暑旅居指数”、“Ⅱ高避暑环境质量—低避暑旅居指数”、“Ⅲ低避暑环境质量—低避暑旅居指数”和“Ⅳ低避暑环境质量—高避暑旅居指数”。

图1 中国避暑旅居城市“避暑旅居—环境质量”潜力模型

从图1可见,第Ⅰ象限包括昆明、贵阳、呼和浩特。这类城市气候适宜、生态环境与空气质量状况好,消夏休闲环境的舒适度和体验感较强,发展避暑旅居功能的总体态势强。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与原真性的人文氛围满足了高层次的市场需求,是四季皆宜的避暑旅居胜地,可发展生态起居、运动、养生等以疗养休闲功能为主的避暑旅居城市。第Ⅱ象限包括丽江、西宁、临沧、葫芦岛、六盘水、大同、呼伦贝尔、秦皇岛、鄂尔多斯。这类城市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条件优越,空气质量状况好但避暑旅居发展潜力低,避暑旅居追求宜居、休闲、绿色和谐的人居环境理念,在生态度假观光功能的基础上,提升旅居休闲空间,加强旅居要素配套建设,以生态避暑旅居功能带动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第Ⅲ象限包括延安、承德、兰州、威海、吉林、银川。这类城市特点是空气质量状况低、环境治理能力差,表示城市的避暑旅游与居住体验感低,旅游在地化生活环境需求与旅游发展错位,未来应重塑城市生态名片,注重旅游的文化内涵与生态表达。第Ⅳ象限包括长春、大连、哈尔滨、烟台、沈阳、青岛、太原。这类城市的避暑旅居潜力高但避暑环境质量差,说明空气质量与环境绿化差,今后应利用资源旅游化转型,创建宜居生态环境,发展“生态避暑旅居”城市形象。

构建城市“避暑旅居—服务需求”模型。横轴为城市避暑旅居指数得分,表示城市发展避暑旅居功能的的潜力程度;纵轴为城市旅居服务需求指数得分,表示城市公共服务的完备性与优劣状况。以二者均值(0.2958,0.2346)为原点划分四象限,城市分布见图2。结果呈4种表征关系,即“Ⅰ高旅居服务需求—高避暑旅居指数”、“Ⅱ高旅居服务需求—低避暑旅居指数”、“Ⅲ低旅居服务需求—低避暑旅居指数”和“Ⅳ低旅居服务需求—高避暑旅居指数”。

图2 中国避暑旅居城市“避暑旅居—服务需求”潜力模型

从图2可见,整体集中在第Ⅰ象限和第Ⅲ象限中,呈线性相关趋势。第Ⅰ象限包括青岛、沈阳、大连、哈尔滨、昆明、呼和浩特、长春、烟台、贵阳、太原。这类城市的避暑旅居指数高、旅居服务需求状况好、城市的旅游基础要素和服务设施完善,发展避暑旅居功能潜力较大,今后应注重营造沉浸式消费体验,“以旅为魂、以居为心”,发展深体验、快消费、慢生活为主的“生活方式体验型”避暑旅居城市。第Ⅱ象限包括兰州。兰州依山傍水、民族特色独特,但旅游资源分散,旅游业态结构初级化,今后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托文旅融合,运用网流量等新媒体营销方式发展智慧旅游,以避暑旅游经济带动地区绿色发展,全力发展绿色与特色文化兼具的避暑旅居城市。第Ⅲ象限包括秦皇岛、丽江、鄂尔多斯、银川、威海、六盘水、临沧、承德、吉林、西宁、大同、延安、呼伦贝尔、葫芦岛。这类城市的避暑旅居潜力低,需优化城市避暑旅居产业结构和宜居性的功能需求,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服务功能体系,提高休闲居住服务水平及生活质量,拓展“服务功能型”避暑旅居城市。

构建城市“避暑旅居—旅游资源”模型。横轴为城市避暑旅居指数得分,表示城市发展避暑旅居功能的潜力程度。纵轴为城市旅游资源状况指数得分,表示城市的旅游资源状况、资源类型和资源品味的高低。以二者均值(0.2958,0.3373)为原点划分四象限,城市分布见图3。结果呈4种表征关系,即“Ⅰ高旅游资源状况—高避暑旅居指数”、“Ⅱ高旅游资源状况—低避暑旅居指数”、“Ⅲ低旅游资源状况—低避暑旅居指数”和“Ⅳ低旅游资源状况—高避暑旅居指数”。

图3 中国避暑旅居城市“避暑旅居—旅游资源”潜力模型

从图3可见,第Ⅰ象限包括青岛、哈尔滨、大连、昆明、沈阳、烟台。这类城市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资源丰富且品质高、避暑旅居潜力高,未来应根植历史与文化,升级避暑旅游产品体系,优化城市旅游结构,同时注重生态与环保,实现全域性避暑旅居经济产业升级。第Ⅱ象限包括呼伦贝尔、承德、延安、威海。这类城市的避暑旅居指数低、旅游资源状况好、城市旅游经济相对薄弱,旅游景区大多依赖政府与企业的资本注入,应利用好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凸显地方特色,加强对旅游资源产品的包装与演绎,增加旅游消费参与性与互动性,发展特色型避暑旅居城市。第Ⅲ象限包括鄂尔多斯、吉林、秦皇岛、六盘水、葫芦岛、大同、临沧、西宁、银川、兰州、丽江。这类城市的旅游资源丰度、赋存度与知名度低,旅游功能不突出但避暑休闲功能较佳,以生态资源导向型为主,可通过绿色康养与慢养相结合,将生态资源依托转化为文化氛围营造来丰富城市的避暑旅游需求。第Ⅳ象限包括长春、太原、贵阳、呼和浩特。这类城市的避暑旅居指数高而旅游资源类型及数量少,且以自然风光为主、特色不足,今后应转化旅游发展模式,将旅居与全龄康养融合,发展避暑生态康养度假。

构建城市“避暑旅居—市场潜力”模型。横轴为城市避暑旅居指数得分,表示城市发展避暑旅居功能的潜力程度;纵轴为城市旅游潜力市场得分,表现为大众对避暑旅居功能的需求和倾向性。以二者均值(0.2958,0.3672)为原点划分四象限,城市分布见图4。结果呈4种表征关系,即“Ⅰ高旅游市场潜力—高避暑旅居指数”、“Ⅱ高旅游市场潜力—低避暑旅居指数”、“Ⅲ低旅游市场潜力—低避暑旅居指数”和“Ⅳ低旅游市场潜力—高避暑旅居指数”。

图4 中国避暑旅居城市“避暑旅居—市场潜力”潜力模型

从图4可见,总体以高—高、低—低分布在第Ⅰ象限和第Ⅲ象限中,反映出避暑旅居和旅游市场潜力有较大关系。第Ⅰ象限包括贵阳、青岛、昆明、大连、哈尔滨、沈阳、呼和浩特、长春、烟台、太原。这类省会城市最具避暑旅居功能的发展潜力,旅游发展较成熟,适宜避暑休闲度假游。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潜力是城市发展避暑旅居游的重要推动力,今后主要通过线上线下的服务与管理,加强智慧旅游服务的建设,并借以综艺活动聚气、“网红”引流等新型营销模式来带动品牌宣传,增加旅居客的新鲜度与体验感。第Ⅲ象限包括丽江、兰州、鄂尔多斯、秦皇岛、威海、吉林、大同、承德、延安、西宁、银川、呼伦贝尔、六盘水、葫芦岛、临沧。这类城市避暑旅居潜力偏低,存在经济发展弱、规模效应有限、市场流量不足、旅游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城市的休闲生活与消费要素是制约旅居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应合理配置旅游服务功能,将避暑生态资源与康养产业相结合来实现产业融合,发展避暑生态度假与健康疗养相结合的避暑旅居城市。

4 结论与讨论

结论如下:①城市的避暑旅居潜力整体偏低。城市避暑生态环境较好、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经济水平较高、交通区位便利、服务接待能力强、地理位置特征优越、旅游资源特色丰富、游客服务感知水平高则城市的避暑旅居潜力大;反之,潜力小。②避暑旅居分类评价潜力模型的结果表现为不同城市的发展特点与发展模式差异大。城市避暑旅居功能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因子众多,由于数据获取难度,本文作为探索性研究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避暑旅居所产生的人地交互变化格局、城市的最优发展模式与发展路径和避暑旅居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将进一步研究。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