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海洋城市巡礼|“智慧海洋”视野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及舟山的建设路径研究(陆瑜琦 季扬沁

2023-10-18 13:38 海洋开发与管理杂志  主页 > 走全球 > 五洲四海 > 海洋城市巡礼 >

打印 放大 缩小






“智慧海洋”视野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及舟山的建设路径研究

 
海洋开发与管理杂志 2022年8期 

 

陆瑜琦,季扬沁

(中共舟山市委党校 舟山 316000)

0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格局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以及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2017年深圳和上海率先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广州、厦门和青岛等7个城市相继提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构思。由此可见,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十四五”期间沿海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抓手,对于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浙江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之一,海洋强省建设目标明确,2020年首次提出由宁波和舟山分别启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舟山群岛新区是全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同时承担自由贸易区和江海联运等多个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任务,区位优势显著。作为海洋工业化和海洋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智慧海洋”是海洋科技创新的代表性内容以及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内涵,从“智慧海洋”入手谋划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是进一步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性选择。

1 海洋中心城市研究评述

“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源自英文“The leading maritime capitals of the world”,2012年挪威研究机构Menon Economics最早发布这一概念,并从航运、金融和法律、港口和物流、海洋技术以及吸引力和竞争力5个维度对全球50个海洋城市进行排名。张春宇[1]最早将该英文词组翻译为“海洋中心城市”并进行研究,指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在具备传统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在高端海洋服务业、全球海洋治理能力和国际化便利生活环境等方面展现对周边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在Menon Economic和张春宇的理论基础上,国内学者结合各自领域对海洋中心城市开展相关研究。胡振宇等[2]认为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判断依据是枢纽功能,体现在船舶数量和港口运输能力的优势,核心竞争力体现在金融和法律等配套服务方面,未来的发展潜力则体现在科研和人才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优势和路径;鹿红[3]从大连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选择入手,分析其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优势和不足,并从谋划产业模式、优化产业体系、创新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4个方向提出建设路径。目前针对舟山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研究较少,王志文[4]从宁波和舟山的基础优势、发展形势和短板分析入手,提出以港口为核心、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探索海洋金融体系等对策。

在指标体系方面,张帅[5]针对北部湾地区的实际情况,将海洋中心城市竞争力分为经济竞争力、城市吸引力和城市发展力3个指标层,其中经济竞争力层面包括海洋经济产值、旅游收入额和港口吞吐量等,城市吸引力层面包括游客数量和进出口贸易总额等,城市发展力层面包括高等院校在校人数、海岸线长度和海洋公园数量等;周乐萍[6]建立国际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3个一级指标以及经济、海洋、创新、服务、文化和开放6个二级指标,对上海和深圳等8个城市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根据不同城市各个层面的得分和排名,对我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提出相应建议。此外,有学者将海洋特征和中心特征相结合,构建相对全面的指标体系,其中海洋特征包括海洋自然条件、经贸、生态和产业等,中心特征则侧重于城市辐射和集聚能力,包括GDP、外资利用率和消费能力等[7];该指标体系内容翔实,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未涉及实证分析,且由于数据可得性有限,在实际计算中不能全面覆盖。在研究方法方面,根据大量针对海洋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模型主要集中在层次分析法[8]、熵值法[9]、主成分分析法[10]、空间分析法[11]和综合权重法[12]。

国外学者针对海洋中心城市概念的研究较少[13-15],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广义的环境科学和生态保护等领域。Tsai[16]分析新加坡凭借战略地理位置和天然港口条件发展成主要的全球转运中心,但激进的开发活动改变沿海生态环境,并提出环境污染模式可反映陆海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对于生态保护有较强的参考价值;Charles[17]针对全球123个海洋城市,采用空间化、开放性和跨学科的方法全面评估海洋学术成果,对于跨学科研究的参考价值较大;Todd等[18]梳理海洋城市化驱动因素的互相作用机制即资源开发、污染途径和海洋蔓延的影响,结合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针对海洋城市生态学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和定义仍较为模糊,且研究大多基于政府工作报告或建设规划等政策性文件,因此各地差异较大,缺乏权威和规范的标准。同时,海洋中心城市的定量研究涉及经济、文化、科教和生态等多个方面,须有大量数据作为支撑,实际研究的难度较高,因此目前国内学者对海洋中心城市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大多侧重于经济和产业等体现城市聚集力的指标,而在文化和生态方面的考量较少,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跨学科性。由于国外发展较好的海洋中心城市都已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期,较新的研究均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入手寻找城市转型的途径,对本研究的参考价值较小,本研究主要参考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2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

2.1 评价指标

根据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归纳,借鉴国内外学者针对国际中心城市和国际航运中心等的评价指标,结合Menon Economics针对“全球领先的海事之都”的评价指标,本研究建立以经济潜力、开放程度、海洋资源和海洋科创为框架,涵盖GDP总量等16个二级指标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其中经济潜力和开放程度主要体现中心城市的辐射和集聚能力,海洋资源和海洋科创则主要聚焦海洋城市的特色吸引力。

目标层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竞争力经济潜力GDP总量GDP增长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开放程度进出口贸易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旅游总收入额接待游客数量海洋资源海岸线长度海域面积港口货物吞吐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海洋科创普通高等院校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专利申请数量科教投入力度图书馆数量

2.2 评价方法

本研究运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信息熵借鉴原热力学中“熵”的概念,用于描述事件的平均信息量。与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专家评价法等方法相比,熵值法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数据的内在联系。本研究在收集各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后,采用归一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再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从而计算各城市的竞争力得分。

保留数据间的比例关系,特征值比重(Pij)的计算公式为:

2.3 评价结果

采用熵值法分析2020年我国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9个城市的相关数据,计算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并得到各个城市的得分和排名(表2和表3)。

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经济潜力(0.202 28)GDP总量(0.070 08)GDP增长率(0.063 8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0.068 40)开放程度(0.253 85)进出口贸易总额(0.063 60)实际利用外资总额(0.063 45)旅游总收入额(0.068 35)接待游客数量(0.058 45)海洋资源(0.266 81)海岸线长度(0.061 20)海域面积(0.060 69)港口货物吞吐量(0.072 85)港口集装箱吞吐量(0.072 07)海洋科创(0.277 06)普通高等院校数量(0.068 4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0.037 49)专利申请数量(0.064 24)科教投入力度(0.072 37)图书馆数量(0.034 55)

城市总体经济潜力开放程度海洋资源海洋科创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上海 20.29 1 3.95 1 7.09 1 4.18 4 5.07 3深圳 17.42 2 2.84 3 3.79 3 1.52 8 9.27 1广州 17.06 3 3.40 2 5.72 2 2.60 6 5.34 2宁波 9.05 4 1.23 8 2.06 4 4.19 3 1.57 8青岛 8.76 5 2.10 6 1.40 6 3.66 5 1.60 6舟山 7.71 6 2.75 4 0.23 8 4.73 1 0.00 9天津 7.57 7 1.88 7 1.67 5 1.75 7 2.27 4大连 6.84 8 0.50 9 0.18 9 4.32 2 1.84 5厦门 5.30 9 2.17 5 1.04 7 0.51 9 1.58 7

2.3.1 总体情况

从总体情况来看,上海、深圳和广州居前3位,且与其他城市的差距较明显。上海、深圳和广州作为我国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先驱,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开放条件和雄厚的科技实力,其经济潜力、开放程度和海洋科创均居前3位。其中,上海的开放程度优势较突出,其进出口贸易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和旅游总收入额等指标得分较高;深圳的海洋科创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主要得益于其在科教投入力度、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专利申请数量上的突出优势。

总体排名第四位至第九位的6个城市则差距较小,相邻排名的分差基本在1分之内,除舟山、大连和宁波在海洋资源方面得分较高外,其他城市在各个指标层面均没有显著优势。其中,大连的经济潜力和开放程度得分最低,厦门的海洋资源得分最低,而舟山的海洋科创得分最低。

需要说明的是,万人拥有滨海湿地面积、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海洋机械化水平和海洋文化遗址数量等数据的获取难度较大,在相关年鉴或年报中也未见完整的数据统计,导致海洋生态、科技和文化层面的评价指标有所缺失,从而影响对海洋城市特色吸引力的考察。

2.3.2 舟山

舟山的总体得分在9个城市中居第六位,表明其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竞争力较弱。其中,舟山与前3名城市的差距较大,这与城市发展层级和经济规模等因素密切相关;与其他城市相比,舟山的优势和劣势均不明显。值得一提的是,舟山与相邻城市宁波之间的差距较小,因此舟山在未来发展中要紧抓甬舟一体化的机遇,积极与宁波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舟山的主要优势为海洋资源,在9个城市中居第一位,海洋资源向来是舟山发展海洋经济的独特优势。从区位条件看,舟山位于我国南、北海运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向陆背靠长三角腹地,向海面向太平洋,紧邻亚太国际主航道,是我国东部沿海的重要海上门户;从资源条件看,舟山的海岸线长达2 444 km,其中深水海岸线长达282 km,海域面积宽广,具有优越的建港条件以及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油气资源和风能潮汐能资源。除此之外,舟山的经济潜力居第四位,主要得益于2020年舟山在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条件的影响下仍实现12%的GDP增长率,远高于其他城市,因此虽然舟山的GDP总量较低,但其经济潜力仍处于9个城市的中段水平。

舟山的主要劣势为海洋科创和开放程度,在9个城市中分居第九位和第八位。海洋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手段,而舟山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专利申请数量等与发达城市不在同个量级;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数据获取的限制,实证分析中的评价指标和数据更多体现城市总体科创水平,而在海洋特色上有所欠缺。在开放程度方面,舟山的旅游总收入额和接待游客数量仅略领先于大连,而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则与其他城市有较大差距。

3 “智慧海洋”视野下舟山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路径

随着海洋科技的深入发展,“智慧海洋”作为海洋信息化的进阶形态,已成为现阶段世界各国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舟山是首批国家“智慧海洋”工程试点示范区,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立意深刻和任务艰巨的重大战略,亟须开展全方位的系统谋划。舟山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破题关键在于,结合自身竞争力和实际发展情况,立足海洋资源优势,提升海洋科创能力,在“智慧海洋”背景下寻求符合城市定位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新方向。

3.1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构建现代“智慧海洋”体系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地方经济的重中之重,沿海城市发展海洋产业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现代海洋产业涵盖范围宽广,除捕捞、养殖和船舶修造等海洋传统产业外,海洋新兴产业更是现阶段提升海洋经济水平的重要内容。对于投入高和周期长的海洋传统产业,舟山应着力推动其向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在生产方式上,转粗放型为精细高效型;在资金支持上,利用长三角城市的金融资源,通过多样化的资金筹集模式,成立区域性海洋发展银行,为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服务。对于增加值较高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舟山应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抢占海洋科技发展“制高点”。

随着东海实验室(“智慧海洋”浙江省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启迪海洋科技产业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的落地,舟山海洋科技产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光明。在此基础上,舟山应运用好工业和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率先谋划和合理布局海洋科技产业体系,系统化发展“智慧海洋”,以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3.2 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多方位提升城市能级

除海洋特色外,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和集聚能力也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内涵,这就要求城市发展有一定的规模,从而实现要素集聚。在经济体量较小和城市能级较低的客观情况下,舟山须凭借数字化转型的“东风”,多方位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一方面,利用浙江数字化转型的资源,借鉴周边城市的发展经验,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城市大脑”;尤其是在公共服务上,以“未来社区”为试点,从医疗、教育和养老等多方面入手,将数字化应用体现在各个生活场景,实现城市功能的升级;在继续推进老旧街区升级改造的同时,系统规划设计一批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公共平台和商业设施,提升城市品质和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要素的集聚。另一方面,聚焦科技创新领域,强化要素集聚功能;借助“智慧海洋”建设的契机,配合更积极的招引政策,放宽户籍和就业限制,吸引相关科创型企业和高端人才入驻;利用自贸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加大对国际资本和机构的引入力度,形成城市能级提升和“智慧海洋”建设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3.3 紧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新阶段舟山的重大战略任务,舟山在谋划和建设过程中应配合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等国家战略,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紧密结合,尤其加强与宁波的协同合作,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在港口一体化方面,着眼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围绕港口管理、建设和服务深化甬舟合作,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提升港口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加强甬舟港航和海事等部门资源和信息的共建共享,谋划建设“智慧海洋”互通平台,全面提升海洋科创能力和服务水平。在联动开放方面,着力推动甬舟开放政策和开放型经济的衔接;利用浙江自贸区扩区的契机,推动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的率先复制和推广,提升贸易投资的便利化水平;依托大宗商品中转储运基地的优势,与宁波探索共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联合发挥甬舟优势,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