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李连仲:气候重养育——2007首届中国避暑旅游经济(贵阳)论坛演讲稿之七

2023-12-31 21:04 国土名片-天下口碑数据库  主页 > 关注 > 气候经济 > 气候旅居 >

打印 放大 缩小







 
气候重养育—城市生态建设与改良气候环境的关系
在北京钓鱼台2007首届中国避暑旅游经济(贵阳)论坛演讲
 
主讲/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副秘书长 李连仲
 
  转贴自:亚太环境保护协会官网    更新时间:2007-07-13  
 
各位领导、专家、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来参加避暑之都贵阳在京举办的这个论坛,很赞赏贵阳市在发展避暑旅游经济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
    众所周知,风调雨顺,是良好气候的显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风调雨顺效应的注释。这是哲学因果关系在气象与人类生存、经济发展方面的表现。因此,气象环境,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气象变化决定生物的存亡,而表现得较为直接的一个方面是:气候可以决定一座城市经济的兴衰起落。
    但是,“好气候”除了看老天爷外,也需要人类的养育、维护和建设,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尤其是一座城市的生态建设情况,对改良气候环境关系极大。
 
一、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不仅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而且是目前全球环境研究的一个主要议题。全球气候变暖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冰川消退、湖泊湿地萎缩、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荒漠与石漠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大面积旱灾、吃水困难等,还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当然,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在全球热浪滚滚的炎炎夏日,却有一块夏季宜居的宝地——贵州。作为“贵州十八彩”的头彩,2006年,贵州省会城市贵阳市荣膺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GN、亚太环境保护协会APPE、亚太生态与人文价值评估中心、香港经济导报中国城市杂志、香港中国城市研究院CUI等八家机构联合授予的“中国避暑之都”称号。就在这一年,包括贵阳在内的贵州旅游经济发展迅速,游客总数与旅游总收入均实现超过40%的增长。这一成绩的获得,与“多彩贵州”、“避暑之都”的品牌宣传与推介是分不可的。这是全球变暖背景下,贵州省及贵阳市通过开发气候资源,从而打响“好气候”这一头彩,反而取得大发展的一个典型特例。
 
二、我国气候变化影响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有安全的生态条件和环境作为保障。我国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中,大气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及土地退化问题都直接与气象和气候资源相关,国际履约、污染物转移和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也间接与气候资源的保护有关。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之一是要保护好气候资源不受破坏,在尊重气候因子与生态系统和气候资源与生态经济系统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护好气候资源。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上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组成结构最复杂、物质资源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它也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生物基因库,水、碳、养分及能源储存调节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森林虽仅占陆地1/3的面积,但森林的年生长量却占全部陆地植物年生长量的65%,因此,森林不仅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而且是人类的一个巨大的可再生自然资源库。同时,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不断增加,致使全球气候变暖。而森林作为重要的绿肺,它对抑制气候变化起到重要作用。
    “林深不知暑”。作为中国第一座“森林之城”,贵阳的避暑气候之所以能形成,与贵阳的两和环城林带郁郁葱葱的森林是分不可开的。据观测,夏季林地比荒地气温低8—9℃,而冬季却高2—3℃,真可谓“冬暖夏凉”。此外,森林还可以调节空气湿度。据测定,有林区域比无林区域夏季相对湿度要偏大30%—40%,冬季可偏大10%左右。因此,可以说,森林既是大自然的空调机,又是大自然的加湿器,对提高空气质量贡献很大。当森林覆盖率达35%以上时,就能产生适合于人类生活的气候。森林还是大自然的避风港。风遇森林后,一部分气流越过上空,一部分气流被树阻挡,风力锐减,到达林区200米处,风速一般只有原来的5%左右,从而大大减轻了风灾。由此可见,以“世界喀斯特中央首府”贵阳为中心的中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的保护工作,对于气候环境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三、气候变化对贵州的影响及保育措施建议
  众所周知,由于贵州省的多雨雾气候,产出了药材天麻、杜仲,野生刺梨,云雾茶叶及烤烟;赤水河畔的特殊气候,成就了国酒茅台。因此,行家在评论名茶名烟名酒时说,浙江、福建有茶无烟酒,四川有酒无烟茶,云南没酒有烟茶,贵州有酒有烟茶。可以说,气候培育了贵州的烟酒茶经济。
  针对贵州“好气候”及贵阳“中国避暑之都”的可持续发展,借本次避暑旅游经济论坛建议如下:
1、重视气候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成立相关的气候资源综合开发机构;
2、在继续植树造林基础上,做好森林树种的合理搭配与水源地区的生态保护;
3、加大城区绿化建设,增设绿廊,营造“避暑之都”休闲气氛;
4、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行政中心、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等市民与游客集散地,设置城市气候指标预告显示屏幕,滚动发布“中国避暑之都”优越的气候指数;
5、为提高公众对全球变暖问题的认识,将“气候和气候变化课程”引入中小学教育。不仅中小学生应该学习,全市民都应该学习。它可以帮助人们懂得,如何善待人类赖以共同生存的环境。
谢谢!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