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我们的京三角|吴志萍 王旖琪: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

2023-03-01 18:06 合作经济与科技  主页 > 关注 > 首都圈 > 京三角 >

打印 放大 缩小

        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京津冀 京三角
        栏头署书】乔惠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
       “京三角”释义】根据2023年3月1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京津冀国土经济融合发展(燕
        郊)研讨会“提议,“京三角”,狭义指首都副中心通州区及京津冀结合部燕郊经济开发区暨
         “北三县”规划融合发展范围;广义指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区域共同的母亲河海河流域三角洲,
         覆盖今京津冀一体化融合发展全域。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长期进行“京三角” 深化融合
         发展课题研究。
         点睛导读】国土名片网-天下口碑数据库小编杨阳、芬儿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

2021-11-19 09:29吴志萍王旖琪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24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京津冀天津

 

□文/吴志萍 王旖琪

(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 北京)

[提要]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区域协同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本文从技术交易、专利受理与授权、R&D经费投入、平台建设等情况,分析三地间协同发展现状,并就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参考建议。

一、引言

京津冀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在产业基础、要素禀赋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在资源优化配置、空间格局合理利用、产业转移与承接等方面的协同进程逐步深化,京津冀一体化向纵深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京津冀三地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实现协同发展日益成为时代所需。

目前,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探讨,研究方法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并存。李健英等构建面板数据时点固定效应模型,对影响京津冀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各因素进行研究,指出技术市场交易额对专利授权数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是影响程度极其微弱,并提出规范技术评估标准等建议。北京的张鸿雁等人对京津冀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三地各自优势进行分析,从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京津冀区域转化的建议。天津的许爱萍分析三地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提出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形成具有一定创新优势的科技创新簇群等建议。河北的董丽英基于对现行财税政策的分析,提出亟须统一京津冀财税政策,健全资金投入产出机制等建议。

综上所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得到国内数据和经验的验证,以及实证方法的证明,并提出不少具有实际意义的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对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现状的考察,以近年技术合同成交额(量)、三种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R&D经费投入和R&D人员投入等数据为基础,具体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二、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一)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逐渐增强,但三地间发展不平衡仍存在

1、技术交易情况。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科技成果区域间转移转化是京津冀科技资源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技术市场是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联结科技与经济的纽带,是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技术合同交易数据直接反映科技成果转化的情况。通过技术合同交易能够及时了解产学研合作情况、知识产权交易情况等。

近几年,京津冀三地依靠技术转移全力推动项目落地,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定位,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区域创新活力不断增强。2017年,京津冀三地合力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技术转移协同作用,推动项目对接、专业化平台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成效突出。三地共签订技术合同98,189项,成交额为5,237.08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39.01%。2018年,三地技术合同成交额为5,96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6%,占全国比例超过三成。河北承接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93.81亿元,重点带动城市建设与新能源和高效节能领域发展。天津承接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33.60亿元,以现代交通领域为发展重点。数据表明,京津冀三地在产业升级转移、环境保护、交通一体化这三个领域率先突破,呈现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有机协同发展态势。

2017年和2018年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占北京流向外省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8.7%和7.5%,低于部分东部地区省市。北京技术市场交易活跃,科技成果市场化水平较高,但天津和河北技术交易市场活跃程度较低。天津技术输出略高于技术吸纳,2018年技术吸纳呈负增长;河北主要以技术吸纳为主,2018年技术吸纳增长63%。津冀技术交易市场活跃度影响了津冀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表1)

表1 2017年、2018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情况一览表

2、专利情况。专利是科技创新的主要资源投入,又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成果产出,科技创新活动通过专利、科技论文等间接的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和贡献。北京是国内高校、科研机构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作为全国科创中心,其科技成果是三地产出最多的城市,更是科技成果中的“高精尖”,而天津、河北的科技成果相对不足。

从表2来看,2016~2018年间每年三地发明专利受理量北京在9~12万件区间,天津在2~4万件区间,河北在2万件以下。2016~2018年三地发明专利授权量,北京每年均超过4万件,天津、河北每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在0.5万件左右,与北京差别较大。(表2)

表2 2016~2018年京津冀国内三种专利受理数、专利授权数一览表(单位:件)

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有133家中国公司,总部所在城市为北京的逾50家,而总部所在城市为河北、天津的仅为2家。三地创新水平差距大,天津、河北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影响力不足,北京高精尖的技术供给与天津、河北的传统行业技术需求产生错位,完整的创新产业链条未形成,尚未带动津冀经济发展,三地间成果分享、技术转移转化效率有待提高。但是三地科研水平的不均衡,也为科技创新成果分享和区域间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但对经济的贡献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是一项高投入且存在高不确定性风险的活动,科技创新投入是促进技术进步、实现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Almus和Czarnitzki实证研究发现,财政补贴能促进企业扩大研发投入。R&D资金与科技创新显著正相关,研发投入对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财政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政府财政研发投入增长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1、R&D经费投入情况。从表3可知,2016~2018年间北京和天津的R&D经费投入强度均高于全国R&D经费投入强度,北京的R&D经费投入强度远远高于天津河北,分别是天津的2倍、河北的4倍左右。北京的R&D经费投入主要以政府支出为主,2016~2018年占比均在50%左右,是全国的2.5倍左右,是天津的2倍多、河北的3倍多。而天津、河北R&D经费投入主要以企业内部支出为主,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明显高于北京,占比为70%~80%,与全国的占比基本一致。河北作为人口大省,2018年人数约为北京的3倍,更是天津人口的5倍,其R&D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天津。(表3)

表3 京津冀R&D经费投入一览表

2、R&D人员投入情况。2016~2018年间,北京投入的R&D人员最多,研究与开发机构R&D人员全时当量基本保持在10万人/年,天津、河北两地基本在1万人/年左右。从表4可知,北京在应用研究方面投入的R&D人力稍高,在40%左右,基础研究、试验研究两方面投入的R&D人力基本在30%左右;天津、河北两地在试验发展领域投入最多,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最少。北京在科技创新上投入力度远高于天津、河北。天津、河北的科技人力资源相对不足。(表4)

表4 京津冀三地研究与开发机构及R&D人员投入一览表

2016~2018年间,北京的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介于382~396个之间,平均R&D人数为300人左右;天津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较稳定,3年均是61个,平均R&D人数每年均有变动;河北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为80个左右,平均R&D人数每年均有增加。这3年间,京津冀地区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占全国的比重均在15%左右;占全国R&D人数的30%左右,平均R&D人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纵观近年京津冀研发经费投入情况,总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研发投入强度也呈现逐年提高的态势,但对经济的贡献不足。京津冀地区科研人员基础实力雄厚,人才数量占比大,但带来的区域经济效应却没有那么大,2017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仅9.7%。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财力投入对区域经济影响比较大,但京津冀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果仍不显著。

(三)跨区域科技资源创新平台建设初见成效,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天津滨海新区、河北廊坊市等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人才流动等一系列科技合作任务,并就产业结构调整、大气环境治理等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初步建立联动机制,积累了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良好经验。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又相继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合作协议(2018-2020年)》等一系列合作协议,一批平台相继建立,三地科技创新领域逐渐迈向深度合作的新篇章。

1、搭建创新创业平台。2018年底京津冀三地拥有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北京分别为152个、147个,天津分别为72个、151个,河北分别为228个、493个,三地创新创业建设提速。北京向天津输出“双创”模式,一批众创空间如优客工场、创业公社、东方嘉诚等将成熟的运营模式、创新产业模式带到了天津,进一步提升“彩虹杯”“创青春”等创业大赛影响力,形成创新创业良好局面,为创新创业起到了稳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但积蓄发展动能、带动区域经济提质升级方面急需突破性进展。

2、建立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券在京津冀区域相互衔接、统筹使用。2018年7月签订《京津冀创新券合作协议》,并启动创新券共享互认工作。北京拥有众多科研院校、高端实验室及昂贵的科研设备,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对北京优质创新资源的需求日益强劲,互认工作打破三地互认互通创新券的政策壁垒,不仅使这些科技资源得到开放共享,北京科技优势溢出效应也更加显著。积极推动京冀联合实验室建设,支持由河北汽车制造领军企业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建立首个京冀联合实验室,探索创新合作模式。三地高校、科研机构纷纷与产业园区、企业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产业基地,不仅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服务能力,还延伸和拓展了服务渠道,面向各个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但是,由企业等创新主体驱动的协同创新较少,基于市场导向的合作较少,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还有待完善,市场机制对创新资源配置的作用与活力尚不明显。

三、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建议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智能时代来临,京津冀协同发展将逐渐向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是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规避单一主体、单一部门的限制,构建增强市场主体和基层经济发展活力的共享机制,激发城市之间基于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加快推进创新资源自由高效流动配置效率,构建跨区域的协同创新制度保障,将京津冀区域建成全国创新驱动增长的新引擎。

(一)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构建促进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

1、推动建立利益共享协调机制。利益共享是跨区域合作的源动力,必须打破属地原则。优化三地沟通协商机制,进一步加强三地政策互通,建立税收、资金等环节的利益共享机制,做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促进三地各市场主体利益目标一致,实现合作共赢。对产业转移的项目,探索按照资产、土地等要素投入比例共享税收,解决落后地区产业发展制约,更多的向科技研发、产业创新等方向前行,推动产业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

2、建立政府和社会共同出资的创新体。创新体负责京津冀地区园区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统一运营、统一服务,引导创新主体推动科技成果在京津冀区域转移转化逐步由政策推动变为市场推动,充分调动园区共建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着力促进一批科技成果在园区加快转化,用市场的力量化解产业协作中的体制障碍,实现共赢发展。

3、进一步推进互认和对接体制机制。健全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机制,进一步推动京津冀三地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资质互认等方面的对接。在前期政策体系上逐步衔接以及创新券互认等基础上,推动在京高新技术企业搬迁至津冀的资质互认,同等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产业链条合理布局、梯度发展。推进三地职称评审结果互认,津冀两地的职称证书在北京市职称晋升、岗位聘用、人才引进、培养选拔、服务保障等领域具有同等效力,优化人才在京津冀三地的配置和流动。有序推进医疗健康等信息互认,开展区域一体化信息互认共享,努力实现医疗健康三地同标准、同待遇,为三地看病就医提供便利,让协同发展带来的红利更惠民。

(二)以平台思维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构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1、搭建联合研发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结合京津冀三地各地区实际功能定位、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协同方向等,探索三地共建一批产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着眼于三地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卡脖子关键技术,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支持有科技创新实力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民营企业参与科技创新进程。支持创新主体建成研发在京、制造在津冀的产业链条,整合三地相对分隔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产业链条的有机重组,从整体上提升三地科技创新体系的效能,使京津冀地区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得以改善,确保协同发展有序推进。

2、建设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交流平台,聚优人才。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京津冀三地应在人才创新平台建设上加力。通过人才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京津冀三地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产业园区对接,开展广泛的科技人员交流活动,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科技人才,降低人才流动成本,充分调动政产学研金服各行业高端人才资源,有效整合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助力打造京津冀人才高地;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在津冀布局产业链,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实现人才产业联动发展格局。

3、构建高水平数字化科技服务平台,激发数字要素价值。立足于把握数字经济机遇,发挥数字平台优势,建立结构合理化、功能综合化、服务专业化跨区域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汇聚政策、成果、资金、服务、供需等各类创新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建立大数据辅助分析、服务系统,提升科技人才、科研条件、金融资本、科技成果、科技服务人员等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释放数据要素潜能,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推动三地产业重构与升级,为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和经济社会高质量运行新赋能。

(三)集聚和利用高端创新资源,积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1、加大基础研究力度,重点突破,推动科技基础创新。基础研究周期长、投入大,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基础研究的研发具有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风投资金对基础研究缺乏热情。但是,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前提,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石,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本源。基础研究不扎实,科技自立自强很难成功。应强化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共性研究,重视原始技术创新的自我积累,提高技术的核心竞争力,面向全球竞争,向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倾斜,结出更多源头创新、世界领先的成果。适当提高基础研究财政投入比例,拓宽基础研究的投入渠道,推动高校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使财政科技投入发挥更大的放大效应。

2、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深化京津冀三地合作,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立足三地资源向重点区域和领域倾斜;优化财政资金投向与方式,通过财政资金支持重大项目的形式,以财政专项资金为牵引,带动企业投入科技创新发展;设立由地方有关部门、科创企业、创投机构等参与的三地间科技创新基金,推动科技与金融的合作,探索建立多元化、可持续投入机制,专注于科技创新领域投资;推动北京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在原始创新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围绕北京创新链在津冀布局产业链,实现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联动格局,实现资本与科技创新的精准结合,提高创新效率。

3、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技术市场政策体系。规范技术合同登记工作,修订技术合同认定规则,加强对技术合同的规范管理,加大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业务管理,把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设置专职岗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以应用场景建设为牵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对接深度和精准度。通过应用场景的搭建与开放,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新的实验空间,为推动创新成果应用提供新的孵化平台,推动技术成果持续转化为新产品新产业。重视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建设,整合目前现有国际科技合作资源,瞄准世界前沿,开展科技合作,打造一批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引领科技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