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口碑好艺员】母女戏骨 廖氏双秋——廖静秋廖学秋两代好艺员传承故事

2022-02-08 17:53 360快传号  主页 > 趣旨 > 口碑赢天下 > 口碑夸奖 > 好艺员 >

打印 放大 缩小

好艺员——天下口碑首席署书员、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乔惠民书    (天下口碑点睛导读)




原标题:老戏骨廖学秋,66岁孤身仍接戏不断,只因母亲廖静秋对她影响太深

 
 
现在的影视圈,除了新鲜血液的注入,更多的是靠“老戏骨”撑起一片天。
廖学秋作为“第一代潘金莲”的扮演者,在影视艺术上创造了很多经典角色,为了艺术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家庭。
这一切离不开母亲廖静秋对她的影响。
为戏离家,遭丈夫背叛,廖学秋至今不婚
1954年,廖学秋呱呱落地,父母都在艺术上有一定的造诣,由于父亲已有家室,廖学秋便跟母亲姓。
在从事艺术的母亲熏陶下,廖学秋自幼与其他小朋友不同,经常展现出自己的艺术天赋。
然而父母的相继离世,让廖学秋的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
在廖学秋四岁时,母亲因病撒手人寰,留下了一万元的家产。还好有母亲生前特意请来的保姆。廖学秋才足以长大成人。
保姆,廖学秋再加上同父异母的哥哥,三个人每月靠领回的五十元加上母亲的工资过活。
在那个年代,生活还过得去。而明天和意外总是意外先出现。
保姆又一次出门领钱,却空手而归。
没有钱支付保姆的工资,保姆离去。
没有钱吃饭,哥哥和廖学秋想尽了一切办法,每天都是吃完这顿怕下顿没饭吃。
靠着母亲朋友的救济,两人艰难的长大,却等来了下乡的消息。
从这一天起,廖学秋离开了最后的亲人,独自一人奔赴乡下,哥哥则入伍当兵。
来到乡下,廖学秋看着无边的稻田,心神开阔,感觉这儿也不错。
身边没有亲人,廖学秋在休闲时刻,靠着收音机中的戏曲寄托对母亲的思念。
“我要跟妈妈一样”廖学秋萌发了演戏的念头。说做就做,她开始跟着录音机学唱,在夕阳下的田边跳舞。
继承了父母的艺术天赋,廖学秋越来越出色,考试给乡亲们表演,优美的舞姿,甜美的嗓音都让廖学秋心生自豪。
随着人传人,廖学秋的名气扩散,镇上的文工团拉了她一把,成为了一名演员。
进入文工团后,廖学秋领着工资,日子逐渐好过,还遇到了深爱的丈夫。
由于从小没有母亲的教导,廖学秋初尝禁果怀了孕,直到四个月才发现。
急忙领了证,她也算是成家立业了,为了不影响身材,廖学秋剖腹生下了孩子。
小日子过的平淡且幸福,而廖学秋母亲的好友找到了她,希望廖学秋跟她一起去上影学习表演。
看着已经断奶的娃,廖学秋决定去尝试一下。
当她来到上影才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多了去了。
没有经过科班训练的廖学秋本不能获得试戏资格,但上影厂却为她开了后门。
在第一场试戏时没有通过,而上影厂的人都很敬重她的母亲廖静秋,为了给廖学秋机会,安排了第二次试戏。这才让廖学秋留了下来。
在拍戏的六个月的时间里,廖学秋没有一天不思念自己的孩子,一等拍摄结束,廖学秋马不停蹄的赶回乡下。
而眼前的一幕却让她深感绝望,孩子被别的女人抱着,丈夫也不再是自己的丈夫。
无奈之下,两人签字离婚,孩子给了丈夫,廖学秋抱着一床被子回到了母亲的家中,想着这些年的经历,廖学秋无助极了。
化悲伤为动力的廖学秋,一门心思放到了演艺事业中。
拍戏期间,她的手被炸伤,为了消毒直接将手放到酒精中,那种刺痛感让廖学秋险些昏过去。
然而这并不能阻止她奔向艺术的脚步。
在拍摄《梦断情 楼》时,廖学秋的台词功底还没有那么强。
为了不因自己忘词影响拍摄,廖学秋整天整宿的背台词,终于将台词深深刻在脑子里,却发现自己的台词被削了。
这个消息让彻夜难眠的廖学秋几近崩溃。
知道是陈道明提出的更改台词,廖学秋的委屈不打一处来,指着陈道明边哭边骂。
看着那个抹着眼泪昂着脸,说自己不演了的廖学秋,陈道明心里痛苦极了。
两人说清后,廖学秋才知道,陈道明看到自己的台词太多,怕她压力大,想要分担,才闹出这样的乌龙。
陈道明让步后,在与廖学秋的拍摄中教会了她不少演戏的技巧,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厚友谊。
至今提起与陈道明亦师亦友的关系,廖学秋还会因当时的误会笑出声。
廖学秋为了演戏不顾身体的伤残,或许是母亲廖静秋的影响太深。
廖静秋的传奇人生,短暂的33年
廖静秋的一生只有短暂的33年,而这33年里,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她都驻足在艺术的道路上。
9岁时,因为家中吃不起饭,廖静秋被送去学川剧的戏班子。
演员这个职业,在现在是光鲜亮丽的,但在那个年代流行一句话“婊子无情戏子无义”。
而廖静秋足以证明这句话是多么的肤浅。
在廖静秋学艺一年多后,父亲病逝,乡亲给她传来家中没钱葬父的消息。
廖静秋本想当天就离开,奈何管事不给假,当晚演出结束,廖静秋赶夜回到家中,披麻戴孝的沿街为父亲跪求棺材钱。
看到廖静秋的这幅孝心,乡亲们感动不已,联手帮她把父亲葬下。
安排完家中事物,廖静秋带着母亲,穿着孝服回到戏班,向管事请罪,还请求对方收留下母亲。之后母亲便在戏班煮饭打杂。
没过几年,当时的戏班解散了,经过班主的推荐,廖静秋跟随谭香云去往成都。
为了戏剧上的成就,廖静秋从拜师学艺到扬名立万,这个过程中所遭受的挫折,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巴金老先生在曾经谈起过廖静秋,称她在曾经那个年代,遭遇了太多言语的侮辱和摧残。
十八岁的来到,廖静秋在戏台正式取艺名挂牌子唱戏。名叫“桂蕊”,取自她的舞台戏《桂花亭》。
1952年,廖静秋功成名就,在一次到重庆演出前,特意绕道回家乡,在镇上自己出钱买了些瓜果烟茶,为乡亲们演出。
在廖静秋的心里,“根”永远在这里。
在她刚刚有点小成就时,就曾在路过家乡时,一路小跑到镇上看望过乡亲,还在众多人前,叩谢当年戏班班主的引荐。
对于廖静秋在事业上的造诣,她的品德更值得我们学习。
然而,廖静秋也没有想到,1952年的这次任性回乡,竟是她最后一次与乡亲们碰面。
1956年,31岁的廖静秋患上了癌症,在正是艺术成熟时期,廖静秋的患病让众多老艺术家惋惜。
65岁的李劼人和52岁的沙汀在听说廖静秋患病后,决定要为她留下人生最美的时刻。
于是找到巴金先生,联名上书全国人大,要将廖静秋曾主演的戏曲《杜十娘》拍成电影。
在听说了一系列的故事,电影局最终决定,采纳这个建议,着手拍摄《杜十娘》。
就在一切都准备就绪的时候,廖静秋的病情恶化,当她到达北京时,两条腿已经肿的不像样子,脸色也呈青紫色,仿佛将死之人。
为了将这部戏完美的演绎下来,廖静秋不间断的服药,为了止疼,一天要打两三针吗啡才行。
每拍摄完一个场景,廖静秋都会拖着肿胀的腿,到房间内疼哭到打滚,撞墙。调整好后再出来继续拍摄。
每每片场传出廖静秋的呜咽声,在坐的工作人员无一不眼眶泛红。
拍摄结束后,电影厂拼命加工制作,生怕廖静秋等不到影片就走了。
还好她坚持了下来,看到了这史上第一部彩色艺术片,也是专门为她制作的电影《杜十娘》。
1958年初,巴金与李劼人在北京相遇,晚上两人在房间时,谈起了廖静秋的病情。
李劼人叹了口气,说她一天要打八针才能止痛,怕是没希望了。巴金看着李劼人的眼泪,没有出声。
过了几天,巴金又遇到成都来参加会议的友人,问起廖静秋。
“她好多了,都可以起床了,打针也从八次减到了四次。”还表示廖静秋很乐观。
巴金听到后感到心情舒畅了不少,却没有想到,在第二天廖静秋就离世了。
日后,为了纪念廖静秋,巴金写下《廖静秋同志》这篇散文,在其中写到“第一次听到她的名字,是知道她得了不治的癌症。”
在其中巴金有一段描写廖静秋生命最后时期,坚持拍摄的情况,不少读者都潸然泪下。
巴金还在廖静秋的墓碑旁题词: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美丽的榜样。
在她的墓碑背后,刻有“短暂的一生,坚强的女人”两排字。
这句话,包含了廖静秋一生遭受的众多痛苦,背后是一个令多少人流泪的故事。
在2014年,廖静秋墓最后一次迁移的时候,一位工作人员骄傲的向同伴介绍“这就是著名的“杜十娘”扮演者,廖静秋。
从草坪墓迁到烈士名流墓区,廖静秋的一生,成为了不少人的榜样,最能受到榜样影响的,就是她的女儿廖学秋了。
廖静秋离世,4岁廖学秋指着荧幕称:我要妈妈
在廖静秋离世后,廖学秋看着院子里的花圈,问到:这是什么?
身边的人听到稚嫩的声音,偷偷擦掉眼泪,却没人能为其解答。
母亲的离开,廖学秋感到恐慌,每天都在问妈妈去哪了?
直到在荧幕上看到《杜十娘》,她大哭着指向屏幕上的廖静秋,大喊:妈妈!我要妈妈!
在安静的影院中,只能听到廖学秋找寻妈妈的呐喊,以及在场观众小声的啜泣。
结论
在廖学秋的生命里,虽然母亲陪伴的时间并不长。但廖静秋的故事传颂至今,对她的影响不容小视。
在母亲的故事中,廖学秋接触了演艺事业,认识到追求艺术的奋不顾身,继承了母亲对艺术的天赋。
廖学秋如今已经66岁,仍坚持在影视艺术上创作,是值得所有演员学习的。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