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村奥|贵州省民族研究所(院):创建60周年民族传统节庆与体育研究成果综述(作者:郑首艳 杨振彬

2023-11-16 22:01 《贵州民族研究》杂志  主页 > 文旅 > 村奥会 >

打印 放大 缩小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院) 创建60周年民族传统节庆与体育研究成果综述
 
《贵州民族研究》杂志 2021年6期 
 
郑首艳 杨振彬
 
(1. 贵州省民族研究院,贵州·贵阳 550004;2. 中共黔南州委党校,贵州·都匀 558000)
 
1960 年至今,贵州省民族研究所(院) 科研人员开展了民族风俗调查,撰写了大量详实的调查报告,出版或发表了许多关于民族风俗方面的专著和论文,内容丰富,成果较多。不论是专题调研报告,还是论文、专著,贵州省民族研究院科研人员研究成果的范围涵盖了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土家族等民族的传统体育和节庆事项,突出民族节庆与传统体育的融合,强调民族节庆与体育的社会作用。
 
一、民族传统节庆研究
(一) 民族传统节庆整体性调查研究
关于民族节庆、民族风俗研究,科研人员各有侧重,但研究范围多为贵州省内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其中《贵州少数民族》 《侗族通览》 《瑶山研究》 《中国苗族风情录》 《中华民俗大系·贵州民俗》 《贵州民族文化论丛》等,涉及布依族、苗族、侗族、水族、瑶族等多个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有的基于个案研究,注重从民族文化节庆内涵、特点进行挖掘,加以阐析探讨;有的基于比较研究视角,着重对其功能发挥进行分析;也有的从整体视角阐释节庆的仪式过程,还有从文化变迁视角突出其社会意义等方面的研究。
 
(二) 民族传统节庆社会功能研究
颜勇等人就贵州少数民族基本概况、贵州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贵州民族传统文化节日类型价值及其开发保护等问题作了论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其传承所面临的危机提出了缓释方案和模式选择。文中还提出,应在“民族文化进课堂”上下狠功夫,夯实传承基础,突出文化惠民特征,进而激发民族文化自觉。文章对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进入市场的可能性作出分析,认为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具有不可复制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应通过部门联动,未雨绸缪,形成合力,以保证民族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1]。这对于当下实施的“民族文化进校园,非遗技艺进课堂”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借鉴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覃东平认为,苗族古歌集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等为一体,他与苗族群众的生活生产和思想息息相关,同时也是最重要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之一[2]。李永皇等人认为,都柳江上游苗族鸡羽毽文化既是民间信仰的延续,又是民间崇拜的直接体现,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文中通过对苗族鸡羽毽的文化源流进行梳理,说明了当地民族认为娘娘神能够保佑苗族人民人丁兴旺和生命长寿的现象。鸡羽毽在当地还具有媒介作用,即充当青年婚配的“红娘”,体现了苗族远古氏族外婚制的遗存情况。在苗族文化传播交流中,苗族鸡羽毽文化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民族团结的象征[3]。
 
上述关于民族节庆与民族体育的研究,主要分析了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富有特色,集纪念性、祭祀性、农事性、社交性等为一体,具有模塑民族心理功能的作用。同时还对民族节庆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路径选择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此来增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二) 民族传统节庆内涵及其特点研究
贵州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地理位置独特,其民族传统文化节庆类型多种多样,表现形式也各具特色。黄才贵从多个学科视角考察了“萨玛”现象,从历史、社会学等学科的视角去观察侗族“萨玛”及其文化心态。从侗族对“萨玛”女神的崇拜延伸,透析侗族社会对女权崇高地位的敬仰,进而演变为一种默认的潜意识,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言行和规范,主要体现在对信仰和习俗的社会调控方面。尤其是“泛神”祭祀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现在社会发展所推崇的[4]。韩荣培对贵州各少数民族节日风俗进行了归纳总结,突出民族节庆的地方性、时令性等特点,对民族节日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思考[5]。唐合亮《贵州民族习俗文化研究评述》一文从生产生活、服饰、生活习俗等方面对贵州民族习俗作分类概述[6]。韩荣培以流传于贵州三都水族的传统舞蹈铜鼓舞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铜鼓舞的渊源进行追溯,对铜鼓舞的表现形式进行深度描述。水族铜鼓舞源于古代的祭典活动,具有非凡的社会功能,它成为水族社会上层建筑领域重要的精神文化内容。在上古社会,铜鼓舞是武士氏族部落降伏妖魔、驱除邪恶以逢凶化吉的部落吉祥之物。水族铜鼓舞,实际上是古骆越人蛙崇拜文化遗留的具体体现,铜鼓舞在水族社会中得以长期流传,发展成今日民间娱乐性舞蹈,这与水族对于铜鼓的崇拜是密切相关的。水族崇尚铜鼓之情演化成为民族的心理素质和情感,因击铜鼓而舞的铜鼓舞,在某种意义上又变成了铜鼓自身的祭奠之舞,二者相得益彰[7]。
 
以上关于民族传统节庆内涵及其特点研究,均基于某一仪式或某一对象的解读,在仪式的传承和发展上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及流变。
 
1. 布依族传统节庆研究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并于2008年汇集调查成果出版了《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 (十卷本),其中的《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布依族卷)》对各地布依族节日进行了详细描述。
 
布依族的祭祖多在过大年、三月三和清明节。腊月三十晚上,凌晨敬祖宗,以烧香、烧纸的方式来迎祖宗进家过年。将猪肉(鸡肉或狗肉)、糯食、酒、饭等物品供奉在神龛上。“望谟县乐康乡布依族的节日习惯,仅韦家祭祖就可分为五种情况:一是不能用鸭子祭祖;二是正月初一上山打一种‘棒嘎嘎’的鸟来祭祖;三是只摆鱼祭祖;四是用老耗(老鼠) 祭祖;五是摆猪肉祭祖。至于过大年期间的节庆习惯,有的从初一至十五都有讲究。如乐康乡的布依族,初一鸡叫二遍时,姑娘们要出门挑水,在水井边点香烧纸,祈求保佑六畜兴旺的神进家,回来时顺带小石头,请神进家后将小石头放在神龛下面;初一至初三,扫地的垃圾不能倒出去,否则认为将‘财’倒出门,影响来年财运;初一到十五,要请‘转转客’,吃转转饭,猜拳行令,热闹非常。”[8](P292)紫云布依族的春节习俗与望谟县乐康乡的有共同之处。即年三十晚迎祖宗进家,初一挑水,不准往外倒水,不准扫地,不准高声喧哗,不准砍柴等。此外,他们还有每点完一炷香,热一次“赛秀”,下午五时送祖宗。在布依族过大年的节日习惯中,流传有“三十晚的火,十五晚的灯”这一说法,大年三十夜火不断,香火延绵。正月十五夜灯不熄,在紫云县为夜点“长明灯”,有照亮祖先来去之路的意思。布依族的三月三,有的地方杀猪、杀鸡、杀狗,一家人到祖坟上扫墓。在独山麻尾,三月三的主要活动是扫墓。但葬期不满三年的新坟,过完年后便可扫墓,不能在清明节上坟。各户男人和小孩都要上山修整宗亲墓地,除草、培土、挂纸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地方还推行3年小祭,5 年大祭的宗族扫墓活动。在水城县猴场苗族布依族乡、红岩布依族彝族苗族乡,有三月三敬山神、祈求保护人畜平安的习俗。每年农历四月八,平塘县掌布乡布依族、独山县麻尾镇布依族和都匀富溪布依族村寨有“四月八,吃花糯米饭”的习俗。蒸熟的花糯饭,一是用来敬祖宗和牛神,二是用来喂牛。用糯食来喂牛这一习俗与紫云布依族的六月六用煮熟的粽子喂牛,都有慰劳牲畜,祈求五谷丰登之意。在安顺镇宁、贵阳乌当(新堡) 等地,六月六均有“祭祖”“祭土地神”“祈丰年”“传族规”“六月六晒龙骨”等习俗。紫云的布依族过七月半,历时四天(农历七月十一至十四),这四天早晚都要做饭菜供奉祖宗,点香封包烧钱送纸。花溪的七月半多在农历七月十三至十五日。为怀念祖先,农历七月十三这天,在堂屋神龛下摆上贡品,堂屋楼顶挂上塔式盘香,连烧三天三夜,封包烧钱纸。兴仁布依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阳(午) 节、六月六、七月半、九月重阳、十月牛王节等。春节期间,在官厅行完礼后,青年男女聚集进行练武、荡千秋、踢鸡毛毽、打线球、甩糠包等体育活动。七月半在大兴寨也叫“火箭节”,相传是为了纪念大兴寨王姓祖先战胜敌人而举行的活动,因此,当地的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就作为纪念日,布依族同胞就用自制的火箭来纪念。十月初一“牛王节”是祭祀牛王的节日。
 
通过对上述各地布依族习俗的对比,可以看出,贵州省内的各布依族社会文化形态表现多样,各具特色。总体而言,各地区布依族的传统节庆主要包扩过大年(春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七月十三或七月十四) 九月九和小年等节庆。
 
2. 苗族节庆研究
 
杨昌文认为,苗族节庆有着别具一格的民族特点,具有强烈的内聚力,反映了苗族早期的历史发展以及社会生活,同时也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剑河苗族一年有大小数十个节日。此外还有姊妹节、吃鼓藏等富有特色的节日。吃鼓藏期间举办斗牛活动,吃鼓藏一是为祭祀祖先,不忘根本,二是祈求祖先保佑子孙繁荣昌盛。雷山西江苗族的节日庆典内容丰富,主要有“吃鼓藏”“吃新节”“敬桥节”“过苗年”等。西江的苗族过年分为“头年”“中年”“尾年”三个阶段,“头年”过完25天后为“中年”;“中年”过完25天后为“尾年”[9](P279)。榕江加宜的传统节日有“下种节”“开秧门”“吃粽粑”“吃新节”“过苗年”“春节”;榕江两汪苗族主要过开秧门、二月二架桥节、吃三月粑、清明节、四月八、端午节、吃新节、吃禾包心节、中元节、过苗年、过大年等,这与榕江八开的侗族节庆大同小异。贵定县定东苗族传统节日除了新年正月的“跳月”自有特点外,其他的节日与当地的汉族、布依族大同小异。此外,龙里中排和民主的苗族还过“坐花园”“跳月”和“吃把朗”等。罗甸油闹、董王等地的苗族不过年三十(除夕),有些寨子是农历冬月初过大年,有的是腊月初过大年。
 
3. 侗族节庆研究
 
《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侗族卷)》中有相关资料对黔东南榕江等地的侗族节日节庆文化做了介绍。
 
榕江八开侗族的传统节日有“二月二敬桥节”“三月清明节”“五月端午节”“七月半鬼节”“八月中秋节”“九月重阳节”“春节”。与八开略有不同,榕江通倒的传统节日规模较大,除端午节外,比较隆重的有春节、吃新节、祭祖节和过侗年,还有“甜藤粑”节和“六月六”等[10]。
 
4. 彝族节庆研究
 
《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彝族卷)》 对威宁、织金等地的彝族节日如“彝年”“赛马节”“火把节”等节日进行了介绍。
 
威宁板底乡的民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过彝年、春节、赛马节。彝年为农历十月初一,板底的春节活动有打秋千、打毛蛋、打鸡毛球、祭神祖等活动。五月初五赛马节是彝家节日中最热闹盛大的聚会。织金官寨彝族的民族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和过彝年。他们也过一些汉族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七月半等。织金大方寨的传统节日与板底的节日有共同之处,一是过彝年;二是过赛马节。火把节也是大方寨最隆重的节日之一[11]。
 
5. 水族节庆研究
 
《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水族卷)》介绍了榕江、三都、荔波等地的水族节日情况。
 
榕江计划乡水族最隆重的节日是过瓜节。但有的姓氏如石、杨姓过大年,还过娘娘节、祭桥、清明节等,不过瓜节。三都自治县三洞片区的水族以过“端”为最大节日。从江县摆亥的水族节日有卯节、大年(春节)、端午、七月半等,同时也过吃新节和清明节。榕江县高兴地区水族节日有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九月九等,以六月六最具有民族特点,这天也是“卯节”。都匀市阳和片区水族主要过端节。节日期间,举行赛马活动。三都自治县板引主要过端节、娘娘节、春节等。过端节期间,要在马坡上举行赛马活动。三都自治县九阡镇水族节日既继承了原有的节日传统,又有新的发展和变化,有拜霞、拜善、借端、借卯、借咬里、挂青、拜缪、苏念喜、借荐、挂谢、七月半等。荔波县水族节日较多,内容也非常丰富,他们有着自己固有的节日,也有吸收其他民族的节日,除霞节、卯节属于水族本民族自己的节日,四月八、七月半等节日则属于吸收其他民族的节日。
 
调查资料对水族节日的特点进行了总结,认为水族节日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以祈求天降雨水,风调雨顺的“卯节”,以庆祝农业丰收、供祭祖先的“端节”。水族节日的精神导向是求得祖先神灵对人间后代的保护;对鬼神的奉供免灾得福,求得人丁的发展兴旺;水族的节日活动与原始宗教往往融为一体;水族节日按照水历来推算;水族节日重视对岩石的供奉。水族节日供奉对象中多种多样,供天供祖供树,其中很突出的是对岩石的崇拜[12]。
 
(三) 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功能研究
杨昌文认为,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心理素质。风俗习惯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风俗习惯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中发掘远古的遗迹,去探索一个民族的经济生活[13]。覃东平认为,苗族史诗与理词中的鼓社文化利用典型案例来反映苗族社会中的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对违反这些规范准则的处理原则进行叙述,在维护苗族传统社会的正常运转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作者还认为,苗族鼓社文化如同苗族的一部习惯法全书,具有教育、娱乐、驱邪和社区管理的作用[14]。周真刚等人认为,大方白族团圆节系列活动的呈现,突出团圆节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强调团圆节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15]。任艳认为,影响王卡苗族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主要因素有市场体系、自然环境、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的渗透四个方面。任何一个社区都有其固有的文化模式,针对王卡苗族传统文化变迁过程中原有的自我保护传承机制逐渐失效这一迫切问题,提出了苗族文化自主性并突出苗族文化自主性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即任何文化在面对文化与社会的变迁这一不可回避的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难能可贵的是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文化特色[16]。
 
二、民族传统节庆与体育融合研究
(一) 传统体育及其社会功能研究
陈国安认为,铜鼓在水族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水族现实生活中对铜鼓的使用主要包括节日使用铜鼓、喜事使用铜鼓、丧葬使用铜鼓、祭祀使用铜鼓等。其中节日的使用多在水族节庆如春节、卯节、端节和苏念喜节等。在节日里,除了其他活动外(卯节唱歌,端节赛马),村村寨寨都要敲击铜鼓,有许多地区并伴以大革鼓助兴。亲朋好友闻声而来,大家轮流敲击铜鼓、革鼓,然后主人邀请入席喝酒,处处充满了欢愉的节日气氛,活动一般持续3天[17]。可见,水族的节庆与民族体育活动是紧密相连的。钱星分析了清水江畔龙舟文化的内涵及其原始意义的流变、苗族的龙与龙舟的关系。文中通过对黔东南州台江、施秉两县交界处的清水江沿岸苗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龙舟文化的分析,认为龙舟文化是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龙舟文化产生之初包含多种内涵。但总体而言,龙舟文化更多地作为一种表现以斗争精神为内涵,以体育竞技和娱乐为表象的文化场而存在。同时以清水江畔龙舟文化事象分析了苗族的龙与龙舟的关系,进而阐述龙舟文化的内涵及其影响。阐释了任何一种文化,不论它产生前还是产生后,总是或多或少地被外来文化所影响,被周边文化所渗透。任何文化都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综合产物,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清水江畔的划龙舟原始意义渐次褪色,但其遗存的形式却弘扬了苗族人民不畏强暴的伟大精神,它的影响力到今天仍是巨大的,清水江畔苗族同胞通过参加这一系列传统活动,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增强了民族间团结互助精神,活跃了地区商品生产和交流,丰富民族文化娱乐生活[18]。周真刚指出,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既是人性和个性的,又是乡土和民族的,同时也体现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心灵的追求,蕴含着人的智慧与创造力。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到一个不同的节日,白族人民都聚集在同一地点,歌舞娱乐。民族的凝聚力由此得以加强。毕节地区的白族节日,主要是为了纪念本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缅怀本民族的英雄人物而设立的。这种节日文化是长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追求文化认同的结果。面对全球化浪潮,如何维护我们自身的文化命脉,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特性及文化个性,同时,促进传统节日的产业化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紧迫课题,传统节日产业在贵州省文化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潜力巨大,产业拉动能力强,所以传统节日的保护振兴,产业化发展理念是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19]。
 
(二) 民族风俗习惯传承和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杨世章从衣着服饰、礼节风尚、婚姻习俗和节日活动等个方面来阐述黄平苗族的风俗习惯,同时还就其发扬与改革提出建议。文中提到了谷陇九月芦笙会、白保三月爬坡节、飞云洞的四月八和石牛的五月龙船节等传统体育活动。在寓教于乐之中,快速有效地将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民族交往交流结合起来,一是增进节庆与体育的有机融合;二是厚植民族友谊,增进民族团结[20]。杨世章分析了黄平苗族风俗的利弊,认为风俗习惯的改革是建立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之上,要因地制宜,积极创办民族产业,以满足少数民族发展需求。即良者发扬、莠者应改,因地制宜谋发展[21]。苗族的民间体育活动既是娱乐、健身的有益活动,更是庆典、祭祀、节日联欢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特点鲜明,不仅具有很强的技巧,而且常常伴以歌舞,把竞技和娱乐结合在一起,既是文化娱乐活动,又有益于增强体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研究价值[22]。但将民族传统体育(竞技) 作为主要考察对象的文章较为鲜见。如唐合亮的《月亮山中观斗牛》、梁永枢的《浅议布依族“浪冒浪绍”习俗》仅以新闻报道方式进行解读,关于苗族斗牛、苗族芦笙乐舞、爬坡节等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论文数量较少,有些则只是作了一个总体概述,深入研究的学术成果并不多。陈国安等人认为,开阳县蒲窝的苗族斗牛作为该地区的传统民俗,通过前期的探索得以发展,将苗族传统斗牛文化产业化,既能使民族文化内涵得以传承和延伸,又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24]。关于民族节庆方面的研究,诸如“普定苗族跳花”“彝族火把节”“龙里苗族坐花园”“跳月”和“吃把郎”等,仅见于杨昌文、李平凡的著作。
 
以上研究分别以不同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对贵州省的各民族节庆进行探讨,突出了贵州民族节庆与体育文化多元化的特征。
 
三、结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节庆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往往是民族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一定程度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和民族节庆往往相得益彰。在贵州,尤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各市州,素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过节习俗。这既体现了贵州浓厚的民族节日氛围,也展现出贵州多元文化的积淀丰厚,同时更是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得到较好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当下,文旅融合成为新常态。民族传统体育与节庆作为本土民族文化资源传承至今,有的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如苗族武术等) 已相继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模式选择值得思考。在全媒体、全域旅游的时代背景下,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节庆等元素有效地融入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对助力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0 年来,贵州省民族研究院科研人员对少数民族祭祀性质的节日、纪念性质的节日、庆贺性质的节日、社交娱乐性的节日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节庆活动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上述研究成果,多以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的传统体育竞技事项诸如苗族龙舟、白族团圆节、侗族斗牛、苗族鸡羽毽、水族端节、水族霞节、彝族火把节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就其文化表现形式,文化现象进行多视角解读。综合他们的研究观点,本文认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与节庆方面的研究,还可以从深挖民族传统体育节庆与乡村旅游融合案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如苗族武术、民族传统体育与节庆的变迁等方面再进一步探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节庆活动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各种心理诉求和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深入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节庆活动之关系,对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升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促进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都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