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李维京:气候是财富——2007首届中国避暑旅游经济(贵阳)论坛演讲稿之五

2023-12-31 21:13 国土名片-天下口碑数据库  主页 > 关注 > 气候经济 > 气候旅居 >

打印 放大 缩小







气候与城市——让气候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转贴自: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网   2007-07-13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李维京
 
各位领导、专家、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我感到欣慰,贵阳作为一个西部省会城市,能够如此重视研究自身城市的气候生态战略,如此重视研究避暑旅游经济新鲜课题,如此重视研究自己宝贵的避暑旅游城市品牌。避暑之都,令人向往。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当今全世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它是如此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活动和行为,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全球气候变化将要或正在改变人类的经济行为,它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具有自适应性,人类的经济活动必将朝着适应它的方向改变。值此2007中国(贵阳)避暑旅游经济论坛在北京召开之际,我们在探寻气候变化原因对策与利弊得失的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对在气候变化环境下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利用气候为城市发展服务的深刻思考。
    下面,值此避暑旅游经济论坛召开之际,我代表国家气候中心,就“城市气候学”的诞生背景、价值意义和实践运营谈谈看法。
首先,谈谈全球气候变暖是如何催生“城市气候学”的。
    众所周知,人类活动是影响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气候与环境变化又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带来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气候、生态和环境领域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并对中国气象事业乃至全球气象业提出了新的需求。
    尤其严重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一方面,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强度显著增强,气象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越来越严重。据联合国环境署统计,2002年全世界因气候变化而导致的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达550亿美元,2003年更达600亿美元。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又与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对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成的严重威胁,特别是气候突变对国家安全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引起了人类社会的特别关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纷纷从本国的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在国家层面制定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及相关规划,并付诸实施。
    “环球同此凉热”。作为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受全球变暖影响,极端气象事件频繁发生。据统计,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总损失的70%以上,我国每年受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约3.8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气象灾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如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进步和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当前必须面对的挑战和重大课题。
    与此同时,近20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已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这些结构复杂联成一片的城市群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产生了“城市热岛”、“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些“城市病”的产生,都与气象条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比如大雾,它既影响交通,又易于加剧空气污染。因此,气候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引发种种“城市病”背景下,诞生了一门与城市发展利益攸关的应用学科——“城市气候学”。
其次,谈一谈“城市气象学”的具体内涵和价值意义。
    中国的《齐民要术》有句古话:“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若不按气候规律办事,不但得不到经济效益,而且还可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世界气候计划中指出:要认识到气候知识潜在的价值,启动气候知识应用计划,同时应保证与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福利事业所可能作的贡献成正比。
    作为一门将气候学的基本理论直接应用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各部门的一门应用型科学,“城市气候学”主要是充分应用气候有利的一面尽可能以最小代价来避免其不利的一面,使气候灾害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损失减少到最少。
    目前,“城市气候学”在参与城市建设方面,尤其是城市规划布局、农林水利建设、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医疗卫生、通讯线路设计等等,正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现实作用和价值意义。
    比如,一次台风造成的灾害,是天气预报不准确的造成的?还是在工程设计时气候指标值不当造成的?人们以往常常忽视气候的作用,但近年来,人们广泛重视运用城市应用气候知识,以减轻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的危害。
    如果说天气预报具有战役和战术的意义,那么,应用气候则具有战略意义。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是应用气候的重大方面,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更是难以估量的。例如,长江葛洲坝枢纽工程就是利用气候为城市发展服务的典型个案。葛洲坝坝长2500多米,高70多米。当时,这个坝的合拢时间之所以定在长江枯水期元月4日,是以气候资料为依据并参考天气预报来决定。
    相反,违背气候规律必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方面的正、反两面的案例数不胜数。比如,我国利用小气候来减少对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的需要,如将夏季空调温度在人体适用范围内调高一点,则可为国家耗材节约大量的能。而违背气候规律,将造成重大损失。美国华盛顿州塔康马(TakoMa)峡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悬桥之一,桥长1662m。由于设计不当,于1940受风荷载的动力作用完全摧毁。
    所有这些都说明,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气候设计,必须按照气候规律办事。
最后谈一谈“城市气象”如何为城市公共事业提供服务。
    纵观气候学发展史,燧人氏“钻燧取火”利用太阳能,郑和造樯帆利用风能七下西洋等流传与民间的故事,说明中华民族很早就知道利用气候资源。其实,我国早在秦汉时代,就有了反映气候和农业活动关系的较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直到现代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上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人类对城市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提供定时、定点、定量预报方面,在有针对性的防灾决策、气候评估、大气环境影响评估以及气象信息获知等方面,公众对城市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党和国家指导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若干意见》明确了气象事业“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的战略定位,指出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应对我国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作为人类活动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气候变化有很大不确定性,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做出正确的判断。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建设生产和管理。与气候最密切的农业、能源、水利、交通、居住环境和卫生等,是各国应用气候领域内一直重视的内容。
我们认为: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案,组织有序的人类活动,适度开发气候资源,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使气候、生态与环境逐步走上良性循环,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作为享誉中国的“避暑之都”,贵阳市在全国率先开发独特的气候资源,在北京创办避暑旅游经济论坛,将“好气候”当成品牌来打造,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案例。
    展望未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气候—生态—环境”资源,需要气象事业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城市群”及城市化气象保障技术的综合研究,研制不同区域经济圈城市群“气候-环境-生态”耦合模式及其综合评估模型,可为城市及周边经济圈发展规划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和决策依据。
    总之,“城市气候学”将按照“安全气象,公共气象和资源气象”发展要求,不断结合城市市民的生活需求,不断开发城市气象服务产品,为构建和谐城市而不断努力!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