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段维:谈谈诗词的用典问题

2023-03-29 09:53 心潮诗词评论杂志  主页 > 趣旨 > 文化地理 > 国土典院 >

打印 放大 缩小

   国土名片网 “国土典库”
    栏目合作:北京典院(用典读书院筹备组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19号大院)
    主持人:陈宗泰
    栏头署书:乔惠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新宇、李浩、张杨


谈谈诗词的用典问题

 
心潮诗词评论杂志 2021年10期 

 

段 维

一、对用典的价值判断

1.用典的必要性

这个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个人觉得长篇古风和长调词,适当用典是必要的,可以显得厚重且有深度,也可以借典喻今,道不便直陈之情事,显得有张力。其他体裁如绝句、小令如果用典过多则会显得事实罗列,缺少“自家语”,给人以“偷懒”或“掉书袋”的感觉。先解剖我自己的一首习作:

金缕曲·闻章开沅先生坚辞终身教授

闻讯肠千结。望山川、媚红浪翠,独擎高节。利锁名缰人若鹜,扑火飞蛾未歇。今至古、伤心一辙。君向子陵滩上觅,被羊裘谁钓寒江雪?临渊处,口飞屑。 史家慧眼通天阙。莫奢谈、未酬夙抱,可怜余热。自古功成知何往?不独子房辞折。吟不断、沧浪千叠。为问先生辞再四,况尚能饱饭犹能猎?应窃笑,唾壶缺。

这是一阕“咏事词”。咏物词能够就物本身的特点去描写,可以做到少用典或者不用典。但咏事词不同,它必须与某些历史或现实的事件勾连起来,才可能演绎成长调,表达复杂的情感。词中涉及的主要典故有:严光(字子陵)羊裘垂钓、临渊羡鱼、张良(字子房)辞官归隐、廉颇善饭、王敦击缺唾壶等。

个人觉得这些典故还算比较常见,即使不去追寻这些典故的来龙去脉,凭一般知识也是可以大致理解句意的。

2.不用典的可行性

古今流传下来的优秀诗作,多数不用或少用典,便于记忆和吟诵,尤其是绝句更是很少用典。下面我们看看实例: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两诗两词诗意浓郁,意味深长,根本无需用典来装饰或者来丰富。

二、对用典的类别分析

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词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词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一)从历史时段来分析

从典故产生的历史时段来看,典故又可分为“古典”和“今典”。如何断代呢?我个人觉得:自古代至近现代的典故,可称作“古典”;当代及当下的典故可称作“今典”。

1.古典

借用古代有名的人、物、事来表达或抒发自己的情感,都可称为用“古典”。其例子如:

自 嘲

鲁 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诗中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2.今典

将当代及当下的一些有名的人、物、事应用到诗词中,谓之使用“今典”。其例子如:

卖菜人

段 维

欲抢开张第一单,衣衫未解骨中寒。

菜薹红紫权当势,土豆青黄不接年。

时价常如楼市涨,心情未比蜜糖甜。

冷听赵大轻狂语,若个工薪不缺钱?

诗中“冷听赵大轻狂语”,则是对2009年春晚的一则小品《不差钱》的嘲讽,用的就是所谓“今典”了。

(二)从使用方式来分析

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

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例如:

短歌行(节选)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的是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就是经常中断吃饭而去接见登门的贤士。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2.暗用

暗用就是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词中,含蓄隽永,浑然天成,不饰雕琢。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所以暗用又叫化用。例如:

隋 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诗中“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是暗用典故的名句。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暗用(化用)典故,便是一种高明的手法。

3.侧用

是指就典故的侧面意义取用典实,即故意避开典实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实的某一个侧面,借事起兴,旁敲侧击,显现作者自己的用意。能起到切中肯綮、言简意赅之效。例如:

田 家

梅尧臣

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

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

诗中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写《七步诗》,诉说的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相煎太急之悲苦。梅尧臣借以描写农夫生计之艰难。

4.反用

即对原典故反其意而用之,即典故义与自己的用意相反或相对。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彼。例如: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尾联的大意是指齐景公因为觉得人生短暂,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故而悲戚大哭。杜牧难得欢愉,和朋友登山,抒发感慨,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落泪,感慨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这样写已经和齐景公登牛山而流泪的感情迥然不同了。但诗人仍没有跳出惆怅、哀怨、郁闷的樊篱,以人生无常聊以自慰,语似旷达,实则抑郁感伤。

宋人朱熹却反用得更为彻底。如他的《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以对人生的乐观精神,来否定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看其词是如何写的:

江水侵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朱熹认为,人生若能尽其意义,就是生得其所,应将有限的人生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让人生充满乐趣。这份乐观,和“齐景公登牛山”的典故立意完全相反,和杜牧相比,也是言近而意迥。

三、对用典的具体要求

1.用典有度

适当用典可以使语句精炼,意蕴含蓄,品味深长。但用典应该用多数人至少是读书人能明白的典故。如果用典过多或过于生僻就有“掉书袋”或自我炫耀之嫌。

苏轼的诗词用典较多,其中有的还比较生僻。如他的《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之一: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其中,“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比较难理解。“玉楼”和“银海”对仗工整,字面美观。但这两个词的意思如果没有注解,不翻词书,即使知识面较广,对古典文学有一定修养的人,也不一定能理解。原来“玉楼”是肩项骨,“银海”是眼睛,由于道家的书和医书,一般人是不会翻阅的,这样的用典未免在与读者为难。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均不详。活动在元和年代。他以“任气”著称,喜评论时人。《冰柱》是他的一首险韵诗。所谓险韵,是指语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唐宋诗人中也有故意押险韵以炫奇的。唐朝愈喜用险韵。宋苏轼曾用“尖叉”二字为韵(这首诗就用了“叉”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再如辛弃疾的词好用典也是出了名的。尤其是有时用僻典,这对理解他的词不利。以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为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为了和“五十弦”对仗,用了“八百里”。“八百里分麾下炙”很容易使人误解为在八百里的行军中把烤肉分给麾下。其实“八百里”是“八百里驳”的简称,指的是一种贵重的牛。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贵重的牛杀了,把它的肉烤了分给麾下吃。这一典故在一般辞书像《辞源》《辞海》等书中是查不到的。这样的用典我们不能仿效。

2.用典浑化

前面讲到典故的“暗用”也就是用典的浑化问题。用典的最高境界就是“浑化无迹”。通俗地讲就是感觉不到用典。不知道你用典的人读起来同样明白晓畅,知道你用典的人则更多一层回味。这个做到位不容易。我自己有这方面的追求,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且看我自己填的《一萼红·龙游梅》:

对斜晖。怕楼中玉笛,零落更横吹。环佩归乡,宫娃染额,冷艳难饰凄迷。欲折赠、龙须倒竖,有人说、金屋锁燕支。玉骨消磨,铜盘渗漏,不独天机。 检点江南旧事,笑何人倾泪,病干虬枝。接木移花,降梅说柳,初闻拍案惊奇。话劲节、松筠扼腕,算昭雪、可有鹤归时?唤起春风解语,翻被摧眉。

“楼中玉笛”,见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环佩归乡”见南宋词人姜夔《疏影》:“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宫娃染额”见五代前蜀时期诗人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金屋锁燕支”见汉武帝金屋藏娇的故事。“铜盘渗漏”指汉武帝时所作以手掌举盘承露的仙人。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病干虬枝”借用龚自珍《病梅馆记》中的描写。

这是一阕咏物词,用了少许生僻典故,故在词后适当作注为好。如果能够完全不用典,或者用典浑化无迹而能写得曲折深婉,寄托遥深,那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事。但我目前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下面举一个用典用得好的例子:

落花诗(其三)

陈宝琛

生灭原知色是空,可堪倾国付东风。

唤醒绮梦憎啼鸟,罥入情丝奈网虫。

雨里罗衾寒不耐,春阑金缕曲方终。

返生香岂人间有,除奏通明问碧翁。

“生灭原知色是空,可堪倾国付东风。”佛教最经典的《心经》有“不生不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生在世,有生有灭,谁能幡然了悟?“色”不是颜色,而是一切有形的存在,“空”是无形,是虚无。“原知”,不仅是注定如此,而且自己早就有着一份清醒的认识。

“倾国”是形容美女的,而女子则美貌如花,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有“名花倾国两相欢”。李延年有诗:“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花在未落之前,恰如倾国倾城的美貌的女子。“付东风”,花朵飘落了,美女的青春也一去不返了,一起美好的事物全都随风而逝了。

“唤醒绮梦憎啼鸟,罥入情丝奈网虫。”人生如梦,人们总愿意沉浸在那绮丽美好的梦境之中。啼鸟把人从梦中惊醒,让人担心落花凋零于风雨之中。金昌绪的《春怨》写道:“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里还结合了孟浩然的《春晓》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对于下一句,我们会联想到辛弃疾的《摸鱼儿》词:“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雨里罗衾寒不耐,春阑金缕曲方终。”李后主《浪淘沙》词有:“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耐”可以通“奈”,既有经得住、受得了的意思,也有处置、对付的意思。可这与落花有关系吗?有的!它指向下阕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真是妙啊。而张炎有“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的词句,人拥罗衾,虽然轻薄,毕竟有所遮蔽,即使如此,夜雨清寒尚且难以忍受,何况那雨中没有庇护的花朵,怎不零落?

《金缕曲》是唐代杜秋娘所唱:“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春天已经离去了,花朵也零落了,在惋惜与留恋之中,惜春的歌曲已无须再唱。

“返生香岂人间有,除奏通明问碧翁。”落花一缕香魂随风飘散,再不能够重返枝头。人也如此,死不能返生,人间难道有传说中的返魂香吗?除非你去天界(通明殿)奏问天帝(碧翁)。天帝能够给你答案吗?给你的答案你情愿接受吗?关于“返生香”的典故,见《太平御览》卷九五二引《十洲记》:“聚窟洲中有大树,与枫木相似,而华叶香闻数百里,名为返魂树。于玉釡中煮其汁如墨粘,名之为返生香。香气闻数百里,死尸在地,闻气乃活。”关于“碧翁”,见宋陶榖的《清异录·天文》:“晋出帝不善诗,时为俳谐语。咏天诗曰:髙平上监碧翁翁。”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内阁大学士,身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步入民国,享年87周岁。叶嘉莹先生把诗人分为才人之诗、学人之诗、诗人之诗和俗人之诗。才人之诗,语汇特别丰富,学人之诗是把学问、修养和品德都写进去了,诗人之诗则单纯地把作者一份纯情和感动写进诗里边,俗人之诗当然就是写得浅陋低俗了。陈宝琛集才人、学人和诗人于一身,所以其诗才会写得这么好!他用了很多典,但你不知道这些典故,照样能从字面去理解这首诗。这才是用典的高手!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