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国土典库|新时代高中古诗文“用典”教学研究(作者:李建伟 杨金芳 赵美晨

2023-03-29 10:02 文学教育杂志  主页 > 趣旨 > 文化地理 > 国土典院 >

打印 放大 缩小

    国土名片网 “国土典库”
    栏目合作:北京典院(用典读书院筹备组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19号大院)
    主持人:陈宗泰
    栏头署书:乔惠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
    插播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新宇、李浩、张杨



新时代高中古诗文“用典”教学研究

 

 

李建伟 杨金芳 赵美晨

内容摘要:新时代教育尤其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而典故是中华古诗文含蓄蕴藉之美的载体,所以我们要尤其关注高中古诗文“用典”的教学。本文主要针对高中古诗文的“用典”教学进行分析,从“用典”的基本内容、教学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更好的促进高中古诗文“用典”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一步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高中古诗文 用典 教学

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从2013年至今,努力推进传统文化走进校园,通过发表的一系列文件,努力落实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是2017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加强了传统文化的教育。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备受关注,而典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古诗文教学又有了新的论述,因此“用典”对于我们来说,是更加重要的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的重要讲话引经据典,人民日报社也特别组织编写了《习近平用典》一书,这其中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有着很重要的启迪意义。《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①二是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②本文将引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

一.新时代高中古诗文“用典”的基本内容

(一)高中古诗文“用典”的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及《全国高考新课标考试大纲》都有对古诗文教学有着直接的体现,从而为古诗文“用典”教学提供依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在课程目标上,“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③

在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通过文言文阅读……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④

在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⑤

根据以上2017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可以看出,这是为“用典”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其中学习任务群是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古诗文的教学对于语文素养的培育起著重要作用,而其中的“用典”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核心素养这个大热点下,如何更好的进行“用典”教学则是尤为重视的问题。

2.《全国高考新课标考试大纲》相关教学要求⑥

考试大纲与学生的考试挂钩,因此学习古诗文必须紧扣考试大纲。“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⑦而高中古诗文对这六种能力的考查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比如在理解层次上,要求“能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而“用典”教学有助于古诗文的理解。而且“用典”对于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了解古诗文中心大意,鉴赏古诗文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都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说“用典”教学在高考中古诗文的阅读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二)“用典”在高中古诗文中的运用及修辞效果

“用典”在高中古诗文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明用,是指诗人直接引用,所引用的内容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致。如曹操的《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自《史记·鲁周公家》,曹操引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二是暗用,是指诗人间接引用,将典故写进诗词,比较难以发现,以此来表现诗词的美感。如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本来是写姑娘思念她的情郎,这里是指有才识的人。三是正用,是指诗人引用典故的意图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致。在高中古诗文的用典中,绝大多数都是正用,如李白的《蜀道难》,“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引用此典,直接点明了山路的曲折,攀越之难。四是反用,是指诗人引用典故的意图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反。如李商隐的《马嵬》,“不及卢家有莫愁”,这句诗引自南朝乐府歌辞《河东之水歌》“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六生儿子阿侯。”诗人在这里特别写莫愁婚姻的美满幸福,就是要反衬唐玄宗不如普通夫妻恩爱,长相厮守。五是化用,就是在前人诗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加以改写,使得自己的诗文和典故融为一体,这种用法不易懂。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虚室”一词最早源于《庄子》“虚室生白”,既指有形的房子,也指心境诗人暗用这个词,充分表现诗人对田园皈依的渴望,以及自由美好生活的期望。

“用典”产生的修辞效果也是非同一般的。陈望道认为“修辞只不过是调整语辞使传情达意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主要是着意和情。”⑧用典也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古诗文中用典,会使其语言增添色彩,让古诗文的内容更加充实。“用典现象与古人崇经(经典)的文化思想有关,其所引用的一般为典籍、经典,所追求的修辞效果一般为权威、典雅和曲折。”⑨因此,用典会使得立论有依据,古诗文更具有权威性;在情感的表达上委婉、含蓄;在语言的表达上语言精炼,文辞典雅;最后便是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的内涵。曹操的《短歌行》便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此句巧妙的将所有效果表达了出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全都引自《诗经》,不仅表现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时增添审美意味,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特质。

二.高中古诗文“用典”教学的汇总及调查分析

(一)高中古诗文用典汇总

要想了解“用典”教学的相关情况,就要对教材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因此要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进行梳理。统计结果显示,阅读鉴赏部分细说选文篇目共计77篇,其中古诗文有40篇,占选文总篇目的51.94%,古诗文中的“用典”篇目多达20篇,占据了古诗文总量的一半,在附录二中每篇中的用典现象,其来源、出处以及解析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如曹操的《短歌行》,用典较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魅力无处不在,在学生学习本篇古诗文的同时,又对其他古诗文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对学生而言是有很大的益处的。再者,像《窦娥冤》中的用典现象也不少,如对这些典故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对于文章的思想会把握的更为深切。并且必修一至必修五古诗文中用典的数目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那么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接受能力更强,对于用典的要求掌握也会增长。

(三)中古诗文“用典”教学的调查分析

为了客观地了解高中古诗文“用典”教学的相关状况,特做调查问卷,对淄博市某所高中的学生展开调查,问卷共计发放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100%。调查问卷在淄博市某所高中的校门口以及周边的餐馆,等场所随机发放,在所有的被调查者中,女生占45%,男生占55%,高一学生占21%,高二学生占45%,高三学生占34%。

1.调查问卷的具体分析

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学生是否明白学习古诗文中的“用典”的主要目的、是否对古诗文中的典故感兴趣、对于古诗文中的典故积累如何、平时学习教材中古诗文的典故的主要方法是什么以及是否希望老师改变教学方法,使古诗文“用典”教学更生动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得出的具体分析如下:

(1)绝大多数高中生是对于用典教学比较感兴趣的,同学们更多的是喜欢它本身的内容以及蕴含的思想感情,但是对于古诗文的积累,同学们多数只是课内积累,也有一小部分同学一点也不积累,重视程度不高。

(2)绝大多数同学会自己或者是老师的讲授来了解典故的本义以及来源,但是同学们学习教材中古诗文的典故的方法有限,要么自己预习,要么靠资料书随堂学,教学方法单一,并且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学生更少的关注文本,阅读能力也下降。

(3)對于问卷中列出的古诗文,任选两个来回答,同学们回答的多数是自己平时比较熟悉的古诗文,对于《窦娥冤》这种杂剧中的典故,绝大多数同学对于其出处、内容以及意图是基本不了解的,这也是典型应试教育的影响。

2.高中古诗文“用典”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师方面,一是教师本身专业素质不高,有些教师缺乏最基本的知识储备,有些“用典”的现象,教师本身都不清楚。二是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存在问题,过度依赖多媒体,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其次是学生方面,学生的阅读量小,阅读面也窄。学生的古诗文的阅读大多数局限在教材层面,课外的阅读时间少之又少,因此典故的积累也只局限在课内。最后是学校方面,学校的氛围更多的是为了考试,关于古诗文阅读方面,组织不够。

三.新时代高中古诗文“用典”教学的相关建议

高中古诗文“用典”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新的热点、新的关键点的背景下,高中古诗文“用典”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有效的进行“用典”教学,使得“用典”教学产生真正的效益,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三方面着手。

(一)学校的氛围

学校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传统文化入手,让学生体会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典故的内涵和无穷的魅力,学生在接受熏陶过程中便会内化于心,最后见之于行动。

学校可以适时的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诵读经典活动,这样学生会有更为广泛的积累;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其中不乏意蕴深厚的古诗文,适时组织观看,不仅利用电视媒介让学生提升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向在此方面优秀的同学学习;再就是组织“文化角”等。总之,学校要充分发挥组织功能,协调功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是很关键的。

(二)教师的教授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学情改变教学方法,使得教师的教学富有成效尤为关键。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学习永无止境,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进修,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要有创新精神,努力挖掘自身的潜能,要树立教学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的教学。

1.深入研读教材。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对教材中典故的注释深入研究,不能照本宣科。

2.优化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观念。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用典”的言外之意和深层意蕴;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板书相结合,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将相同风格的古诗文联系起来,将相同修辞效果的“用典”联系起来,利于学生的学习迁移,同时也利于学生的审美体验。

(三)学生的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跟着老师的步子,“满堂灌”式教学容易使学习丢失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时常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反思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

1.转变学习态度,提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把典故的学习当作应付考试的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查阅字典和辞书,加深印象,养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养成积累典故的习惯,平时要注重预习,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课上重点去听,这样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将不同类型的典故加以积累,通过表达交流、写作来运用,在实践中积累。

3.利用新媒介掌握“用典”。当下一个很明显的阅读特点便是“碎片化”阅读,主要是内容短小精悍方便阅读,因此,学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通过筛选,来学习“用典”,但注意不能沉迷于网络。

四.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典故,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都会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为本文的理论基础,是本文的一个较大的突破,只有将语文教学和理论相结合,才会产生实际的作用,语文教学需与时俱进。由于笔者经验缺乏,论文最后提出的相关建议有待完善,尤其在学校方面的建议不够完善,高中古诗文“用典”教学的相关内容在语文核心素养这个热点下很值得研究,希望自己的分析能够为高中古诗文“用典”教学出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罗积勇.用典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吴礼权.委婉修辞学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

[4]亓文香.汉语典故词语的典源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02):112-116.

[5]课程教学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李佩英.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7]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9]夏征农.辞海(语词分册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7.

[10]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第一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13]吴礼权.“用典”的定义及其修辞学研究——评《用典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08,23:125.

[14]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5]漆水强.多维视角下的用典观照及教学策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6]郑冬楠.数典有方[D].辽宁师范大学,2014.

[17]郭茜.新媒介环境下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18]李双宏.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诗歌的语言教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注 释

①典故[EB/OL].[2019-6-7].https://baike.so.com/doc/5536022-5755109.html.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03.

③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⑥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⑦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⑧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⑨罗积勇.《用典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