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海安舅舅号|伯而扶故乡,藜而济学子:新加坡华裔企业家、慈善家陶欣伯

2023-08-27 20:52 360百科 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网  主页 > 年鉴 > 红色瑰宝史册 > 红基因 > 助学支教 > 海安舅舅号 >

打印 放大 缩小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美丽国土名片专业委员会
北京红色瑰宝文化发展中心正能量研究室
国土名片网(cppc-bj.com)“海安舅舅号”专题组
《海安舅舅》电影摄制组
共同推介群体助学支教好电影《海岸舅舅》
推广“海安舅舅精神”
倡导共建“海安舅舅号”

(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插播导读)



陶欣伯 360百科

所属类别 :
其他实业人物相关
 

陶欣伯(1916年12月-2021年8月24日 ),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横溪乡,20世纪30年代离开中国发展自己的事业,后于20世纪60年代移民新加坡 。新加坡华裔企业家、慈善家;南京市荣誉市民;江苏省慈善总会名誉会长。

陶欣伯是曾经的"中国第一高楼"、改革开放标志性建筑之一金陵饭店的创始人,生前为新加坡欣光集团董事长、江苏省慈善总会名誉会长,曾被授予"南京市荣誉市民"称号。

2021年8月24日,陶欣伯在南京安详离世,享年105岁。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陶欣伯

  • 国籍

     新加坡

  • 出生日期

    1916年12月

  • 逝世日期

    2021年8月24日

  • 毕业院校

    震旦大学

 
  • 职务

    董事长

  • 就职企业

    新加坡欣光集团

  • 主要成就

    曾被授予"南京市荣誉市民"称号

  • 出生地

    南京市江宁县横溪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经历

陶欣伯陶欣伯1916年12月,出生于南京市江宁县横溪乡。10岁赴上海,就读于中法学堂和震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离开中国前往越南,从事物资运输工作;1939年8月转至缅甸,参与滇缅公路运输工作。抗战结束后,回到越南经商。因法越交战,重返缅甸经营大米、柚木等出口业务及船务。60年代初全家移民新加坡,从事船务、银行及地产业,是新加坡著名跨国企业家。

1979年,返回中国大陆,投资经济建设,大力开展教育慈善活动,八十高龄以后,创立陶欣伯教育基金会,九十高寿之际, 创立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对其他公益事业亦有多项捐赠。于 2006年被特聘为江苏省慈善总会名誉会长,深得千万学子尊重和爱戴。

2011年1月10日,由通商中国机构主办的新加坡首届"通商中国奖"颁奖典礼隆重举行。上海世贸商城董事长陶欣伯先生以94岁的高龄荣获"通商中国成就奖"。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逝世

2021年8月24日,陶欣伯逝世,享年105岁。

折叠编辑本段实业活动

1978年返回故乡南京,出资兴建南京金陵饭店,1983年10月正式开业。37层的金陵饭店是南京最早的五星级饭店和当时中国第一高楼;是中国对外开放后,第一批利用侨、外资兴建的涉外饭店;第一座带有旋转餐厅的饭店;第一座顶层可以停直升机的高楼;第一座带12层车库的高楼;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经营管理的国际化大酒店……这家饭店的建成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饭店成了当时南京的标志性建筑。

1993年,与其他著名爱国华侨一起,投资建设上海世贸商城,1999年正式落成。世贸商城坐落于上海虹桥经济开发区,由常年展贸中心、上海世贸展馆、世贸办公塔楼三大主体建筑构成,是一个集展示、交易、办公、资讯于一体的超级交易市场,总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也是亚洲最大的常年展示中心。

此外,还先后投资了北京亮马河大厦、苏州工业园、苏州锦华苑、南京状元楼酒店等。

折叠编辑本段慈善活动

允公小学

"国家要强盛,政治要民主,经济要繁荣,第一靠教育,第二靠教育,第三还是靠教育。"三十年来,先后为家乡教育事业捐资近千万元。

1991年,捐资重建始建于1931年的横溪中心小学,1992年落成,冠名"允公小学",出任"允公小学"名誉校长。该校现为"南京市实验小学","南京市绿色学校","南京市德育先进校","江宁区文明单位"等。

陶欣伯教育奖学基金

1997年,出资500万美元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建立陶欣伯教育奖学基金,每年向已被哈佛大学商学院录取的攻读MBA的中国学生提供资助,全费奖学金包括两年工商管理课程的学费、生活津贴及旅费,每年约5万美元。选拔委员会根据每位奖学金受惠者的具体情况,也会提供较少的"奖学补助金"来代替全费奖学金。同时该基金也资助国内高校教师前往哈佛大学商学院进行短期培训。

1998年3月,陶欣伯先生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奖学金事宜。记者这样写道:

坦言自己目前是个快乐的老人,陶欣伯从去年开始"自己解除自己的职务",不再当"决策者",把欣光(私人)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切业务交给女儿打理,自己只当个挂名的"董事长"。"我想,上海世贸商城将是由我做投资决定的最后一个项目。"

幽默的陶欣伯笑言去年"下岗"后,今年又为自己"找到一份新工作",重新"上岗"--成了基金的发起人。他利用自己和太太的退休金,在中国成立了一个"陶欣伯基金",专门物色一些中国籍而又没有持外国护照的杰出人才,资助他们到美国哈佛大学深造两年。

在介绍这个基金时,陶欣伯说,基金将资助10位优秀人才到哈佛,目前已经托北大、清华、南京、交通和复旦5所大学推荐人才,准备一年花100多万美元来培养这些人。

他说:"我希望这些优秀人才可以学习外国最先进的管理知识,然后把这些管理经验引进中国,为自己的国家服务。"

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

2006年,出资500万人民币,在江苏南京创立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面向全国普通高校的本科生,"资助贫困有志","奖励品学兼优",希望受助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毕业后积极投身建设,到基层与待开发地区工作、创业,改变中国的面貌,改变自己的命运。

---------------------------------------------------

 

欣伯:以商养教、以教兴国的百岁老人

作者:樊群 选自《江苏慈善人物故事》

更多人物资料,请跳转陶欣伯先生生平(中英文版)

陶欣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1916年出生在江苏南京,祖籍江宁县横溪乡,后于20世纪60年代移民新加坡。20世纪30年代,陶欣伯离开中国,发展自己的事业。在创业期间,陶欣伯遭遇了许多坎坷,但凭借过人的智慧与胆识,最终发展起自己的事业,成为一名杰出的实业家。陶欣伯的事业经营范围十分广泛,他先是在越南、缅甸从事陆上运输,而后抓住机遇,在缅甸、中国香港与泰国等地开展杂粮贸易与船务航运事业,移民新加坡以后,他顺应趋势,专注房地产事业,成立欣光集团,被称为“新加坡房地产业先驱”。改革开放以后,响应中国政府号召,他多次回国投资,建设乡梓,协助筹资建设南京金陵饭店、南京状元楼酒店等多个项目。

1991年,年逾古稀的陶欣伯在回到祖国以后,与夫人刘光藜一同热心教育,慷慨解囊,创设学校与基金,希望将自己取之于社会的财富以资助教育的方式还诸社会。他先是出资100万元重建江宁允公小学(原名横溪中心小学),2006年,又投资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施。1997年,他接受友人的建议,创立陶欣伯教育基金(TSPEF),设立奖学金,以培养、储备企业家人才为宗旨,主要面向家境贫寒但有志攻读工商管理硕士、且被哈佛商学院或斯坦福商学院录取的中国籍留学生。陶欣伯还对申请奖学金的学生提出一点要求,即毕业后须回到中国大陆工作至少两年,以报效祖国,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截至2019年,已有99名学生获得资助,其中大部分完成学业后回到了中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林利军就是其中一位,2001年,他考入哈佛大学商学院,在陶欣伯奖学金的支持下顺利毕业,归国后创设汇添富基金与正心谷创新资本,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和投资家。或许是受到陶欣伯助学善行的影响,林利军于2020年向其母校福建永安一中捐赠1,800万元。他表示,“能为家乡的孩子们做点事,让他们有更好的受教育条件,我感到很荣幸。”陶欣伯对于奖学金的发展情况非常满意,“每年,我到中国的时候都满怀期望地与陶氏奖学金获得者见面,看到他们学以致用的热情和诚意我感到无比欣慰。”

陶欣伯对教育事业的这份热忱,既缘自他身为优秀企业家所具备的家国情怀,也基于他对中国社会状况的基本认识。他虽在海外生活多年,但依然心系祖国发展。他表示:“我与我老伴作为中国人,一生都不忘本。我们身在国外,但总是在想中国如何好起来,我与外国人交流时总是对中国充满信心,而且相信中国会好起来,我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基因在适当的时候就能被激发出来。”在晚年,他曾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标准进行自省,认为每个人作为社会上的一分子,都应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动中国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对于中国社会的现状与未来努力的方向,陶欣伯有自己的思考。在他看来,贫富差距悬殊是影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在当时,“处于生活水平平均线以下的人口太多,而国家要有起色,就要有足够数量过上小康生活的中产阶级”,因此必须重视脱贫工作。从长远看,发展教育是展开脱贫工作、解决时下社会问题的最有效路径。一方面,相较于直接的物质补贴,让低收入人群充分接受教育、获得知识与能力更能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另一方面,“受了教育,人才能学会思考,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容易学会理性地对待,而不会轻易地‘横竖横’、动辄造成社会冲突,这就能够为公众和谐相处、社会和谐发展打下最好的基础。”

陶欣伯对教育的重要性还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他主张“教育是立国之本,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只有帮助年轻一代提高文化知识管理水平,积极填补城乡之间的差别,才能保证国家在健康的道路上持续前进。”而在中国,仍存在有大量有志学子因家境贫苦、无力负担学费被迫放弃求学理想,为此,陶欣伯认为,应当向亟需经济援助的学子伸出援手,鼓励他们申请助学金。同时,出于缩短城乡差距的考虑,他将扶助对象从之前被名牌大学录取的顶尖人才调整为村镇出身的普通青年,使后者有机会完成大学学业,改变命运,进而成为连接乡村与城市的桥梁。

于是,陶欣伯在2002年着手筹备新的基金会,名为“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在2006年经江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助学基金会设立在南京,属于非宗教性、非政治性的非公募基金会,所颁发的助学金称为“伯藜助学金”,接受助学金的学子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陶学子”。基金会专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伯藜助学金”的资助政策为每人每年五千元,“一助四年”。为使更多学子获得帮助,自2007年起,基金会陆续与东南大学、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江苏大学等22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至2019年,基金会累计资助人数8,707人,累计捐赠金额共10.7亿元。由于在资助学子方面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伯藜助学金”项目先后荣获江苏省第二届慈善大会“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第二届“中华慈善奖突出贡献(项目)奖”、“2014年度十佳公益慈善项目奖”与2019年度 “江苏最美资助人”提名奖。

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陶欣伯的无私付出。为保障基金会长久运营,陶欣伯先后向基金会进行捐赠,2013年6月,他将自己在新金陵饭店中25%的股权(股价转让价格为2.98亿元)转让给基金会。2015年,他又向基金会捐赠5000万美元,至2019年已累计捐款10.7亿元。基金会对于陶欣伯来说,意义重大,他将它视为一本“书”,如何书写才能使这本“书”更加精彩成为他时刻思考的命题。2016年是基金会成立十周年,在这一年,陶欣伯也迈进了期颐之年,虽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关心基金会事务,并阐述了他对于基金会未来发展的构想:

“我80岁的时候创办了陶欣伯教育基金会资助哈佛商学院的项目,90岁又办了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资助来自农村地区的有志青年,现在100岁了,我很开心自己还能为帮助这些陶学子而出力,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也成为了我的‘不老良药’。十年走来,基金会也将朝新的目标迈进,过去我们是发展慈善教育,现在把这块做好的同时,要朝着建立慈善企业的方向前进,积极寻找陶学子中的“种子”,扶持他们的创业项目。陶学子们并不是单打独斗,除了来自学校、基金会的资源,他们互相之间也是‘家人’,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互相扶持。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都需要基金会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工作,培养陶学子并发掘突出的人才。这几年,基金会的项目工作是在响应政府的号召,从鼓励回乡发展到创新创业,都赶上了时代的潮流,相信在政策鼓励、学校与基金会的推动下,陶学子如果能抓住其中的商机,一定可以做出一番成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坚信基金会的慈善企业将稳步发展起来,最终服务社会。”

在资助学子完成学业、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鼓励他们创业,从中选拔企业家“种子”,发展中、小企业,服务社会,进而实现从“慈善教育”到“慈善企业”的提升,这是陶欣伯的理想。他相信,只要各方共同努力,这个理想绝对可以实现。2016年11月,在与时任江苏省省长石泰峰会见时,陶欣伯向其介绍了基金会的情况,描绘了发展蓝图,并表示将会把基金会做成慈善教育到慈善企业的典范。为此,他悉心指导基金会的工作,在多次工作会议上再三强调基金会的宗旨与使命,要求基金会加强与项目院校的合作,挖掘“种子”人才。

为达成指标,也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政府及高校助学体系中的拾遗补阙作用,基金会积极探索,开发出以经济赋能、心智赋能、学业赋能、实践赋能和创新创业赋能五项赋能为特点的“发展型助学模式”,以“资助贫困有志、奖励品学兼优、鼓励回乡创业、服务基层社会”为宗旨,以“助学创业、立己达人”为口号,以“将陶学子培养成人、成才、成业”为使命。为了给陶学子创业提供坚实的支持及有效的指导,基金会整合资源,搭建了陶学子创业教育与支持生态体系。其实早在2012年年初,基金会就启动了创新项目,组织了包括伯藜讲堂、伯藜创业营、伯藜创业计划大赛、伯藜创业菁英班在内的一系列项目,其中有些项目是以陶欣伯积攒的资源为基础展开的,如伯藜创业导师与伯藜—新加坡管理大学乡村创业课程项目。

所谓“导师项目”,是指基金会与受到陶欣伯教育基金帮助的企业家(统称为“陶学者”)展开合作,在陶学者与陶学子之间结成一对一的师徒关系,使陶学子进一步了解职业规划、企业发展和创业思维等相关知识,形成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培养创业能力。在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理事会换届会议暨第三届第一次理事会上,陶欣伯恳切地表达了对陶学者的期待,希望他们加入到基金会的导师项目工作,将陶学子培养成人、成才、成业。

作为新加坡华裔商人,陶欣伯在中国与新加坡贸易关系的建设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尽全力促成新加坡政府对苏州工业园的投资,在2011年被新加坡政府授予“通商中国成就奖”。为鼓励更多学生创业,陶欣伯利用关系,联系、委托新加坡管理大学与基金会展开合作,“伯藜—新加坡管理大学乡村创业课程”即是双方为陶学子打造的高阶创业课程,基金会为有过创业实践的陶学子提供赴新加坡学习交流的机会,以进一步提升其能力,开拓视野,加速培养“陶创客”。2015年,陶欣伯与首批赴新加坡学习的陶学子见面,表达自己的殷切期望,为他们答疑解惑,同时告诉他们要多看、多学、多交朋友。

陶学子常常称陶欣伯为“陶爷爷”,听到学子这样称呼自己,他很是喜悦,他常对陶学子讲:“我拿你们当我的第三代。”出于对陶学子的关爱,陶欣伯十分关注陶学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并经常对其进行思想层面的教育与引导,《百岁老人话旧事》便是他送给陶学子的人生指南。陶欣伯仔细回忆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和人生体验,将其记录下来,与陶学子分享,希望他们能从中获益。在书中,他对陶学子讲:

“我已达期颐之年,一生不求闻达,如今感到自己经历的有些往事以及一些为人处世的原则,即‘待人以诚,做事全力以赴’、‘不要骗人,公开透明’、‘错了,责己不怨人’,还值得与学子分享,所以才记录下来,付之梨枣。如果各位学子能够从书中得到启发、读了受益,我心愿足矣!”

陶欣伯不仅为陶学子求学提供了物质方面的帮助,还为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铺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授人以鱼的同时,又做到了授人以渔。他辛劳无私的奉献和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使许多陶学子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转折,陶学子常常感慨,陶欣伯及他创设的基金会为出身贫寒的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使他们拥有了对未来的期待,走出原来狭小的圈子,迈进更为广阔、更为美好的天地。(此处有删节)

对于所获得的帮助与支持,陶学子一直心存感激,在向身边亲友讲述陶欣伯时,他们会形容他是来自东方的“圣诞老人”,并会通过写信、作词等各种形式抒发对他的感恩之情。陶欣伯在101岁生日时收到了这样一首诗,它来自东南大学陶学子罗诚:

《日出·黄昏回转》

半生前,正值国难,浴血奋战,彰显乱世家国情。

半生后,巧遇良机,艰苦创业,终成和平树下光明景。

半生戎马报家国,半生创业树先河。

人生八十耄耋年,黄昏轮转心不老。

深知伟梦先教育,归乡巧用潜助学。

允公一声先起名,为国建设栋梁才。

深感,新加坡下创业发展,小天堂里助励博学,孰不知家国情怀何处显?

书中未有汗青记,世上尤无巧言传。

深入学子梦生里,日出时分砥砺行。

伯而扶故乡,藜而济学子。”

由于在慈善教育事业方面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陶欣伯被授予了许多项荣誉。2009年,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他“中华慈善个人突出贡献奖”。2015年,第九届“中华慈善奖”公布,陶欣伯被授予“最具爱心慈善个人”称号。在2016年,他的事迹被央视《人物》专栏拍摄为纪录片,同年,获得中国“绿卡”,这是对他慈善事业的最大肯定。如今,陶欣伯已届105岁高龄,对他来说,最大的幸福是看到陶学子成人、成才、回报社会,最大的期待是江苏省陶欣伯助学基金会能够发展成为百年基金会。

(撰稿:樊群,引用时有删节)

主要参考文献:

1、陶欣伯口述、倪亦斌整理:《陶欣伯人生小故事》,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

2、江苏省陶欣伯助学基金会:《陶欣伯先生小传》,江苏省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网站:http://www.tspef.org/

3、江苏省陶欣伯助学基金会:《一封永远写不完的信》,2017年12月29日,见

 https://mp.weixin.qq.com/s/xj4ZS41B4gplOCsZ60jgbg。

 

 

陶先生曾获荣誉
  • 2016年,荣获江苏第三届“江苏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个人”称号
  • 2015年,荣获中华慈善总会“最具爱心捐赠个人”称号
  • 2015年,获得新加坡中华总商会颁发的“新加坡建国50周年杰出华商奖”
  • 2015年,伯藜助学金获得新华社新华网颁发的“2014年度十佳公益项目”
  • 2014年,伯藜助学金荣获中华慈善总会颁发的第二届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
  • 2013年,伯藜助学金获得江苏省第二届慈善大会“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
  • 2010年,获得首届新加坡“通商中国成就奖”
  • 2010年,任江苏省慈善总会名誉会长
  • 2006年,任江苏省慈善总会名誉会长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